学术投稿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研究

蒋明;段成洲;王晓冰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 粒子植入, 肿瘤性疾病, 治疗系统, 立体定向技术, 肿瘤组织, 肿瘤复发, 治疗技术, 正常组织, 影像技术, 轻微损伤, 控制率, 精确定位, 放射治疗, 放疗方法, 程度, 发病率, 并发症, 运用, 微型
摘要: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一种内放疗方法是运用立体定向技术,将微型放射性125I粒子准确植入到肿瘤内部或周围,使肿瘤组织受到大程度的杀伤,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轻微损伤,达到既能控制肿瘤复发又能大程度保护正常功能的目的[1].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得益于低能、安全、易于防护的放射性核素的问世、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精确定位治疗系统的开发.其局部控制率高,并发症发病率低.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硬膜外镇痛分娩188例临床观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麻醉技术的发展,要求镇痛分娩的产妇越来越多,我院自2005年开展了镇痛分娩技术,本文对188例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镇痛进行临床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献忠;许燕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统计2003年8月~2005年3月门诊和病房收治的诊断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病人,主要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平均1~2个疗程.结果80%以上的病人均取得明显疗效,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用于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效果明显,且治疗方法简单、安全、易行.

    作者:闫仲朝;高延庆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CT导引下穿刺硬化治疗单纯性肾囊肿41例

    单纯性肾囊肿是为常见的肾脏病理异常,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以往多采用动态观察及外科手术,目前佳的选择是采用CT或超声导引下的硬化治疗.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月采用CT导引下穿刺注入硬化剂治疗单纯性肾囊肿41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袁新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无水酒精囊内注射治疗甲状腺囊肿36例

    甲状腺囊肿是外科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但费用较高,并发症多.自1990年8月,我们采用无水酒精囊内注射治疗甲状腺囊肿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广友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盆腔腹膜后肿瘤误诊为卵巢囊肿4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8年~2003年来收治16例盆腔肿块误诊病人,其中4例较典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耿白霞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胆道疾病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17例临床分析

    冠心病是内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而胆道疾病引起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是胆心综合征的主要特点,当其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且心电图(ECG)有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时,很容易误诊为冠心病.现将17例胆道疾病引起的胆源性心前区疼痛误诊为冠心病的误诊原因及经验教训,报道如下.

    作者:谭子凯;司秋霞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的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近年来,抢救成功率虽有所提高,但仍然是心血管患者致死的常见原因.因此,能否对急性心肌死(AMI)患者进行分秒必争、准确无误的抢救,护理工作是一个重要因素.本科2001~2005年共收治AMI患者79例,现将本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凤玲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噻氯匹啶、低分子肝素与肠溶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

    目的探讨小剂量噻氯匹啶、低分子肝素与肠溶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噻氯匹啶.观察两组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的发作率(P<0.01),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噻氯匹啶、低分子肝素与肠溶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且安全,并优于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联用.

    作者:孙习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35例多发性肌炎临床肌电图及肌活检分析

    目的通过对35例多发性肌炎(PM)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35例PM患者血清酶学增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活检发现肌纤维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肌电图、肌活检对多发性肌炎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彩霞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肺结核咯血经皮支气管动脉栓塞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探索经皮支气管动脉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的方法.方法45例病人共60支支气管动脉动脉进行栓塞,统计发生并发症的类型及例数.结果与造影剂反应有关的并发症1例,发生率2.2%,出现与穿刺及导管操作有关的1例,发生率2.2%,与肺部治疗有关的并发症2例,发生率4.4%.结论分析各类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着重探讨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作者:刘继伟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112例小儿脑性瘫痪CT诊断与临床分析

    目的对河南省信阳市八县两区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CT表现分析及对其病因进行推测.方法对该市八县两区脑瘫儿童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临床诊断明确的112例脑瘫患儿行CT颅脑检查,并结合临床和文献进行病因探讨.结果颅脑CT检查颅内有异常表现者61例,其中颅内软化灶32例,透明膈囊肿19例,脑白质发育不良16例,灰质异位症7例,2例合并脑穿通畸形,颅内钙化灶29例,巨脑回畸形4例,脑裂畸形3例,胼胝体脂肪瘤合并钙化2例.结论CT检查对脑瘫的病历诊断有极高的价值,胚胎期发育异常和新生儿窒息可能是该地区小儿脑瘫的主要病因.

    作者:席建乡;赵慧;何小琪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研究

    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一种内放疗方法是运用立体定向技术,将微型放射性125I粒子准确植入到肿瘤内部或周围,使肿瘤组织受到大程度的杀伤,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轻微损伤,达到既能控制肿瘤复发又能大程度保护正常功能的目的[1].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得益于低能、安全、易于防护的放射性核素的问世、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精确定位治疗系统的开发.其局部控制率高,并发症发病率低.

    作者:蒋明;段成洲;王晓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洛伐他汀联合维生素E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洛伐他汀联合维生素E对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1月~2005年6月门诊或住院的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5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洛伐他汀30mg,每晚1次,维生素E胶丸100mg,每天3次;对照组29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75mg,每晚1次,疗程为3个月.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股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跛行、静息痛缓解率.结果治疗组股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缩小,跛行及静息痛的缓解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29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伐他汀与维生素E联合可明显缓解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

    作者:王超峰;闫士钦;孙得付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护理

    新生儿巨结肠是常见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为功能性肠梗阻,它是由于结肠远端及直肠缺乏神经节细胞而造成的.易并发肠穿孔及小肠结肠炎等,严重影响着患儿生命质量.我院近年来,采取新生儿巨结肠经肛根治术,创伤小,效果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1周开始扩肛护理可明显恢复排便功能,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付俊玲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胸痛误诊为心绞痛55例分析

    我院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以胸痛为主诉的患者中,有55例误诊为心绞痛,现分析如下.

    作者:施清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硬膜外腔神经阻滞置管嵌顿及处理1例

    1病历报告患者,女,26岁.拟行剖宫产术,行硬膜外麻醉时,使用硬膜外穿刺套管针穿刺至硬膜外腔,取出针芯,置入注药软管,操作正常.但在撤套管针时阻力很大,在一突然释放感后撤出.经软管试图注药时亦遇到阻力,以致不能注入.后经改施蛛网膜下腔阻滞完成手术.术后软管嵌顿,不能拔除,终留滞,患者返回病房.术后数日内,数次尝试拔除,均失败.

    作者:赵庆允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新的入出院皮肤情况告知程序在新生儿病房的应用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新的入院出院皮肤情况告知程序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2004年6月住院的966例及2004年7月~2006年1月865例新生儿家长分别实施两种不同情况告知程序,比较两组住院患儿的纠纷发生率.结果865例住院新生儿全部实施皮肤告知程序,因皮肤问题发生纠纷1例,发生率为0.11%;2003年1月~2004年6月住院患儿966例未实施新的告知程序,因皮肤发生纠纷6例,发生率为0.62%.结论新生儿新的入院出院皮肤情况告知程序可以有效的减少因皮肤问题发生的护患纠纷,护士责任心增强,家长满意度提高,值得在新生儿病房开展.

    作者:陈春娇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输卵管妊娠327例临床分析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急腹症中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院自2002年8月~2005年8月行输卵管妊娠手术327例,均经病理证实.现分析其发病及误诊原因.

    作者:路卫萍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东莨菪碱治疗妊高征25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东莨菪碱治疗妊高征的疗效.方法对250例患者用药后血压、蛋白尿、水肿、眼底血管、红细胞压积、抽搐、甲皱微循环等症状改变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用药后妊高征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结论东莨菪碱可以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降低血液粘滞度,疏通微循环,改善组织缺氧,从而达到解痉、降压、利尿、消肿的作用,在无严格禁忌证时可采用.

    作者:马桂霞;常际平;刘东梅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步长稳心颗粒协同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协同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的疗效.方法共选入住院及专科门诊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1±12)岁.全部病例均间断长期(4周以上)服用地高辛0.125~0.25mg/d,日常轻体力活动时心率仍>100次/min.本次加服步长稳心颗粒(每日3次,1次1包,共服4周)期间服用地高辛剂量不变,并且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加服步长稳心颗粒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检查如下项目:①常规12导联心电图,②测计8:00~9:00时静息20min后血压及心率(连续3d求平均值),③Hol-ter检查:计数24h总心率,平均心率、快心率及慢心率,并计数其他心律及频度,④查血脂、血糖、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结果加服步长稳心颗粒后有36例患者自觉胸闷、气短、心悸及乏力症状减轻,其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达75%及90%,静息时心率及24h Holter总心率、平均心率、快心率较前明显减慢(P<0.05或0.01),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较前降低不显著(P均>0.05),心电图QRS波群形态及时间,Q-T间期无明显改变(P均>0.05).6例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2例患者出现头晕,但均可耐受,本组加服步长稳心颗粒后无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变化.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协同小剂量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效果较好,副作用少.

    作者:张仕军;李学栋;龚树春 刊期: 2006年第14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