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红
帕金森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神经干细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人们已深入了解到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潜能分化的特性,可以用来修复损伤的神经系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已成为医学界的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作者:洪雁;黄文越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的原因复杂,大多数为气管支气管的感染所致,常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痰量增多且粘稠,不易咳出.我们使用速尿针雾化吸入辅助治疗COPD,经临床观察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振香;孙淑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双腔气囊导尿管大特点是固定性能好,可避免因滑脱造成重复插管增加感染的机会,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气囊导尿管有着特殊的结构,由此引起尿道损伤等并发症将加重病人身心痛苦.近日,笔者遇到1例因双腔气囊导尿管所致排尿困难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原艳军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诞生以来,至今已20余年,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lent Hemodialysis,IHD)存在的缺陷.由于CBP技术的不断更新,使CBP治疗已经从初提高急性肾衰(ARF)的疗效,扩展到非肾脏病、危重患者的救治.2003年2月~2004年5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应用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治疗各类危重患者32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柳家荣;王素云;韦红贞;赵建华;周娜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我院儿科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硫酸镁辅助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4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唐爱群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硬膜外持续镇痛在妇产科手术后已广泛应用,因配方较多,其镇痛效果和出现的不良反应程度也存在着不同差异.本文对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用于产科术后硬膜外的镇痛效果作其比较,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建华;姜丽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2000年~2004年我院收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81例,分析其临床特点,以降低误诊率,提高急性期病人的救治效果.
作者:裴桃枝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系指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复位是一个紧急的过程,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1].我院自1993年4月~2003年4月行小儿肠套叠空气压力灌肠复位术638例,其中因操作失败而改行手术治疗70例.本文就失败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张秀英 刊期: 2005年第15期
1992年6月~1995年6月我科共收住急性丙型肝炎患者52例,现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冠军;王合群;殷海燕;蔡俊岭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向远端运行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上常根据其发病原因将其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以及血运性肠梗阻.此外,还可根据梗阻时是否伴有肠管血运障碍分为单纯性和绞窄(缺血)性肠梗阻;根据梗阻部位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根据梗阻程度分为部分性(不完全性)和完全性肠梗阻;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如果肠管的两端均受压导致的肠梗阻则称为闭袢性肠梗阻,此类肠梗阻肠腔内压力升高明显,肠管高度膨胀,易引起肠壁血运障碍,导致肠管坏死穿孔.肠梗阻除可引起局部的病理改变外,还可导致严重的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如大量体液丧失、感染及中毒、休克以及呼吸循环系统衰竭等,进而导致患者死亡.由于肠梗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病理过程,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情逐渐加重.因此,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仍是外科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作者:栾炳翊;杨宝华;孔庆建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急性重症型胆管炎是急性胆道感染的一种特殊表现,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1].我院十年来手术治疗2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建渠;王照海;姬丽萍;刘建新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西咪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予常规止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咪替丁及思密达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1%)明显高于对照组(55.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西咪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玲;李海莹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是一种以呼吸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高危症候群,死亡率高,多无特效治疗.我院2001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1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病人,经及时抢救、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申银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血清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时明显升高,阳性率可高达70%~90%[1],因此作为其常用的诊断指标.我们在治疗重型肝炎时发现,AFP的阳性率亦较高,可达64.7%,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江海;韩宝英;付菊平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先天性巨小肠症是指小儿从肛门开始,直肠、全结肠及部分小肠先天性痉挛狭窄,肠管失去正常蠕动,以上肠管继发扩张,所形成的小肠梗阻[1].此症在临床上极其罕见,无确定手术方式,诊治困难,给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生命造成巨大影响.我院自1995年~2002年共收治先天性巨小肠症14例,并根据狭窄小肠的长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现将术前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林虹;孙雪花;苏红革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胃肠道反应是化疗病人常见的药物副反应之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顺利完成化疗,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为防治化疗后胃肠道反应.2003年4月~2004年5月我科对住院10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穴位封闭的方法进行防治胃肠道反应的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颖;王建丽;杜慧莹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Shechzer提出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疼痛的控制,在术后止痛方面,PCA因具有满足患者个体化需要、按需止痛、疼痛控制好并可减轻因疼痛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肺内感染和呼衰)[1]、用药及时、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等优点被医护人员和患者所接受.麻醉基础镇痛较非麻醉基础镇痛可提高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但是由于PCA镇痛应用阿片类止痛药,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副作用,对术后自控镇痛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丽英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治疗方案有多种,其中高压氧、神经节苷脂治疗均取得了令人重视的临床效果,为了探讨单独使用高压氧、神经节苷脂以及合用高压氧、神经节苷脂的治疗及近期效果,我院1999~2003年对234例HIE患儿采用上述三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春晖;尤忠;杨清广 刊期: 2005年第15期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论是否有心脏器质性疾病,有房颤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无房颤患者2倍;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疾病,导致中风严重致残的发生率是其他病因的2倍[1].而长期预防其反复发作仍是一个难题.普罗帕酮的药理学特性提示,其具有抗颤作用,且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本研究通过对该药随机与安慰剂对照、较长时间的随访来评价其预防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其耐受性.
作者:闫金海;郑秀霞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近年来由于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日益普遍应用与发展,脑腔隙性梗死的诊断日益增多,发病率增高.我院自1997年10月~2004年9月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腔隙性梗死患者152例,(都是经CT及MRI影像检查中发现有小于1 cm的低密度灶,或单个或单个散在性发生,诊断为脑腔隙性梗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冬梅;刘艳梅 刊期: 200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