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英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红斑、瘀点瘀斑、水肿等皮肤粘膜损害为主要表现,症状重,病死率高,其皮肤粘膜损害随病情变化而改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病情判定,预后估计均有一定价值,现将我院1984~2003年收治309例患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强;付善强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向远端运行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上常根据其发病原因将其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以及血运性肠梗阻.此外,还可根据梗阻时是否伴有肠管血运障碍分为单纯性和绞窄(缺血)性肠梗阻;根据梗阻部位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根据梗阻程度分为部分性(不完全性)和完全性肠梗阻;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如果肠管的两端均受压导致的肠梗阻则称为闭袢性肠梗阻,此类肠梗阻肠腔内压力升高明显,肠管高度膨胀,易引起肠壁血运障碍,导致肠管坏死穿孔.肠梗阻除可引起局部的病理改变外,还可导致严重的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如大量体液丧失、感染及中毒、休克以及呼吸循环系统衰竭等,进而导致患者死亡.由于肠梗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病理过程,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情逐渐加重.因此,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仍是外科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作者:栾炳翊;杨宝华;孔庆建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自1996年1月~2003年6月,我院采用羟基喜树碱和小剂量结核菌素(BCG)对膀胱癌术后患者作交替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26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照瑞;孙志广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硬膜外持续镇痛在妇产科手术后已广泛应用,因配方较多,其镇痛效果和出现的不良反应程度也存在着不同差异.本文对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用于产科术后硬膜外的镇痛效果作其比较,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建华;姜丽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浅静脉置管输液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已逐渐取代头皮针输液,浅静脉留置针具有易掌握、损伤小、并发症少、使用范围广、减轻病人痛苦等优点[1].我院自1998年开展浅静脉置管技术以来,使用率较低,为掌握基层医院浅静脉置管技术开展的基本现状,我们于2004年1~12月对其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内科浅静脉置管率为12.9%,外科为11.9%,儿科为86.3%,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因素影响内、外科病房开展此项技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敏玲;朱丽;郭俊宇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肝脂肪变性亦称肝脂肪浸润,是指肝脏的代谢和功能异常使过量的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月在CT检查中发现的弥漫性肝脂肪变性的患儿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利芳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急性重症型胆管炎是急性胆道感染的一种特殊表现,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1].我院十年来手术治疗2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建渠;王照海;姬丽萍;刘建新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对某些老年食管癌切除术后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促使肺复张,改善肺功能和缺氧状态,预防和治疗术后的肺部感染、肺不张,同时还能避免鼻导管吸痰对胃颈部吻合部的损伤.我院从1998年4月~2004年6月对39例老年食管癌术后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晓琴 刊期: 2005年第15期
为了解孕产妇产后血液高凝状态下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用于临床早期预测孕妇产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本文通过观察比较孕妇产后正常、高凝状态和DIC患者的ET-1、CGRP,探讨血液高凝状态下ET-1、CG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玉敏 刊期: 2005年第15期
随着下肢骨折病人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骨科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ans thrombosis,DVT)的例数逐渐增多,此并发症的防治已倍受关注.国外文献认为DVT是骨科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有文献报告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未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患者有40%~70%合并DVT,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5%.DVT可造成致命性肺栓塞和深静脉功能不全.因此,应提高对骨科相关病人预防DVT的意识.
作者:王晓;张迪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3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在CT引导下,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微创血肿碎吸,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的观察护理经过.结果37例微创手术患者手术成功,无发生并发症;有1例术后症状进行性加重,而改为开颅清除血肿.结论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安全、有效、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但对护理要求高,术前耐心解释病情,术后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引流液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等精心有效的措施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作者:王一征;程友兴;邓蕴怡;肖秀云 刊期: 2005年第15期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论是否有心脏器质性疾病,有房颤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无房颤患者2倍;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疾病,导致中风严重致残的发生率是其他病因的2倍[1].而长期预防其反复发作仍是一个难题.普罗帕酮的药理学特性提示,其具有抗颤作用,且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本研究通过对该药随机与安慰剂对照、较长时间的随访来评价其预防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其耐受性.
作者:闫金海;郑秀霞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不同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以促进合理使用药物.方法将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加入不同的注射液中观察其澄明度变化.结果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有沉淀析出.结论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应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
作者:元英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系指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复位是一个紧急的过程,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1].我院自1993年4月~2003年4月行小儿肠套叠空气压力灌肠复位术638例,其中因操作失败而改行手术治疗70例.本文就失败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张秀英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联用氟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病人72例患FD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根据个体化原则给予促动力药和(或)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氟西汀口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72.2%,有效19.5%,总有效率为91.7%,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用氟西汀可显著提高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国栋;段国强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是一种以呼吸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高危症候群,死亡率高,多无特效治疗.我院2001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1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病人,经及时抢救、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申银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我院儿科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硫酸镁辅助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4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唐爱群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Shechzer提出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疼痛的控制,在术后止痛方面,PCA因具有满足患者个体化需要、按需止痛、疼痛控制好并可减轻因疼痛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肺内感染和呼衰)[1]、用药及时、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等优点被医护人员和患者所接受.麻醉基础镇痛较非麻醉基础镇痛可提高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但是由于PCA镇痛应用阿片类止痛药,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副作用,对术后自控镇痛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丽英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近年来由于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日益普遍应用与发展,脑腔隙性梗死的诊断日益增多,发病率增高.我院自1997年10月~2004年9月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腔隙性梗死患者152例,(都是经CT及MRI影像检查中发现有小于1 cm的低密度灶,或单个或单个散在性发生,诊断为脑腔隙性梗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冬梅;刘艳梅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化疗是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简称,它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化疗药物的外渗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损害,且易导致医疗纠纷.我科自2001年7月以来,先后化疗共300余例,仅5例发生外渗,经及时处理后,均未发生严重损害、医疗纠纷.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荣;谢同芳;陆春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