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金海;郑秀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的原因复杂,大多数为气管支气管的感染所致,常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痰量增多且粘稠,不易咳出.我们使用速尿针雾化吸入辅助治疗COPD,经临床观察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振香;孙淑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宫颈囊肿与已婚妇女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对297例已婚妇女根据年龄段分组,经阴道超声观察宫颈囊肿与年龄组的发病率.结果经阴道超声诊断宫颈囊肿73例,占本组调查人数的24.6%,敏感性达92%,发病随年龄增长据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0.01<P<0.05).结论本组调查表明已婚妇女30~49岁宫颈囊肿检出率增高,得出此年龄段已婚妇女普查应定期经阴道超声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慢性宫颈炎起着的积极意义,并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生起着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邱洁;宋永利;龙坤岭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不同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以促进合理使用药物.方法将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加入不同的注射液中观察其澄明度变化.结果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有沉淀析出.结论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应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
作者:元英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浅静脉置管输液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已逐渐取代头皮针输液,浅静脉留置针具有易掌握、损伤小、并发症少、使用范围广、减轻病人痛苦等优点[1].我院自1998年开展浅静脉置管技术以来,使用率较低,为掌握基层医院浅静脉置管技术开展的基本现状,我们于2004年1~12月对其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内科浅静脉置管率为12.9%,外科为11.9%,儿科为86.3%,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因素影响内、外科病房开展此项技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敏玲;朱丽;郭俊宇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近年来,医疗纠纷投诉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自2001年~2003年呈30%增长,投诉内容多元化.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使医院的压力明显加大,病人投诉医院日益增多.如何正确认识和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已成为各级医院关注的焦点.
作者:袁双凤;党灵 刊期: 2005年第15期
2003年1月~2004年1月,我们对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诊断标准的门诊和住院患儿12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60例加用黄芪颗粒口服,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于翠娟;王建辉;王盈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急性重症型胆管炎是急性胆道感染的一种特殊表现,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1].我院十年来手术治疗2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建渠;王照海;姬丽萍;刘建新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冠状位扫描及后处理功能在鼻区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53例鼻部外伤进行冠状位薄层螺旋CT扫描,层厚1~2mm,pitch 1.0,扫描后进行2D及3D重建观察,同时与鼻骨X线侧位片对照.结果CT检查检出鼻骨骨折47例,上颌骨额突骨折39例,鼻中隔骨折24例,鼻骨间缝增宽6例,鼻上颌缝增宽18例,而X线侧位片仅发现32例鼻骨折.结论冠状位螺旋CT扫描及2D、3D重建对鼻区骨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左自军;于四堂;刘秀民;任银祥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3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在CT引导下,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微创血肿碎吸,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的观察护理经过.结果37例微创手术患者手术成功,无发生并发症;有1例术后症状进行性加重,而改为开颅清除血肿.结论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安全、有效、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但对护理要求高,术前耐心解释病情,术后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引流液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等精心有效的措施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作者:王一征;程友兴;邓蕴怡;肖秀云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Shechzer提出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疼痛的控制,在术后止痛方面,PCA因具有满足患者个体化需要、按需止痛、疼痛控制好并可减轻因疼痛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肺内感染和呼衰)[1]、用药及时、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等优点被医护人员和患者所接受.麻醉基础镇痛较非麻醉基础镇痛可提高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但是由于PCA镇痛应用阿片类止痛药,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副作用,对术后自控镇痛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丽英 刊期: 2005年第15期
为了解孕产妇产后血液高凝状态下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用于临床早期预测孕妇产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本文通过观察比较孕妇产后正常、高凝状态和DIC患者的ET-1、CGRP,探讨血液高凝状态下ET-1、CG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玉敏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对某些老年食管癌切除术后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促使肺复张,改善肺功能和缺氧状态,预防和治疗术后的肺部感染、肺不张,同时还能避免鼻导管吸痰对胃颈部吻合部的损伤.我院从1998年4月~2004年6月对39例老年食管癌术后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晓琴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诞生以来,至今已20余年,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lent Hemodialysis,IHD)存在的缺陷.由于CBP技术的不断更新,使CBP治疗已经从初提高急性肾衰(ARF)的疗效,扩展到非肾脏病、危重患者的救治.2003年2月~2004年5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应用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治疗各类危重患者32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柳家荣;王素云;韦红贞;赵建华;周娜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肝脂肪变性亦称肝脂肪浸润,是指肝脏的代谢和功能异常使过量的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月在CT检查中发现的弥漫性肝脂肪变性的患儿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利芳 刊期: 2005年第15期
AMI是当前严重影响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素质却不能随之提高,导致AM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AMI的危险因素有三类: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②可改变的生理危险因素;③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对本市AM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提出干预对策,目的在于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以减少AMI的发生.
作者:杨增勤;孙笃云;周巧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前S1蛋白和H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748例乙肝患者HBV-M和前S1蛋白,并与HBV-DNA做对比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高复制组中,前S1蛋白阳性占86.9%,HBV-DNA阳性占98.2%;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低复制组中,前S1蛋白阳性占31.1%,HBV-DNA阳性占41.6%;HBsAb/HBeAb/HBcAb均阳性的康复组中,前S1蛋白和HBV-DNA均为阴性.结论前S1蛋白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
作者:邓剑;向成玉;邓正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近年来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康生;王同欣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化疗是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简称,它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化疗药物的外渗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损害,且易导致医疗纠纷.我科自2001年7月以来,先后化疗共300余例,仅5例发生外渗,经及时处理后,均未发生严重损害、医疗纠纷.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荣;谢同芳;陆春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红斑、瘀点瘀斑、水肿等皮肤粘膜损害为主要表现,症状重,病死率高,其皮肤粘膜损害随病情变化而改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病情判定,预后估计均有一定价值,现将我院1984~2003年收治309例患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强;付善强 刊期: 2005年第15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缺乏相关糖尿病知识,导致了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调查发现,部分病人的健康教育无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秀霞 刊期: 200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