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4756
  • 国内刊号:11-5689/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74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36-23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2005年15期文献
  • 28例急性重症型胆管炎的手术治疗

    急性重症型胆管炎是急性胆道感染的一种特殊表现,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1].我院十年来手术治疗2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建渠;王照海;姬丽萍;刘建新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8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2000年~2004年我院收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81例,分析其临床特点,以降低误诊率,提高急性期病人的救治效果.

    作者:裴桃枝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地塞米松用于剖宫产术后的镇痛

    硬膜外持续镇痛在妇产科手术后已广泛应用,因配方较多,其镇痛效果和出现的不良反应程度也存在着不同差异.本文对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用于产科术后硬膜外的镇痛效果作其比较,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建华;姜丽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慢性颅内外血管狭窄-TIA患者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脑梗死的先兆症状和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约1/3的TIA患者在1年内进展为卒中[1].

    作者:刘建梅;田永军;张立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孕妇产后血液高凝状态下ET-1、CG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为了解孕产妇产后血液高凝状态下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用于临床早期预测孕妇产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本文通过观察比较孕妇产后正常、高凝状态和DIC患者的ET-1、CGRP,探讨血液高凝状态下ET-1、CG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玉敏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高压氧、神经节苷脂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近期随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治疗方案有多种,其中高压氧、神经节苷脂治疗均取得了令人重视的临床效果,为了探讨单独使用高压氧、神经节苷脂以及合用高压氧、神经节苷脂的治疗及近期效果,我院1999~2003年对234例HIE患儿采用上述三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春晖;尤忠;杨清广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急性丙型肝炎52例临床分析

    1992年6月~1995年6月我科共收住急性丙型肝炎患者52例,现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冠军;王合群;殷海燕;蔡俊岭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原因分析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系指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复位是一个紧急的过程,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1].我院自1993年4月~2003年4月行小儿肠套叠空气压力灌肠复位术638例,其中因操作失败而改行手术治疗70例.本文就失败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张秀英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的疗效分析

    重症肝炎病情凶险,治疗难度大,虽经内科综合治疗病死率仍很高.血浆置换(PE)疗法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种人工肝支持系统,通过用正常人新鲜冰冻血浆置换出患者体内血浆,快速去除患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为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争取时间.笔者2004年1月~10月配合临床对12例重症肝炎,进行大量PE,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巧;毕业;李哲;孙先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急性CO中毒后应用静舒氧疗效观察

    CO为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急性CO中毒常见于生活性中毒,静舒氧结合了制氧机和高压氧舱的特点,既用输氧器代替原静脉输液器的进气口(管),使氧气代替空气进入输液瓶内,助推完成静脉输液,同时氧能够部分溶解在静脉输液所要输入体内的液体中,提高了液体中物理溶解氧的含量,将该液体制成了高氧液.为临床急救提供了一种及时、有效、方便、快捷的抢救手段,我科自2000年8月~2003年8月采用静舒氧治疗急性CO中毒患者5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中领;周洪峰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氨甲蝶呤局部介入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研究

    传统的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后,会严重影响生育.我们采用氨甲蝶呤(MTX)局部介入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取得较好的疗效,并对未育患者的生育影响不大.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芳;夏晓岚;郭平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穴位注射防治化疗药物致胃肠道反应100例临床观察

    胃肠道反应是化疗病人常见的药物副反应之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顺利完成化疗,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为防治化疗后胃肠道反应.2003年4月~2004年5月我科对住院10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穴位封闭的方法进行防治胃肠道反应的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颖;王建丽;杜慧莹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流行性出血热的皮肤粘膜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红斑、瘀点瘀斑、水肿等皮肤粘膜损害为主要表现,症状重,病死率高,其皮肤粘膜损害随病情变化而改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病情判定,预后估计均有一定价值,现将我院1984~2003年收治309例患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强;付善强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丁咯地尔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方法42例患者均给予丁咯地尔0.1g加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滴.维生素B12 500μg,每周3次,肌注,4周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疼痛、麻木变化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丁咯地尔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率达90.5%.结论丁咯地尔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协同作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龙安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羟基喜树碱和小剂量结核菌素用于膀胱癌术后化疗的观察

    自1996年1月~2003年6月,我院采用羟基喜树碱和小剂量结核菌素(BCG)对膀胱癌术后患者作交替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26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照瑞;孙志广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速尿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的原因复杂,大多数为气管支气管的感染所致,常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痰量增多且粘稠,不易咳出.我们使用速尿针雾化吸入辅助治疗COPD,经临床观察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振香;孙淑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1例临床观察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近年来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康生;王同欣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静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观察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在48h内的房颤可无需抗凝,即进行复律.复律分为电复律和药物复律.除紧急情况外,药物复律仍作首选.本试验是随机对照研究,静脉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李鸣凤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普罗帕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论是否有心脏器质性疾病,有房颤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无房颤患者2倍;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疾病,导致中风严重致残的发生率是其他病因的2倍[1].而长期预防其反复发作仍是一个难题.普罗帕酮的药理学特性提示,其具有抗颤作用,且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本研究通过对该药随机与安慰剂对照、较长时间的随访来评价其预防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其耐受性.

    作者:闫金海;郑秀霞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脉络宁在骨科病人中的应用

    随着下肢骨折病人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骨科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ans thrombosis,DVT)的例数逐渐增多,此并发症的防治已倍受关注.国外文献认为DVT是骨科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有文献报告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未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患者有40%~70%合并DVT,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5%.DVT可造成致命性肺栓塞和深静脉功能不全.因此,应提高对骨科相关病人预防DVT的意识.

    作者:王晓;张迪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联用氟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联用氟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病人72例患FD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根据个体化原则给予促动力药和(或)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氟西汀口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72.2%,有效19.5%,总有效率为91.7%,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用氟西汀可显著提高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国栋;段国强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黄芪颗粒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2003年1月~2004年1月,我们对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诊断标准的门诊和住院患儿12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60例加用黄芪颗粒口服,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于翠娟;王建辉;王盈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三种注射液的配伍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不同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以促进合理使用药物.方法将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加入不同的注射液中观察其澄明度变化.结果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有沉淀析出.结论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应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

    作者:元英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西咪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27例

    目的观察西咪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予常规止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咪替丁及思密达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1%)明显高于对照组(55.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西咪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玲;李海莹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前列腺素E1与葛根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6例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范围,其病理基础是不稳定斑块,是一种常见心血管急症,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为心肌梗死及猝死.前列腺素E1(PGE1)有扩张冠脉及抗栓作用,葛根素亦有扩冠、活血化瘀作用.我院2002年8月~2005年2月应用前列腺素E1+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凤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舒喘灵气雾剂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常见于2岁以内的小儿,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引起,亦有由人类3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引起[1].其主要表现突起喘憋、有明显的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是儿产常见急症,至今无特效治疗.我科用舒喘灵气雾剂吸入佐治毛支患儿8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吉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硫酸镁辅助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46例疗效观察

    我院儿科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硫酸镁辅助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4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唐爱群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脑腔隙性梗死经颅多普勒超声152例分析

    近年来由于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日益普遍应用与发展,脑腔隙性梗死的诊断日益增多,发病率增高.我院自1997年10月~2004年9月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腔隙性梗死患者152例,(都是经CT及MRI影像检查中发现有小于1 cm的低密度灶,或单个或单个散在性发生,诊断为脑腔隙性梗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冬梅;刘艳梅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2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临床常见病,以20~40岁女性多发,临床表现多样化,起病可急可缓可隐匿.急性起病者可表现为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狼疮脑病、急性溶血等,症状重,进展快,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隐匿起病者常以某一系统单一症状为临床表现,症状轻,病情可长时间无进展.我院自1995年~2005年共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144例,其中22例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泽有;刘晓娟;王随亮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经阴道超声在诊断宫颈囊肿普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宫颈囊肿与已婚妇女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对297例已婚妇女根据年龄段分组,经阴道超声观察宫颈囊肿与年龄组的发病率.结果经阴道超声诊断宫颈囊肿73例,占本组调查人数的24.6%,敏感性达92%,发病随年龄增长据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0.01<P<0.05).结论本组调查表明已婚妇女30~49岁宫颈囊肿检出率增高,得出此年龄段已婚妇女普查应定期经阴道超声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慢性宫颈炎起着的积极意义,并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生起着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邱洁;宋永利;龙坤岭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乙肝患者前S1蛋白和HBV-DNA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前S1蛋白和H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748例乙肝患者HBV-M和前S1蛋白,并与HBV-DNA做对比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高复制组中,前S1蛋白阳性占86.9%,HBV-DNA阳性占98.2%;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低复制组中,前S1蛋白阳性占31.1%,HBV-DNA阳性占41.6%;HBsAb/HBeAb/HBcAb均阳性的康复组中,前S1蛋白和HBV-DNA均为阴性.结论前S1蛋白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

    作者:邓剑;向成玉;邓正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冠状位螺旋扫描及2D、3D重建在鼻区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冠状位扫描及后处理功能在鼻区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53例鼻部外伤进行冠状位薄层螺旋CT扫描,层厚1~2mm,pitch 1.0,扫描后进行2D及3D重建观察,同时与鼻骨X线侧位片对照.结果CT检查检出鼻骨骨折47例,上颌骨额突骨折39例,鼻中隔骨折24例,鼻骨间缝增宽6例,鼻上颌缝增宽18例,而X线侧位片仅发现32例鼻骨折.结论冠状位螺旋CT扫描及2D、3D重建对鼻区骨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左自军;于四堂;刘秀民;任银祥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检测的意义

    血清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时明显升高,阳性率可高达70%~90%[1],因此作为其常用的诊断指标.我们在治疗重型肝炎时发现,AFP的阳性率亦较高,可达64.7%,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江海;韩宝英;付菊平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婴儿肝脂肪变性的CT诊断与临床

    肝脂肪变性亦称肝脂肪浸润,是指肝脏的代谢和功能异常使过量的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月在CT检查中发现的弥漫性肝脂肪变性的患儿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利芳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双腔气囊导尿管致排尿困难误诊1例分析

    双腔气囊导尿管大特点是固定性能好,可避免因滑脱造成重复插管增加感染的机会,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气囊导尿管有着特殊的结构,由此引起尿道损伤等并发症将加重病人身心痛苦.近日,笔者遇到1例因双腔气囊导尿管所致排尿困难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原艳军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向远端运行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上常根据其发病原因将其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以及血运性肠梗阻.此外,还可根据梗阻时是否伴有肠管血运障碍分为单纯性和绞窄(缺血)性肠梗阻;根据梗阻部位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根据梗阻程度分为部分性(不完全性)和完全性肠梗阻;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如果肠管的两端均受压导致的肠梗阻则称为闭袢性肠梗阻,此类肠梗阻肠腔内压力升高明显,肠管高度膨胀,易引起肠壁血运障碍,导致肠管坏死穿孔.肠梗阻除可引起局部的病理改变外,还可导致严重的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如大量体液丧失、感染及中毒、休克以及呼吸循环系统衰竭等,进而导致患者死亡.由于肠梗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病理过程,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情逐渐加重.因此,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仍是外科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作者:栾炳翊;杨宝华;孔庆建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神经干细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人们已深入了解到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潜能分化的特性,可以用来修复损伤的神经系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已成为医学界的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作者:洪雁;黄文越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手术处理不妥致气管支气管肿瘤脱落窒息2例

    病历报告例1,男性,42岁.入院5年前因咳嗽、咳血痰,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气管肿瘤,在局麻下经颈部切口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气管平滑肌瘤.人院前半月,上述症状再发,纤支镜检:距声门5cm处气管右前壁一直径2cm质软光滑肿物,蒂较宽,活检示气管粘膜慢性炎症.气管侧位片、MR证实肿瘤的存在和位置.充分准备后行手术治疗,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全麻,经颈部低位弧形切口显露气管时,出现气道压增加,SaO2进行性下降,考虑肿瘤脱落窒息,靠近肿瘤下缘离断气管,可见脱落后的肿瘤基底部,于远端气管插管通气,缺氧仍不改善,曾反复钳夹取瘤失败后,用吸引器连接远端剪断的18号导尿管进行吸引,终于吸出脱落的肿瘤,此时病人缺氧十分严重,SaO2:30%,脉搏细速,血压测不清,再行远端气管通气,缺氧迅速改善,完成气管袖式切除、气管端-端吻合术,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住院12d痊愈出院.病理报告:气管平滑肌瘤.

    作者:鞠进;于戈;王善磊;秦春新;王连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观察

    化疗是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简称,它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化疗药物的外渗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损害,且易导致医疗纠纷.我科自2001年7月以来,先后化疗共300余例,仅5例发生外渗,经及时处理后,均未发生严重损害、医疗纠纷.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荣;谢同芳;陆春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整体护理在结肠造口护理中的应用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护理专业的内容也不断拓宽,而整体护理在结肠造口护理中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如何运用护理程序解决造口病人术前、术中、术后所出现的护理问题,提高造口病人的生活质量,使其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正常生活的圆满状态,无疑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护理标准.

    作者:刘薇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乙肝病人的心理调护

    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血清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而广泛,是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一种常见病.病人既要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又要忍受因疾病被歧视而引起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身心健康.我们对本科收治的乙肝病人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闫晓霞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24例重症胰腺炎急性反应期监护体会

    重症胰腺炎又称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起病急、发病快、病情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早期加强监护、预防全身炎症反应的发展,安全度过急性反应期是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重症胰腺炎的重要措施[1].2001年4月以来我院ICU通过对24例重症胰腺炎的严密监测及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秦素彩;赵惠芹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医疗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近年来,医疗纠纷投诉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自2001年~2003年呈30%增长,投诉内容多元化.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使医院的压力明显加大,病人投诉医院日益增多.如何正确认识和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已成为各级医院关注的焦点.

    作者:袁双凤;党灵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基层医院浅静脉置管率低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浅静脉置管输液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已逐渐取代头皮针输液,浅静脉留置针具有易掌握、损伤小、并发症少、使用范围广、减轻病人痛苦等优点[1].我院自1998年开展浅静脉置管技术以来,使用率较低,为掌握基层医院浅静脉置管技术开展的基本现状,我们于2004年1~12月对其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内科浅静脉置管率为12.9%,外科为11.9%,儿科为86.3%,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因素影响内、外科病房开展此项技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敏玲;朱丽;郭俊宇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老年食管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对某些老年食管癌切除术后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促使肺复张,改善肺功能和缺氧状态,预防和治疗术后的肺部感染、肺不张,同时还能避免鼻导管吸痰对胃颈部吻合部的损伤.我院从1998年4月~2004年6月对39例老年食管癌术后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晓琴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简易CBP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治疗及护理

    目的做好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技术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护理,提高危重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CBP中的简易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护理操作: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管通路,用BP-1A型血泵,F60透析器或血滤器,膜面积1.3m2,血流150~300ml/min,根据情况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无肝素法,置换液使用改进的Port配方,置一婴儿秤称量置换液入量与超滤量调节出入量平衡,每日持续血液净化8~12h,置换量3~4L/h.结果12例病人中,1例死亡,2例治疗3d后病情好转回当地医院治疗(离院),其余9例脏器功能障碍好转.结论做好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工作,保证在抢救多脏器功能障碍中提高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

    作者:杨湘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糖尿病患者无效健康教育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缺乏相关糖尿病知识,导致了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调查发现,部分病人的健康教育无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秀霞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床边连续性血液净化救治危重患者的护理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诞生以来,至今已20余年,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lent Hemodialysis,IHD)存在的缺陷.由于CBP技术的不断更新,使CBP治疗已经从初提高急性肾衰(ARF)的疗效,扩展到非肾脏病、危重患者的救治.2003年2月~2004年5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应用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治疗各类危重患者32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柳家荣;王素云;韦红贞;赵建华;周娜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自控镇痛副作用的护理观察

    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Shechzer提出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疼痛的控制,在术后止痛方面,PCA因具有满足患者个体化需要、按需止痛、疼痛控制好并可减轻因疼痛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肺内感染和呼衰)[1]、用药及时、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等优点被医护人员和患者所接受.麻醉基础镇痛较非麻醉基础镇痛可提高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但是由于PCA镇痛应用阿片类止痛药,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副作用,对术后自控镇痛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丽英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680例AMI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及干预措施

    AMI是当前严重影响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素质却不能随之提高,导致AM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AMI的危险因素有三类: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②可改变的生理危险因素;③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对本市AM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提出干预对策,目的在于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以减少AMI的发生.

    作者:杨增勤;孙笃云;周巧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小儿先天性巨小肠症手术前后的护理

    先天性巨小肠症是指小儿从肛门开始,直肠、全结肠及部分小肠先天性痉挛狭窄,肠管失去正常蠕动,以上肠管继发扩张,所形成的小肠梗阻[1].此症在临床上极其罕见,无确定手术方式,诊治困难,给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生命造成巨大影响.我院自1995年~2002年共收治先天性巨小肠症14例,并根据狭窄小肠的长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现将术前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林虹;孙雪花;苏红革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18例护理体会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是一种以呼吸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高危症候群,死亡率高,多无特效治疗.我院2001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1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病人,经及时抢救、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申银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微创清除治疗硬膜外血肿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3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在CT引导下,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微创血肿碎吸,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的观察护理经过.结果37例微创手术患者手术成功,无发生并发症;有1例术后症状进行性加重,而改为开颅清除血肿.结论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安全、有效、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但对护理要求高,术前耐心解释病情,术后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引流液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等精心有效的措施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作者:王一征;程友兴;邓蕴怡;肖秀云 刊期: 200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