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有;刘晓娟;王随亮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护理专业的内容也不断拓宽,而整体护理在结肠造口护理中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如何运用护理程序解决造口病人术前、术中、术后所出现的护理问题,提高造口病人的生活质量,使其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正常生活的圆满状态,无疑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护理标准.
作者:刘薇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做好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技术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护理,提高危重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CBP中的简易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护理操作: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管通路,用BP-1A型血泵,F60透析器或血滤器,膜面积1.3m2,血流150~300ml/min,根据情况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无肝素法,置换液使用改进的Port配方,置一婴儿秤称量置换液入量与超滤量调节出入量平衡,每日持续血液净化8~12h,置换量3~4L/h.结果12例病人中,1例死亡,2例治疗3d后病情好转回当地医院治疗(离院),其余9例脏器功能障碍好转.结论做好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工作,保证在抢救多脏器功能障碍中提高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
作者:杨湘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近年来,医疗纠纷投诉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自2001年~2003年呈30%增长,投诉内容多元化.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使医院的压力明显加大,病人投诉医院日益增多.如何正确认识和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已成为各级医院关注的焦点.
作者:袁双凤;党灵 刊期: 2005年第15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范围,其病理基础是不稳定斑块,是一种常见心血管急症,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为心肌梗死及猝死.前列腺素E1(PGE1)有扩张冠脉及抗栓作用,葛根素亦有扩冠、活血化瘀作用.我院2002年8月~2005年2月应用前列腺素E1+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凤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脑梗死的先兆症状和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约1/3的TIA患者在1年内进展为卒中[1].
作者:刘建梅;田永军;张立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近年来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康生;王同欣 刊期: 2005年第15期
随着下肢骨折病人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骨科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ans thrombosis,DVT)的例数逐渐增多,此并发症的防治已倍受关注.国外文献认为DVT是骨科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有文献报告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未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患者有40%~70%合并DVT,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5%.DVT可造成致命性肺栓塞和深静脉功能不全.因此,应提高对骨科相关病人预防DVT的意识.
作者:王晓;张迪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浅静脉置管输液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已逐渐取代头皮针输液,浅静脉留置针具有易掌握、损伤小、并发症少、使用范围广、减轻病人痛苦等优点[1].我院自1998年开展浅静脉置管技术以来,使用率较低,为掌握基层医院浅静脉置管技术开展的基本现状,我们于2004年1~12月对其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内科浅静脉置管率为12.9%,外科为11.9%,儿科为86.3%,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因素影响内、外科病房开展此项技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敏玲;朱丽;郭俊宇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系指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复位是一个紧急的过程,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1].我院自1993年4月~2003年4月行小儿肠套叠空气压力灌肠复位术638例,其中因操作失败而改行手术治疗70例.本文就失败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张秀英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联用氟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病人72例患FD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根据个体化原则给予促动力药和(或)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氟西汀口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72.2%,有效19.5%,总有效率为91.7%,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用氟西汀可显著提高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国栋;段国强 刊期: 2005年第15期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论是否有心脏器质性疾病,有房颤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无房颤患者2倍;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疾病,导致中风严重致残的发生率是其他病因的2倍[1].而长期预防其反复发作仍是一个难题.普罗帕酮的药理学特性提示,其具有抗颤作用,且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本研究通过对该药随机与安慰剂对照、较长时间的随访来评价其预防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其耐受性.
作者:闫金海;郑秀霞 刊期: 2005年第15期
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血清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而广泛,是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一种常见病.病人既要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又要忍受因疾病被歧视而引起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身心健康.我们对本科收治的乙肝病人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闫晓霞 刊期: 2005年第15期
2003年1月~2004年1月,我们对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诊断标准的门诊和住院患儿12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60例加用黄芪颗粒口服,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于翠娟;王建辉;王盈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先天性巨小肠症是指小儿从肛门开始,直肠、全结肠及部分小肠先天性痉挛狭窄,肠管失去正常蠕动,以上肠管继发扩张,所形成的小肠梗阻[1].此症在临床上极其罕见,无确定手术方式,诊治困难,给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生命造成巨大影响.我院自1995年~2002年共收治先天性巨小肠症14例,并根据狭窄小肠的长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现将术前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林虹;孙雪花;苏红革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硬膜外持续镇痛在妇产科手术后已广泛应用,因配方较多,其镇痛效果和出现的不良反应程度也存在着不同差异.本文对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用于产科术后硬膜外的镇痛效果作其比较,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建华;姜丽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胃肠道反应是化疗病人常见的药物副反应之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顺利完成化疗,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为防治化疗后胃肠道反应.2003年4月~2004年5月我科对住院10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穴位封闭的方法进行防治胃肠道反应的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颖;王建丽;杜慧莹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对某些老年食管癌切除术后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促使肺复张,改善肺功能和缺氧状态,预防和治疗术后的肺部感染、肺不张,同时还能避免鼻导管吸痰对胃颈部吻合部的损伤.我院从1998年4月~2004年6月对39例老年食管癌术后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晓琴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西咪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予常规止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咪替丁及思密达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1%)明显高于对照组(55.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西咪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玲;李海莹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近年来由于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日益普遍应用与发展,脑腔隙性梗死的诊断日益增多,发病率增高.我院自1997年10月~2004年9月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腔隙性梗死患者152例,(都是经CT及MRI影像检查中发现有小于1 cm的低密度灶,或单个或单个散在性发生,诊断为脑腔隙性梗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冬梅;刘艳梅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化疗是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简称,它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化疗药物的外渗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损害,且易导致医疗纠纷.我科自2001年7月以来,先后化疗共300余例,仅5例发生外渗,经及时处理后,均未发生严重损害、医疗纠纷.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荣;谢同芳;陆春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