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进;于戈;王善磊;秦春新;王连华
AMI是当前严重影响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素质却不能随之提高,导致AM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AMI的危险因素有三类: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②可改变的生理危险因素;③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对本市AM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提出干预对策,目的在于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以减少AMI的发生.
作者:杨增勤;孙笃云;周巧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联用氟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病人72例患FD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根据个体化原则给予促动力药和(或)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氟西汀口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72.2%,有效19.5%,总有效率为91.7%,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用氟西汀可显著提高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国栋;段国强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方法42例患者均给予丁咯地尔0.1g加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滴.维生素B12 500μg,每周3次,肌注,4周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疼痛、麻木变化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丁咯地尔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率达90.5%.结论丁咯地尔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协同作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龙安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肝脂肪变性亦称肝脂肪浸润,是指肝脏的代谢和功能异常使过量的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月在CT检查中发现的弥漫性肝脂肪变性的患儿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利芳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浅静脉置管输液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已逐渐取代头皮针输液,浅静脉留置针具有易掌握、损伤小、并发症少、使用范围广、减轻病人痛苦等优点[1].我院自1998年开展浅静脉置管技术以来,使用率较低,为掌握基层医院浅静脉置管技术开展的基本现状,我们于2004年1~12月对其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内科浅静脉置管率为12.9%,外科为11.9%,儿科为86.3%,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因素影响内、外科病房开展此项技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敏玲;朱丽;郭俊宇 刊期: 2005年第15期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论是否有心脏器质性疾病,有房颤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无房颤患者2倍;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疾病,导致中风严重致残的发生率是其他病因的2倍[1].而长期预防其反复发作仍是一个难题.普罗帕酮的药理学特性提示,其具有抗颤作用,且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本研究通过对该药随机与安慰剂对照、较长时间的随访来评价其预防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其耐受性.
作者:闫金海;郑秀霞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Shechzer提出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疼痛的控制,在术后止痛方面,PCA因具有满足患者个体化需要、按需止痛、疼痛控制好并可减轻因疼痛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肺内感染和呼衰)[1]、用药及时、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等优点被医护人员和患者所接受.麻醉基础镇痛较非麻醉基础镇痛可提高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但是由于PCA镇痛应用阿片类止痛药,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副作用,对术后自控镇痛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丽英 刊期: 2005年第15期
重症肝炎病情凶险,治疗难度大,虽经内科综合治疗病死率仍很高.血浆置换(PE)疗法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种人工肝支持系统,通过用正常人新鲜冰冻血浆置换出患者体内血浆,快速去除患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为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争取时间.笔者2004年1月~10月配合临床对12例重症肝炎,进行大量PE,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巧;毕业;李哲;孙先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红斑、瘀点瘀斑、水肿等皮肤粘膜损害为主要表现,症状重,病死率高,其皮肤粘膜损害随病情变化而改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病情判定,预后估计均有一定价值,现将我院1984~2003年收治309例患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强;付善强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前S1蛋白和H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748例乙肝患者HBV-M和前S1蛋白,并与HBV-DNA做对比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高复制组中,前S1蛋白阳性占86.9%,HBV-DNA阳性占98.2%;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低复制组中,前S1蛋白阳性占31.1%,HBV-DNA阳性占41.6%;HBsAb/HBeAb/HBcAb均阳性的康复组中,前S1蛋白和HBV-DNA均为阴性.结论前S1蛋白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
作者:邓剑;向成玉;邓正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诞生以来,至今已20余年,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lent Hemodialysis,IHD)存在的缺陷.由于CBP技术的不断更新,使CBP治疗已经从初提高急性肾衰(ARF)的疗效,扩展到非肾脏病、危重患者的救治.2003年2月~2004年5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应用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治疗各类危重患者32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柳家荣;王素云;韦红贞;赵建华;周娜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病历报告例1,男性,42岁.入院5年前因咳嗽、咳血痰,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气管肿瘤,在局麻下经颈部切口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气管平滑肌瘤.人院前半月,上述症状再发,纤支镜检:距声门5cm处气管右前壁一直径2cm质软光滑肿物,蒂较宽,活检示气管粘膜慢性炎症.气管侧位片、MR证实肿瘤的存在和位置.充分准备后行手术治疗,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全麻,经颈部低位弧形切口显露气管时,出现气道压增加,SaO2进行性下降,考虑肿瘤脱落窒息,靠近肿瘤下缘离断气管,可见脱落后的肿瘤基底部,于远端气管插管通气,缺氧仍不改善,曾反复钳夹取瘤失败后,用吸引器连接远端剪断的18号导尿管进行吸引,终于吸出脱落的肿瘤,此时病人缺氧十分严重,SaO2:30%,脉搏细速,血压测不清,再行远端气管通气,缺氧迅速改善,完成气管袖式切除、气管端-端吻合术,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住院12d痊愈出院.病理报告:气管平滑肌瘤.
作者:鞠进;于戈;王善磊;秦春新;王连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脑梗死的先兆症状和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约1/3的TIA患者在1年内进展为卒中[1].
作者:刘建梅;田永军;张立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帕金森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神经干细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人们已深入了解到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潜能分化的特性,可以用来修复损伤的神经系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已成为医学界的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作者:洪雁;黄文越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胃肠道反应是化疗病人常见的药物副反应之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顺利完成化疗,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为防治化疗后胃肠道反应.2003年4月~2004年5月我科对住院10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穴位封闭的方法进行防治胃肠道反应的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颖;王建丽;杜慧莹 刊期: 2005年第15期
为了解孕产妇产后血液高凝状态下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用于临床早期预测孕妇产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本文通过观察比较孕妇产后正常、高凝状态和DIC患者的ET-1、CGRP,探讨血液高凝状态下ET-1、CG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玉敏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是一种以呼吸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高危症候群,死亡率高,多无特效治疗.我院2001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1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病人,经及时抢救、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申银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近年来由于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日益普遍应用与发展,脑腔隙性梗死的诊断日益增多,发病率增高.我院自1997年10月~2004年9月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腔隙性梗死患者152例,(都是经CT及MRI影像检查中发现有小于1 cm的低密度灶,或单个或单个散在性发生,诊断为脑腔隙性梗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冬梅;刘艳梅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临床常见病,以20~40岁女性多发,临床表现多样化,起病可急可缓可隐匿.急性起病者可表现为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狼疮脑病、急性溶血等,症状重,进展快,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隐匿起病者常以某一系统单一症状为临床表现,症状轻,病情可长时间无进展.我院自1995年~2005年共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144例,其中22例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泽有;刘晓娟;王随亮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不同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以促进合理使用药物.方法将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加入不同的注射液中观察其澄明度变化.结果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有沉淀析出.结论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应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
作者:元英红 刊期: 200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