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状位螺旋扫描及2D、3D重建在鼻区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左自军;于四堂;刘秀民;任银祥

关键词:冠状位, 二维, 三维,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冠状位扫描及后处理功能在鼻区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53例鼻部外伤进行冠状位薄层螺旋CT扫描,层厚1~2mm,pitch 1.0,扫描后进行2D及3D重建观察,同时与鼻骨X线侧位片对照.结果CT检查检出鼻骨骨折47例,上颌骨额突骨折39例,鼻中隔骨折24例,鼻骨间缝增宽6例,鼻上颌缝增宽18例,而X线侧位片仅发现32例鼻骨折.结论冠状位螺旋CT扫描及2D、3D重建对鼻区骨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乙肝病人的心理调护

    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血清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而广泛,是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一种常见病.病人既要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又要忍受因疾病被歧视而引起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身心健康.我们对本科收治的乙肝病人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闫晓霞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高压氧、神经节苷脂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近期随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治疗方案有多种,其中高压氧、神经节苷脂治疗均取得了令人重视的临床效果,为了探讨单独使用高压氧、神经节苷脂以及合用高压氧、神经节苷脂的治疗及近期效果,我院1999~2003年对234例HIE患儿采用上述三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春晖;尤忠;杨清广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基层医院浅静脉置管率低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浅静脉置管输液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已逐渐取代头皮针输液,浅静脉留置针具有易掌握、损伤小、并发症少、使用范围广、减轻病人痛苦等优点[1].我院自1998年开展浅静脉置管技术以来,使用率较低,为掌握基层医院浅静脉置管技术开展的基本现状,我们于2004年1~12月对其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内科浅静脉置管率为12.9%,外科为11.9%,儿科为86.3%,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因素影响内、外科病房开展此项技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敏玲;朱丽;郭俊宇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的疗效分析

    重症肝炎病情凶险,治疗难度大,虽经内科综合治疗病死率仍很高.血浆置换(PE)疗法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种人工肝支持系统,通过用正常人新鲜冰冻血浆置换出患者体内血浆,快速去除患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为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争取时间.笔者2004年1月~10月配合临床对12例重症肝炎,进行大量PE,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巧;毕业;李哲;孙先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整体护理在结肠造口护理中的应用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护理专业的内容也不断拓宽,而整体护理在结肠造口护理中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如何运用护理程序解决造口病人术前、术中、术后所出现的护理问题,提高造口病人的生活质量,使其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正常生活的圆满状态,无疑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护理标准.

    作者:刘薇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观察

    化疗是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简称,它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化疗药物的外渗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损害,且易导致医疗纠纷.我科自2001年7月以来,先后化疗共300余例,仅5例发生外渗,经及时处理后,均未发生严重损害、医疗纠纷.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荣;谢同芳;陆春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手术处理不妥致气管支气管肿瘤脱落窒息2例

    病历报告例1,男性,42岁.入院5年前因咳嗽、咳血痰,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气管肿瘤,在局麻下经颈部切口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气管平滑肌瘤.人院前半月,上述症状再发,纤支镜检:距声门5cm处气管右前壁一直径2cm质软光滑肿物,蒂较宽,活检示气管粘膜慢性炎症.气管侧位片、MR证实肿瘤的存在和位置.充分准备后行手术治疗,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全麻,经颈部低位弧形切口显露气管时,出现气道压增加,SaO2进行性下降,考虑肿瘤脱落窒息,靠近肿瘤下缘离断气管,可见脱落后的肿瘤基底部,于远端气管插管通气,缺氧仍不改善,曾反复钳夹取瘤失败后,用吸引器连接远端剪断的18号导尿管进行吸引,终于吸出脱落的肿瘤,此时病人缺氧十分严重,SaO2:30%,脉搏细速,血压测不清,再行远端气管通气,缺氧迅速改善,完成气管袖式切除、气管端-端吻合术,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住院12d痊愈出院.病理报告:气管平滑肌瘤.

    作者:鞠进;于戈;王善磊;秦春新;王连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丁咯地尔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方法42例患者均给予丁咯地尔0.1g加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滴.维生素B12 500μg,每周3次,肌注,4周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疼痛、麻木变化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丁咯地尔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率达90.5%.结论丁咯地尔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协同作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龙安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硫酸镁辅助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46例疗效观察

    我院儿科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硫酸镁辅助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4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唐爱群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神经干细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人们已深入了解到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潜能分化的特性,可以用来修复损伤的神经系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已成为医学界的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作者:洪雁;黄文越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羟基喜树碱和小剂量结核菌素用于膀胱癌术后化疗的观察

    自1996年1月~2003年6月,我院采用羟基喜树碱和小剂量结核菌素(BCG)对膀胱癌术后患者作交替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26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照瑞;孙志广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1例临床观察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近年来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康生;王同欣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向远端运行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上常根据其发病原因将其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以及血运性肠梗阻.此外,还可根据梗阻时是否伴有肠管血运障碍分为单纯性和绞窄(缺血)性肠梗阻;根据梗阻部位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根据梗阻程度分为部分性(不完全性)和完全性肠梗阻;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如果肠管的两端均受压导致的肠梗阻则称为闭袢性肠梗阻,此类肠梗阻肠腔内压力升高明显,肠管高度膨胀,易引起肠壁血运障碍,导致肠管坏死穿孔.肠梗阻除可引起局部的病理改变外,还可导致严重的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如大量体液丧失、感染及中毒、休克以及呼吸循环系统衰竭等,进而导致患者死亡.由于肠梗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病理过程,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情逐渐加重.因此,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仍是外科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作者:栾炳翊;杨宝华;孔庆建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冠状位螺旋扫描及2D、3D重建在鼻区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冠状位扫描及后处理功能在鼻区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53例鼻部外伤进行冠状位薄层螺旋CT扫描,层厚1~2mm,pitch 1.0,扫描后进行2D及3D重建观察,同时与鼻骨X线侧位片对照.结果CT检查检出鼻骨骨折47例,上颌骨额突骨折39例,鼻中隔骨折24例,鼻骨间缝增宽6例,鼻上颌缝增宽18例,而X线侧位片仅发现32例鼻骨折.结论冠状位螺旋CT扫描及2D、3D重建对鼻区骨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左自军;于四堂;刘秀民;任银祥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28例急性重症型胆管炎的手术治疗

    急性重症型胆管炎是急性胆道感染的一种特殊表现,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1].我院十年来手术治疗2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建渠;王照海;姬丽萍;刘建新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乙肝患者前S1蛋白和HBV-DNA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前S1蛋白和H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748例乙肝患者HBV-M和前S1蛋白,并与HBV-DNA做对比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高复制组中,前S1蛋白阳性占86.9%,HBV-DNA阳性占98.2%;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低复制组中,前S1蛋白阳性占31.1%,HBV-DNA阳性占41.6%;HBsAb/HBeAb/HBcAb均阳性的康复组中,前S1蛋白和HBV-DNA均为阴性.结论前S1蛋白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

    作者:邓剑;向成玉;邓正华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舒喘灵气雾剂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常见于2岁以内的小儿,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引起,亦有由人类3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引起[1].其主要表现突起喘憋、有明显的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是儿产常见急症,至今无特效治疗.我科用舒喘灵气雾剂吸入佐治毛支患儿8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吉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小儿先天性巨小肠症手术前后的护理

    先天性巨小肠症是指小儿从肛门开始,直肠、全结肠及部分小肠先天性痉挛狭窄,肠管失去正常蠕动,以上肠管继发扩张,所形成的小肠梗阻[1].此症在临床上极其罕见,无确定手术方式,诊治困难,给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生命造成巨大影响.我院自1995年~2002年共收治先天性巨小肠症14例,并根据狭窄小肠的长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现将术前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林虹;孙雪花;苏红革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680例AMI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及干预措施

    AMI是当前严重影响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素质却不能随之提高,导致AM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AMI的危险因素有三类: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②可改变的生理危险因素;③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对本市AM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提出干预对策,目的在于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以减少AMI的发生.

    作者:杨增勤;孙笃云;周巧玲 刊期: 2005年第15期

  • 2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临床常见病,以20~40岁女性多发,临床表现多样化,起病可急可缓可隐匿.急性起病者可表现为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狼疮脑病、急性溶血等,症状重,进展快,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隐匿起病者常以某一系统单一症状为临床表现,症状轻,病情可长时间无进展.我院自1995年~2005年共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144例,其中22例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泽有;刘晓娟;王随亮 刊期: 2005年第15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