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预防腹部Ⅱ、Ⅲ类切口感染的处理体会(附336例报告)

董玉海;杨扬

关键词:预防, 腹部外科, 切口感染, 处理体会, 脏器破裂, 消化系统, 手术处理, 经验, 多发病, 常见病, 并发症, 肿瘤, 炎症, 脓肿, 临床, 空腔, 梗阻, 穿孔, 报告
摘要:腹部外科涉及到消化系统的肿瘤、空腔脏器破裂、穿孔、梗阻、炎症或脓肿等的手术处理.在临床上仍为常见病及多发病,腹部Ⅱ、Ⅲ类切口的感染仍为常见的并发症.作者回顾了经验处理的腹部Ⅱ、Ⅲ类切口共336例,取得一定的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影像及临床诊断

    目的提高对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影像及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及临床表现.结果CT特征性表现:腺泡样结节影、病灶呈较弥漫或范围较大之磨玻璃样改变、病理性支气管像、病灶内假腔.临床特征性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咳白色粘痰、面色苍白、消瘦、低热.本组2例误诊为肺结核,1例误诊为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结论认识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病理基础、影像和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郝天然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微栓子学说、血流变学说、血管痉挛学说.值得重视的是其有演变成脑梗死的可能性.脑血栓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凝血和抗凝血失衡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观察TIA患者组织因子(TF)、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抗凝治疗对其的影响.

    作者:亢勤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疗效观察

    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是脑梗死重要的亚型,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科采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叶柔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简易细管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呈上升趋势,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生已明显增加,对于恶性胸水的治疗近年多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胸腔内化疗、胸膜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显著.我科从2000~2004年,对1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取简易细管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胸膜固定术(亦称胸膜粘连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天雄;张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45例股骨髁部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股骨髁部骨折包括单髁骨折、髁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病,占全身骨折脱位的0.4%[1],因骨折部位进入膝关节,对关节影响较大.我院1999年~2003年对45例股骨髁部骨折行手术治疗,术后应用CPM,通过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康复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韦惠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腰硬联合麻醉、单次硬外镇痛用于经阴道子宫全切术52例

    自2003年5月~2004年12月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共完成经阴道子宫全切52例,术毕行单次吗啡硬外镇痛,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云生;杨志杰;潘黎晓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

    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各种原因所致胸腔积液的50%.对化疗敏感的恶性肿瘤经全身化疗可使部分患者的少量胸水得到控制,其余患者则需要局部治疗.其常见的处理方法为穿刺抽液和局部化疗,而目前胸穿并发症多且需反复穿刺,为避免常规胸穿的不足之处,我们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同时注入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24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明福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不同护理程序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分析

    我院1997年2月~2000年4月共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90例,并采取不同的护理程序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瑞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12例肺癌性淋巴管炎分析

    肺癌性淋巴管炎,又称肺淋巴管癌病,是各种恶性肿瘤在肺淋巴管内弥漫或局限生长为特征的肺内转移癌的一种特殊表现.文献报道较少,有资料统计其占肺内转移癌的6%~8%[1,4],预后差.本文总结我院2002年1月~2004年3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肺癌性淋巴管炎12例,分析如下.

    作者:白显利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纤溶系统变化的临床意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所致,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s state,PTS)的存在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密切相关.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纤溶功能研究较少.

    作者:张文杰;王宝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局麻下手牵足蹬复位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60例

    肩关节前脱位是骨科常见病之一,整复方法多种,各有特点.作者自1995~2004年采用局麻下手牵足蹬复位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60例,均获一次成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旺;张国喜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胰腺癌合并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

    胰腺癌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临床常见,二者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我们从162例胰腺癌患者中检索得合并糖代谢异常者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东海;王农荣;林继敏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急性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169例抢救体会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基层医院多见,其临床特点是病情复杂、变化快、易反跳,医护措施稍有不当,即可导致病人死亡.我院自1994年4月~2004年4月共收治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169例,现将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万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318例剖宫产儿临床分析

    随着国内外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剖宫产儿随之增多,剖宫产术对新生儿的影响成为一个倍受关注而又有争议的问题.剖宫产的安危应引起产科及新生儿科医师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将2003年1月~2004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318例剖宫产儿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作者:王玲珍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联合用药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药物流产已有20余年,因其有效率高达90%以上,方法简便易行,特别适合初孕、未婚者和剖宫产、哺乳期、子宫畸形等多种高危妊娠妇女,对再次妊娠的影响小于吸宫流产而在许多方面具有吸宫流产无法取代的优势.但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较长和出血量较多,是其主要不足之处.为此,我们通过胎囊排出后加服米非司酮(Ru486)和6-氨基己酸(EACA),探讨其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鹏辉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丁咯地尔与低分子肝素钙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观察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低分子肝素钙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3例,用丁咯地尔150mg+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共用15d,低分子肝素钙5000U,脐周皮下注射,2次/d,连用5d;对照组43例,用维脑路通0.4+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共用15d,巴曲酶第1d、3d、5d分别10、5、5U+生理盐水150ml中静滴.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3%、69.8%;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3.7%、48.3%,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未出现脑出血.结论丁咯地尔、低分子肝素钙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维脑路通、巴曲酶,且安全、疗效确切.

    作者:朱敬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观察和护理

    药物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已广泛开展,我院采取甲氨蝶呤(MTX)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22例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和护理此类病人的体会,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广欣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诺维本加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诺维本(去甲长春花碱,NVB)是一种新的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物,通过阻滞微管蛋白的形成和诱导微管解聚,使有丝分裂停留在中期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我科自1998年6月~2001年6月,应用诺维本加顺铂(即NP方案)治疗3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莉;吕燕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外科引流处置不当教训分析

    外科引流的概念形成于公元前15世纪,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其定义与范畴亦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无论何种形式的引流,其根本目的都是希望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排除积聚物,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由于各种引流物或引流方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和缺点,应用不当及管理不善时则可能事与愿违,甚至产生严重后果.我院近5年来曾出现2例引流处置不当而致腹部再手术的病例,现报告如下,希望与同道共鉴.

    作者:王保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633例消化道息肉的诊治分析

    2000年3月~2004年12月,我院应用日本奥林巴斯电子胃肠镜检查7200例,检出消化道息肉633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消化道息肉633例,其中胃镜检查6000例,检出上消化道息肉501例;结肠镜检查1200例,检出大肠息肉132例.男393例,女240例,男女之比1.64:1,年龄19~80岁.临床表现有上腹不适、饱胀、反酸、便血、排便习惯改变.

    作者:冯丽英 刊期: 2005年第17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