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18例剖宫产儿临床分析

王玲珍

关键词:剖宫产儿, 新生儿, 剖宫产术, 剖宫产率, 儿科医师, 国内, 产科
摘要:随着国内外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剖宫产儿随之增多,剖宫产术对新生儿的影响成为一个倍受关注而又有争议的问题.剖宫产的安危应引起产科及新生儿科医师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将2003年1月~2004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318例剖宫产儿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胆道术后并发胆汁性腹膜炎6例分析

    胆道术后并发胆汁性腹膜炎并不多见,发生率一般不到0.5%,但由于部分病例症状不典型,常被手术后反应所掩盖.如缺乏警惕,不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造成严重后果,其死亡率高达50%~70%[1].近8年来,我院用非手术及手术疗法治疗6例,均获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强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颅脑外伤中迟发和进展性脑损害95例分析

    我院自1999年9月~2003年9月收住院头部严重外伤的病人287例,通过临床和CT跟踪观察,发现95例有迟发和进展性脑损害.这些脑损害包括脑出血、脑缺血和脑水肿[1](国外有报道闭合性颅脑损伤中迟发和进展性脑损害占35%~65%[2]),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正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简易细管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呈上升趋势,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生已明显增加,对于恶性胸水的治疗近年多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胸腔内化疗、胸膜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显著.我科从2000~2004年,对1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取简易细管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胸膜固定术(亦称胸膜粘连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天雄;张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腰硬联合麻醉、单次硬外镇痛用于经阴道子宫全切术52例

    自2003年5月~2004年12月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共完成经阴道子宫全切52例,术毕行单次吗啡硬外镇痛,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云生;杨志杰;潘黎晓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

    肝血管瘤是肝脏良性肿瘤中相对多见的一种疾病,随着医学影像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应用于临床后,肝血管瘤的检出率随之提高.本文回顾分析83例经彩超发现,经CT增强扫描检查证实或定期随访观察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彩超诊断肝血管瘤的优越性和价值,旨在超声影像领域中提高对肝血管瘤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作者:赵子通;陈学伟;焦志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PGE1治疗糖尿病患者Ⅱ度烧伤体会

    糖尿病患者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糖尿病烧伤患者也相应增多.糖尿病患者因代谢的改变,皮肤血循环差,愈合再生能力低下,而且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如诊治不力,可导致烧伤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截肢或者死亡.我科自2003年10月至今使用PGE1辅助治疗中小面积Ⅱ度烧伤患者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新蕾;张新合;陈舒;刘敏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胰腺癌合并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

    胰腺癌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临床常见,二者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我们从162例胰腺癌患者中检索得合并糖代谢异常者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东海;王农荣;林继敏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如何预防和护理婴幼儿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

    切口裂开、内脏脱出是婴幼儿腹部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2岁以下患儿的肠梗阻、肠套叠、胆道闭锁、重症幽门狭窄、新生儿巨结肠等术后.术后5~10d多见,新生儿可发生在术后2~3d,无先驱症状,常在换药时突然发生,若发现切口有渗出,特别是淡红色血样渗出,患儿哭闹、烦躁,遇腹内压升高时,即应警觉,并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切口裂开的发生.

    作者:李义莲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观察和护理

    药物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已广泛开展,我院采取甲氨蝶呤(MTX)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22例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和护理此类病人的体会,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广欣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小剂量甘露醇、脑活素、高压氧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2例报告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新生儿在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部分病例可留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自2002年3月~2004年8月我科42例HIE应用小剂量甘露醇、脑活素加高压氧治疗,其中中重度HIE取得显著效果,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4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艳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消化道憩室38例临床分析

    消化道憩室是一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因其并发症的存在,临床表现不一,基层医院的一般医师对其缺乏警惕和认识.现将我院1994~2004年收治的38例消化道憩室病例资料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分析如下:

    作者:袁瑞亭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稳心颗粒每次9克,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片每次25mg,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每天记录心率、心律、血压、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末作常规心电图检查和Holter检查,记录平均心率,统计心律失常事件发生次数,比较差异.结果两组间平均心率和心律失常事件的减少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稳心颗粒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治疗效果与小剂量倍他乐克无显著差异.

    作者:吕昀;张英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米非司酮在妇科应用的前景

    米非司酮是一种强有力的抗孕激素药物,具有明显的终止早孕、中孕、抗着床、诱发月经等作用.米非司酮口服后85%可被吸收,生物利用度为60%,口服1h后达峰值,其后24~48h内稳定在2.5mmol/L水平,T1/2为(23.7±3)h,90%经肝脏代谢,有8种代谢产物,其中RU-42848是主要的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如每日服用米非司酮50、100、200mg,连用4d,其高血清浓度为2.9、4.5、5.4mmol/L,与所用剂量无直接关系,亦无累积作用,此可能由于对米非司酮血清结合蛋白的α-1酸性糖蛋白饱和有关.米非司酮对性轴和女性生殖器作用甚为复杂,现将近些年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广慧;赵金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联合用药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药物流产已有20余年,因其有效率高达90%以上,方法简便易行,特别适合初孕、未婚者和剖宫产、哺乳期、子宫畸形等多种高危妊娠妇女,对再次妊娠的影响小于吸宫流产而在许多方面具有吸宫流产无法取代的优势.但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较长和出血量较多,是其主要不足之处.为此,我们通过胎囊排出后加服米非司酮(Ru486)和6-氨基己酸(EACA),探讨其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鹏辉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用血塞通治疗脑梗死48例,并设对照组48例.结果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君;杨德顺;任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

    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各种原因所致胸腔积液的50%.对化疗敏感的恶性肿瘤经全身化疗可使部分患者的少量胸水得到控制,其余患者则需要局部治疗.其常见的处理方法为穿刺抽液和局部化疗,而目前胸穿并发症多且需反复穿刺,为避免常规胸穿的不足之处,我们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同时注入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24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明福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急性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169例抢救体会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基层医院多见,其临床特点是病情复杂、变化快、易反跳,医护措施稍有不当,即可导致病人死亡.我院自1994年4月~2004年4月共收治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169例,现将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万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32例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急症,临床上多数以典型症状而起病,但也有部分患者发病时症状不典型,特别是老年患者更为多见,自1998~2003年我院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142例,其中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通过本组病例分析,以进一步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自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上颌解剖式磨牙后垫活动矫治器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个别前牙反(牙合)的疗效观察

    替牙(牙合)早期个别前牙反(牙合)发生于第一恒磨牙萌出至上、下颌中切牙及侧切牙萌出这一时间段,年龄段约在6~8岁,原有乳牙列无反(牙合),而恒前牙出现反覆(牙合),反覆盖,可有或无面中份轻微陷.反(牙合)是对面形生长发育影响很大的一类错(牙合)畸形,如不及早进行治疗,必然形成骨性错(牙合),严重影响美观,原则上应该早期治疗.可采用活动矫治器,功能性矫治器或固定矫治器.也有人采用落竹片咬撬法,现临床上倾向于固定矫治.本文24例反(牙合)的矫治分别用固定矫治器和上颌磨牙后垫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观察其疗效.

    作者:史卫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氟桂利嗪的不良反应

    氟桂利嗪(flunarizine,商品名:西比灵),是保护脑细胞的选择性钙离子内流阻滞剂,治疗偏头痛、眩晕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现综合近几年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供临床参考.

    作者:余绍玲;席秀芳;韦爱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