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奎
自2003年5月~2004年12月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共完成经阴道子宫全切52例,术毕行单次吗啡硬外镇痛,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云生;杨志杰;潘黎晓 刊期: 2005年第17期
外科引流的概念形成于公元前15世纪,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其定义与范畴亦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无论何种形式的引流,其根本目的都是希望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排除积聚物,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由于各种引流物或引流方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和缺点,应用不当及管理不善时则可能事与愿违,甚至产生严重后果.我院近5年来曾出现2例引流处置不当而致腹部再手术的病例,现报告如下,希望与同道共鉴.
作者:王保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使用更昔洛韦治疗19例此病患儿,并与既往未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的27例此病患儿作对比研究.结果使用更昔洛韦组咽痛改善,脾脏明显缩小,淋巴细胞恢复正常以及异型淋巴细胞恢复至少于10%的时间均明显短于未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组(P<0.05).且使用更昔洛韦组热程有缩短的趋势,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对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路红凡;闫如霞;徐学聚 刊期: 2005年第17期
鼠药中毒是小儿急性中毒中常见的中毒类型.中毒后易发生惊厥,昏迷等症状,造成脑组织严重损害,易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于2000年12月~2003年12月利用脑活素、高压氧联合治疗25例鼠药中毒后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儿,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芸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比较曲美他嗪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62例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的病人分为两组,A组30例,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口服;B组32例,复方丹参滴丸10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观察期均为6周.结果A组心绞痛及心电图改善分别为93%和67%,B组依次为94%和66%,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曲美他嗪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疗效相近.
作者:索冬卫;陈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药物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已广泛开展,我院采取甲氨蝶呤(MTX)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22例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和护理此类病人的体会,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广欣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围术期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72例手术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加强拔管前后的护理.结果172例患者术后冠状动脉灌注均得到有效改善,其中5例拔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射,4例出现皮下血肿,10例出现排尿困难,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均痊愈.结论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于夕丽;林桂仁;孙雪娇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米非司酮是一种强有力的抗孕激素药物,具有明显的终止早孕、中孕、抗着床、诱发月经等作用.米非司酮口服后85%可被吸收,生物利用度为60%,口服1h后达峰值,其后24~48h内稳定在2.5mmol/L水平,T1/2为(23.7±3)h,90%经肝脏代谢,有8种代谢产物,其中RU-42848是主要的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如每日服用米非司酮50、100、200mg,连用4d,其高血清浓度为2.9、4.5、5.4mmol/L,与所用剂量无直接关系,亦无累积作用,此可能由于对米非司酮血清结合蛋白的α-1酸性糖蛋白饱和有关.米非司酮对性轴和女性生殖器作用甚为复杂,现将近些年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广慧;赵金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肺癌性淋巴管炎,又称肺淋巴管癌病,是各种恶性肿瘤在肺淋巴管内弥漫或局限生长为特征的肺内转移癌的一种特殊表现.文献报道较少,有资料统计其占肺内转移癌的6%~8%[1,4],预后差.本文总结我院2002年1月~2004年3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肺癌性淋巴管炎12例,分析如下.
作者:白显利 刊期: 2005年第17期
中间综合征(以下简称IMS)是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严重并发症,也是AOPP致死的主要原因[1].IMS的概念自1987年Senanayake等[2]提出,国内外相继有病例报道.由于阿托品治疗无效,胆碱酯酶复能剂的短期疗效也不明显,患者常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病死率高达30%~60%.我院自2000年4月~2003年8月共收治IMS的患者36例,均符合IMS诊断标准[2],早期给予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孙理信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提高对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影像及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及临床表现.结果CT特征性表现:腺泡样结节影、病灶呈较弥漫或范围较大之磨玻璃样改变、病理性支气管像、病灶内假腔.临床特征性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咳白色粘痰、面色苍白、消瘦、低热.本组2例误诊为肺结核,1例误诊为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结论认识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病理基础、影像和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郝天然 刊期: 2005年第17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急症,临床上多数以典型症状而起病,但也有部分患者发病时症状不典型,特别是老年患者更为多见,自1998~2003年我院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142例,其中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通过本组病例分析,以进一步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自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和时间药物学理论,本文以国产尼群地平片10~20mg,晨起顿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42例.观察4周,并设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物方法治疗40例,结果显示两组降压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均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超红 刊期: 2005年第17期
药物流产已有20余年,因其有效率高达90%以上,方法简便易行,特别适合初孕、未婚者和剖宫产、哺乳期、子宫畸形等多种高危妊娠妇女,对再次妊娠的影响小于吸宫流产而在许多方面具有吸宫流产无法取代的优势.但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较长和出血量较多,是其主要不足之处.为此,我们通过胎囊排出后加服米非司酮(Ru486)和6-氨基己酸(EACA),探讨其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鹏辉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等特点,近年来,逐渐被前列腺患者接受、选择.由于此病患者多是老年人,他们的身体多合并其它疾病,心理顾虑较多,通过对病人及时正确的心理支持、护理及康复指导,使病人的身心处于疾病恢复的佳状态,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王新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呈上升趋势,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生已明显增加,对于恶性胸水的治疗近年多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胸腔内化疗、胸膜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显著.我科从2000~2004年,对1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取简易细管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胸膜固定术(亦称胸膜粘连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天雄;张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切口裂开、内脏脱出是婴幼儿腹部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2岁以下患儿的肠梗阻、肠套叠、胆道闭锁、重症幽门狭窄、新生儿巨结肠等术后.术后5~10d多见,新生儿可发生在术后2~3d,无先驱症状,常在换药时突然发生,若发现切口有渗出,特别是淡红色血样渗出,患儿哭闹、烦躁,遇腹内压升高时,即应警觉,并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切口裂开的发生.
作者:李义莲 刊期: 2005年第17期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常由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感染,使重症患者的治疗十分困难.本文介绍以上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及ICU中抗菌药物的治疗,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作者:张凤林;张俊忠;白云飞 刊期: 2005年第17期
胆道术后并发胆汁性腹膜炎并不多见,发生率一般不到0.5%,但由于部分病例症状不典型,常被手术后反应所掩盖.如缺乏警惕,不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造成严重后果,其死亡率高达50%~70%[1].近8年来,我院用非手术及手术疗法治疗6例,均获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强 刊期: 2005年第17期
通过开展优质服务规范化管理活动,我院消毒供应工作发生质的飞跃,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科室整体职业素质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作者:黄超霞;晁玉英;赵杰 刊期: 200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