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丽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一组内分泌疾病.成年型甲减主要影响代谢及脏器功能,据临床表现分为重度甲减(粘液性水肿甚至昏迷)、轻度甲减、亚临床甲减(无甲减症状,血清FT4正常或稍低,TSH明显升高)和暂时性甲减等.成年型甲减,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为1:5,除手术切除或放疗损伤腺体外,多数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早期缺乏临床特征,有时长达10余年后有典型表现.笔者近年来在临床遇到13例成年甲减患者误诊为冠心病,报告如下:
作者:卫梅;卫小富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微栓子学说、血流变学说、血管痉挛学说.值得重视的是其有演变成脑梗死的可能性.脑血栓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凝血和抗凝血失衡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观察TIA患者组织因子(TF)、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抗凝治疗对其的影响.
作者:亢勤 刊期: 2005年第17期
通过开展优质服务规范化管理活动,我院消毒供应工作发生质的飞跃,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科室整体职业素质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作者:黄超霞;晁玉英;赵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胰腺癌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临床常见,二者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我们从162例胰腺癌患者中检索得合并糖代谢异常者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东海;王农荣;林继敏 刊期: 2005年第17期
腹部外科涉及到消化系统的肿瘤、空腔脏器破裂、穿孔、梗阻、炎症或脓肿等的手术处理.在临床上仍为常见病及多发病,腹部Ⅱ、Ⅲ类切口的感染仍为常见的并发症.作者回顾了经验处理的腹部Ⅱ、Ⅲ类切口共336例,取得一定的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董玉海;杨扬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提高对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影像及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及临床表现.结果CT特征性表现:腺泡样结节影、病灶呈较弥漫或范围较大之磨玻璃样改变、病理性支气管像、病灶内假腔.临床特征性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咳白色粘痰、面色苍白、消瘦、低热.本组2例误诊为肺结核,1例误诊为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结论认识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病理基础、影像和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郝天然 刊期: 2005年第17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急症,临床上多数以典型症状而起病,但也有部分患者发病时症状不典型,特别是老年患者更为多见,自1998~2003年我院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142例,其中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通过本组病例分析,以进一步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自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基层医院多见,其临床特点是病情复杂、变化快、易反跳,医护措施稍有不当,即可导致病人死亡.我院自1994年4月~2004年4月共收治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169例,现将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万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各种原因所致胸腔积液的50%.对化疗敏感的恶性肿瘤经全身化疗可使部分患者的少量胸水得到控制,其余患者则需要局部治疗.其常见的处理方法为穿刺抽液和局部化疗,而目前胸穿并发症多且需反复穿刺,为避免常规胸穿的不足之处,我们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同时注入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24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明福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米非司酮是一种强有力的抗孕激素药物,具有明显的终止早孕、中孕、抗着床、诱发月经等作用.米非司酮口服后85%可被吸收,生物利用度为60%,口服1h后达峰值,其后24~48h内稳定在2.5mmol/L水平,T1/2为(23.7±3)h,90%经肝脏代谢,有8种代谢产物,其中RU-42848是主要的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如每日服用米非司酮50、100、200mg,连用4d,其高血清浓度为2.9、4.5、5.4mmol/L,与所用剂量无直接关系,亦无累积作用,此可能由于对米非司酮血清结合蛋白的α-1酸性糖蛋白饱和有关.米非司酮对性轴和女性生殖器作用甚为复杂,现将近些年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广慧;赵金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全口义齿修复往往因牙槽骨吸收,牙槽脊低平以及说话、咀嚼时舌的干扰而难取得理想的固位效果.随着牙髓治疗学和修复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残根、残冠的保留和修复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我们对134个残根、残冠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进行核桩套筒冠修复完成固位和咀嚼效果满意的全口义齿,经过4年临床观察效果良好,但4个牙齿出现根折,核桩脱落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怡;丁虹 刊期: 2005年第17期
外科引流的概念形成于公元前15世纪,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其定义与范畴亦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无论何种形式的引流,其根本目的都是希望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排除积聚物,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由于各种引流物或引流方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和缺点,应用不当及管理不善时则可能事与愿违,甚至产生严重后果.我院近5年来曾出现2例引流处置不当而致腹部再手术的病例,现报告如下,希望与同道共鉴.
作者:王保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超声对输尿管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输尿管囊肿超声显像与静脉尿路造影(IVP)、膀胱镜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26例输尿管囊肿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经膀胱镜检查及随访观察证实,阳性诊断符合率100%.结论超声显像在诊断输尿管囊肿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赵景林 刊期: 2005年第17期
药物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已广泛开展,我院采取甲氨蝶呤(MTX)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22例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和护理此类病人的体会,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广欣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用血塞通治疗脑梗死48例,并设对照组48例.结果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君;杨德顺;任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以及高血糖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分析85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的空腹血糖与格拉斯哥(GCS)评分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水平显著增高,其与GCS有明显关系,GCS评分越低,血糖含量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正确控制和监测血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可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代秀勤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监测2004年我院临床标本分离出的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K-B纸片扩散法测定641株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出的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占58.0%,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所占的比例偏高.检出的革兰阴性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氨苄+舒巴坦、头孢呋辛等耐药率较高.结论本院细菌耐药情况严重,应采取适当措施,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
作者:李伟建;吴玉海;谢军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使用更昔洛韦治疗19例此病患儿,并与既往未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的27例此病患儿作对比研究.结果使用更昔洛韦组咽痛改善,脾脏明显缩小,淋巴细胞恢复正常以及异型淋巴细胞恢复至少于10%的时间均明显短于未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组(P<0.05).且使用更昔洛韦组热程有缩短的趋势,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对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路红凡;闫如霞;徐学聚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对12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60例应用阿昔洛韦治疗.结果治疗组60例退热时间、呕吐缓解时间、神经精神症状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黄水霞 刊期: 2005年第17期
诺维本(去甲长春花碱,NVB)是一种新的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物,通过阻滞微管蛋白的形成和诱导微管解聚,使有丝分裂停留在中期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我科自1998年6月~2001年6月,应用诺维本加顺铂(即NP方案)治疗3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莉;吕燕平 刊期: 200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