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干预对急性期颅脑损伤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

代秀勤

关键词:护理干预, 颅脑损伤, 高血糖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以及高血糖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分析85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的空腹血糖与格拉斯哥(GCS)评分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水平显著增高,其与GCS有明显关系,GCS评分越低,血糖含量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正确控制和监测血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可提高生存质量.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

    肝血管瘤是肝脏良性肿瘤中相对多见的一种疾病,随着医学影像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应用于临床后,肝血管瘤的检出率随之提高.本文回顾分析83例经彩超发现,经CT增强扫描检查证实或定期随访观察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彩超诊断肝血管瘤的优越性和价值,旨在超声影像领域中提高对肝血管瘤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作者:赵子通;陈学伟;焦志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应用套筒冠修复残根残冠加强全口义齿固位的临床分析

    全口义齿修复往往因牙槽骨吸收,牙槽脊低平以及说话、咀嚼时舌的干扰而难取得理想的固位效果.随着牙髓治疗学和修复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残根、残冠的保留和修复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我们对134个残根、残冠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进行核桩套筒冠修复完成固位和咀嚼效果满意的全口义齿,经过4年临床观察效果良好,但4个牙齿出现根折,核桩脱落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怡;丁虹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吗丁啉佐治新生儿窒息合并胃肠功能损害疗效观察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全身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出现胃肠功能损害者临床较为多见,若不及时有效治疗,部分患儿可发展到胃肠功能衰竭,常预示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自2000年10月~2002年10月,我们应用吗丁啉佐治新生儿窒息并发胃肠功能损害患儿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素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胰腺癌合并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

    胰腺癌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临床常见,二者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我们从162例胰腺癌患者中检索得合并糖代谢异常者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东海;王农荣;林继敏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活血化瘀和调节神经为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对慢性胃炎(CG)研究证明:①各型胃炎均有瘀血病变存在.②不良的精神刺激-气滞-血瘀是胃炎的重要发病环节.③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导致CG的生物致病因素之一.根据以上病理学基础,我们设计了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维生素B1足三里封闭、痢特灵口服用以活血化瘀、调节中枢和胃的自主神经、杀灭胃内细菌治疗CG的联合用药方案.从1999年9月~2004年6月治疗CG10例,临床总有效率90.56%(96/106),客观有效率(病理活检)62.26%,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荣显;田迎棠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早期应用呼吸机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36例

    中间综合征(以下简称IMS)是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严重并发症,也是AOPP致死的主要原因[1].IMS的概念自1987年Senanayake等[2]提出,国内外相继有病例报道.由于阿托品治疗无效,胆碱酯酶复能剂的短期疗效也不明显,患者常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病死率高达30%~60%.我院自2000年4月~2003年8月共收治IMS的患者36例,均符合IMS诊断标准[2],早期给予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孙理信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阴式全子宫切除14例围手术期护理

    阴式子宫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腹部无瘢痕、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我院自2000年4月开展这项新技术,共施行手术14例,无1例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国珍;姚爱云;王凤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45例股骨髁部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股骨髁部骨折包括单髁骨折、髁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病,占全身骨折脱位的0.4%[1],因骨折部位进入膝关节,对关节影响较大.我院1999年~2003年对45例股骨髁部骨折行手术治疗,术后应用CPM,通过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康复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韦惠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MRI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及MRI表现,评价其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X线及CT表现和12例患者的MRI骶髂关节表现,对照其分级阳性情况发生率,分析其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意义.结果6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28个骶髂关节X线及CT表现分别为0级25个,Ⅰ级41个,Ⅱ级156个,Ⅲ级26个,Ⅳ级8个.12例AS患者的23个骶髂关节可见软骨异常,表现为T1WI和T2WI上正常线形中等信号的软骨影像消失取代之为无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结论骶髂关节X线平片仍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简便可行的方法,但对于分析定性不如CT及MRI,CT及MRI在对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方面无差异性,但在显示关节滑膜增厚、软骨破坏、韧带损伤方面MRI优于CT检查.

    作者:刘泽有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护理干预对急性期颅脑损伤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以及高血糖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分析85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的空腹血糖与格拉斯哥(GCS)评分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水平显著增高,其与GCS有明显关系,GCS评分越低,血糖含量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正确控制和监测血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可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代秀勤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消毒供应室优质服务规范化管理

    通过开展优质服务规范化管理活动,我院消毒供应工作发生质的飞跃,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科室整体职业素质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作者:黄超霞;晁玉英;赵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预防腹部Ⅱ、Ⅲ类切口感染的处理体会(附336例报告)

    腹部外科涉及到消化系统的肿瘤、空腔脏器破裂、穿孔、梗阻、炎症或脓肿等的手术处理.在临床上仍为常见病及多发病,腹部Ⅱ、Ⅲ类切口的感染仍为常见的并发症.作者回顾了经验处理的腹部Ⅱ、Ⅲ类切口共336例,取得一定的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董玉海;杨扬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药物流产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终止49d以内的早孕成功率达90%以上[1].但是由于存在着用药者的个体差异及其他原因,尚存在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问题,为更好地掌握药物流产适应证、提高完全流产率,我们对1670例药物流产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的有关因素.

    作者:李葆敏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治疗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常由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感染,使重症患者的治疗十分困难.本文介绍以上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及ICU中抗菌药物的治疗,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作者:张凤林;张俊忠;白云飞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米非司酮在妇科应用的前景

    米非司酮是一种强有力的抗孕激素药物,具有明显的终止早孕、中孕、抗着床、诱发月经等作用.米非司酮口服后85%可被吸收,生物利用度为60%,口服1h后达峰值,其后24~48h内稳定在2.5mmol/L水平,T1/2为(23.7±3)h,90%经肝脏代谢,有8种代谢产物,其中RU-42848是主要的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如每日服用米非司酮50、100、200mg,连用4d,其高血清浓度为2.9、4.5、5.4mmol/L,与所用剂量无直接关系,亦无累积作用,此可能由于对米非司酮血清结合蛋白的α-1酸性糖蛋白饱和有关.米非司酮对性轴和女性生殖器作用甚为复杂,现将近些年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广慧;赵金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腰硬联合麻醉、单次硬外镇痛用于经阴道子宫全切术52例

    自2003年5月~2004年12月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共完成经阴道子宫全切52例,术毕行单次吗啡硬外镇痛,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云生;杨志杰;潘黎晓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简易细管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呈上升趋势,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生已明显增加,对于恶性胸水的治疗近年多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胸腔内化疗、胸膜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显著.我科从2000~2004年,对1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取简易细管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胸膜固定术(亦称胸膜粘连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天雄;张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9例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使用更昔洛韦治疗19例此病患儿,并与既往未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的27例此病患儿作对比研究.结果使用更昔洛韦组咽痛改善,脾脏明显缩小,淋巴细胞恢复正常以及异型淋巴细胞恢复至少于10%的时间均明显短于未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组(P<0.05).且使用更昔洛韦组热程有缩短的趋势,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对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路红凡;闫如霞;徐学聚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上颌解剖式磨牙后垫活动矫治器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个别前牙反(牙合)的疗效观察

    替牙(牙合)早期个别前牙反(牙合)发生于第一恒磨牙萌出至上、下颌中切牙及侧切牙萌出这一时间段,年龄段约在6~8岁,原有乳牙列无反(牙合),而恒前牙出现反覆(牙合),反覆盖,可有或无面中份轻微陷.反(牙合)是对面形生长发育影响很大的一类错(牙合)畸形,如不及早进行治疗,必然形成骨性错(牙合),严重影响美观,原则上应该早期治疗.可采用活动矫治器,功能性矫治器或固定矫治器.也有人采用落竹片咬撬法,现临床上倾向于固定矫治.本文24例反(牙合)的矫治分别用固定矫治器和上颌磨牙后垫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观察其疗效.

    作者:史卫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丁咯地尔与低分子肝素钙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观察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低分子肝素钙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3例,用丁咯地尔150mg+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共用15d,低分子肝素钙5000U,脐周皮下注射,2次/d,连用5d;对照组43例,用维脑路通0.4+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共用15d,巴曲酶第1d、3d、5d分别10、5、5U+生理盐水150ml中静滴.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3%、69.8%;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3.7%、48.3%,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未出现脑出血.结论丁咯地尔、低分子肝素钙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维脑路通、巴曲酶,且安全、疗效确切.

    作者:朱敬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