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萜烯类经皮渗透促进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华南;刘卫;郭瑞臣

关键词:透皮给药系统, 萜烯, 经皮渗透促进剂, 促透剂协同联用
摘要:透皮给药系统可有效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降解,调控释药速率和血药浓度,降低不良反应及用药频率,提高患者顺应性.但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和药物的低渗透量,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萜烯类经皮渗透促进剂具有毒性低,促透能力强,可改善皮肤通透性,对亲水、亲脂药物均有促渗作用,低浓度高促透性的特点,在透皮给药系统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其来源、分类、促透机制、实际应用、选择评价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砭石疗法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患侧上肢弛缓期时占60%~80%.多数出现在发病后3个月之内.可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恢复,影响其生存质量.目前普遍认为肩关节半脱位是产生偏瘫肩痛的主要原因.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理疗康复科在长期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基础上,2007年7月~2008年9月对采用砭石疗法治疗该疾病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砭石疗法对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引起的偏瘫肩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庄平;耿引循;郝亚冬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萜烯类经皮渗透促进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可有效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降解,调控释药速率和血药浓度,降低不良反应及用药频率,提高患者顺应性.但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和药物的低渗透量,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萜烯类经皮渗透促进剂具有毒性低,促透能力强,可改善皮肤通透性,对亲水、亲脂药物均有促渗作用,低浓度高促透性的特点,在透皮给药系统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其来源、分类、促透机制、实际应用、选择评价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华南;刘卫;郭瑞臣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仙鹤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仙鹤草Agrimordapilosa全草的7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0-(6-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6),芹菜素(7),木犀草素(8),槲皮素(9).结论:化合物1~3,5,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潘娅;刘红霞;庄玉磊;丁丽琴;陈丽霞;邱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中医药补偿政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影响的思考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中提高中医药的补偿比例、降低报销起付线等鼓励和引导参合农民选择简便验廉中医药服务,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现阶段新农合筹资水平低、保障水平不高而制定的一项政策措施.

    作者:朱佳卿;李强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羌活化学成分进一步研究

    目的:进一步研究裂叶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干燥根茎和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NMR和MS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裂叶羌活干燥根茎和根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白菖蒲脑(1)、孕甾烯醇酮(2)β-谷甾醇(3)、香柑内酯(4)、佛手酚(5)、蛇床素(6)、异欧前胡素(7)、佛手柑素(8)、去甲呋喃羽叶芸香素(9)、紫花前胡苷元(10)、7'-O-甲基异羌活醇(11)、羌活醇(12)、异羌活醇(13)、栓翅芹烯醇(14)、苯乙基阿魏酸酯(15)、茴香酸对羟基苯乙酯(16)、反式-阿魏酸(17)、紫花前胡苷(18)、蔗糖(19)、y-甲氧基异丁香酚(20)、3,4,5-三甲氧基-反式-桂皮酸(21)、对甲氧基-反式-桂皮酸(22)、4-乙酰氧基-3-甲氧基-反式-桂皮酸(23)和对羟基-反式-桂皮酸(24).结论:化合物1,14,20~24为首次从裂叶羌活根和根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4为6,7-呋喃型香豆素,化合物20~24为苯丙素类化合物.

    作者:张鹏;杨秀伟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遮荫对半夏光合特性的影响

    目的:以盆栽半夏为材料,研究遮荫条件下半夏生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方法:待半夏苗高15 cm左右时,进行遮荫70%,90%和全光照(CK)处理,30 d后以三叶半夏中间叶片为材料测定半夏生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后半夏块茎鲜重、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SLA)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其中叶绿素a/b减小;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后叶片Pn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下降,而表观量子效率(AQY)上升;光系统Ⅱ的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初始荧光(Fo)和大荧光(Fm),PSⅡ大量子产量(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增加,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降低.结论:与对照相比,70%,90%遮荫条件下半夏株高、SLA,Chl,Pn,叶绿素荧光特征表现差异显著,其中,遮荫70%半夏块茎鲜重增加显著,为半夏生长发育提供较好的环境条件.

    作者:薛建平;王兴;张爱民;黄训端;何家庆;常莉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秦皮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秦皮药材的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秦皮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Agilent Extend C18柱(4.6 mm×250 mm,5 μm),甲醇0.4%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0~60 min,340 nm;60~74 min,254 mm;74~75 min,340 nm,柱温40℃,流速1.5 mL·min-1.4个品种药材各测定10批,分别建立指纹图谱.结果:指纹图谱研究的各项参数均符合有关规定,苦枥白蜡树10批药材有15个共有峰,尖叶白蜡树10批药材有11个共有峰,白蜡树10批药材有11个共有峰,宿柱白蜡树10批药材有19个共有峰,秦皮药材40批药材有5个共有峰,与对照图谱相比较,每个品种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6以上.40批秦皮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0,40批药材中检测出4个有效成分(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秦皮苷,秦皮素)及1个未知成分.结论:建立了苦枥白蜡树树皮,白蜡树树皮,尖叶白蜡树树皮,宿柱白蜡树树皮指纹图谱及秦皮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

    作者:刘丽梅;陈琳;王瑞海;杨庆;翁小刚;王丽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化橘红害虫曲牙土天牛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化橘红基地曲牙土天牛Dorysthenes hydropicus生物学特性,为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室内饲养及灯诱了解曲牙土天牛生物学及发生与为害特性.结果:曲牙土天牛在化橘红基地1~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5月下旬为成虫羽化出土盛期.成虫个体差异大,体长25~63 cm;趋光性强,1个诱集点每晚可以诱集成虫2 000多头;雌成虫抱卵量大,多达543粒,成虫产卵于1~3 cm深土中,卵孵化盛期为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率达85%以上,幼虫在15~60 cm土层内取食危害.结论:曲牙土天牛在广东危害化橘红、白木香等均为首次报道,对化橘红生产威胁极大,是化橘红基地重点防治对象.

    作者:覃蓉敏;陈君;徐常青;于晶;周杜花;陈荣敏;周峰;杨刚;张国斌;徐荣;李向明;程惠珍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枳术丸对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枳术丸治疗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糖尿病患者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并设健康对照组.治疗组以枳术丸治疗;对照组以西沙必利治疗,疗程均为1月.观察枳术丸疗效及其对糖尿病患者血清胃动素(MTL),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排便自觉症状以及大便的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组糖尿病便秘患者,在降糖及促进肠动力药物综合治疗后,MTL治疗前后变化不大,但是均可升高血浆SP的水平,降低血浆VIP的水平.其中治疗组SP水平接近健康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枳术丸可能通过升高血浆SP水平和降低VIP的水平,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便秘症状.

    作者:刘昳;赵小睿;王锐;邱根全;章梅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四川桑类中药的资源构成及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四川桑类中药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弄清了四川桑类中药资源的原植物组成、种质资源现状、现有栽种规模、近年主流栽培品种的变化情况以及川产桑类药材的产销现状;发现四川桑资源浪费严重,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桑树资源的策略.

    作者:杨文宇;万德光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连花清瘟胶囊醇提部分浸膏的带式真空干燥工艺优选

    连花清瘟胶囊由连翘、金银花、炙麻黄、大黄等13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临床用于热毒袭肺所致的流行性感冒.处方中连翘、炙麻黄、大黄等4味药为醇提工艺,该提取液黏度大不能用喷雾干燥设备干燥,用恒温干燥箱干燥对麻黄碱鉴别和连翘苷含量有影响,而且干燥时间长(约7 d),不适合连续大生产.为了保证药物的佳疗效并提高生产效率,作者通过连续真空干燥设备对醇提浸膏干燥工艺进行优选.

    作者:范文成;叶晓红;韩月芝;王健;史冬霞;苏平菊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

    通过分析中药药性研究的现状及瓶颈问题,提出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即按照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提供的线索,在一定亲缘关系范围内,确定同一药性的共性药理效应,分析与药性相关联的化学成分,进而揭示中药药性-药理效应-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规律.将中药药性、药理效应、化学成分有机结合,为突破制约中药药性研究的瓶颈,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作者:杨洪军;唐仕欢;黄璐琦;肖培根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人工蛹虫草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人工蛹虫草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色谱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4,6,8(14)-四烯-3-酮(1),柠檬甾二烯醇(2),二十四烷酸单甘油酯(3),麦角甾醇(4),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虫草素(7),腺苷(8),N-(2-羟乙基)腺苷(9).结论:化合物1~3,6,9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作者:吕子明;姜永涛;吴立军;刘珂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植物学形态比较

    目的:通过对中国药用白菊花不同栽培类型的植物学性状观测和比较,以期为药用白菊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分别对药用菊花的叶片形状、头状花序中舌状花和管状花的颜色以及数目等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测定;结合方差统计分析方法,对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的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植物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叶片锯齿数、叶柄长度以及叶裂数三者为相对独立的性状,是不同药用菊花类型叶片形态的重要特征.根据植物学形态差异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可划分为7个类群.

    作者:刘丽;郭巧生;徐文斌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黄芪汤治疗老年性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老年性慢性功能性便秘(FC)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美国Sterwart等调查发现FC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65岁以上老年人FC患病率达40.2%.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对60岁以上人群的调查显示,FC患者高达15%~20%.便秘已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生活质量.

    作者:关瑞剑;赵江宁;赵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HPLC测定大枣中无刺枣苄苷Ⅱ的含量

    目的:建立大枣中无刺枣苄苷Ⅱ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SB-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30℃.结果:无刺枣苄苷Ⅱ在0.046~0.582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12批不同产地的大枣中无刺枣苄苷Ⅱ质量分数在0.013%~0.041%.结论:该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大枣的质量控制.

    作者:牛继伟;张启伟;龚慕辛;闫利华;朱晶晶;王智民;李勤凡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据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56个民族,总人口124 261.22万人,其中,汉族人口113 738.61万人,占91.53%;少数民族人口10 449.07万人,占8.47%.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共有18个,2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30个,使用73种语言,有文字的30个民族共有55种现行文字,其中正在使用的有27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医药需求、医药创造和医学知识积累,因地域不同、文化差异而形成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医药.

    作者:朱佳卿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中国中药杂志》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和引证数据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丹参酮ⅡA诱导白血病NB4细胞分化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诱导白血病NB4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0.5 mg·L-1丹参酮ⅡA体外处理NIM细胞72 h后,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分化;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收集细胞并提取总RNA,反转录获得cDNA,再转录并标记成cRNA(Cy3荧光标记),与Express ChipTM.HO4芯片杂交,后对芯片进行扫描和数据分析,检测丹参酮ⅡA诱导NB4细胞分化前后相关基因谱表达的变化.结果:0.5 mg·L-1丹参酮ⅡA可诱导92.8%NB4细胞向终末细胞分化.其中,中、晚幼粒细胞占27.0%;杆状及分叶核粒细胞占68.2%;细胞生长被明显抑制.基因芯片检测发现:3 360条基因中有183条基因差异表达,其中包括23条(5条上调和18条上调)分化相关基因和与细胞凋亡、周期调控、DNA转录、DNA损伤/修复、蛋白转运、信号传导、核受体、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相关基因.结论: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调控多种相关基因、特别是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本研究有助于阐明丹参酮ⅡA诱导分化抗肿瘤的分子机制.

    作者:杜睿;郑鸿;王艳萍;孟文彤;秦慧;袁淑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罹病西洋参根内主要人参皂苷含量的变化

    目的:研究根部病害对西洋参根不同部位主要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集田间同一栽培地发生不同程度根腐病的西洋参根,采用HPLC测定不同发病程度根韧皮部、木质部中人参皂苷Rg1,Re,Rb,的含量;结果:不同程度罹病西洋参根韧皮部及木质部中Rg1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发病严重的根韧皮部Re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木质部含量显著升高(P<0.05);Rb1在中度及重度发病西洋参根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不同严重程度的西洋参病根中Rg1,Re,Rb1呈现复杂的变化,导致Rg1,Re,Rb1在总皂苷中的比例发生变化.

    作者:高微微;焦晓林;毕武;何春年 刊期: 2008年第24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