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砭石疗法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庄平;耿引循;郝亚冬

关键词:砭石疗法, 治疗效果, 偏瘫肩痛, 肩关节半脱位, 脑卒中, 综合康复疗法, 常见并发症, 西苑医院, 生存质量, 患侧上肢, 功能恢复, 科学院, 康复科, 发生率, 中医, 中国, 理疗, 结果, 疾病, 基础
摘要:偏瘫肩痛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患侧上肢弛缓期时占60%~80%.多数出现在发病后3个月之内.可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恢复,影响其生存质量.目前普遍认为肩关节半脱位是产生偏瘫肩痛的主要原因.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理疗康复科在长期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基础上,2007年7月~2008年9月对采用砭石疗法治疗该疾病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砭石疗法对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引起的偏瘫肩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HPLC测定大枣中无刺枣苄苷Ⅱ的含量

    目的:建立大枣中无刺枣苄苷Ⅱ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SB-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30℃.结果:无刺枣苄苷Ⅱ在0.046~0.582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12批不同产地的大枣中无刺枣苄苷Ⅱ质量分数在0.013%~0.041%.结论:该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大枣的质量控制.

    作者:牛继伟;张启伟;龚慕辛;闫利华;朱晶晶;王智民;李勤凡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

    通过分析中药药性研究的现状及瓶颈问题,提出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即按照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提供的线索,在一定亲缘关系范围内,确定同一药性的共性药理效应,分析与药性相关联的化学成分,进而揭示中药药性-药理效应-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规律.将中药药性、药理效应、化学成分有机结合,为突破制约中药药性研究的瓶颈,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作者:杨洪军;唐仕欢;黄璐琦;肖培根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羌活化学成分进一步研究

    目的:进一步研究裂叶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干燥根茎和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NMR和MS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裂叶羌活干燥根茎和根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白菖蒲脑(1)、孕甾烯醇酮(2)β-谷甾醇(3)、香柑内酯(4)、佛手酚(5)、蛇床素(6)、异欧前胡素(7)、佛手柑素(8)、去甲呋喃羽叶芸香素(9)、紫花前胡苷元(10)、7'-O-甲基异羌活醇(11)、羌活醇(12)、异羌活醇(13)、栓翅芹烯醇(14)、苯乙基阿魏酸酯(15)、茴香酸对羟基苯乙酯(16)、反式-阿魏酸(17)、紫花前胡苷(18)、蔗糖(19)、y-甲氧基异丁香酚(20)、3,4,5-三甲氧基-反式-桂皮酸(21)、对甲氧基-反式-桂皮酸(22)、4-乙酰氧基-3-甲氧基-反式-桂皮酸(23)和对羟基-反式-桂皮酸(24).结论:化合物1,14,20~24为首次从裂叶羌活根和根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4为6,7-呋喃型香豆素,化合物20~24为苯丙素类化合物.

    作者:张鹏;杨秀伟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常用中藏药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的筛选实验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目前结核病在全球呈上升趋势.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是由于结核分杆菌对常用抗结核药形成了抗药性.近几年,应用传统中药治疗结核病和体外抑制结核菌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了找出抗结核活性较强的天然药,本研究对常用中草药、藏药以及部分有关化合物共277种(不同品种或不同提取部位)药物进行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ATCC 27294试验.

    作者:宗玉英;欧阳嘉慧;陈超扬;车镇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丹参素异丙酯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的作用

    目的:研究丹参素异丙酯对离体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方法:制备大鼠肺动脉条,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观察丹参素异丙酯对去甲肾上腺素(NE)预收缩动脉的舒张作用以及对多种血管收缩药量效曲线的影响.结果:丹参素异丙酯可浓度依赖性舒张NE预收缩的完整内皮血管,去内皮后该作用明显降低;对5-羟色胺(5-HT)、内皮素(ET-1),U46619和KCI量效曲线均表现浓度依赖性抑制.结论:丹参素异丙酯可内皮依赖性地舒张大鼠肺动脉,机制可能与调节钙通道活动有关.

    作者:李静;马欣;臧伟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烯效唑对川泽泻产量及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

    目的:以四川道地药材泽泻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其产量、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技术检测块茎中主要药用成分泽泻醇A-24-醋酸酯和泽泻醇B-23-醋酸酯的含量.结果:移栽后36 d(A1),56 d(A2)期施药各处理主要药用成分的含量均出现B1>B2>B3>B4>B0的规律,各浓度施药处理生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A1期的要极显著高于A2期,A1期又以80 mg·kg-1处理效果佳,且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出限为0.316 8 mg·kg-1的条件下,各浓度处理均未测出残留污染.结论:在移栽后36 d叶面喷施80 mg·kg-1烯效唑佳.

    作者:廖强;杨文钰;陈兴福;姚雄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制备中药复方当归补血微丸的2种方法比较

    目的:比较挤出滚圆法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中药微丸的特点.方法:对挤出滚圆法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微丸的原理、制备流程进行比较,并对2种方法所制备的当归补血微丸进行粉体学、收率和体外溶出等考察.结果: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的当归补血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收率高,体外溶出快.结论:2种方法均能制备当归补血微丸,但挤出滚圆法优于流化床包衣法.

    作者:陈红霞;贾晓斌;范晨怡;施亚芳;魏惠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秦皮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秦皮药材的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秦皮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Agilent Extend C18柱(4.6 mm×250 mm,5 μm),甲醇0.4%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0~60 min,340 nm;60~74 min,254 mm;74~75 min,340 nm,柱温40℃,流速1.5 mL·min-1.4个品种药材各测定10批,分别建立指纹图谱.结果:指纹图谱研究的各项参数均符合有关规定,苦枥白蜡树10批药材有15个共有峰,尖叶白蜡树10批药材有11个共有峰,白蜡树10批药材有11个共有峰,宿柱白蜡树10批药材有19个共有峰,秦皮药材40批药材有5个共有峰,与对照图谱相比较,每个品种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6以上.40批秦皮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0,40批药材中检测出4个有效成分(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秦皮苷,秦皮素)及1个未知成分.结论:建立了苦枥白蜡树树皮,白蜡树树皮,尖叶白蜡树树皮,宿柱白蜡树树皮指纹图谱及秦皮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

    作者:刘丽梅;陈琳;王瑞海;杨庆;翁小刚;王丽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中医药补偿政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影响的思考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中提高中医药的补偿比例、降低报销起付线等鼓励和引导参合农民选择简便验廉中医药服务,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现阶段新农合筹资水平低、保障水平不高而制定的一项政策措施.

    作者:朱佳卿;李强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基于中药免疫组学对中药方剂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估

    目的:探讨和建立对中药复方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估方法.方法:根据单味中药免疫效应评估数学模型计算出中药复方每味中药有免疫效应的概率和中药复方有免疫效应的概率;由CNKI文献数据库中调出实验证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根据中药文献学原理验证评估结果.结果:共查及83篇文献符合要求,共计60个方剂,其中有53个中药方剂计算判别有免疫效应,符合率为88%(53/60);有2篇以上文献支持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判别概率平均为0.89±0.03,随机中药组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判别概率平均为0.60±0.29,两者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初步证明本研究提出的中药复方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估方法对阐述中药方剂的免疫调节效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辉;郭月秋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砭石疗法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患侧上肢弛缓期时占60%~80%.多数出现在发病后3个月之内.可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恢复,影响其生存质量.目前普遍认为肩关节半脱位是产生偏瘫肩痛的主要原因.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理疗康复科在长期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基础上,2007年7月~2008年9月对采用砭石疗法治疗该疾病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砭石疗法对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引起的偏瘫肩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庄平;耿引循;郝亚冬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人工蛹虫草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人工蛹虫草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色谱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4,6,8(14)-四烯-3-酮(1),柠檬甾二烯醇(2),二十四烷酸单甘油酯(3),麦角甾醇(4),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虫草素(7),腺苷(8),N-(2-羟乙基)腺苷(9).结论:化合物1~3,6,9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作者:吕子明;姜永涛;吴立军;刘珂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清脑滴丸对急性脑缺血海马MARCKS mRNA表达变化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清脑滴丸对急性脑缺血海马MARCKs 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脑缺血损害(PKC-MARCKS)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同种系体外微栓子注入法复制急性多发脑梗死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2只.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清脑滴丸133.28 mg·kg-1,尼莫地平7.25 mg·kg-1.各组于造模前3 d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应用光学显微镜(HE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半定量PCR法检测各组患侧海马MARCKS mRNA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组海马神经细胞紧密整齐,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神经细胞分别有不同程度受损,但中药组损伤程度相对较轻;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海马MARCKS mRNA均过高表达,但中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清脑滴丸可以减轻急性脑缺血时海马组织损伤,下调MARCKS mRNA的过高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KC-MARCKS信号转导系统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张允岭;张綦慧;白文;韩振蕴;郑宏;张锦;黄启福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连花清瘟胶囊醇提部分浸膏的带式真空干燥工艺优选

    连花清瘟胶囊由连翘、金银花、炙麻黄、大黄等13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临床用于热毒袭肺所致的流行性感冒.处方中连翘、炙麻黄、大黄等4味药为醇提工艺,该提取液黏度大不能用喷雾干燥设备干燥,用恒温干燥箱干燥对麻黄碱鉴别和连翘苷含量有影响,而且干燥时间长(约7 d),不适合连续大生产.为了保证药物的佳疗效并提高生产效率,作者通过连续真空干燥设备对醇提浸膏干燥工艺进行优选.

    作者:范文成;叶晓红;韩月芝;王健;史冬霞;苏平菊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罹病西洋参根内主要人参皂苷含量的变化

    目的:研究根部病害对西洋参根不同部位主要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集田间同一栽培地发生不同程度根腐病的西洋参根,采用HPLC测定不同发病程度根韧皮部、木质部中人参皂苷Rg1,Re,Rb,的含量;结果:不同程度罹病西洋参根韧皮部及木质部中Rg1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发病严重的根韧皮部Re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木质部含量显著升高(P<0.05);Rb1在中度及重度发病西洋参根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不同严重程度的西洋参病根中Rg1,Re,Rb1呈现复杂的变化,导致Rg1,Re,Rb1在总皂苷中的比例发生变化.

    作者:高微微;焦晓林;毕武;何春年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遮荫对半夏光合特性的影响

    目的:以盆栽半夏为材料,研究遮荫条件下半夏生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方法:待半夏苗高15 cm左右时,进行遮荫70%,90%和全光照(CK)处理,30 d后以三叶半夏中间叶片为材料测定半夏生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后半夏块茎鲜重、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SLA)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其中叶绿素a/b减小;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后叶片Pn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下降,而表观量子效率(AQY)上升;光系统Ⅱ的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初始荧光(Fo)和大荧光(Fm),PSⅡ大量子产量(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增加,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降低.结论:与对照相比,70%,90%遮荫条件下半夏株高、SLA,Chl,Pn,叶绿素荧光特征表现差异显著,其中,遮荫70%半夏块茎鲜重增加显著,为半夏生长发育提供较好的环境条件.

    作者:薛建平;王兴;张爱民;黄训端;何家庆;常莉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兜唇石斛酚类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兰科石斛属植物兜唇石斛Dendrobium aphyllum的酚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及反相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1个芳香族类成分,其中9个为芪类化合物:4,4'-二羟基-3,3',5-二甲氧基联苄(1),3',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2),3,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3),3,4,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4),3,5,4'-三羟基联苄(5),3,5-二甲氧基4,4'-二羟基-联苄(6),2,5-二羟基4-甲氧基菲(7),2,4,7-三羟基-9,10-二氢菲(8)和2,5-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bircinol,9)和2个苯乙烷类衍生物:对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10)和对羟基苯乙酸(1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1为首次从石斛属分离得到.

    作者:张朝凤;邵莉;黄卫华;王磊;王峥涛;徐珞珊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纤维化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代中医药实验表明,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干预信号转导等方面达到抗纤维化的目的.

    作者:孙淑君;向阳;黄世林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三妙丸中牛膝对关节炎大鼠引药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三妙丸中牛膝对关节炎大鼠引药作用的机制.方法:用弗氏完全佐剂和湿热处理法制备大鼠湿热痹症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3组:模型组,含牛膝的三妙丸(18 g·kg-1)组,不含牛膝三妙丸(10 g·kg-1)组.HPIJC法测定三妙丸中主要成分小檗碱在心脏、关节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体积法测定大鼠足关节肿胀度,同时观察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血浆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含牛膝三妙丸组在给药后2,4,6 h和多次给药14 d后关节浓度均高于不含牛膝组,关节/心脏小檗碱浓度比显著大于不含牛膝组.含牛膝的三妙丸明显改善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和组织病理改变.含牛膝三妙丸组明显改善关节炎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与不含牛膝三妙丸组比P<0.01,与模型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牛膝能够引导三妙丸中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的靶组织分布,并与其药效作用相吻合.其促进小檗碱组织分布的作用和其活血作用可能有一定关系.

    作者:孙备;吕凌;陆忠祥;杨士友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植物学形态比较

    目的:通过对中国药用白菊花不同栽培类型的植物学性状观测和比较,以期为药用白菊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分别对药用菊花的叶片形状、头状花序中舌状花和管状花的颜色以及数目等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测定;结合方差统计分析方法,对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的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植物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叶片锯齿数、叶柄长度以及叶裂数三者为相对独立的性状,是不同药用菊花类型叶片形态的重要特征.根据植物学形态差异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可划分为7个类群.

    作者:刘丽;郭巧生;徐文斌 刊期: 2008年第24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