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强;杨文钰;陈兴福;姚雄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患侧上肢弛缓期时占60%~80%.多数出现在发病后3个月之内.可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恢复,影响其生存质量.目前普遍认为肩关节半脱位是产生偏瘫肩痛的主要原因.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理疗康复科在长期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基础上,2007年7月~2008年9月对采用砭石疗法治疗该疾病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砭石疗法对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引起的偏瘫肩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庄平;耿引循;郝亚冬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比较挤出滚圆法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中药微丸的特点.方法:对挤出滚圆法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微丸的原理、制备流程进行比较,并对2种方法所制备的当归补血微丸进行粉体学、收率和体外溶出等考察.结果: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的当归补血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收率高,体外溶出快.结论:2种方法均能制备当归补血微丸,但挤出滚圆法优于流化床包衣法.
作者:陈红霞;贾晓斌;范晨怡;施亚芳;魏惠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对仙鹤草Agrimordapilosa全草的7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0-(6-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6),芹菜素(7),木犀草素(8),槲皮素(9).结论:化合物1~3,5,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潘娅;刘红霞;庄玉磊;丁丽琴;陈丽霞;邱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考证<本草纲目拾遗>卷三收载之紫背稀奇的基原.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药物名称、功效主治等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紫背稀奇的植物来源.结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紫背稀奇为今龙胆科植物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chinense的幼嫩全草,并建议更正双蝴蝶的文献始载.
作者:高晓洁;张水利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活血药有效组分配伍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清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咀)的影响.方法:1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组分配伍组、饮片组和血塞通组4组,每组30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血脂指标及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组分配伍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情,且WBC,CRP,IL-6及TNF-α,TC,T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低于其他3组治疗后(P<0.05).而HDL-C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活血药有效组分配伍可有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并能明显抑制其的炎性水平.
作者:刘(日见);李霁;杨戈;王阶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研究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7,8-dimethylpyrazino[2,3-g]qruinazolin-2,4-(1H,3H)-dione(1),腺苷(2),腺嘌呤(3),尿苷(4),胸腺嘧啶(5),尿嘧啶(6),roseoside(7),4'-O-二氢红花菜豆酸-β-D-葡萄糖苷甲酯(8),4-O-β-D-吡喃葡萄糖氧基苯甲酸(9)和对羟基苯甲酸(10).结论:化合物1和8为首次得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7,9,10为首次从红花中分离得到.
作者:姜建双;夏鹏飞;冯子明;张培成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目前结核病在全球呈上升趋势.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是由于结核分杆菌对常用抗结核药形成了抗药性.近几年,应用传统中药治疗结核病和体外抑制结核菌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了找出抗结核活性较强的天然药,本研究对常用中草药、藏药以及部分有关化合物共277种(不同品种或不同提取部位)药物进行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ATCC 27294试验.
作者:宗玉英;欧阳嘉慧;陈超扬;车镇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诱导白血病NB4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0.5 mg·L-1丹参酮ⅡA体外处理NIM细胞72 h后,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分化;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收集细胞并提取总RNA,反转录获得cDNA,再转录并标记成cRNA(Cy3荧光标记),与Express ChipTM.HO4芯片杂交,后对芯片进行扫描和数据分析,检测丹参酮ⅡA诱导NB4细胞分化前后相关基因谱表达的变化.结果:0.5 mg·L-1丹参酮ⅡA可诱导92.8%NB4细胞向终末细胞分化.其中,中、晚幼粒细胞占27.0%;杆状及分叶核粒细胞占68.2%;细胞生长被明显抑制.基因芯片检测发现:3 360条基因中有183条基因差异表达,其中包括23条(5条上调和18条上调)分化相关基因和与细胞凋亡、周期调控、DNA转录、DNA损伤/修复、蛋白转运、信号传导、核受体、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相关基因.结论: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调控多种相关基因、特别是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本研究有助于阐明丹参酮ⅡA诱导分化抗肿瘤的分子机制.
作者:杜睿;郑鸿;王艳萍;孟文彤;秦慧;袁淑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纤维化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代中医药实验表明,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干预信号转导等方面达到抗纤维化的目的.
作者:孙淑君;向阳;黄世林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对兰科石斛属植物兜唇石斛Dendrobium aphyllum的酚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及反相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1个芳香族类成分,其中9个为芪类化合物:4,4'-二羟基-3,3',5-二甲氧基联苄(1),3',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2),3,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3),3,4,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4),3,5,4'-三羟基联苄(5),3,5-二甲氧基4,4'-二羟基-联苄(6),2,5-二羟基4-甲氧基菲(7),2,4,7-三羟基-9,10-二氢菲(8)和2,5-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bircinol,9)和2个苯乙烷类衍生物:对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10)和对羟基苯乙酸(1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1为首次从石斛属分离得到.
作者:张朝凤;邵莉;黄卫华;王磊;王峥涛;徐珞珊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三妙丸中牛膝对关节炎大鼠引药作用的机制.方法:用弗氏完全佐剂和湿热处理法制备大鼠湿热痹症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3组:模型组,含牛膝的三妙丸(18 g·kg-1)组,不含牛膝三妙丸(10 g·kg-1)组.HPIJC法测定三妙丸中主要成分小檗碱在心脏、关节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体积法测定大鼠足关节肿胀度,同时观察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血浆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含牛膝三妙丸组在给药后2,4,6 h和多次给药14 d后关节浓度均高于不含牛膝组,关节/心脏小檗碱浓度比显著大于不含牛膝组.含牛膝的三妙丸明显改善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和组织病理改变.含牛膝三妙丸组明显改善关节炎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与不含牛膝三妙丸组比P<0.01,与模型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牛膝能够引导三妙丸中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的靶组织分布,并与其药效作用相吻合.其促进小檗碱组织分布的作用和其活血作用可能有一定关系.
作者:孙备;吕凌;陆忠祥;杨士友 刊期: 2008年第24期
文革时期开展的全国性中草药运动,直接结果就是产生了大量的中草药著作.对这些中草药著作加以收集整理,研究其主要特点,提升其实用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研究试对文革时期中草药著作进行概要论述.
作者:胡晓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了解化橘红基地曲牙土天牛Dorysthenes hydropicus生物学特性,为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室内饲养及灯诱了解曲牙土天牛生物学及发生与为害特性.结果:曲牙土天牛在化橘红基地1~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5月下旬为成虫羽化出土盛期.成虫个体差异大,体长25~63 cm;趋光性强,1个诱集点每晚可以诱集成虫2 000多头;雌成虫抱卵量大,多达543粒,成虫产卵于1~3 cm深土中,卵孵化盛期为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率达85%以上,幼虫在15~60 cm土层内取食危害.结论:曲牙土天牛在广东危害化橘红、白木香等均为首次报道,对化橘红生产威胁极大,是化橘红基地重点防治对象.
作者:覃蓉敏;陈君;徐常青;于晶;周杜花;陈荣敏;周峰;杨刚;张国斌;徐荣;李向明;程惠珍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人工蛹虫草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色谱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4,6,8(14)-四烯-3-酮(1),柠檬甾二烯醇(2),二十四烷酸单甘油酯(3),麦角甾醇(4),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虫草素(7),腺苷(8),N-(2-羟乙基)腺苷(9).结论:化合物1~3,6,9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作者:吕子明;姜永涛;吴立军;刘珂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研究根部病害对西洋参根不同部位主要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集田间同一栽培地发生不同程度根腐病的西洋参根,采用HPLC测定不同发病程度根韧皮部、木质部中人参皂苷Rg1,Re,Rb,的含量;结果:不同程度罹病西洋参根韧皮部及木质部中Rg1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发病严重的根韧皮部Re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木质部含量显著升高(P<0.05);Rb1在中度及重度发病西洋参根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不同严重程度的西洋参病根中Rg1,Re,Rb1呈现复杂的变化,导致Rg1,Re,Rb1在总皂苷中的比例发生变化.
作者:高微微;焦晓林;毕武;何春年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枳术丸治疗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糖尿病患者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并设健康对照组.治疗组以枳术丸治疗;对照组以西沙必利治疗,疗程均为1月.观察枳术丸疗效及其对糖尿病患者血清胃动素(MTL),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排便自觉症状以及大便的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组糖尿病便秘患者,在降糖及促进肠动力药物综合治疗后,MTL治疗前后变化不大,但是均可升高血浆SP的水平,降低血浆VIP的水平.其中治疗组SP水平接近健康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枳术丸可能通过升高血浆SP水平和降低VIP的水平,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便秘症状.
作者:刘昳;赵小睿;王锐;邱根全;章梅 刊期: 2008年第24期
老年性慢性功能性便秘(FC)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美国Sterwart等调查发现FC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65岁以上老年人FC患病率达40.2%.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对60岁以上人群的调查显示,FC患者高达15%~20%.便秘已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生活质量.
作者:关瑞剑;赵江宁;赵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四川桑类中药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弄清了四川桑类中药资源的原植物组成、种质资源现状、现有栽种规模、近年主流栽培品种的变化情况以及川产桑类药材的产销现状;发现四川桑资源浪费严重,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桑树资源的策略.
作者:杨文宇;万德光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以四川道地药材泽泻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其产量、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技术检测块茎中主要药用成分泽泻醇A-24-醋酸酯和泽泻醇B-23-醋酸酯的含量.结果:移栽后36 d(A1),56 d(A2)期施药各处理主要药用成分的含量均出现B1>B2>B3>B4>B0的规律,各浓度施药处理生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A1期的要极显著高于A2期,A1期又以80 mg·kg-1处理效果佳,且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出限为0.316 8 mg·kg-1的条件下,各浓度处理均未测出残留污染.结论:在移栽后36 d叶面喷施80 mg·kg-1烯效唑佳.
作者:廖强;杨文钰;陈兴福;姚雄 刊期: 200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