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舰;许运明;王维民;刘延庆
目的:探讨黄珠子草有效成分短叶苏木酚及8,9-单环氧短叶苏木酚保肝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ip四氯化碳(CCl4)或ig乙醇造成急性和慢性肝损伤,比色分析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评价肝功能;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观察对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结果:短叶苏木酚和8,9-单环氧短叶苏木酚对CCl4致ALT升高均有降低作用,对AST升高无明显影响;亦可拮抗乙醇诱致的大鼠血清TBIL的病理性升高;对肝损伤大鼠血清和肝脏MDA的升高、SOD活性的降低呈现出不同的改善作用;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论:黄珠子草有效成分短叶苏木酚及8,9-单环氧短叶苏木酚对急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对抗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及改善血液循环有关.
作者:牛晓峰;贺浪冲;范特;李延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三七不定根的诱导与体外培养方法.方法:通过从大田栽培三七外植体、再生苗外植体和愈伤组织诱导3种途径获得不定根,考察2,4-二氯苯氧乙酸(2,4-D)、吲哚-3-丁酸(IBA)、萘乙酸(NAA)等植物生长物质对不定根诱导的影响,比较4种不定根与其母体分离方式对其体外液体培养的影响.结果:3种方法均获得不定根,幼嫩花蕾愈伤组织是诱导不定根的理想材料;IBA诱导不定根的能力强;采用将不定根连其母体组织一起在液体培养系统中连续培养后再分离的方法建立了液体培养体系.结论:成功诱导三七不定根并建立了液体培养体系.
作者:高先富;徐朝晖;刘佳健;马丽萍;尹龙萍;贾伟 刊期: 2006年第18期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1].二者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导致其药效不同[2],蒙古黄芪的药效更佳,膜荚黄芪不仅药效,而且栽培管理技术、产值均不如蒙古黄芪[3].二者在植物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方面有明显区别,但其种子外形比较相近,肉眼难以区别.本研究利用种子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快速简便的鉴别了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种子.为蒙古黄芪种子真实性的检验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丽萍;史静;陈阳;李先恩 刊期: 2006年第18期
新疆岩黄芪主要有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紫花岩黄芪H.austrosibiricum b.Fedtsch.和天山岩黄芪H.semenovii Regelet Herd,其药用部分是根.药典收载的是多序岩黄芪,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1].药理研究证明有强心、利尿、降压、护肝、抗肾炎和提高免疫等作用[2].
作者:张烜;海力茜·陶尔大洪;徐建军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对比黄连解毒汤及其含药血清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化学成分的异同.方法:采用HPLC梯度洗脱对比分析黄连解毒汤及其含药血清化学成分的异同.并用MTT方法比较黄连解毒汤及其含药血清对人肝癌Bel-7402、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 2种瘤株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10个来源于复方的原型成分,几个代谢产物,同时一些原方剂中的主要成分并未在血清中出现.黄连解毒汤及其含药血清对2种瘤株都有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并呈量效依赖关系,但抑制程度不同.黄连解毒汤对人肝癌Bel-7402相对更敏感(Bel-7402的IC5o为185.34 mg·L-1,NCI-H446的IC50为264.68 mg·L-1),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对2种瘤株的抑制程度非常相似.结论:黄连解毒汤及其含药血清对2种瘤株抑制程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黄连解毒汤中各主要成分吸收入血后含量变化造成的.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黄连解毒汤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作者:孙健;温庆辉;李夏;宋宇;金瑾;马吉胜;周秋丽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对消癥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临床研究在5所医院进行,每家医院的试验组24例与对照组24例,共240例.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法进行.试验组口服消癥丸外,同时口服乳结康安慰剂;对照组口服乳结康,同时口服消癥丸安慰剂.用药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临床疗效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评价情况等.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6%,2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在主症改善方面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2组中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安全性指标无异常.结论:消癥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显著疗效,具有舒肝行气、活血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痰凝所致的乳腺增生病,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宗红心;赵长杰;赵长振;梁晓磊;朱振亚 刊期: 2006年第18期
节节草为木贼科木贼属植物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的地上部分.有关节节草生药学方面的研究[1,2]尚未见全面报道,在文献[2]木贼类研究中,对节节草的性状、显微、薄层已有涉及,采用薄层扫描方法测定山柰素的含量.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重新对山柰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方法更准确科学,为其质量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作者:许保海;张静;臧琛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观察中药野山楂根水煎剂对雷公藤多苷所致雄性不育大鼠生育力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组,分别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溶液(10 mg·kg-1),野山楂根水煎剂(1.8,5.4,18 g·kg-1)+雷公藤多苷片溶液(10 mg·kg-1)和蒸馏水(1 mL·kg-1)灌胃,8周后停用雷公藤多苷,中药组继续行野山楂根灌胃.4周后各组动物与成年雌性大鼠交配,观察交配雌鼠妊娠率和平均胚胎、黄体数.测定雄鼠生殖器官性腺脏器指数、附睾精子计数、活力、存活率,观察各组动物睾丸、附睾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和睾丸组织睾酮(T),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含量.结果:与雷公藤多苷模型组比较,野山楂根组交配雌鼠妊娠胎数、雄鼠睾丸、附睾脏器指数以及附睾精子计数、活力均有提高(P<0.05);野山楂根组精子超微结构较模型组有明显恢复;睾丸组织匀浆T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野山楂根能够拮抗雷公藤多苷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损伤作用,提高不育症模型雄鼠的生育力.
作者:胡廉;徐惠敏;熊锦文;田永红;明钰;熊芬;熊承良 刊期: 2006年第18期
天南星科植物可被作为观赏性和药用植物,但大部分都有刺激性毒性.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查阅,发现大多数研究报告均将其刺激性成分认为是该科植物中所含有的特殊生物代谢产物草酸钙针晶,这与本课题组前期对半夏研究中得出的半夏中草酸钙针晶是其主要刺激性成分的结论一致.草酸钙针晶产生刺激性毒性的机制被认为与其特殊的针形晶型,针晶上所附的蛋白酶类物质及植物中黏液细胞相关.
作者:钟凌云;吴皓 刊期: 2006年第18期
骨关节病是以软骨退变为核心的累及骨质、滑膜、关节囊关节其他结构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慢性炎症.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发展,患有骨关节病的病人日益增多,治疗多以消炎镇痛为主,不良反应较大,根据其疾病特点使用仙灵骨葆和抗骨增生胶囊联合应用,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任少海;李运海;段泽敏;王秀达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研究南蛇藤提取物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肉瘤(S180)、肝癌(Heps)移植性肿瘤模型,观察南蛇藤醋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的肿瘤抑制作用;并分别测定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南蛇藤醋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在20mg·mL-1时即可明显抑制S180和Heps移植性肿瘤,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可提高小鼠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结论:南蛇藤醋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具有抗小鼠肿瘤作用;并可增强抗氧化能力.
作者:张舰;许运明;王维民;刘延庆 刊期: 2006年第18期
肺癌中的80%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70%为中晚期肺癌.中晚期肺癌患者往往选择放化疗等治疗手段,患者在放疗中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生存质量差等症状.在肿瘤治疗的同时,如何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状况及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同时降低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对临床意义重大.本科应用康艾注射液配合放射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发现康艾注射液既能增加肺癌的放疗疗效,又能减轻放疗不良反应.
作者:陈凡;王晓莉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矿物药自古以来就是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学的发展上有其独特的作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先人们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矿物药的研究逐渐深入系统化、涉及内容广泛,包括药物的成分、理化性质、质量标准、炮制方法、功能主治、配伍和剂型等,尤其是对矿物药治病物质基础的研究,在实际应用和理论探索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计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根据我国现行专利法的规定,有关中药的处方、生产方法、医药器械等均可得到专利法的保护.这不仅有利于引进国外新的方法专利技术应用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和保护我国中药的自主研制与开发.中药的专利保护不仅在药物研究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对药物研究开发市场也起着积极的竞争作用,同时还能推动药物研究不断创新.但在实践中,我国中药专利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操作上的问题.笔者拟从中药专利保护现状着手,探究其中原因所在,并结合专利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梅智胜;肖诗鹰;黄璐琦;刘铜华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对新疆产准噶尔大戟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硅胶薄层制备以及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等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鞣花酸(ellagic acid)(1),3,3'-二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ellagic acid)(2),3,3'二甲基鞣花酸-4'-O-α-D-阿拉伯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α-D-arabinfuranoside)(3),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木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e)(4),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5),3,3',4'-三甲基鞣花酸(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6),3-甲基鞣花酸-4'-O-β-D-木糖苷(3-O-methyl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e)(7),3,3',4-三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8),短叶苏木酚(brevifolin)(9)和短叶苏木酚酸乙酯(ethyl brevifolin carboxylate)(10).结论:上述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石心红;杜晓犁;孔令义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丹参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机制.方法:通过研究丹参素在模型中的双向转运,考察时间、药物浓度及转运蛋白抑制剂对丹参素吸收的影响.用液相-质谱联用法检测药物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结果:表观渗透系数Papp值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到一定时间趋向饱和状态,并随丹参素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双向转运的Papp比值即Pratio均大于1.5.在加入P-gp转运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后,丹参素Papp,A-B值显著增大,而Papp,B-A值显著降低.结论:丹参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可能主要是由P-gp转运蛋白介导的主动转运.
作者:朱狄峰;赵筱萍;程翼宇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丹参中丹参素四效逆流提取工艺及其特点,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考察提取时间、溶剂用量、提取温度和粒度等因素对丹参素得率的影响,并比较了该工艺与普通热回流提取工艺的优劣.结果:获得四效逆流提取丹参中丹参素的佳工艺条件(提取时间1h、溶剂用量12 mL·g-1、温度80℃、粒度20~40目),与热回流提取工艺相比提取率提高19.4%,溶剂用量减少3/4,提取时间大大缩短.结论:四效逆流提取工艺相比传统的中药提取工艺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中药工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作者:蔡铭;陈勇;刘雪松;瞿海斌;程翼宇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罗布麻花为夹竹桃科罗布麻属植物罗布麻Apocymum venetum L.的干燥花[1],具有降血压、抗凝血、抗衰老、镇静安神、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2].目前对罗布麻叶的成分研究较为深入,但尚未见对罗布麻花的研究.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罗布麻花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为罗布麻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陈龙;王伟;王如峰;丁怡;邢东明;杜力军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东北红豆杉心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用现代核磁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东北红豆杉心材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axinine(1),taxusin(2),β-sitosterol(3),1β-hydroxybaccatin I(4),2α,5α,10β-triacetoxy-14β-(2'-methyl)butanoyloxy-4(20),11-taxadiene(5),2α,5α,10β-triacetoxy-14β-(2'-methyl-3'-hydroxy-butanoyloxy)-4(20),11-taxadiene(yunnanxane)(6),9α,10β,13α-triacetoxy-5α-cinnamoyltaxa-4(20),11-diene(7),2-deacetoxytaxinine J(8),taxezopidine G(9),2α,7β,9α,10β,13α-pentaacetoxyl-taxa-4(20),11-dien-5-ol(5-decinnamoyltaxinine J)(10).结论:化合物4,6,10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曹聪梅;霍长虹;赵永明;司晓棠;李作平;史清文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从核DNA ITS序列角度阐明紫花前胡分类位置修订的分子基础.方法:PCR扩增、DNA序列测定、分支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得到紫花前胡、白花前胡、白芷、泰山前胡、骨缘当归的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其中紫花前胡和白芷、骨缘当归聚为一组,泰山前胡和白花前胡聚为另一组.结论:紫花前胡应为当归属植物,紫花前胡和白花前胡应分别入药.
作者:刘春生;王朋义;陈自泓;王德群 刊期: 200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