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含量测定看中药注射剂

周超凡;徐植灵;林育华

关键词:含量测定, 中药注射剂, 药品质量, 制备工艺, 影响质量, 有效成分含量, 药物化学成分, 稳定性, 真伪优劣, 原料, 药品安全, 天然药物, 控制, 可变因素, 监控作用, 国家标准, 测定指标, 混合物, 合理性, 组成
摘要:测定药品中有效成分含量,是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不但能反映药品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和原料、辅料的真伪优劣,也为确保药品的有效安全起监控作用.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原料为天然药物,影响质量的可变因素很多,组成药物化学成分很复杂,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合理性不够高,成品多系混合物,质量很难严格控制,其含量测定指标尤其显得重要.笔者已侧重对中药注射剂的存在问题陈述一得之愚[1-4],现再以纳入国家标准的109种中药注射剂为对象,侧重分析讨论其含量测定项目中的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供参考.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叶下珠对人HepG 2.2.15细胞移植裸鼠HBxAg表达的影响

    中药复方叶下珠是深圳市中医院肝病中心结合乙型肝炎所致肝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特点,通过辨证论治、精心设计并显示有较好临床疗效的经验方.本研究选择Balb/c-nu小鼠人肝癌细胞(HepG 2.2.15)移植瘤模型,以复方叶下珠进行处理,研究造模前后裸鼠的形态学、HBxAg表达等相关指标,试图从在体动物角度,为复方叶下珠的肝癌防治作用提供试验依据.

    作者:周大桥;童光东;贺劲松;魏春山;Feitelson Mark;吕屏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近红外光谱法用于六味地黄丸模拟样品中熊果酸的含量测定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六味地黄丸模拟样品中熊果酸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利用HPLC测定样品中熊果酸的含量,并通过偏小二乘、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小波变换-BP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建立模型.结果:db4小波、偏小二乘以及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法对熊果酸含量预测回收率分别为100.1%,100.7%,100.6%,RSD分别为6.52%,5.42%,6.49%.结论:近红外光谱法对熊果酸含量预测结果较好,为中药生产过程的在线、无损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

    作者:宋丽丽;范丙义;徐晓杰;卢鹏伟;相秉仁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含羞草水溶性成分的研究

    含羞草为豆科Leguminosae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Mimosa pudica的全草.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华南、西南等地的山坡丛林、湿地、路旁,具有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凉血止血之功效,临床多用于急性肝炎、神经衰弱、失眠、肺结核咯血、血尿、带状疱疹等症.国外已有报道从含羞草中分离得到游离黄酮、黄酮苷、酚酸类等成分[1,2],作者对中国海南含羞草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已从中分离得到一系列黄酮碳苷及酚类化合物.本研究报道从海南含羞草全草中首次分离得到的3个水溶性成分.

    作者:袁珂;吕洁丽;殷明文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一种蒽醌类色素的提取分离和结构分析

    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igs是一种药用真菌[1],主要寄生在箭竹属Fargesia Franch和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2].野生竹黄的提取物中具有许多活性成分,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文献已报道的活性成分有:竹红菌素甲、乙,脂肪酸及其酯,甘露醇[3],六孢素[4]和羟基蒽醌[5]等化合物.笔者通过竹黄菌的深层培养后得到发酵液[6],利用有机溶剂萃取、硅胶和反相C18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个色素组分,利用化学试剂显色反应以及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色素进行结构鉴定.

    作者:张梁;楼志华;陶冠军;蔡宇杰;石贵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2006中国国际中药(抗菌抗病毒)新药研发、临床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微量元素铬在猴头菌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Bull.)Pers俗称猴头菇、刺猬菌、猴头蘑、花菜菌等,隶属于担子菌亚门猴头菌科猴头菌属.常食之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抗癌及治疗神经衰弱的功效,是我国著名的一种食药用兼用菌.

    作者:陈庆榆;陆晓民;张传旭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RP-HPLC测定保和丸中齐墩果酸、熊果酸的含量

    保和丸是一通治食郁(积)的著名方剂,目前国内已有多家药厂生产.虽然《中国药典》已有其标准,但定性质量检测是以连翘为对照药材,而定量检测则以陈皮中的橙皮苷为对照成分,检测对象缺乏统一性也比较单一[1].仅见有保和丸中橙皮苷含量测定的报导[2],未见齐墩果酸、熊果酸同时测定的报道.为了进一步完善保和丸的质量标准,作者建立了保和丸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来源于山楂、连翘)[3-6]的RP-HPLC定量测定方法,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

    作者:陈战国;金燕子;李强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重要启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药用鼠尾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光照、温度对药用鼠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为药用鼠尾草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观测药用鼠尾草种子的形态、千粒重、吸胀率和在10,15,20,25,30℃5个温度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结果:种子的千粒重为8.03 g,吸胀率大达到49%,发芽率高达到85.33%,发芽指数达到45.56.结论:25℃光照条件是药用鼠尾草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

    作者:刘丽;郭巧生;王云鹏;赵荣梅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氟啶酮对管花肉苁蓉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

    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Schenk)Whigt是列当科肉苁蓉属多年生全寄生草本植物[1],以干燥肉质茎人药,是中药材肉苁蓉基源植物之一[2].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造成野生资源的严重匮乏,已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为了满足药用,开展了人工种植管花肉苁蓉的研究[4-6],但接种率普遍较低,这主要是因为管花肉苁蓉是寄生植物,种子萌发机制尚不清楚,自然条件下,其萌发需要来自寄主柽柳根的刺激.本实验研究了氟啶酮对管花肉苁蓉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以期能为管花肉苁蓉的人工接种率的提高提供依据.

    作者:王华磊;郭玉海;翟志席;陈庆亮;杨太新;张金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黄蜀葵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研究黄蜀葵花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分离,用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杨梅素(myricetin,1),cannabiscitrin(2),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myri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3),1-O-十六烷酸甘油酯(glycerolmonopalmitate,4),2,4-二羟基苯甲酸(2,4-dihydroxy benzoic acid,5),鸟苷(guanosine,6),腺苷(adenosine,7),顺丁烯二酸(maleic acid,8),正三十七烷酸(heptatriacontanoic acid,9),正三十烷醇(1-triacontanol,10),正二十四烷(tetracosane,11),β-谷甾醇(12),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13).结论:化合物2~11为首次从秋葵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赖先银;赵玉英;梁鸿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泽泻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药理研究表明,泽泻具有利尿、降血脂、抗脂肪肝等作用[1].现代研究发现,泽泻中的化学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另含生物碱、黄酮类等多种成分[2].药典中泽泻项下的鉴别方法为显微鉴别,但显微鉴别法难以全面反映泽泻的内在质量及化学成分特征.作者以泽泻中的萜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用薄层色谱法对不同产地的泽泻药材与饮片进行了TLC图谱鉴别研究.

    作者:巩丽萍;王少云;侯准;桑立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不同理化因子对野葛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及异黄酮合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几种理化因子对野葛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异黄酮化合物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植物细胞培养的方法.结果与结论:随着蔗糖质量浓度的提高,野葛培养细胞生长量和异黄酮的累积均逐步增高;野葛细胞培养体系中pH维持在5.4~5.8,对异黄酮的形成为有利;随着活性炭处理用量的增加,野葛培养细胞的干重和异黄酮积累急剧下降;与此相反,XAD-4处理促进野葛细胞的干重增长和异黄酮的积累.

    作者:方从兵;李贺勤;宛晓春;江昌俊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骨质疏松症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思考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全身性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并引起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降低,在无创伤、轻度和中度创伤情况下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临床上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1].本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申报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较多,主要应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但从目前申报治疗或用于骨质疏松的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研究资料分析,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王停;胡军;韩玲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氧化槐定碱对大鼠皮层及海马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免疫阳性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氧化槐定碱(oxysophoridine,OSR)对大鼠皮层和海马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免疫阳性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和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检测OSR对大鼠皮层、海马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免疫阳性神经细胞的变化.结果:侧脑室注射氧化槐定碱10 mg,大鼠皮层、海马GABA免疫阳性神经细胞数明显增加,Glu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显著下降(P<0.05).结论:OSR引起中枢神经系统Glu及GABA的平衡变化可能是导致中枢抑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余建强;蒋袁絮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蒲公英水提液絮凝澄清工艺研究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碱地蒲公英T. sinicum K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是中医临床常用清热解毒中药之一,其所含咖啡酸为其抗菌抗病毒的主要有效成分[1].为降低蒲公英提取物制剂服用量,方便患者用药,并尽可能在制备中减少其有效成分损失,作者在前期蒲公英水提工艺优选的基础上[2],应用絮凝澄清技术对蒲公英水提液的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与传统醇沉法进行了比较.

    作者:夏新华;谭红胜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从含量测定看中药注射剂

    测定药品中有效成分含量,是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不但能反映药品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和原料、辅料的真伪优劣,也为确保药品的有效安全起监控作用.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原料为天然药物,影响质量的可变因素很多,组成药物化学成分很复杂,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合理性不够高,成品多系混合物,质量很难严格控制,其含量测定指标尤其显得重要.笔者已侧重对中药注射剂的存在问题陈述一得之愚[1-4],现再以纳入国家标准的109种中药注射剂为对象,侧重分析讨论其含量测定项目中的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供参考.

    作者:周超凡;徐植灵;林育华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HPLC分离测定四逆汤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6种水解产物

    四逆汤为中医的经典名方,由附子(制)、干姜及炙甘草(蜜炙)组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具有强心,抗休克,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1].该方的君药为附子,其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此类生物碱属于双酯类生物碱,毒性极大.酯类生物碱分子中的酯键是产生毒性的关键部位,在水中加热易水解,首先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进一步反应产生乌头原碱,两类水解产物毒性极小,但仍有药理活性[2].因此,能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准确检测出该药中的各种活性成分是十分重要的,对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四逆汤这一经典药方的新剂型研发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作者:孙婷婷;栾立标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不同蒸馏时段的粗皮桉叶精油的化学成分

    桉属植物作为重要的人工林树种在我国广泛种植.桉叶可入药,是中国南方常用的中草药,桉叶油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和局部麻醉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咳嗽及皮肤疾病[1,2].目前我国桉叶油的产品主要是蓝桉油和柠檬桉油,对桉叶油性质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这两种桉叶油[3-6],但对于国内种植的其他种类桉树叶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还较欠缺.粗皮桉Eucalyptus pellita是广泛种植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速生丰产桉树品种,有关粗皮桉叶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国内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粗皮桉叶精油,通过GC-MS定性定量分析了粗皮桉叶油的化学成分.出于对桉叶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的考虑,蒸馏时间通常较短,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作者分别收取了不同蒸馏时段的粗皮桉叶精油馏分并进行了GC-MS分析.

    作者:田玉红;刘雄民;周永红;秦荣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孑遗植物杜仲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和保护策略研究

    目的:进行杜仲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对杜仲的16个群体、26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用10个随机引物共扩出110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6条,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6.36,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38.9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246 1,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0.386 8.基因分化系数Gst=0.424 4.结论:杜仲种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不同群体内部的遗传多样性低.遗传分化分析表明杜仲群体间已发生了高度的遗传分化,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应尽可能保护更多的种群.

    作者:王瑷琦;黄璐琦;邵爱娟;崔光红;陈敏;佟长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