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普成;肖军涛;叶恒平
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处于社会生活边缘,艾滋病打破了这个群体的掩蔽状态,也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新理念、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曹宁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几年中国艾滋病法定死亡人数在传染病中一直高居第四,与2004年相比,2005年艾滋病死亡率上升了76.5%.如何对HIV感染者进行有效干预,降低我国艾滋病死亡率,成为各级政府艾滋病防治部门、艾滋病科学家需要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王克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柳州市艾滋病(AIDS)流行趋势,为制定AIDS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柳州市1997~2005年HIV/AIDS常规监测、哨点监测及专题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7~2005年柳州市累计检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3 562例,AIDS病人366例,检出的HIV/AIDS逐年增多,死亡65例;病例以青壮年为主.男女性别比为3.16:1.三种传播途径共存,传播途径以吸毒为主,吸毒传播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93.75%降至2005年的30.92%.性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0.00%上升到2005年的20.44%.流行涉及全市6县4城区,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结论 柳州市近年艾滋病疫情发展迅速,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进入快速增长期,需加大防制力度,遏制艾滋病蔓延.
作者:俸卫东;翁毓秋;韦琳;韦启后;单桂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周边各类食品的供应点亦渐增多.为了解河南省新乡市学校周边食品卫生状况,找出关键控制环节,保障学校师生身体健康,于2005年4~8月对新乡市学校周边食品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新生;李喜仙;洪立泉;侯玉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了解掌握长江三峡库区156 m蓄水后航运整治工程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从职业卫生的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作者:李敏;叶鹏鸣;辜强;刘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吸毒人群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共用注射器吸毒和婚外性行为是吸毒者感染和传播HIV的主要途径[1].近年来的报告显示,因静脉吸毒感染HIV的比例不断上升.截至2005年9月底,在国家累计报告的135 630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40.80%因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居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首位[2].为了解吸毒人群对艾滋病通过性传播途径的知识、态度及行为,2005年4月笔者在两个不同场所开展了对吸毒人群的问卷调查.
作者:李印东;李玉堂;刘云慧;闫丽;刘小翠;胡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了解湖北省荆州市乡镇医院诊断X射线机防护性能,掌握X射线机工作场所防护情况,荆州市卫生监督局于2005年6月~10月对该市乡镇医院X射线机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冬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该研究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吴均林;陈晶;王春荣;葛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截至2005年底,全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65万人(54~76万人)[1].HIV感染者/AIDS病人在社会中是一个弱势群体,不仅在身体上承受着艾滋病病毒的折磨,在心理上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其焦虑和抑郁程度远远超过普通人[2].作者在凉山州和大冶市两地共调查98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分析其抑郁和焦虑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心理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钱足庶;余冬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夏季一起小学校流感样暴发疫情中分离出2株甲1亚型流感病毒株HA1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MDCK细胞和鸡胚双腔法分离流感病毒,收获病毒液提取病毒的RNA,进行RT-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新分离株HA1基因长度为325个氨基酸,与国际疫苗株A/NewCaledonia/20/99相比氨基酸同源性高于98%,氨基酸替换位点有5个,其中165位位于抗原决定簇Ca1区.结论 天津地区新分离甲1亚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发生进一步漂移,但变异程度不大.
作者:孔梅;段卫平;李晓燕;李琳;高璐;陈锦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仙桃市作为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基地,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其产品质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解仙桃市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卫生质量,于2005年对全市的部份生产企业进行了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普成;肖军涛;叶恒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信阳市献血浆人群HIV、HCV、HBV感染率及其流行因素.方法 对信阳市某县9个乡有偿献血浆人群聚集地村民进行HIV、HCV、HB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调查村民987人,发现HIV、HCV、HBV感染率分别为5.57%、26.14%、13.07%.其中有偿献血员604人,HIV、HCV感染率分别为8.94%、40.89%,显著高于非献血员的HIV、HCV感染率.结论 豫南局部地区有偿献血浆人群中HIV、HCV感染率较高,在HIV阳性有偿献血浆人群中,HCV感染率很高,而HBV感染率则无此种现象.
作者:魏卫;刘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测定地面水中氰化物目前常用比色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比色法灵敏度不高,故采用示波极谱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检测线低,重线性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武运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对暗娼开展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延缓艾滋病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有效策略之一[1].2004年6月,襄樊市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启动以来,干预工作由浅表走向深入.2005年7月至10月,对市区部分暗娼进行了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特征问卷调查,个人访谈,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邱兴庆;叶恒波;李少平;龚文胜;琚兆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前,由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血浆中HIV-RNA的定量检测已被公认为可以预估病人病程,并可利用于鸡尾酒疗法的效果评估[1].因此,临床医师可利用检测结果判定病人的进程和进展,及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起监测与指导作用.随州市自2003年7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大规模抗病毒治疗,感染者血浆中HIV-RNA含量的变化如何?笔者于2004年7月、2005年7月对HIV感染者在不同治疗情况下血浆中HIV-RNA含量进行了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卫华;金晓舟;何华仙;周沛林;张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 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1.1 流行现状从全球来看,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截至2005年12月,累计活着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HIV/AIDS)3 940万.仅2004年,就有490万新感染者,死亡310万.
作者:曾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笔者近年来对湖北省建始县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进行了定量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该氟中毒病区空气、粮食及氟摄入量方面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氟斑牙患病率、氟骨症患病率与氟日摄入量的关系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蹇曾山;陈思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2005年中国现有HIV感染者预计约65万,检测发现的HIV感染者为14.1万人,与估计的感染者相差约51万人.在美国约半数以上的HIV感染者是先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后才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的.PCP的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其主要原因是:虽然患者临床症状明显,但肺部体征较少;患者常常无痰,卡氏肺孢子虫的检出率较低,因无可靠的方法在体外长期培养卡氏肺孢子虫,因此对其生活周期了解较少.为此,作者收集21例PC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鲁植艳;田志雄;徐霁;毕勇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流动人口数目庞大且难于管理,在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1].由于农民工自发频繁的流动性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弱势地位,容易与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相联系,有可能成为艾滋病传播中的脆弱人群[2].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低、男性和经济收入低的农民工应成为城市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3].在男性农民工较为聚集的建筑工人群体中,进行了预防艾滋病知识、行为情况调查及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作者:许辉;王育斌;宋世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HIV/AIDS是当代社会发展中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预计,若艾滋病蔓延的趋势得不到强有力的遏制,至2010年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达1 000万[1].湖北省HIV/AIDS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全国的前几位[2],并且HIV感染人群和AIDS发病人群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农村[3].护士作为大的医疗辅助专业人群,处在护理艾滋病患者的前线,她们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不但影响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质量,而且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据调查,很多护士对艾滋病有了基本的了解,但知识还比较肤浅,不够全面深入,而且大部分护士对艾滋病的态度还不十分确定[4,5].这将对开展AIDS护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及其他行为干预、生活关怀等基本上都在家庭内进行.开展以护理理论为指导,运用护理程序为患者在其家中提供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的家庭护理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李斯俭;Marcia; P;余立平;裴先波;邱艳茹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