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学胜;郑霖;戴昌异;甘红辉
为了解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卫生状况,2005年5月对洪山区21家建筑工地食堂进行了食品卫生状况调查.1建筑工地食堂的特点和主要卫生问题1.1临时性施工期限直接决定了建筑工地食堂存在的临时性.调查21家在建工程,工期6~12个月的有5家,13~18个月的有10家,19~24个月的有6家.而工期18个月以内的15家建筑工地食堂用房均是临时搭建,选址随意,场地狭小,在简陋的房屋内摘菜、洗菜、切配、烹调、售饭.
作者:高学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2001~2003年门诊病人就诊分布构成特征和变化情况,了解当地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卡方检验了解2001~2003年专家门诊人次和急诊人次构成和变化趋势,通过变异系数描述各科普通门诊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的构成比例均呈增长趋势,急诊人次构成比例呈下降趋势,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的科室在不同的季度,门诊量发生较大的波动,各科门诊人次的CV在5.24%~14.53%之间.结论掌握门诊量变化规律,加强门诊工作管理;打造重点专科,形成品牌效应;转变急救服务模式,拓宽医疗服务范围.
作者:王月云;孙维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HBsAg携带者作为传染源,其潜在危害性较大,尤其对集体生活的人群危害更大.为了解麻城市某些集体生活的人群HBsAg携带情况,加强对乙型肝炎的防治和管理,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2000~2005年收集麻城市高中毕业生31105人静脉血标本进行HBsAg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成学胜;郑霖;戴昌异;甘红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弓形虫病是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病之一,在我国也普遍存在.由于检验方法、地域、时间先后、调查对象及其医疗干预情况等诸多因素不同,报道人群弓形虫感染率差别较大[1].弓形虫常引起围产期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畸形而引起广泛重视[2].由于分离弓形虫比较困难,实验室诊断人体弓形虫主要依靠血清学方法,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金标记免疫层析试验(GICA)来检测特异性抗体(IgG、IgM)和循环抗原(CAg)[3].此次调查随机检测了鄂东北地区251例产妇脐血弓形虫循环抗原和抗弓形虫抗体(IgG、IgM),以观察产妇弓形虫感染情况并评价医疗干预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有才;王涤宇;王长林;雷秀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产科医学,尤其是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围产儿死亡率在妇幼保健工作中越来越受重视.为研究涵江区围产儿死亡情况,主要死因和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从1996年对全区开展了围产儿死亡的监测工作.
作者:郑玉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害鼠治理工作虽然几起几落,但总的看来,进展较快,成绩显著,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与其他行业、学科一样,进展中有问题,成绩中有不足,不同的阶段都面临着妨碍前进的问题.
作者:汪诚信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武汉市农民工对乙型肝炎的认知程度.方法随机抽取900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农民工对乙肝认知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不同职业农民工对乙肝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的认知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青少年以及低学历农民工的乙肝知识宣教工作有待加强.
作者:郭常军;刘兴邦;李会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湖北省流感病毒分离株的变异、进化发展过程,比较这些毒株之间的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探讨湖北省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变异规律,为湖北省流感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省内1983~2002年分离到的8株H3N2亚型流感病毒HA1区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并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分析比较各年代病毒分离株的进化关系.结果随着时间的变化,湖北省内流感病毒HA1基因间核甘酸替换数增加,随之抗原决定簇A和B的氨基酸有改变.结论分析1983~2002年8株流感病毒株,根据其HA1基因序列,按年代特征划分为两个谱系.其中一个谱系是1985年及其以前分离的毒株.上个世纪90年代后分离的毒株为一个谱系,90年代及2002年的毒株在进化树上和80年代处于不同分支.
作者:彭延;潘南胜;袁方玉;霍细香;张险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湖北省2004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方法对湖北省2004年常规免疫监测报表进行估计接种率、差值评价、比值评价和报表及时性、完整性分析.结果湖北省2004年常规免疫监测报表及时性、完整性较以往明显提高;四苗基础和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2.34%(麻疹疫苗,MV2)~98.98%(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乙型肝炎疫苗,HBV)报告接种率为98.67%;四苗基础免疫估计接种率为78.73%(卡介苗,BCG)~83.65%(MV),HBV为74.57%;加强免疫估计接种率分别为7.35%(MV2)~73.05%(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混合疫苗,DPT).结论差值评价说明湖北省报告接种率可信性较低,比值评价说明数据可疑;今后需加强常规免疫规范化管理.
作者:蔡碧;郑景山;李斌;李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院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开展医院消毒监测工作,加强消毒工作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1年7月~2002年6月对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各消毒环节进行了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现将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应亮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病例资料患儿,男,2005年2月3日生.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第1针,2005年3月5日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第2针,2005年4月8日16时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ib,安尔宝),疫苗系安万特·巴斯德公司生产,由深圳安万特巴斯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分包装,批号Y0354-1,生产日期20040419,失效期200703,每支1人份.接种门诊医生在进行常规检查后,认为其符合接种条件,由专职护士接种,接种部位左上臂外侧三角肌处,皮肤经常规消毒后,用预填充稀释液注射器(0.5ml)将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10 μg(1支)稀释后肌肉注射,观察15分钟后回家.
作者:杨荣;刘宗华;吕书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案情简介2004年9月11日,长阳县卫生监督中心监督员在进行现场卫生监督检查时发现:城区某商贸中心左侧新开业一鞋城,从事鞋类销售经营活动.监督员当即找商贸中心负责人了解有关情况,其负责人介绍,该鞋城为租赁经营,与中心无关,并出示了与鞋城签定的合同.合同中明确表明:鞋城租赁中心面积为200平方米的营业场所,中心同时免费赠送20平方米的库房,相关证件由鞋城单独办理.
作者:李淼;胡兴蓉;张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湖北省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规律,及时发现和报告突发疫情,有效预防控制疾病.方法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湖北省全年24小时疫情报告、突发疫情月报监测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湖北省共报告突发疫情152起,丙类和非法定传染病所致突发疫情占78.9%;2~4月突发疫情明显增多,突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学校,发病人群以学生为主,其次是农民.结论针对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做好突发疫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同时需加大对丙类和非法定传染病的监测力度.
作者:陈红缨;叶临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罗田县在2005年4~6月份对全县中小学生进行口服阿苯达唑片驱虫工作中,出现皮肤过敏反应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东;方立华;周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环境激素是一种体外的化学物质,当它进入人体内时,会让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误认为是激素,而加以吸收,占据了人体细胞中正常激素的位置,而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尤其是造成生殖系统机能异常,除了影响动物和人体内分泌系统以外,科学家还发现环境激素还能引起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智力低下,也会对人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即使是极其微量的环境激素也会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作者:张萍;梁高道 刊期: 2005年第06期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一种DNA病毒,除了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还可引起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和中国南方的鼻咽癌,因此EB病毒被认为是重要的人类致癌病毒之一.有关EB病毒与胃癌关系的研究,是从有广泛淋巴细胞浸润的特殊类型胃癌中EB病毒的检测开始的.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普通型胃癌的分化型腺癌以及低分化型腺癌细胞内也有EB病毒存在,但其检出率因地区而异[1].
作者:彭飞;陈冬娥;孙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其中乙型肝炎是新洲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几年来,病毒性肝炎在新洲区的发病率略低于结核病,居法定传染病的第二位.为了解近几年新洲区从业人员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现将2001~2004年从业人员HBsAg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蔡水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解水泥厂的职业病危害状况,加强水泥生产行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制订综合防治措施,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对某水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历年职业病发病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胡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解当前计划免疫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促进计划免疫工作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卫生部于2004年10~11月组织开展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审评.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被卫生部随机确定为接种率抽样调查单位之一,于2004年11月1~7日接受了湖北省卫生厅组织的审评组的审评,现将审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费贤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进一步加强对湖北省性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管理,提高性病疫情报告工作质量,了解性病实际发病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控制性病的规划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核查门诊有关科室医生的门诊工作日志、化验室性病检测检验记录、保健科性病疫情登记本等.结果被调查单位均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班子和制度,专业人员对性病艾滋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性病病人平均报告率为80.94%,平均漏报率为19.06%.初诊至报告的平均及时率为73.35%,报告至收卡的平均及时率为37.81%.性病报告卡的平均完整率为77.07%,平均准确率为71.49%.结论应将依法报告疫情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各级医务人员依法报告意识,尽量减少漏报.
作者:李旺华;李玲;杨芳;彭国平;蒋洪林;赵明江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