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吸入布地奈德复合制剂与单纯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哮喘的比较

徐长生;余衍亮

关键词:哮喘, 布地奈德, 沙丁胺醇, 溴化异丙托品
摘要:目的:比较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加沙丁胺醇及溴化异丙托品与单纯吸入布地奈德治疗轻中度哮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试验组,吸入布地奈德400~800μg/d加上吸入沙丁胺醇200~400μg/d及溴化异丙托品42~84 μg/d;(2)对照组,单纯吸入布地奈德800~1 600μg/d.43例患者,疗程4周.结果:试验组患者平均晨间大呼气流量(PEF)的改善和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及无症状天数的增加较对照组明显(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是5%,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溴化异丙托品,能有效改善肺功能,患者生活质量和控制哮喘症状,优于大剂量单纯吸入布地奈德.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1993~2002年临床生化室间质量评价的结果分析

    分析参加江苏省临床生化室间质量评价的结果,制作了10年各项的VIS值表.根据VIS值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从中观察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动态变化,根据EQA的成绩反馈,将国产室内质控猪血清改为进口多项非定值人血清后,EQA成绩明显好转.生化测定项目全部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结果稳定,易于控制误差.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对提高检验科质量管理水平有重大作用.

    作者:王裕圯;辜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HbsAg金标试纸在流动献血初筛中的应用

    在流动采血过程中,HbsAg金标试纸广泛地用于献血者的筛查.通过对3种HbsAg金标试纸的质量分析和2002年昆山市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的情况分析,认为HbsAg金标试纸在献血初筛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作者:吴卫国;王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胃间质瘤伴胃腺癌1例

    患者,女,63岁,吞咽不畅伴呕血10余天入院.上消化道钡餐示:食道下段贲门癌.

    作者:王剑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城市反空袭作战卫勤保障探讨

    在未来军事冲突中,空袭作为战争先期打击手段之一,反空袭作战中存在空袭发生突然,卫勤准备时间短促;军民伤亡多,卫勤保障难度大;空袭区域环境恶化,卫生防疫任务艰巨;受敌空袭威胁严重,卫勤力量生存困难;空袭目标不确定性,实施卫勤机动保障要求高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主要问题,反空袭作战卫勤保障应采取如下对策:军民结合,建立军民一体化的医疗救护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制定医疗收治与药材征集预案;加强防卫,提高救治机构的生存能力,确保高效及时.

    作者:钱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加强护生实习环节管理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质量

    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加强对临床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以提高护生综合能力,提高带教质量.主要从护生入科阶段教育管理、注重临床护理重点环节的带教及重视出科评估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史丹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改进全身骨骼标本制作过程中的串连方法

    制作全身骨骼的串连标本,以往主要是用经过脱脂、漂白处理后的完整干骨串连而成.在关节部位的连接上,主要用金属或其他材料来固定,连接处容易损坏,制作和修复工作比较繁琐.由于缺少关节囊和韧带,不能充分显示骨连结的整体观.为此,我们改用经过防腐处理后的尸体制作,利用尸体本身关节囊纤维层、韧带的韧性和强度来自然串连各关节.经过漂白、脱脂、塑化后,完整地保留了全身骨骼的整体观,直观地显示了关节学中的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作者:刘镇;赵汝军;蒋敏;赵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cTnI及CK-MB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hs-CRP、cTnI及CK-MB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夹心ELISA法及免疫抑制法测定63例UA患者和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血清hs-CRP、cTnI及CK-MB含量.结果:UA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为(6.34±1.69)mg/L,与SA组(2.21±0.96)mg/L及健康组(1.10±0.64)mg/L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UA患者血清cTnI含量为(8.60±8.34)μg/L,与SA组(2.47±1.79)ug/L及对照组(1.95±1.94)μg/L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CK-MB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UA患者存在微小心肌损伤,炎症反应是UA一个重要发病因素,cTnI是判断微小心肌损伤特异且敏感的指标,hs-CRP在UA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囊泡单胺类转运体功能抑制对PC12细胞的毒性及抗氧化剂的干预

    目的:研究囊泡单胺类转运体(VMAT)功能抑制对大鼠嗜铬瘤(PC12)细胞产生的内源性毒性及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观察VMAT功能抑制以及不同干预方法对PC12细胞存活的影响和细胞死亡方式.结果:单独加入VMAT抑制剂利血平对PC12细胞无毒性作用;利血平协同多巴胺明显增加多巴胺的毒性,使同样浓度的多巴胺诱发PC12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加入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二硫苏糖醇(DTr)和脉冲1号使PC12细胞的生存率明显提高.结论:VMAT功能抑制触发了多巴胺内源性毒性可诱发细胞凋亡,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制剂有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董海蓉;丁新生;叶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 000例无偿献血者中HCV-RNA-PCR的检测

    为了解无偿献血者中抗HCV常规筛选方法(ELISA方法)是否存在着漏检,现采用HCV-RNA-PCR的检测方法来进一步确定.笔者在1 000例无偿献血者(ELISA方法阴性,2002年11月期间)中采用HCV-RNA-PCR的检测方法检测出3例HCV阳性,即HCV阳性率为0.3%.这是因为HCV存在着较长时间的窗口期(70 d),常规ELISA方法主要检测感染者血清或血浆中的抗体,在感染早期HCV抗体尚未出现(或抗体水平较低)时,则存在着HCV病毒的漏检,且不能很好地反映感染者的当前状况,而采用HCV-RNA-PCR方法则能在HCV感染早期直接检测出HCV病毒,大大提高了HCV检出的敏感性,避免HCV常规检测方法(ELISA方法)的漏检,从而进一步保证临床输血的质量和安全.

    作者:吴敏慧;王锐;刘衍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慢性ITP患者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相关指标变化

    目的:观察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者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等指标的变化.方法:测定慢性ITP患者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等指标.结果:慢性ITP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及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红细胞成熟度、低荧光网红比率、中荧光网红比率、高荧光网红比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慢性ITP患者大血小板比率增加,且幼稚网织红细胞增多.

    作者:符布清;高峰;陈洪军;孙延涛;姚莉;朱芳;祁玉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喉显微手术的运用

    自1997年5月~2002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采用高容低压套囊气管插管行喉显微手术共814例次.结果表明,手术时间短,安全系数高,病变切除彻底,术后发音质量改善明显,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娜;赵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生理学优秀课程建设的系列改革实践

    以优秀课程建设为牵引,重点在生理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科考试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理论教学的改革:教学内容着眼于适应性、特色性,教学方法注重于问题讨论式、教与学互动式,教学手段配合于直观化、网络化;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室建设集约化--建立综合实验室,实验内容综合化--开设机能实验学新课程,实验手段革新化--研制计算机实验系统等教学仪器,实验教材配套化--编写实验教材、辅助教材和制作实验操作技术录像插播库;学科考试的改革:较早实行微机试题库教考分离,实施理论与操作考试相结合.

    作者:杨溢秦;薛龙增;郭丹;陈培顺;刘虹;严玉兰;徐建华;张玥;刘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84株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了解临床分离的84株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对10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52株,其中MRSA 40株(占77%),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32株,其中MRSCoN 21株(占66%).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率低于50%,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临床对葡萄球菌进行耐药监测有助抗生素的选用,万古霉素可作为葡萄球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吴海鹏;戴永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HPLC测定甲钴胺的有关物质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甲钴胺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Lichrospher-NH2色谱柱(2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0.3%磷酸溶液:乙腈(32:68),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甲钴胺、氰钴胺和羟钴胺的低检测限量分别为4.4、2.6和4.0 ng,甲钴胺与各杂质分离良好.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可靠.

    作者:吴琼珠;戴永健;刘卫卫;吴立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儿童逼尿肌反射亢进的逼尿肌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对逼尿肌反射亢进患儿的逼尿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探讨可能存在的结构改变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13例逼尿肌反射亢进患儿标本,括约肌活动协调型5例,不协调型8例;另设3例正常儿童膀胱组织作为对照.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的逼尿肌超微结构特点为:(1)肌细胞扭曲变形,排列紊乱;(2)平滑肌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出现肿胀变性,肌丝排列紊乱;(3)肌细胞间隙增宽,胶原纤维增多;(4)中间连接减少.括约肌活动不协调组另有以下特点:(1)细胞受损程度加重;(2)细胞间胶原纤维含量增加;(3)在部分患儿中出现异常细胞连接.结论:逼尿肌反射亢进患儿的逼尿肌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变.这些改变都可以造成逼尿肌收缩能力受损,顺应性下降.不协调组的结构改变明显较协调组严重,异常细胞连接的出现,加速了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郭云飞;赵辉;王辉;葛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颅咽管瘤的手术护理

    为研究颅咽管瘤全切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种类、发生原因及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术后监测颅咽管瘤患者的神志、瞳孔、体温,记录24 h出入量,观察口角及四肢抽动情况,并观察呕吐物及大便颜色等,及时记录相关内容.颅咽管瘤全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尿崩症、水电解质紊乱、高热、意识障碍、癫痫、上消化道出血等.经治疗护理均好转.作者认为,了解颅咽管瘤全切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姚娜;吕玉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86例临床分析

    对86例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房颤)病人进行分析观察,探讨阵发性房颤的病因、对原发病的影响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房颤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以甲状腺功能亢进所占比例多.对原有心脏器质性病变或胸部外伤或手术病人往往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心力衰竭加重,少数乃预示病情重笃.控制原发病可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对反复发作的顽固性房颤,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小剂量胺碘酮可有效地防治其复发.

    作者:周其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Dieulafoy病12例报告

    Dieulafoy病临床少见,易误诊及漏诊.急诊内镜及出血间歇期内镜检查诊断,内镜介入治疗采用1:10 000去甲肾上腺素或5%孟氏液喷洒加用微波治疗7例,手术治疗5例.结果诊断为胃Dieulafoy病11例;空肠Dieulafoy病1例.经内镜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1例复发.急诊胃镜是诊断Dieulafoy病的好方法,内镜下介入治疗随访效果好,减少了对外科手术治疗的需求.

    作者:王寿九;吴楠;王盛根;焦霞;潘桂红;谷丽娟;郑昌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改性玻纤膜白细胞过滤器的应用研究

    目的:为了去除浓缩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率.方法:使用丙烯酸类的聚合物,固化在白细胞过滤器的膜表面,使膜的电位性正好吸附体积大的白细胞,而不吸附体积小的血小板.结果:70例次试验,过滤一个机采治疗量或10个单位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能够滤除99.9%白细胞,血小板回收率大于90%.27例血液科病人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血小板输注无效率15%(4/27例),对照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50%(10/20例).结论:改性后的白细胞过滤器能用于浓缩血小板制剂的滤除,防止反复输注产生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作者:邹元国;周晓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静脉持续输注低浓度化疗药物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护理

    12例经病理证实为非霍杰金淋巴瘤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一根双腔导管至上腔静脉,采用静脉持续输注低浓度阿霉素(ADM)/法玛新(EADM)为主的联合方案,观察临床效果,预防和处理治疗中出现的毒副反应和并发症.该方案治疗效果较好,复发率低,毒副反应少.化疗前认真仔细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同时采用深静脉置管术,做好导管的护理工作.认真观察化疗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并及时给予预防和处理,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顺利度过化疗期,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陈燕;刘建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第二军医大学

主办: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