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REB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钱进;徐英纳;陶振玉;史岩;栾文康;颜伟

关键词:胶质瘤, 临床预后, CREB1, 增殖, 侵袭
摘要:目的:探讨CREB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计划(CGGA)数据库中CREB1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数据,分析CREB1的表达水平与胶质细胞瘤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CREB1小干扰RNA(si-CREB1)转染胶质瘤U251及U87细胞,通过CCK8试验及Transwell试验观察下调CREB1表达后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CREB1在人脑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低级别组,胶质瘤患者中高表达CREB1提示预后不良.下调CREB1表达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结论:CREB1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和临床预后相关,si-CREB1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主动脉根部扩大及瓣膜上下狭窄矫治术1例报告

    近年来随着人工瓣膜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高性能瓣膜,尤其是Regent、Carbomedics环上瓣的出现,许多以前需要主动脉根部扩大后再行主动脉瓣置换的主动脉根部细小病例,现在可以不需主动脉根部扩大而直接行换瓣术.再加上主动脉瓣环扩大术手术难度大,故而现在主动脉根部扩大术已少见,而主动脉根部扩大术、主动脉瓣膜上下狭窄矫治术临床上更是少见,本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黎增亮;朱锦富;刘翔;吴延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腮腺3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干燥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腮腺3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DWI)及表面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早期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6例早期SS病例及30例健康志愿者的腮腺3T-DWI图像.常规MR图像上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的病例被定义为早期SS病例.逐层勾画腮腺边界以获得整体感兴趣区(region ofinterest,ROI),计算腮腺平均ADC值.SS组与对照组性别构成比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年龄、腮腺体积和平均ADC值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ROC曲线法评价平均ADC值对早期SS病例的诊断价值.结果:SS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性别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SS组腮腺平均ADC值明显高于正常组[(1.163±0.058)×10-3mm2/svs.(1.031±0.082)×10-3 mm2/s,P<0.001].以平均ADC l.064× 10-3 mm2/s作为诊断阈值,诊断早期SS的价值优(AUC=0.903,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71.1%).结论:腮腺磁共振DWI成像及ADC值在SS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苏国义;吴飞云;许晓泉;胡昊;王艳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早孕期绒毛膜隆起的研究进展

    绒毛膜隆起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早孕期罕见的一种妊娠囊异常状态,被认为是妊娠无活力的危险因素.本文对绒毛膜隆起的病因、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有助于临床医生提供患者咨询并综合评估患者可能的妊娠结局.

    作者:王欣;郑凯;黄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2013-2015年丹阳市农村人口肺结核队列观察

    目的:较为准确掌握农村人口结核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评估全人群和不同重点人群的筛查与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农村常住居民进行结核病筛查,确定随访队列并对其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结果:2013-2015年分别筛查29 713人、29 704人和29 556人,队列人群标化患病率分别为72.94/10万、70.21/10万和57.93/10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40.09/10万、14.67/10万和21.29/10万;重点人群患病率分别为427.63/10万、422.77/10万和288.18/10万,发病率分别为180.92/10万、75.49/10万和72.05/10万;一般人群患病率分别为46.55/10万、30.33/10万、39.95/10万,发病率33.85/10万、13.00/10万、22.11/10万:既往肺结核患者、≥65岁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年均患病率分别为10 863.51/10万、308.07/10万和130.25/10万;可疑症状者年均检出率1.13%,可疑症状者中重点人群占64.91%,重点人群病例占88.89%,重点人群病例年均检出率122.18/10万,且2013年明显高于2014、2015两年(x2=4.681,P=0.030;X2=9.122,P=0.003);2013、2014两年间主动筛查与被动发现两种模式的肺结核发现率无显著差异(x2=1.125,P=0.289;x2=1.316,P=0.251),2015年主动筛查模式发现率低于被动发现模式(x2=8.335,P=0.004),主动筛查模式人群肺结核发现率3年间呈明显下降趋势(x2=18.590,P< 0.001).结论:主动筛查与被动发现互为补充,是控制肺结核疫情的有效手段.主动筛查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患者发现率,今后可考虑间隔3年以上开展1次,以老年人和既往肺结核患者为重点.

    作者:朱涛;郑洪;王志坚;殷文华;陈小军;张松青;蒋奕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肋骨细微骨折斜横断位CT重建鉴定佳时间的探讨

    目的:探讨肋骨细微骨折在斜横断位重建基础上鉴定骨折的佳检查时间,避免误诊、漏诊,减少患者检查次数及辐射的暴露机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肋骨骨折的患者,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及此基础上的斜横断位重建,首次检查均在1周内,于2~9周内随访,部分9周以后继续随访.统计复查与首次检查有差别的骨折,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其骨折数的差异.结果:共47例随访具有差异,外伤后首次检查肋骨骨折总数为130根,终确定骨折数为254根.伤后第3~8周复查与首次检查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第2周、第9周及以后复查与首次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骨斜横断位CT重建及伤后第3~8周随访是明确有无肋骨骨折及确定骨折数目的佳策略.

    作者:王芳;卢铃铨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超声辅助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化妆品中10种防腐剂

    目的:建立超声辅助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化妆品中10种常见防腐剂的方法.方法:用甲醇超声提取化妆品中的防腐剂,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测定.结果:10种防腐剂在32 min内彼此完全分离,在2.5~600.0 mg/L范围内,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绝大多数相关系数r> 0.998.高、中、低不同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71.89%~113.38%,相对标准偏差为0.38%~4.54%.结论:该方法能够经济、灵敏、简便、快速、重复性地测定化妆品中的防腐剂,可用于化妆品中多种防腐剂的同时测定.

    作者:李艺璇;罗敏;邓媛媛;李楠;朱军;张晓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2016年WHO正式将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作为一种肾细胞癌新类型.该肿瘤可以为散发性也可以发生于终末期肾病或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VHL综合征),具有相对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点,诊断时应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以及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相鉴别.鉴于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或低度恶性,因此准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亦秋;顾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长链非编码RNA BX357664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的影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BX357664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对Caki-1和Caki-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的影响.方法:以前期芯片检测结果经标准化分析确认在肾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IncRNA BX357664为目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其在24对肾癌组织和Caki-1以及Caki-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lncRNA BX357664慢病毒载体感染Caki-1和Caki-2细胞后,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Caki-1和Caki-2细胞处理组和对照组中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lncRNA BX357664在24对肾癌组织和Caki-1、Caki-2细胞中表达水平降低(P< 0.05);lncRNA BX357664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感染Caki-1和Caki-2细胞后能够显著抑制细胞迁移(P<0.01)和侵袭能力(P<0.01),显著改变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的进程(P<0.05).结论:lncRNA BX357664在肾癌中显著低表达,在Caki-1和Caki-2细胞中上调lncRNA BX357664能够通过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

    作者:刘伊扬;钱健;徐爱民;苏仕峰;秦超;王增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2016年本科确诊的47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发病年龄为(52.3±14.5)岁,男女比例为3:1;主要症状为疼痛,其中以胸痛及胸背痛为主(72.3%),高血压发病率为63.8%.入院后总病死率为21.3%,术前病死率为8.5%,术后病死率为13.9%.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心包积液的发生率是44.7%,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是73.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心率、肌钙蛋白水平,收缩压水平较高为独立保护因素.术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心率、体外循环(CPB)转流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D-二聚体水平.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猝死因素主要有年龄、心率、肌钙蛋白、收缩压水平较低.急诊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心率、CPB转流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D-二聚体水平,手术中应尽量减少CPB转流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作者:李京杭;戚晓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CREB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探讨CREB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计划(CGGA)数据库中CREB1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数据,分析CREB1的表达水平与胶质细胞瘤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CREB1小干扰RNA(si-CREB1)转染胶质瘤U251及U87细胞,通过CCK8试验及Transwell试验观察下调CREB1表达后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CREB1在人脑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低级别组,胶质瘤患者中高表达CREB1提示预后不良.下调CREB1表达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结论:CREB1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和临床预后相关,si-CREB1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作者:钱进;徐英纳;陶振玉;史岩;栾文康;颜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R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技术在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MR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灌注技术在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并出现新强化灶的患者,经再次手术或随访证实为胶质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DSC灌注成像,测量病灶强化区域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脑血流量(rCBF),并同时取对侧正常白质的rCBV和rCBF,分别相比后得到相对比值,比较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各灌注参数比值,并采用ROC曲线评价rCBV和rCBF相对比值对二者进行鉴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胶质瘤复发异常强化灶的rCBV和rCBF相对比值分别为2.78±1.01和1.89±0.82,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的0.76±0.42和0.47±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CBV相对比值≥1.88时,诊断胶质瘤复发的特异性为100.0%,rCBV相对比值≤0.62时诊断放射性脑损伤敏感性为100.0%;rCBV比值取1.88为阈值来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4%、100.0%、96.4%.rCBF相对比值≥1.96时,诊断胶质瘤复发特异度为100.0%,rCBF相对比值≤0.45时诊断放射性脑损伤敏感性为100.0%;rCBF相对比值取0.85为阈值来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4%、90.0%、92.8%.结论:磁共振DSC灌注成像有助于对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进行鉴别.

    作者:张军霞;王颖毅;王敏;王建伟;刘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导向技术在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导向技术在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统计完整脑功能区胶质瘤60例患者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开颅手术组,观察组利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联合荧光导向技术,术中在不同距离处和不同染色区域收集肿瘤标本,做相应病理分型和免疫组化分析,并比较两组肿瘤全切率和术后功能神经障碍情况,分析两者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均顺利实现功能技术融合和术中导航,术中荧光可见明显不同染色区域,两组胶质瘤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高级别胶质瘤全切率、术后功能神经障碍情况、术后前3个月肿瘤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距离处肿瘤标本免疫组化分析各指标表达可见明显变化趋势,荧光染色区域与术后病理特征相符.结论: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导向技术可提高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全切率,改善神经术后功能情况和患者预后.

    作者:黄进;张晓路;张岩松;冯素银;黄维一;程超;焦建同;兰青;邵君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成人心脏手术应用可吸收性防粘连心包膜填补材料的安全性研究:5年队列研究结果报道

    目的:考察在成人心脏手术中使用可吸收性心包膜填补材料(GM042)的操作性能及围术期安全性,并进一步通过5年随访结果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方法:共有40例实施开胸心脏手术的患者人组,在手术时使用GM042填补心包膜缺损部位.术后评价GM042的可操作性;术后半年以及5年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其临床检查结果,考察GM042的安全性.结果:GM042在术中可操作性良好,术后无相关不良反应.使用GM042术后半年以及术后5年临床检查值异常的病例数,与术前检查相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心脏手术中使用GM042操作性能良好,术后中长期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堵俊杰;罗明;倪布清;陆小虎;顾卫东;邵永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我国脑胶质瘤基础研究与转化现状与进展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手术全切困难,肿瘤异质性强,对放化疗不敏感,致残致死率高.应用生命科学前沿技术探索其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是脑胶质瘤相关工作者的共同目标.近十年来,我国脑胶质瘤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

    作者:尤永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对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药物治疗疗效的影响

    目的:观察非那雄胺、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代谢综合征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及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疗效差异.方法:收集前列腺增生患者172例,其中合并代谢综合征92例,单纯前列腺增生80例,两组均予非那雄胺5 mg/d、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 mg每晚1次,口服治疗3个月,代谢综合征患者通过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适度运动.比较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残余尿、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癌特异性标志物(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等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前,代谢综合征合并前列腺增生组的QOL评分较单纯前列腺增生组的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尿流率较单纯前列腺增生组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列腺体积较单纯前列腺增生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而IPSS评分、平均尿流率、残余尿、PSA治疗前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经药物治疗3个月后,采用多因素协方差分析提示代谢综合征合并前列腺增生组的IPSS评分、QOL评分改善及PSA下降的水平较单纯前列腺增生组疗效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17,P=0.064).结论:代谢综合征增加了前列腺增生患者的QOL评分,降低了大尿流率水平;非那雄胺、坦索罗辛治疗代谢综合征合并前列腺增生疗效较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疗效差,代谢综合征影响着前列腺增生药物治疗疗效.

    作者:张云云;洪侃;王滨;邵剑锋;徐卓群;诸明;周锋盛;王卓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宫颈癌术后静态调强放疗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比较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剂量学参数,为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疗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接受IMRT或VMAT治疗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各50例,观察所有患者放疗期间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放疗计划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计划靶区的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照射时间及跳数(the number of monitor unit,MU).结果:VMAT组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MRT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vs.64%,P<0.05);与IMRT组相比,上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20% vs.6%,P<0.05);VMAT组直肠V40、小肠V40均低于IMRT组(P<0.01),而直肠和小肠的V20、V30在两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膀胱V20、V30、V40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VMAT计划CI优于IMRT计划(P< 0.05);HI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IMRT计划比较,VMAT计划的MU值和治疗时间分别减少了50%和54% (P< 0.01).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选择VMAT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急性放射性肠炎和上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缩短放疗时间,从而提高患者术后放疗的耐受性.

    作者:朱必清;武雅琴;韩晶晶;李倩;徐寒子;陆谔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共刺激分子B7-H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目的:检测共刺激分子B7-H3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human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66例初诊AML患者原始幼稚细胞群上B7-H3分子膜蛋白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B7-H3 mRNA产物的表达.分析B7-H3分子的表达与AML患者发病时年龄、性别、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评估B7-H3分子的表达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B7-H3分子表达阴性.共刺激分子B7-H3在66例初诊AML患者中阳性表达率为42% (28/66).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白细胞分组中,B7-H3阳性率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924,0.541,0.310);预后差染色体变异组的B7-H3分子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预后好及中等预后组(P< 0.001).B7-H3分子阳性组患者的PFS(7.4个月vs.15.2个月)及OS(9.8个月vs.17.8个月)均明显低于阴性组患者(P<0.05).此外,在AML-M2亚型中,预后差染色体变异组B7-H3分子的表达明显高于预后好及中等预后组(30.05%±23.10% vs.10.08%±7.07%,P<0.001),B7-H3与骨髓白血病细胞CD34存在共表达,并且CD34阳性组的B7-H3分子表达明显高于CD34阴性组(20.90%±19.70% vs.9.63%±7.21%,P=0.034).结论:共刺激分子B7-H3的表达对于AML患者的病情进展有一定影响,B7-H3分子表达阳性的患者预后更差.B7-H3对AML的预后判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鑫;陈仕兵;周倩;范美英;闫世彬;仇红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靶向PD-L1分子的RNAi增强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胰腺癌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通过RNA干扰敲减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 1,PD-L1)分子能否增强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胰腺癌及对应胰腺组织中PD-L1的表达差异;纯化CD8+T细胞和制备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C),将低表达PD-L1的Panc-1细胞Panc-1/PD-L1-RNAi、阴性对照Panc-1/LV-Control细胞以及野生型Panc-1细胞分别与CD8+T细胞+DC疫苗共同培养,检测细胞上清中干扰素(IFN)-γ表达水平;3组肿瘤细胞分别建立人源化严重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小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以DC疫苗为治疗手段进行尾静脉注射,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免疫组化实验显示,胰腺癌组织较胰腺组织中PD-L1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T细胞反应实验显示,PD-L1敲减肿瘤细胞组与DC和CD8+T细胞共同培养的上清中IFN-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个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人源化SCID小鼠体内荷瘤实验显示,敲减PD-L1表达与应用DC疫苗治疗胰腺癌皮下移植瘤具有协同作用.结论:胰腺癌较胰腺组织中PD-L1高表达,敲减胰腺癌细胞PD-L1表达与应用DC疫苗治疗可能是胰腺癌免疫治疗的有效策略.

    作者:蒋浩海;赵鑫;赵华;朱新国;李德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脑胶质瘤相关的细胞离子通道改变

    脑胶质瘤发病过程中及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生理状态下涉及多种细胞离子通道改变,且不同病理类型、病理级别、预后情况等的胶质瘤具有明显差异的离子通道改变特征.此类改变涉及星形细胞维持细胞周及细胞内环境稳态、胶质细胞瘤恶性增殖、转移、侵袭等多个环节.既往研究提示上述发生改变的细胞离子通道可作为胶质瘤化疗增敏、预防转移等治疗目标的分子靶点,显示了离子通道作为基础研究切入点、分子靶向药物靶点、临床分子标记的可观潜力.

    作者:曹航;王非一凡;张越琦;李学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全凭静脉麻醉下保留自主呼吸行胸腔镜手术的安全性评估

    目的:观察保留自主呼吸全凭静脉麻醉对胸腔镜手术围术期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5-11月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自主呼吸全麻组(40例)及气管插管全麻组(24例).自主呼吸全麻组以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丙泊酚静脉诱导,以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丙泊酚辅以术侧胸腔镜下肋间神经及胸内迷走神经阻滞进行术中维持麻醉.观察并记录术前、开胸前、开胸时、开胸后15 min、开胸后30 min、关胸前、关胸后30 min、关胸后60 min等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指脉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相应时间点动脉血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氧合指数、剩余碱(BE)、碳酸氢根(HCO3-)、二氧化碳总量(TC02)、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并进一步观察探讨其与气管插管全麻组患者在术前麻醉、拔管呛咳、呕吐、复苏室停留时间、咽喉痛、肺部感染及总住院天数等方面是否有差异.结果:自主呼吸全麻组患者HR、RR、MAP开胸前较术前有所下降(P<0.05),RR在开胸后30 min、关胸前时间点较开胸前有所增加(P<0.05).开胸时MAP较开胸前进一步下降(P<0.05),于开胸后15 min、开胸后30 min、关胸前时间点逐渐上升,与开胸前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O2在开胸后15 min、开胸后30 min相比开胸前有所降低(P<0.05),在关胸后30 min、关胸后60 min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pH、PO2、氧合指数在开胸后30 min及关胸前较开胸前降低(P<0.05),PCO2在开胸30 min、关胸前较开胸前升高(P<0.05),PO2、氧合指数在关胸后30 min时恢复到开胸前水平(P>0.05),pH、PCO2在关胸后60 min时恢复到开胸前水平(P>0.05).BE在关胸后30 min较开胸前降低(P<0.05).HCO3-、TC02、Na+、K+、iCa2+、Glu、Hb等指标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此外自主呼吸全麻组在术前麻醉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拔管呛咳及咽喉痛的发生率均低于气管插管全麻组(P<0.05).结论:自主呼吸全凭静脉麻醉行胸腔镜手术安全可行,患者生理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内发生变化,且在关胸后短时间内恢复.

    作者:沈江;徐青荣;蒋波;张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