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杨凤菊;周吉凤
随着各种先进的护理设备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护理水平和抢救效率,降低病死率,同时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设备的正确使用,同时要承担部分护理设备的维护、保养等工作,由于对护理设备维护、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事件已逐渐成为安全隐患,容易被护理管理者忽视[1];因此建立相应的设备目标管理,对保证护理人员正确的使用、保养和维护护理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效能,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1月至12月我院普外病区对护理设备进行了目标管理,并起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爱华;罗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Sarcopenia是1989年由美国学者Irwin Rosenberg首次提出的,“Sarcopenia”一词源于希腊语:“sarco”中译文为肌肉(希腊文sarx);“penia”意思是减少或流失,“sarcopenia”意为肌肉减少[1]。 Sarcopenia在国内译名很多,如:少肌症、肌肉减少症、肌力流失、骨骼肌减少症、肌肉丢失等。译名多反映了认识的差异和争议,本文直接采用“sarcopenia”来命名这种骨骼肌变化。参照Sarcopenia欧洲工作组专家共识[2],诊断Sarcopenia的2个关键指标是骨骼肌质量(包括体积和数量)和骨骼肌力量及功能下降(活动能力)。肌肉质量的评估有上臂肌围、超声、CT、双能X线(DEXA)、磁共振成像(MRI)、多频生物电阻抗法(BIA)。以上各项检查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握力和步速检测因成本低、可用性高等优点被分别用来评价骨骼肌力量和活动能力。
作者:姜凯莲;别自东;陈秀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近年来以浆膜腔积液为主要体征的晚期肺癌患者增多,而单纯的细胞学涂片容易发生细胞堆积现象,结构不清晰,导致诊断困难。本研究利用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块进行苏木精-伊红(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其与液基细胞制片技术在良、恶性检出率方面的差异,并探讨浆膜腔积液细胞组织学分型诊断中的应用性及分析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一个准确可行的新途径。
作者:权春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早搏即期前收缩,是指异位起搏点过早发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极的心搏,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1]。患者就诊往往以心悸为主诉,亦可兼见胸闷、乏力等症,严重时自己可感觉到心脏停跳,个别患者于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但自身无特殊不适[2],诊断以心电图为主,有时需要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诊断[3]。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属于“心悸”范畴,有研究表明早搏与心悸临床关系紧密[4],多与心的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邪阻心脉,扰乱心神等有关[5]。现就中西医对早搏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诊治进行综述。
作者:刘志远;董联玲;马天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是发生于胰腺的一种极其罕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手术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佳方式。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现结合1例病例及复习文献,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冷媛媛;黄燕涛;仲建全;冯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随着无偿献血的不断深入和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对血液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同时也对血站实验室大批量标本血型检测提出了快速、准确和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的要求。 ABO/RhD血型作为血站法定的检测项目之一,准确、快速的血型检测是安全输血、及时输血的重要保证[1]。手工法不仅操作时间长,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结果不易保存,难以规范化,不适宜大批量标本的处理及结果的保存等缺点,已远远不能适应血站当前的发展需求。全自动血型分析仪的推出,实现了血型检测的全自动化操作,使输血检验操作进入标准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成为现实[2]。本血站自2012年4月引进Hemotype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以来,通过对51535份标本的检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娟;黄文杰;范恩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骨关节炎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又称为退行性关节病。此类患者大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软骨变性,在早期容易表现出软骨局部病变式软化,随着病情恶化则会引起小片软骨脱落,导致裂隙附近的软骨细胞纤维化,甚至可能引发软骨骨质增生、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1,2]。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X线、超声或病理学诊断,虽说X线对于骨质变化的灵敏度高,但其在软骨变性和组织炎症方面仍存在漏洞;而病理学诊断则属于创伤性诊断方法,临床上并不作为首选方法。为此,本次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将高频超声技术应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工作中的具体效果,以便为实际工作提供更可靠的参考,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敏;杨凤菊;周吉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冷加压试验(CPT)结合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对更年期妇女胸痛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准确、可定量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雷;董清;陈春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手术室是危重患者治疗和急救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场所,有效的护理管理,预防手术室发生医院感染,成为衡量手术室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分析了2015年1月至6月我院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干预措施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作者:王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钝性损伤所致,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交叉韧带、血管的损伤。如果治疗不当则容易导致关节强直、僵硬以及慢性疼痛的发生,重者则可能终导致关节融合或截肢。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肖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重症脑卒中多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会危及生命,而患者发病后常引起抵抗力下降,各种侵入性操作以及抗生素等诸多因素引起各种医源性感染,而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且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引起临床治疗的难度,因此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神经内科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小媚;曾立;李伟钧;骆志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已经成为女性第二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体健康。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已经证实[1,2]: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首要病因,95.0%~99.7%的宫颈癌患者可以检出HPV。为了解焦作地区HPV感染情况,我们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2994名女性HPV感染及其分型进行了检测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贺春;成守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左心室肥厚(LVH)是高血压患者常见心脏损伤表现,是高血压患者较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临床常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对LVH进行检查诊断。超声心动图准确率高,但超声检查对检查仪器以及操作者水平有很高要求,因此很多基层医院无法满足超声检测条件[2]。心电图检查受仪器以及操作人员的影响较低,经济适用,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但是心电图有着不同的诊断标准,其诊断结果会随诊断标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本研究对2种心电图标准诊断左心室肥厚的价值进行分析比较,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左心室肥厚(LVH)是高血压患者常见心脏损伤表现,是高血压患者较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临床常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对LVH进行检查诊断。超声心动图准确率高,但超声检查对检查仪器以及操作者水平有很高要求,因此很多基层医院无法满足超声检测条件[2]。心电图检查受仪器以及操作人员的影响较低,经济适用,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但是心电图有着不同的诊断标准,其诊断结果会随诊断标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本研究对2种心电图标准诊断左心室肥厚的价值进行分析比较,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作者:关华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颈部淋巴结结核是一种在儿童及青少年期间常发的肺外结核病变,其临床主要症状为颈部双侧或单侧大小程度不等的淋巴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情可得到有效改善。因此,给予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准确及时的诊断十分重要。现收集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确诊的2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资料,旨在探讨其不同病理阶段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认识,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连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2型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1]。近年来,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率高,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低T3综合征等[2]。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检测结果分析,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关洁萍;梁颖培;何孟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一种常见病症,主要与车祸、打击伤、坠落伤等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会出现昏迷,继之,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导致气道内部的分泌物难以排除,若不能及时清理口鼻腔内分泌物,可能引发肺部疾病,加重病情,甚至死亡[1]。尤其是气管切开后,将会极大地破坏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早期进行气道加温湿化,恢复其生理功能,减少并发症,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泽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身体约束使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对于ICU清醒患者而言,虽然身体约束会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患者的主观意识会产生受威胁感,如果不合理地使用身体约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ICU医患纠纷也主要是由于身体约束引起的,这就需要在此期间使用相应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主体,实施个性化、整体性的护理模式,可以让患者在身体感受与心灵体验方面同时感受到较强的安全感与舒适感,从而控制身体约束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国内外临床试验研究一致认为,在普通护理过程中增加人性化护理,可以大程度地降低身体约束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但在实际开展与应用时,应该根据患者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护理工作调整,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并分析采用人性化护理对ICU清醒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的影响。
作者:蒋飞华;曾丽清;陈遂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