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泻胃化瘀止血糊剂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101例

赖跃进;罗洪勇;覃进;黎波;郭淋;王加伟;杨俊;黄永军;章士刚;黄柏文

关键词:化瘀, 止血糊剂, 治疗, 应激性溃疡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现报告如下, 胃黏膜损害, 止血效果, 应激反应, 危重患者, 危重病, 中药, 应用, 临床
摘要:应激性溃疡是泛指各种危重患者并发的急性胃黏膜损害,是一种严重的应激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我院ICU 2001年2月-2004年6月应用中药糊剂治疗危重病伴发应激性溃疡出血101例,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纪要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次全国中青年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13日-18日在贵阳市召开.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20篇,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部队医疗单位及贵州省的近13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作者:莫穗林;姚魁武;王阶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塞通软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3例

    我们于2002年9月-2003年11月,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软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于下.

    作者:何涛;郝拥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六味地黄丸对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干预作用.方法两组均给予泼尼松首始剂量1mg/(kg·d),晨8:00顿服,持续8~12周后,每2周减5.0mg,至0.5mg/(kg·d)时,改为2天剂量合并隔日顿服,再以每2~3周减5.0mg,至0.4mg/(kg·2d)时维持6~12个月,并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治疗组同时加服六味地黄丸每次8粒,每天3次,至泼尼松减至维持量时.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指标两组均改善显著(P<0.05,P<0.01),但均以治疗组为优(P<0.05);其复发率亦以治疗组为低(P<0.05).治疗组出现的阴虚火旺证候积分值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为低(P<0.05,P<0.01).结论六味地黄丸能显著提高激素对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减少其复发,并能对抗激素的不良反应.

    作者:胡顺金;方琦;刘家生;张莉;曹恩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清心胶囊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清心胶囊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索其降压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清心胶囊(A)组34例、卡托普利(B)组32例、清心胶囊加卡托普利(C)组32例,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和动态血压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水平的改变,并记录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B组、C组降压显效率分别为44.1%、53.1%、75.0%;而改善症状显效率分别为55.9%、46.9%、50.0%;在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方面,C组>A组>B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A组优于B组(P<0.05);3组均可显著提高血浆CGRP水平;A组还对血浆AngⅡ、ET有显著的下调作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清心胶囊对于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A组和C组优于B组.清心胶囊取效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纠正ET/CGRP失衡有关,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作者:雷燕;卢全生;马晓昌;陈可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弥散加权磁共振扫描评价川芎嗪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用弥散加权磁共振技术评价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TMP组),每组8只,分别在缺血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TMP.行弥散加权(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系列扫描,观察缺血后1、2、6、12、24 h脑梗死灶变化,以及24 h三苯四氯氮唑(TTC)染色的脑梗死容积.结果TMP组各时间点DWI-MRI扫描脑梗死容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与1 h点相比,对照组脑梗死容积在栓塞后2、6、12、24 h分别扩大13.3%、29.7%、50.3%、57.3%,TMP组扩大9.9%、21.3%、37.1%、40.5%.缺血24 h TTC测算的脑梗死容积大于DWI-MRI测算的脑梗死容积.结论缺血前注射TM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作用;采用DWI-MRI扫描动态观察脑缺血灶的演变过程和评价脑保护措施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胜;陈绍洋;熊利泽;魏梦绮;刘艳红;宦怡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清支汤治疗孕期解脲支原体感染90例

    支原体感染人体约12种类,而女性生殖道感染系以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eium,UU)为常见.笔者自2000年来运用自拟中药清支汤治疗孕期解脲支原体感染90例取得较为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

    作者:张红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脂肪肝中医证型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中医病因病机初探

    目的据流行病问卷发现脂肪肝常见证型及各型所占比例,探讨各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方法流行病问卷调查全国范围内脂肪肝患者503例,观察记录中医证候、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腹围/臀围、肝功能、血脂、B超或CT结果.结果流行病学调查脂肪肝症状共46种,出现频率高的前10位症状依次是乏力、体胖、口干、头晕、胁胀(痛)、腰酸痛、神疲、口苦、膝痠软、腹胀.舌象脉象分别以舌质淡胖、淡暗;舌苔白腻、黄腻;脉象弦细、弦滑多见.据聚类分析统计,脂肪肝中医证型为4类,分别是脾肾亏虚兼肝郁、脾肾亏虚、脾虚痰热、未定型,其中以脾肾亏虚兼肝郁多见,占62.32%.结论脾肾亏虚兼肝郁为脂肪肝多见证型.脂肪肝病机为本虚标实,肾虚为本,涉及脾土,痰浊为标,兼有瘀血.

    作者:王雁翔;王灵台;高月求;孙学华;张斌;何金洋;文颖娟;张孝科;赵燕平;赵青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通心络胶囊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以了解其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63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糖尿病饮食及低蛋白饮食,口服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根据血压水平给予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同时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口服.两组均经8周治疗后,观察总结疗效;检测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白蛋白排出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MG)、空腹血糖(FBG)、ET-1.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治疗后CCr、UAER、β2-MG、ET-1、FBG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除FBG外,各项指标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ET-1及UAER效果显著,并对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修复有一定促进作用;能够有效的延缓糖尿病肾病进程,改善肾功能,并有一定的辅助降血糖作用.

    作者:赵毅;张显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肺纤平对肺纤维化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及动脉血氧分压的影响

    目的探索肺纤平对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低氧血症的改善情况,以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240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肺纤维化模型组、泼尼松组和肺纤平低、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复制肺纤维化模型,各组于造模后第1天给药,分别在第7、14、21、28天将疗程结束的动物处死,取动脉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并检测血清IL-6的含量.结果各个时间段肺纤维化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始终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各治疗组(P<0.01),第7、14和28天时肺纤平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分别与泼尼松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实验第14天后肺纤平即可改善大鼠实验性低氧血症,其改善情况与泼尼松基本一致.结论肺纤平可改善肺纤维化大鼠实验性低氧血症,并可以抑制IL-6的异常增高.

    作者:王书臣;张燕萍;樊茂蓉;苗青;王伟;张文江;张元元;林家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恒古骨伤愈合剂促进胫骨下段骨折术后愈合临床观察

    我院在1999-2004年间采用恒古骨伤愈合剂口服液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术后患者72例,并和同期以三七伤药片治疗的54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证明恒古骨伤愈合剂在缓解胫骨下段骨折术后疼痛、肿胀和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

    作者:胡敏;赵宏斌;王兵;梁红锁;张春强;郑宏宇;赵学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复方肾华片对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巨噬细胞移行抑制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肾华片(下称肾华片)对大鼠残余肾脏表达巨噬细胞移行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ion factor,MIF)的作用.方法采用肾华片治疗5/6肾切除大鼠12周,观察血压、尿蛋白、血生化、肾脏病理改变以及MIF表达的情况.结果肾华片能降低5/6肾切除大鼠血清肌酐水平(P<0.05)及24 h尿蛋白总量(P<0.01),减少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MIF表达和浸润的巨噬细胞数量,减轻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结论抑制MIF的高表达,可能是肾华片抑制大鼠残余肾脏慢性炎症,延缓硬化、纤维化过程,保护肾功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建军;陈香美;顾玥;魏日胞;杜靖;师锁柱;尹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补肾壮骨中药对大鼠去卵巢后早期白细胞介素6介导的骨髓源性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肾壮骨中药对大鼠去卵巢后早期骨髓源性破骨细胞形成能力和骨髓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6(IL-6)、IL-6受体(IL-6R)、gp130基因的影响.方法健康3月龄雌性SD大鼠72只,其中24只为假手术对照组;48只去卵巢,随机分为去卵巢组和中药组,每组24只.分别于去卵巢后2、4、6、12周每组各取6只大鼠骨髓细胞作细胞培养和提取RNA,培养第6天分别作瑞氏-吉姆萨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骨髓细胞TRIZOL提取总RNA.结果去卵巢后2周,去卵巢组破骨细胞形成数即多于对照组(P<0.05),骨髓细胞IL-6和IL-6R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第4~6周,上述改变达高峰,并持续至第12周;从4~12周,上述各指标中药组均明显低于去卵巢组(P<0.05,P<0.01).以上各组全程未见gp130基因表达水平有明显变化.结论本方所用补肾壮骨中药可以抑制大鼠去卵巢后骨髓源性破骨细胞的生成,这一效应至少部分与其抑制骨髓细胞在去卵巢后过度表达IL-6、IL-6R有关.

    作者:曾天舒;陈璐璐;夏文芳;黎慧清;周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自拟肺炎合剂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73例

    2002年11月-2004年1月,我们应用自拟小儿肺炎合剂联合西医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患者73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62例患者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国君;张立明;马楠;范新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2)

    4.2第二阶段1978-1997年.这一历史时期产生了4种<素问>英译本:加拿大人Henry C.Lu的译本,Maoshing Ni的译本,吴连胜、吴奇的译本,以及周春才、韩亚洲编绘的题为<<黄帝内经>养生图典>的漫画版译本.

    作者:兰凤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伴意识障碍32例

    对急性酒精中毒伴意识障碍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赖剑徽;张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紫龙金对肝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肝癌患者在手术前后免疫活性细胞明显不同,而手术创伤及肿瘤本身的作用使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是围手术期肿瘤细胞逃逸转移,影响愈后的主要环节.此期间应用药物使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并尽快达正常水平或增强,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强;武强;李慧锴;崔云龙;高春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纪要

    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15-17日在广西北海市召开.这次大会得到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及西苑医院、广西中医学院以及北海市政府等各方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作者:罗增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排铅咀嚼片促排铅功效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排铅咀嚼片对铅排出量及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法,选择血铅含量在100μg/L以上儿童94例,随机分为排铅咀嚼片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30天.结果服用排铅咀嚼片组儿童服药后第20天、第30天尿铅排出量自身服药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且尿铅总排出量增加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铅咀嚼片有明显促进排铅作用.服用后对尿钙、尿锌排除无明显影响;观察前后血、尿常规检测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亦说明排铅咀嚼片对观察者健康无损害.

    作者:卢建中;蔡宇;吕毅斌;喻萍;饶梅香;邹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及中西医整合医学发展和前景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

    作者:史载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常规疗法加血府逐瘀胶囊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肥厚43例

    结核性胸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常因治疗不及时而遗留包裹性胸腔积液或胸膜肥厚,严重的可影响肺功能.我们采用血府逐瘀胶囊配合常规疗法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4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于下.

    作者:周静敏;马淑萍;史东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