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煜霞
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可以增强患者对生活的信念延长寿命,全面优质合理的护理,认真细致的临床观察,可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从2009-2011年共收治肝癌患者2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45~80岁,出现重度黄疸者16例.1.2 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心理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并观察护理措施的效果.
作者:陆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肠道外科腹痛发生率占急腹症的首位,包括急性炎症、穿孔、梗阻、出血及其他等.急腹症起病急骤,发病迅速,常常需要紧急手术处理,由于超声经济便捷、无痛苦、可重复检查等特点,作为常规影像学方法,有助于急腹症及慢性腹痛原因待查患者的及早诊断及鉴别诊断[1].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接诊肠道外科急腹症(除外梗阻、出血)及慢性腹痛患者共53例,男性50例,女性3例,年龄10~85岁,中位年龄47.5岁.
作者:吉双梅;吉荣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共对24例患者进行了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套扎术,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大出血可达到很好的止血效果.现将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标准.其中男性20例,女性4例,年龄20~55岁,中位年龄41.2岁,首次出血10例,反复出血14例.
作者:邵佩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即2-氨基-4巯基丁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本身不参与蛋白质合成,它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Hcy通过产生超氧化物及过氧化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改变凝血因子功能,增加血栓形成,Hcy的活化形式可促使血小板聚集,并可与载脂蛋白B形成致密的复合物,易于被血管壁巨噬细胞吞噬,引起血管壁脂肪堆积,Hcy能增强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从而对心血管产生损害.
作者:林爱华;胡亚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病理学染色技术,优质的HE切片是病理医生得以作出正确诊断的关键.一张优质的HE切片,首先应完整、平坦无皱、薄厚均匀、无刀痕;其次,应染色鲜艳、红蓝相应、层次分明、对比清晰、反差明显;第三,应无污染、无人为改变、附贴恰当、标签端正.而我们在日常的HE染色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影响切片背景的因素,其中较常见的就是在苏木精染液表面形成的一层氧化膜,该金属膜可黏附在玻片上严重影响切片的质量.近年来我们用铜筛滤过法去除Harris苏木精染液表面的氧化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作者:吴绍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已引起流行病学界和检验界的关注.本文选择了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在我院就诊的梅毒患者,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密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门诊和住院患者血清标本16 089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殷红莲;汤国宁;韦启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布加综合征是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或狭窄所引起的肝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进而继发门静脉高压和下肢静脉淤血等一系列临床征候群[1].布加综合征是一种临床罕见病.现收集2009-2010年4例资料完整的布加综合征患者,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李勤华;张林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日趋增多.血液净化技术专业性强、操作复杂、要求严格,为了保证血液净化技术和质量的安全,质量控制和安全防范显得更为重要.在日常透析中,反渗水处理系统、透析液供给系统、无菌操作的感染控制都是具体的质量控制关键环节.我室从2008年1月起为将血液净化室的院内感染降到低,逐渐完善感染控制措施,直至以2010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为指南,使质量控制贯穿在日常的血液净化工作中,大大增加了血液透析的安全性.
作者:刘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的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因素引起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对74例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患者未发生再次破裂出血,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74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41例,中位年龄47岁.全部病例均经CT证实,临床症状有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精神症状、尿失禁以及脑膜刺激症、瞳孔不等大等体征.给予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降颅压治疗,并给予具有抗纤溶作用的止血药物6-氨基己酸降低再出血率,静脉尼莫地平[1]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等治疗,63例治愈出院,7例转外科手术治疗,4例死亡.
作者:魏丽芳;岳智玲;武文涛;张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乙类传染病,也是目前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病毒性肝炎之一,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健康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一般为10%~15%[1],目前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方法主要有金标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电化学发光法(ECLIA)等.金标法因其操作简便快捷,广泛应用于单份急查标本的初筛检测;ELISA开展广泛,应用较早,其灵敏度和准确度与金标法相比均有很大提高,且重复性好,但受钩状效应等因素影响,HBsAg有漏检现象,主要用于大批标本的HBsAg初筛检测;ECLIA作为新一代免疫标记测定技术,具有自动、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等优点,弥补了ELISA受钩状效应影响的缺陷,正逐步应用于临床检验.现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其差异性.
作者:王淑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甲状腺腺瘤是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按形态学可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囊性腺瘤2种,以滤泡状腺瘤多见,周围有完整的包膜,临床诊断有时较为困难.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腺瘤患者17例,现将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9-2010年来我院就诊的17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男性3例,女性14例,年龄18~60岁,中位年龄39.5岁,全部患者均行MRI检查,并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
作者:周礼金;纪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柯萨奇A16型、埃可病毒或肠道病毒71等感染引起的以出疹、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往年各地均有散在发生.该病可在多年龄组人群引起感染,但常在5岁以下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急性期患者的粪便、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中的病毒,经粪-口途径和呼吸道进入体内.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臀、口腔黏膜等部位斑疹、丘疹和发热,一般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迟缓性麻痹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作者:李永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医源性传染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而且也常引起医患纠纷,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此应高度重视.创伤性诊疗是肝炎、艾滋病等常见血液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之一.为了解患者在创伤性诊疗前感染血液传染病的情况,避免由其引起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医院交叉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笔者对我院在接受肠镜、胃镜、气管镜、穿刺等创伤性诊疗项目的患者在诊疗前进行4项血液传染指标检查,现将4 495例患者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沈小宝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长期以来因为没有有效药物治疗并具有效强的传染性,故人们对结核病产生了很强的恐惧心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研制出十多种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只要早期发现,正规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1].结核杆菌主要通过人体的呼吸道进行传播,所以在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发生肺结核者占绝大多数.因此,要控制乃至消灭结核病,加强对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与管理,是当前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重点[2].为了解侯马市农村肺结核患病情况,加大发现患者力度,落实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侯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8年12月对侯马市凤城乡肺结核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王玉玲;杨永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肺炎支原体(MP)是人类支原体肺炎(MPP)的病原体.MPP的儿童发病率高,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等呼吸道感染常见症状.国内外研究发现,MPP肺外损害的发生率较高,高于30%[1,2].MPP患儿出现肺外损害,延长了住院时间,加重了患儿家庭的疾病负担.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MPP肺外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肺外损害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蔡坚;王晓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膝痛的主要因素也是髌下脂肪垫损害所致.为此,本研究在治疗膝关节痛的同时,关注腰臀部软组织损害,对原发髌下脂肪垫损害患者14例,继发于腰臀部病变的髌下脂肪垫损害40例行脂肪垫松解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就护理和术后康复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4例,男性22例,女性32例;年龄16~76岁,中位年龄54.8岁.按西医诊断:骨关节炎25例,侧副韧带损伤4例,膝关节游离体3例,膝半月板损伤切除并膝关节滑膜炎12例.软组织外科诊断:原发性髌下脂肪垫损害14例,继发性髌下脂肪垫损害40例.其中有3例合并膝关节游离体,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
作者:卫月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胆囊肿大的常见原因之一是胆囊颈部梗阻所致.文献[1,2]侧重讨论了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的超声诊断,而对于肿瘤、胆泥球等非结石性因素引起胆囊颈部梗阻的研究报道较少,这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为了探讨、分析超声在胆囊颈部梗阻的诊断价值,尤其是非结石性因素在超声诊断中的价值,回顾分析了我院2009-2010年经手术、病理及随访证实的108例胆囊颈部梗阻患者的超声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其超声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误诊.
作者:陆建元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本文通过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的阐述,促进医务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从而提高实验室的检验质量,以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为重点,力求检验结果的客观、准确、可靠.1 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临床实验室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评估提供有益的、重要的、科学的信息.
作者:霍煜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新生儿出生后逐渐由胎儿循环过渡到成人循环,故新生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有其特点,本文分析了641例新生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总结了新生儿期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点,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从2006年5月至2009年12月共检查我院新生儿科及产科病房新生儿心脏色多普勒超声641例,检查时间为产后1 h至10 d,平均产后2 d.其中2007年9月后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产前均行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产前胎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或疑有先天性心脏病者,产后临床疑有先天性心脏病者,听诊心脏有杂音或不明原因发绀,或呼吸困难者进行新生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男性346例,女性295例,体质量在900~6 200 g,早产儿234例.
作者:李静;程霞;高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螺旋CT的问世,极大拓展了CT的临床应用范畴,但也使得患者CT检查的次数以及每次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都有了显著增加[1].根据美国医学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1980年CT检查人数为360万,1990年为1 100万,而1998年增至3 300万[2].1991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英国做一项调查表明,CT检查仅占所有X线检查项目的2%,而其辐射剂量却是累计总剂量的20%.我国CT检查绝对数已居世界第3位[3].螺旋CT的应用使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但仍为胸部X线片的10~100倍.胸部低剂量CT技术研究自 1990年Naidich等[4]首先报道后,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即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将放射剂量小化.
作者:缪亚如;邵燕惠;薛跃君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