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听点用药故事

张继春

关键词:老人, 正确用药, 用药错误, 药物治疗, 医院, 退休, 社区, 姐妹, 故事, 案例
摘要:从医院退休后,我重要的一件事儿,就是经常到各个社区,告诉那些老姐妹、老兄弟,应该如何正确用药.这些老人中,80%的需要药物治疗,而25%的需要服用4~6种药物.然而,很多老人却因为用药错误导致令人惋惜的后果.为此,我把一个又一个案例用故事的形式告诉老人们,让他们听得懂、用明白.
特别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为女儿举行水痘聚会

    我的女儿安娜正在上小学三年级.这天,她放学回来后,交给我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亲爱的家长: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感染了水痘.请注意您的孩子身上有没有出水痘的症状,如果有,请让他们待在家里.谢谢!格林夫人“呃,”我对安娜说,“你的一个同学得了水痘.我不知道你是否也被传染上了.”接着,我检查了一下安娜的身体,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因此,第二天,我照常打发安娜去上学.

    作者:伊丽莎白·班尼特;李荷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战火中的成年浴

    奥列格是二战时苏军的一位大尉.1942年4月的一天,他奉命带领一个排,向伏尔加河左岸的一小股纳粹德军发起突围反攻.可遗憾的是,反攻终失败了,他和另外三名幸存下来的士兵,被德军围困在一栋三层高的房子里,进退两难.更让奥列格没想到的是,这栋易守难攻的房子里居然还住着一个人——17岁的美丽少女莉娜.莉娜的家人全死于德军的炮火,无依无靠的她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孤单和绝望中.

    作者:牧徐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兰州拉面傲得很

    兰州的牛肉面馆子没啥档次,伙计却牛得很,你催他快上,没用.你上班急,人家精工制作,比你心情更迫切,好好等吧,没诚心还想吃正宗牛肉面?为了显示技术,师傅推来个小车,当场拉面.你要喜欢圆面条,可以选择粗、二细、三细、细、毛细五种;喜食扁的,可以选择大宽、宽、韭叶三种;想吃出个棱角分明的,拉面师傅会为你拉一碗特别的“荞麦棱”.拉到得意处,师傅还会来个华丽亮相,让客人摸摸,以示手艺童叟无欺.

    作者:堵力;任老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健康不用走钢丝

    神仙与凡人大的差别,就是神仙不会生病.太上老君颤颤巍巍,但不会缺钙,也不老年痴呆.玉帝终日纵酒,却与酒精肝无缘.所以,凡人向往“神仙般的生活”.出于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疾病的恐惧,人们创造了许多警句.有种流行的说法:健康是1,财富、事业、地位等等都是后面的0,没有1,0再多终究是0.大白话就是,如果不幸患病,人生就被一票否决.还有一种升级版的:疾病有成千上万种,健康只有一种.

    作者:胡其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跃过长寿心碎坡

    1992年9月15日,玛丽修女满100岁.她在77岁时减少了教学时数,成为兼职教师及教师助理.84岁时,从教职退休.但是如果你问玛丽修女,她不会承认她已经退休.“我只有在晚上才休息.”她说.玛丽修女在91岁搬到生活协助大楼时,还是继续勤奋工作.她会帮助身体状况不像她那么好的姊妹们清洗碗盘,提醒她们服药.她也开始在祈祷时使用地图或地球仪,每天为不同的大陆祈祷.她热切地阅读书报,一手拿着放大镜,头纱上戴着绿色遮阳帽.其他修女都喜欢跟她说,她看起来像个赌场的庄家.

    作者:大卫·斯诺登;李淑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加索为何寿星多

    前苏联高加索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五大长寿乡之一,现在由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几个国家分辖,这里每10万人就有50人在庆祝自己的百岁寿辰.六个永恒几个世纪以来,高加索地区的人们一直保持着稳定不变的饮食习惯.法国一个研究机构对该地区进行了六年调研后发现,在他们的饮食习惯中,有六个永恒的因素.一、食不过量.高加索人认为肥胖是一种病态,不吃“后一口”,养成按时进餐、吃饭时心情愉快的习惯.

    作者:吴向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等美味才美

    美味靠等.有时候,等很长时间才能享受到的食物,因为积蓄了太多的欲望和想象,味道会变得格外鲜美.现在上海商务楼里有不少饭店,扎堆营业,规模不大,生意奇好.顾客一般都是白领和准白领,反正三十岁上下的小青年,在下午五六点的样子就聚集在落地大玻璃门门口.这种饭店,你说它属于什么帮派,不好说.寿司、刺身、红豆冰沙、大肠煲、京酱肉丝、蛋炒饭、咖喱鸡、冬阴功、咖啡、奶茶都有,整个儿一个混搭,但他们的生意就是好到要排队.你再看这些小青年在等座位时的表现,用手机玩游戏,或者卿卿我我,旁若无人地琢一口.他们心里有底,美味就是在这种气氛中诞生的.

    作者:沈嘉禄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积蓄投向芳香高地

    三年前,在上海工作的儿媳生孩子了,我和老伴准备去上海照顾小孙子,家中的积蓄便成了“死钱”.当时社会上有很多老年人在炒股,我身边也有人因炒股而“发”了.我和老伴没有“跟风”“听劝”,将家中的积蓄存进了银行,而且是三年定期.身边的老友知道了,都笑话我们老两口傻——好好的活钱不挣,反倒去挣那几个死钱.但我们有我们的实际情况啊,实际情况不允许我们带着活钱去上海炒股.三年后,当我俩从上海返回老家时,不但毫厘不少地取出了积蓄,还小赚了一笔利息.而身边的朋友中,却有几位在股海中“呛了水”,连养老钱都打了水漂.

    作者:钱国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想再活一百年

    本焕长老是南禅临济法派第四十四代传人,曾任广州几个大寺院的方丈住持,一生致力于传播佛教.本焕长老于201 2年4月2日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106岁.2012年3月,一名记者去采访本焕长老.这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

    作者:任万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书生临危当郎中

    “文革”时期我读医书消遣,倒印证了古人说的“秀才学医不费难”,碰到了实践机会,它们竟发挥了很大作用.1970年,“全家一锅端”下放湖北崇阳.一天夜里,一个老太婆找到我,说她儿子发冷发寒,让我去看看,希望我有药能给他一点.我没有药,但从杂七杂八的书上记住了一些诊断治疗的方法.我去了后,一切脉,洪大虚浮,典型的伤风感冒,便选择了几个穴位,按“君臣佐使”配伍为他按摩.

    作者:何祚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母亲的空巢综合征

    女儿爱丽丝给我打电话说,她要在柬埔寨多待一个月.她原本应该明天回家的.坦诚地说,我体会到所有父母放手儿女后的感受:她能独立了,离家很远都有安全感,很不错.但是今天,我很想她.那是一种异常煎熬的感受.其他母亲也描述过类似痛彻心扉的体会:当她们提到孩子离家后的那种空虚、病痛般的感觉时,手会不由得摸向心口.

    作者:Celia Dodd;冯国川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服药顺口溜

    一位药剂师总结了一套用药顺口溜:空腹记住一和二、每八小时吃一次、餐中和饭一起吃、漏服一次不要补、缓控释片剂不能嚼碎、服药千万别干吞、吃完药后要歇歇、喷雾用完应漱口、中药超七天重煮.空腹记住一和二.一和二分别代表吃药的两个时间点,即空腹服药是指饭前一小时和饭后两小时吃药,并不是不吃饭.每八小时吃一次.一日三次指的是每隔八小时服药一次,跟一天三顿饭没什么关系.

    作者:韦川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趁热吃

    西餐不讲究食得及时,即不懂得鲜.西方人一个大冰箱,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这里说的是大概,别较真儿.中餐就不一样,讲究“得其时”.比如关中人给你下一碗捞面,面不是干捞,要带一点儿汤,搅拌起来有一种黏黏的感觉,这叫“然”面,这就要随捞随吃,不能等,再等就坨了,不好吃.所以,在北方,饭桌上常听人劝您:“趁热吃!”关中人说“闻热吃”,一个意思.四川水煮肉片,不趁热吃的话,就赶紧倒了吧.

    作者:许石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多听点用药故事

    从医院退休后,我重要的一件事儿,就是经常到各个社区,告诉那些老姐妹、老兄弟,应该如何正确用药.这些老人中,80%的需要药物治疗,而25%的需要服用4~6种药物.然而,很多老人却因为用药错误导致令人惋惜的后果.为此,我把一个又一个案例用故事的形式告诉老人们,让他们听得懂、用明白.

    作者:张继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南怀瑾饮食微薄清淡

    南怀瑾在饮食上力求“微薄清淡”.首先是“微薄”.南怀瑾的饭量很小,讲究“过午不食”,中午经常只吃少许花生米.晚餐则是一碗稀饭,常吃的是小米红薯稀饭.秋天时,便喝薏米小米稀饭.有人曾问道:“饮食方面应该是饿了再吃,还是定时定量吃?”南怀瑾回答:“普通人觉得饿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饿,胃里头的东西还多得很.因为普通人习惯把胃塞得满满的,胃里稍稍空了一点,就觉得饿了.饮食之道就是牢记四个字:‘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量要少.”

    作者:杨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单方验方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百岁人生

    0岁我们的出生没什么了不得,但我们的死亡早已开始.——爱德华·杨《夜思》4岁4岁的时候我往果酱里加盐,结果被抓住了.我想那不是由于邪恶,而是出于一种对科学的兴趣.总之,这是我唯一能记住的罪过.——让·保罗·萨特《词语》10岁噢! 10岁的我在雄心勃勃的想象中击败了所有的人——拿破仑和所有的人!

    作者:蔡昌卓;莫雅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毛泽东按照月亮办事

    用“奇人、奇事、奇招”来概括毛泽东的养生习惯,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按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他跟医生的关系长期以来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保健医生们经常会听到他说这样的话:“要是都按照你们说的去做,那我就没得活了.”他就是这样,原则上配合医生,又时不时同医生搞搞小“摩擦”.摩擦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套既吸纳了医生的部分意见,又有他自己个性特色的“毛氏养生术”.

    作者:顾英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享受要趁老

    比起中国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英国老年人信奉“夕阳无限好,享受要趁早”.66岁的劳瑞太太和我住在同一个街区.劳瑞的丈夫两年前因患肺癌去世,女儿嫁到了苏格兰,儿子则被外派到北京工作,她已经有三年时间没有见到儿孙了.16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只剩下她和一只短毛猫.按照我的想法,劳瑞的晚年生活有点可怜.

    作者:关志鹏;安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变老是变得更好

    过去人们对脑细胞的死亡和老年的健忘症、痴呆症有许多可怕的误传,说人的大脑从25岁以后每天要死亡10万个脑细胞,思维的衰退和健忘是不可避免的.现代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精确的计算,得出了令人鼓舞的结论:“人到二十几岁以后,每天损失的脑细胞大约只有一百个,按这一速度,只能在五六十年以后,也就是说在活到七八十岁以后,才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

    作者:蒋子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特别健康杂志

特别健康杂志

主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