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120例

周玉滕;刘玉莲;杨丛忠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治疗情况, 介入治疗, 对照研究, 中医药, 针灸, 临床, 患者, 报告
摘要:笔者自1998年4月开始,对226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通过联合中医药及针灸和采用介入治疗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临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217例HBsAg携带者16年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HBsAg无症状携带者(AsC)临床经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临床演变规律,寻求有效阻断方法.方法从健康人群查体中选择AsC,以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为依据,定期与不定期进行肝病常规检查,剔除HCV混合感染,对HBV感染系列完成16年临床经过观察.结果217例AsC 16年间HBsAg转阴21例(9.68%),平均年转阴率为0.58%,其中61.9%(13/21例)产生抗 HBs,20例属临床治愈,1例转化为HCC.57.14%(124/217例)仍保持无症状携带者状态,73例转化为慢性肝病,呈CHB、LC、HCC逐渐演变趋势,每年AsC向LC、HCC的转化率分别为1.04%、0.40%.因肝病死亡15例,其中死于CHB(重度)1例,LC 3例,HCC 11例.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和机体对HBV免疫应答调节不同,可表现不同临床转归.HBeAg阳性(e+)HCC与LC患者相对较少,常表现为HBeAg阴性(e-)或抗 HBe阳性.用中西医结合肝病分型观察AsC演变CHB、LC及HCC的临床特征,认为血瘀征象程度与肝病发展相一致.

    作者:李福山;陈龙华;汤习锋;闫卫平;林树强;杨忠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638例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本文就近两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中成药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中成药ADR的临床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尽量避免ADR的发生,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医疗资源的重复利用.

    作者:陈泽莲;管玫;唐尧;潘晓鸥;杨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益肾软坚散含药血清拮抗马兜铃酸对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目的研究益肾软坚散含药血清能否干预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对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human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blasts,hRIFs)的致细胞外基质(excellular matrix,ECM)蓄积效应.方法用马兜铃酸钠盐(AA Na,40μg/ml)加或不加10%大鼠含药血清与hRIFs孵育,而后检测hRIFs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和Ⅰ型胶原(typeⅠCollagen,ColⅠ)的mRNA(RT PCR方法)和蛋白质表达(ELISA或Western blot方法).结果大鼠含药血清能显著下调AA Na刺激后hRIFs 对TGF-β1、CTGF、TIMP-1和ColⅠmRNA及蛋白质高表达(P<0.05),但不影响PAI 1 mRNA及蛋白质高表达(P>0.05).结论益肾软坚散含药血清可通过下调hRIFs促ECM合成因子及抗ECM降解因子的表达,而拮抗AA导致的ColⅠ等ECM蓄积.

    作者:方静;谌贻璞;杨彦芳;张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周围血管疾病研究要有所突破性思考

    在新世纪,为推动我国周围血管疾病研究的发展并有所突破,个人考虑应注意下列几方面工作.

    作者:尚德俊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桂枝茯苓胶囊合参芪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的中成药治疗方法,经临床观察疗效与西药相当,但基本无副作用,现对我院门诊治疗的178例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治疗情况回顾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张丽帆;祝育德;闫彩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活化开通胶囊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106例

    食管癌临床较常见,中晚期患者预后差,生存率较低,治疗多以化疗为主.笔者自1996年6月-1999年6月,采用中药制剂活化开通胶囊联合DFO(顺铂、5 氟脲嘧啶、羟基喜树碱)化疗方案治疗106例患者,并设对照组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学峰;韩兵兵;王润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120例

    笔者自1998年4月开始,对226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通过联合中医药及针灸和采用介入治疗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临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周玉滕;刘玉莲;杨丛忠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中西药物并用对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影响

    当前,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物并用,在诊疗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酶系是药物生物氧化中的一个重要系统,该系统可被多种机制诱导或抑制,且有显著个体差异,从而导致许多重要临床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中西药物并用时,其各种化学成分对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不同影响,将可能改变单纯使用某种中、西药物的治疗作用.研究中西药物并用对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影响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作者:夏芳;陈孝银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观察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术后炎症反应,多数经过治疗后在1周内逐渐消退.但也有部分患者在炎症消退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急性葡萄膜炎,称为迟发性葡萄膜炎,如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否则可出现视力丧失甚至眼球萎缩等并发症.

    作者:周婉瑜;李越虹;肖锡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SARS患者舌苔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

    为了深入探讨SARS患者的舌苔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我们对99例SARS患者的舌苔和T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兹报告结果如下.

    作者:陈文强;李宗信;黄小波;李斌;孙淑玲;王明越;刘桂兰;王芬;刘金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健心平律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和水通道蛋白4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心平律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和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的作用.方法应用阻断左冠状动脉造成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心电图Ⅱ导联记录、HE染色和AQP4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健心平律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死亡率、AQP4的影响.结果健心平律丸可明显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有减轻心肌缺血水肿损伤,增强心肌组织AQP4表达的作用.结论健心平律丸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可能与其上调缺血心肌AQP4表达水平,减轻细胞内水肿有关.

    作者:何绪屏;陈东风;郑建宏;杜少辉;邓斌;张尚斌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藿香正气软胶囊治疗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观察

    2003年1-9月笔者采用藿香正气软胶囊治疗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从回顾性队列研究构建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因素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目的研究包括中药汤剂在内的多种可能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996年1月-2002年4月间渡过急性期的AMI患者(共162例)的病历资料,随访观察患者发生死亡和重大心脑血管事件的预后情况,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年龄每增加10岁,心功能纽约分级升高1级,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上升到1.983和3.169,应用中药汤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则分别降低到0.177和0.161;以包括死亡在内的重大心脑血管事件为终点,年龄每增加10岁,心功能纽约分级升高1级,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上升到2.021和1.863,有前壁梗死、心律失常和糖尿病史则分别上升到2.903、2.588、4.039,而使用中药汤剂和ACEI制剂能使之下降到0.093和0.141.结论年龄、心衰、前壁梗死、心律失常、糖尿病史是AMI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早期应用中药汤剂和ACEI制剂是保护因素.

    作者:农一兵;林谦;段文慧;杨宏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脉络宁对大鼠脑梗死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脉络宁对光化学诱发脑梗死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80只SD大鼠分为3组,(1)对照组(n=20);(2)脑梗死组(n=30);(3)脉络宁组(n=30).使用光化学诱发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及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脉络宁治疗前后C Fo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C Fos阳性细胞位于坏死中心与正常皮层之间的半影区,脑梗死3h即出现C Fos蛋白表达,6h达到高峰.脉络宁组C Fos表达与梗死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结论脉络宁可明显减少半影区神经细胞的损伤,其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C Fos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郭志力;刘平;陈泳宏;商舰;张留宝;盛春宁;骆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调节DC抗原递呈功能--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免疫治疗思路研究

    细胞免疫应答是机体抗肿瘤主动免疫应答反应的主要途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尤其是分化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向T细胞(包括CD4+、CD8+细胞)有效地递呈肿瘤抗原,是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关键.

    作者:熊露;田少霞;林洪生;朴炳奎;王毅;花宝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慢性肝炎血浆内毒素水平与中医虚实证及肝脏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血浆内毒素水平与中医虚实证及肝脏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对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偏实证组30例,偏虚证组45例)采用基质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endotoxin, ET)水平,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15名作对照.并对其中20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ET水平偏实证组较偏虚证组升高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ET水平与肝脏病理分级分期存在相关性.结论血浆ET水平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虚、实辨证微观辨证参考指标之一.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ETM)在肝脏病理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云;杜建;王玉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强直性脊柱炎骨密度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我们于2002年1月-2003年12月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了107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骨密度(BMD),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同时与681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陶庆文;阎小萍;金笛儿;孔维萍;路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本研究旨在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

    作者:董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血管张力因素的变化特点

    目的研究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不同病变时期,血管收缩因素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和血管舒张因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前列环素(prostacyclin, PGI2)的变化特点,初步探讨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患者中Ⅱ期患者15例,Ⅲ期患者25例,并设健康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ET-1、NO、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 (6-keto-PGF 1α )浓度.结果 (1)病变各组的ET-1、TXB2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5);Ⅲ期组高于Ⅱ期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2)病变各组NO、6-keto PGF-1α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病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存在血管张力因素的变化,血管收缩因素明显增强,血管舒张因素明显降低,而且这一变化在不同的病变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Ⅲ期患者血管收缩因素和血栓形成因素明显高于Ⅱ期患者,而血管舒张因素的受损程度两者无明显差异.

    作者:陈柏楠;秦红松;刘政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葛根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及脂肪酸代谢、炎症反应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葛根素组(31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葛根素组加用葛根素500mg/d,疗程2周.测定治疗前后血浆游离脂肪酸、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C-反应蛋白水平及用Ideker QRS记分法测定梗死面积.结果治疗前血浆自由脂肪酸、MMP-9、C-反应蛋白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43、0.42、0.39,P<0.01);与治疗前比较,葛根素组自由脂肪酸、MMP-9及C 反应蛋白分别降低30%、41%、23%,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可明显缩小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可能与降低血浆自由脂肪酸、抑制炎症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作者:肖立中;黄志;马绍椿;曾兆俞;罗碧容;林晓云;徐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