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霞;丁国宪;程蕴琳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IMD)、DNA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对76例肾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IMD和DNA含量测定,并分析其与预后间的关系.结果:不同肾癌细胞类型、病理分级之间IM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临床分期的升高,IMD增高(P<0.05),转移组IMD值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1);随访5年内死亡者IMD、DNA含量均高于存活5年以上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表明:IMD与DNA蛋白含量具正相关性.结论:IMD值的变化与肾癌恶性程度相关,较高的IMD和DNA含量常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贾瑞鹏;马庆铮;刘军;程继义;许纯孝;王万忠;杜德利;姜玉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Ⅱ受体在SD大鼠胰腺发育后期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使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交配后18.5天、新生及成年SD大鼠胰腺TGF-βⅡ受体mRNA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对上述不同时期SD大鼠胰腺TGF-βⅡ受体表达进行蛋白质水平的检测.结果:新生鼠胰腺TGF-βⅡ受体表达在核酸与蛋白质水平上均明显高于18.5天胎鼠与成年鼠胰腺,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GF-βⅡ受体表达在新生鼠阶段有明显上调.
作者:熊俊;程志祥;倪雪峰;德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氯化锂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神经元保护作用.方法: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5 min,制备前脑缺血性脑损伤模型.48只沙土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A组,n=24)和对照组(B组,n=24),A组手术前连续5天给予氯化锂腹腔注射,B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氯化锂.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假手术组(Ash,Bsh,n均为12)和缺血组(Ais,Bis,n均为12),分别于术后3天(Ash3,Ais3,Bsh3,Bis3,n均为6)和7天(Ash7,Ais7,Bah7,Bis7,n均为6)断头取脑,制成石蜡切片,光镜下观察.结果: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目(每0.04mm2中含有的细胞数)分别为:Ais3组15.8±3.31、Ais7组13.54±5.22、Bis3组11.81±4.58、Bis7组1.48±1.55、Ash3组28.17±4.02、Ash7组28.11±4.14、Bsh3组29.64±5.99、Bsh7组30.21±2.95.Ais3组、Ais7组显著多于相应的Bis3组、Bis7组(P<0.01),Ais3组、Bis3组显著多于相应的Ais7组、Bis7组(P<0.01).结论:氯化锂预处理能明显减少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作者:施韬;钱燕宁;王斌;马瑞;周建平;卞清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炎症的敏感标志物之一,有资料显示其是冠心病(CHD)的危险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对栽CHD的辅助诊断价值及与CHD心脏事件的相关性.
作者:张如升;杨志健;张馥敏;朱铁兵;王连生;黄峻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前对心脏开胸直视手术中采用除颤复跳后,对房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疗效研究不多,现对我们所观察的这些患者术后房颤的变化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秀华;穆心苇;张辉;陈鑫;史宏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应用噬菌体展示12肽库筛选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相关肽.方法:以抗HIF-1α单克隆抗体(HIF-1αmAb)为配基,采用亲和免疫法从随机12肽库中筛选与抗体特异结合的噬菌体.在筛选过程中,逐轮提高HIF-1α mAb的稀释度并增强洗脱强度.3轮筛选后,随机挑取10个克隆测序.通过膜斑点印迹(Dot-ELISA)进行特异性结合鉴定.结果:经过3轮筛选后,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得到有效的富集,并且Dot-EL[SA反应阳性逐轮增强.测序后发现有4个克隆的序列完全相同,其12肽氨基酸序列为GPHHYWYHLRLP.结论: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可以用于筛选HIF-1相关肽,并为后续的活性鉴定打下基础.
作者:张爱霞;王斌;肖继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的动物模型.方法:12只健康杂交家猪随机分成实验组(E组)和假手术对照组(C组).E组行盲肠结扎加穿孔(CLP),并加做双侧输尿管结扎术(UL)制作成MODS合并ARF的动物模型,C组行盲肠和双侧输尿管探查术.两组动物均予24 h静脉输液,观察6天中动物的生命体征及主要器官功能改变.结果:E组动物在CLP+UL后4 h直肠温度升高;术后72 h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K+、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分别从术前的(91.40±10.85)μmol/L、(4.08±0.93)mmol/L、(3.81±0.57)mmol/L、(62.40±8.20)U/L、(53.00±14.85)U/L升高至(995.25±125.28)μmol/L、(48.80±1.41)mmol/L、(7.37±0.66)mmol/L、(115.75±33.42)U/L、(278.00±96.20)U/L,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从术前的(37.68±3.10)mmHg(1mmHg=0.133 kPa)升高至(51.98±4.51)mmHg(P均<0.01);pH值分别从术前的7.38±0.04下降至7.25±0.05(P<0.05);平均动脉压(MAP)从术后0 h的(160.20±18.58)mmHg降至术后72 h的(105.75±13.96)mmHg(P<0.01),6天内动物全部死亡,平均生存时间(74.96±23.00)h.C组全部存活,且上述指标基本正常.结论:盲肠结扎加穿孔造成严重腹腔感染致明显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加输尿管结扎术造成梗阻少尿型ARF,证明按本法制作MODS合并ARF模型成功、稳定.
作者:王恒进;王笑云;应旭旻;毛慧娟;沈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亚硒酸钠(Se)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TNF-α介导单核细胞与VSMC黏附,致动脉粥样硬化及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VSMC,分别加TNF-α(20 ng/ml)及TNF-α(20 ng/ml)+Se(0.5~2.0μmol/L),孵育24 h,采用细胞黏附实验、流式细胞术和RT-PCR测定ICAM-1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结果:TNF-α可诱导VSMC ICAM-1表达增强;而硒可降低TNF-α诱导的ICAM-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抗氧化剂硒可抑制TNF-α诱导的VSMC中ICAM-1的表达,减少单核细胞与VSMC黏附,这可能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作者:张丽霞;丁国宪;程蕴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周期素D1(Cyclin D1)、视网膜母细胞瘤(Rb)蛋白在胃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和肠化)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胃黏膜,15例胃不典型增生,15例胃黏膜肠化生,30例胃癌组织中P16、Cyclin D1、Rb蛋白的表达,并结合胃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16蛋白阳性表达,正常胃黏膜90%,不典型增生86.67%,肠化86.67%,胃癌36.67%,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及胃癌前病变组(不典型增生及肠化)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正常胃黏膜10%,不典型增生20%,肠化20%,胃癌53.33%,胃癌组阳性率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Rb蛋白在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90%、80%、80%、50%,其中胃癌组阳性率与正常胃黏膜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Cyclin D1蛋白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远处转移与否呈一定的相关性.结论:P16、Cyclin D1、Rb基因在胃癌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P16、Cyclin D1、Rb蛋白的检测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并有助于胃癌的预后判断.
作者:缪林;赵志泉;季国忠;金宁;范志宁;刘政;张平;黄光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干细胞采集时机,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例MM,化疗2~7次后动员.1例复发型,1例并发甲亢,另2例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CTX)加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CTX 2.0 g每日1次,用2天,G-CSF 5~10μg/kg,每日1次,WBC≥4.0×109/L时开始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平均为4.09×108/kg,CD+34细胞平均为3.48×106/kg.造血干细胞冻存采用-80℃低温冰箱直接冻存法.预处理方案为美法仑180 mg/m2分次口服.结果:移植后WBC和血小板计数(BPC)低谷时间平均分别为+7.0天和+8.5天,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和BPC>20×109/L,平均为+10.75天.除3例发生呼吸道感染以外,无其他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后骨髓原幼浆细胞、M蛋白、β2-微球蛋白(MG)和C反应蛋白(CRP)多有改善,仅复发型的1例M蛋白反而增高.结论:MM病程早期及避免用美法仑是提高采集效果的重要因素.移植前疾病的状态影响移植效果,病情进展期移植可能疗效差.APBSCT造血重建快,疗效好,无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MM伴肾损者并非禁忌证.
作者:陆化;李建勇;汪承亚;任志宏;周小玉;徐卫;葛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帕米膦酸钠对聚乙烯微粒刺激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间接探讨帕米膦酸钠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可能性.方法:分离新生新西兰兔长骨中的破骨细胞,与骨片共同培养2、4、6天,试验分3组:对照组、109/ml聚乙烯微粒组、109/ml聚乙烯微粒和10μg/ml帕米膦酸钠共培养组,观察帕米膦酸钠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作用.结果:聚乙烯微粒与破骨细胞共同培养6天可以增强其骨吸收功能,帕米膦酸钠可以抑制聚乙烯微粒对破骨细胞的作用.结论:帕米膦酸钠可以抑制聚乙烯微粒对破骨细胞的刺激作用,可用来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
作者:崔维顶;范卫民;马益民;马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AS)起病隐匿,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我院1998年3月~2002年2月收治的98例AS患者(按修改后的AS诊断纽约标准)中,误诊59例,误诊率60%,误诊时病程1.5~20.0年,平均5.6年.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周华琴;潘解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开胸手术病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血浆脂质过氧化物(MDA)及谷胱甘肽(GSH)的影响.方法:28例胸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吸入1.5~2.0低肺泡吸入有效浓度(MAC)的异氟醚全麻,B组为1.0 MAC异氟醚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于麻醉前、手术60 min、术后1 h、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2天分别取静脉血,测定红细胞G-6PD、PFK活性及血浆MDA、GSH浓度.结果:与麻醉前值相比A组病人术后第1天红细胞G-6PD活性明显上升,PFK活性显著下降(P<0.05);同时血浆MDA浓度显著上升,GSH浓度显著下降(P<0.05).B组上述指标变化程度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开胸手术后红细胞糖代谢向抗氧化应激方向重新调定,异氟醚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减缓此变化.
作者:王灿琴;钱燕宁;刘存明;王忠云;林桂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制备抗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单克隆抗体,应用于临床与科研.方法:用纯化的HHV-7南京株YY5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间接ELISA法筛选.间接免疫荧光、免疫印迹试验等方法鉴定单抗.结果:获得了3株分泌抗(HHV-7)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6H9、6C11、4D5.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表明:6H9为IgG1类,6C11、4D5为IgM类.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单抗腹水滴度分别为:1:6.40×104,1:1.28×105,1:1.00×103.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6C11能与分子质量约70 ku大小的病毒蛋白结合.结论:成功制备并鉴定3株抗HHV-7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HHV-7的特性及为临床快速诊断提供可能.
作者:杨晓梅;姚堃;朱建中;丁传林;窦洁;冯东举;周锋;仇镇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在鸡胚脊髓中的表达模式对发育和再生神经轴突的导向作用.方法:制备地高辛标记的RNA探针,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Slit基因mRNA在鸡胚不同发育期脊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lit基因mRNA的表达在中线结构区呈现优势.结论: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在鸡胚脊髓发育期轴突投射和神经通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枫;丁新生;邓晓萱;姚娟;闵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提取并纯化正常人脑脊髓的髓磷脂碱性蛋白(MBP),鉴定其活性,并用其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模型.方法:以人脑脊髓为原料,通过去脂、酸溶解、CM-52柱层析等步骤提取人MBP,鉴定其纯度后在Wistar大鼠诱导EAE.结果:所提取的MBP具有纯度高、免疫活性好的特点,与抗MBP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并可成功地诱导出EAE动物模型,病理学证实发病大鼠的脑脊髓具有典型的脱髓鞘改变和胶质结节形成.结论:用人MBP在不加百日咳杆菌的条件下,同样可以诱导出EAE,这种动物模型体内的病理学改变与人类的多发性硬化症(MS)更具有相似性,适用于对MS的研究.
作者:林泓怡;李跃华;郭琳;阙琳利;李菁;季晓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氯胺酮对气道反应性及肺和小气道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用整体引喘法分别测定雾化吸入1%~5%氯胺酮5 min后和3%氯胺酮雾化吸入3、5、10、15、30 min后对豚鼠气道反应性的变化.每天豚鼠雾化吸入5%氯胺酮2 h,连续6天后观察肺部的病理变化.测定雾化吸入3%或5%氯胺酮30 min后小鼠的痛阈改变.结果:2%~5%氯胺酮雾化吸入5 min后有明显的气道舒张作用(P<0.05).3%氯胺酮雾化吸入5 min以上均有舒张气道的效应(P<0.05),且各时点之间无明显区别(P>0.05).3%和5%氯胺酮雾化吸入对小鼠的痛阈无影响(P>0.05).连续6天雾化吸入5%氯胺酮后未见气道与肺明显的病理变化.结论:3%~5%氯胺酮雾化吸入5 min以上有良好的平喘作用.氯胺酮雾化吸入对外周痛阈不产生明显影响.氯胺酮雾化吸入对肺和小气道不产生病理影响.
作者:万小健;傅诚章;周钦海;钱燕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李国强;王学浩;孙倍成;钱建民;李相成;张峰;俞悦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