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麻醉方法对胸科手术病人红细胞内糖代谢及血浆脂质过氧化物、谷胱甘肽的影响

王灿琴;钱燕宁;刘存明;王忠云;林桂芳

关键词:异氟醚, 磷酸果糖激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过氧化脂质, 谷胱甘肽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开胸手术病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血浆脂质过氧化物(MDA)及谷胱甘肽(GSH)的影响.方法:28例胸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吸入1.5~2.0低肺泡吸入有效浓度(MAC)的异氟醚全麻,B组为1.0 MAC异氟醚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于麻醉前、手术60 min、术后1 h、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2天分别取静脉血,测定红细胞G-6PD、PFK活性及血浆MDA、GSH浓度.结果:与麻醉前值相比A组病人术后第1天红细胞G-6PD活性明显上升,PFK活性显著下降(P<0.05);同时血浆MDA浓度显著上升,GSH浓度显著下降(P<0.05).B组上述指标变化程度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开胸手术后红细胞糖代谢向抗氧化应激方向重新调定,异氟醚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减缓此变化.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活体肝移植的几点关键外科技术

    作者:王学浩;李相成;张峰;钱建民;李国强;孔连宝;张浩;成峰;孙倍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缺氧诱导因子-1α相关肽

    目的:应用噬菌体展示12肽库筛选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相关肽.方法:以抗HIF-1α单克隆抗体(HIF-1αmAb)为配基,采用亲和免疫法从随机12肽库中筛选与抗体特异结合的噬菌体.在筛选过程中,逐轮提高HIF-1α mAb的稀释度并增强洗脱强度.3轮筛选后,随机挑取10个克隆测序.通过膜斑点印迹(Dot-ELISA)进行特异性结合鉴定.结果:经过3轮筛选后,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得到有效的富集,并且Dot-EL[SA反应阳性逐轮增强.测序后发现有4个克隆的序列完全相同,其12肽氨基酸序列为GPHHYWYHLRLP.结论: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可以用于筛选HIF-1相关肽,并为后续的活性鉴定打下基础.

    作者:张爱霞;王斌;肖继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姜黄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系膜细胞活性(A值),并与地塞米松进行比较.结果:当姜黄素浓度≥6.25 μmol/L时,系膜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表现为浓度依赖性;当姜黄素浓度≥50 μmol/L时,姜黄素抑制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明显强于地塞米松(P<0.05).结论:姜黄素能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且作用强于地塞米松.

    作者:鲍华英;陈荣华;潘晓勤;黄文彦;孙骅;吴元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经冠状静脉窦标测和消融心外膜旁路

    目的:探讨经冠状静脉窦标测和消融左侧心外膜旁路的方法学、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例左侧旁路患者,先经左侧心内膜标测和消融失败,后改经冠状静脉窦内标测,心动过速时记录到提前的逆行心房电位后行射频消融.结果:3例患者经冠状静脉径路消融全部成功,其中1例位于左后间隔,2例位于左侧壁.无1例发生并发症.随访6~17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经心内膜仔细标测和消融失败的旁路可能为心外膜旁路,行冠状静脉窦内标测和射频消融可有效阻断旁路.

    作者:邹建刚;单其俊;陈明龙;杨兵;陈椿;李文奇;曹克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对残肝再生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β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残肝再生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β(TGF-β)的表达.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①组1为大部(68%)肝切除组,15只;②组2为大部(68%)肝叶切除加部分(50%)胰腺切除加近端十二指肠切除组,15只.每组3只大鼠,于术后12、24、48、72和168 h分别处死并采集肝脏样本,计算肝再生率.切除的肝脏组织用RT-PCR技术检测HGF、TGF-α及TGF-β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并与免疫组化法检测的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组1残肝再生率逐步增加,至术后第7天达高水平;PCNA峰值在术后24 h,随后逐步下降.HGF和TGF-α的表达在术后12 h逐渐增强,24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168 h时达低水平,而TGF-β的表达在48 h时达高峰,然后下降.与组1相比,组2可显著减低残肝再生及PCNA峰值,并可显著减少肝细胞HGF、TGF-α及TGF-β的表达.结论:肝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可减低残肝再生反应,除了肝细胞自身分泌的HGF及TGF-α等细胞因子外,起源于胰腺和十二指肠的其他细胞因子亦可对肝细胞的增殖起调节作用.

    作者:唐天勋;王书奎;王自正;樊克武;井清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鼠同种异体在体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为研究抗小肠移植排斥治疗提供良好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选用大鼠进行同种异体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结果:共施行96只移植手术,模型稳定后的56只小肠移植5天成活率为85.71%.结论:本模型制作成功率较高,适合小肠移植排斥研究.

    作者:王一芳;许爱刚;吴继明;江立红;吴文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猪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合并急性肾衰竭模型的制作

    目的:建立一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的动物模型.方法:12只健康杂交家猪随机分成实验组(E组)和假手术对照组(C组).E组行盲肠结扎加穿孔(CLP),并加做双侧输尿管结扎术(UL)制作成MODS合并ARF的动物模型,C组行盲肠和双侧输尿管探查术.两组动物均予24 h静脉输液,观察6天中动物的生命体征及主要器官功能改变.结果:E组动物在CLP+UL后4 h直肠温度升高;术后72 h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K+、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分别从术前的(91.40±10.85)μmol/L、(4.08±0.93)mmol/L、(3.81±0.57)mmol/L、(62.40±8.20)U/L、(53.00±14.85)U/L升高至(995.25±125.28)μmol/L、(48.80±1.41)mmol/L、(7.37±0.66)mmol/L、(115.75±33.42)U/L、(278.00±96.20)U/L,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从术前的(37.68±3.10)mmHg(1mmHg=0.133 kPa)升高至(51.98±4.51)mmHg(P均<0.01);pH值分别从术前的7.38±0.04下降至7.25±0.05(P<0.05);平均动脉压(MAP)从术后0 h的(160.20±18.58)mmHg降至术后72 h的(105.75±13.96)mmHg(P<0.01),6天内动物全部死亡,平均生存时间(74.96±23.00)h.C组全部存活,且上述指标基本正常.结论:盲肠结扎加穿孔造成严重腹腔感染致明显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加输尿管结扎术造成梗阻少尿型ARF,证明按本法制作MODS合并ARF模型成功、稳定.

    作者:王恒进;王笑云;应旭旻;毛慧娟;沈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早期凋亡的初步研究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不同细胞亚群发生凋亡的情况,并初步分析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取28例SLE患者和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20个正常对照者.采用淋巴细胞亚群标志、An-nexin-V及碘化丙啶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早期凋亡.结果:SLE患者体内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凋亡百分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SLE患者T淋巴细胞的死亡百分率也高于正常人.经激素治疗一定时间后,这些细胞亚群的凋亡率会进一步升高(P<0.01),但CD4/CD8比值恢复至接近正常人.SLE患者体内CD19+B淋巴细胞的凋亡或死亡百分率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别,激素治疗对B细胞凋亡和死亡的影响亦不显著.结论:在SLE患者体内主要是T淋巴细胞凋亡增加,但SLE患者淋巴细胞数目减少不仅仅是因为细胞凋亡所致,死亡细胞数目明显升高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激素治疗可诱导SLE患者T淋巴细胞进一步发生凋亡,并使T细胞亚群比例有所改善.

    作者:徐娟;王慧娟;姚婷;王书奎;王玲;柯瑶;季晓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肾小管性酸中毒68例分析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TRA)病因复杂.临床表现隐匿,缺乏特异性症状,极易漏诊;持续进展的RTA后果严重.

    作者:赵秀芬;邢昌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中除颤复跳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目前对心脏开胸直视手术中采用除颤复跳后,对房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疗效研究不多,现对我们所观察的这些患者术后房颤的变化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秀华;穆心苇;张辉;陈鑫;史宏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外膜下剥脱术治疗9例颈动脉体瘤的体会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肿瘤,生长在颈动脉分叉处.我科自1988~2000年共收治颈动脉体瘤9例,均行外膜下剥脱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宏宇;章希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脉络宁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283例疗效观察

    脉络宁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增加脑供血作用.我院自1996~2002年收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83例应用脉络宁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艳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经鼻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血栓高危因子的影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发病率高且具有一定潜在危险的疾病,其主要死因为心脑血管血栓性并发症[1].由于血细胞比容(Hct)和血液黏滞度(WBV)增高,血小板活性和血液凝固性增加,纤维蛋白原(Fng)增多及血管内皮损伤均为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高危因素[2],故本研究观察了OSAS患者晨起及午后的Hct、血小板聚集率(PAG)、WBV、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ng、内皮素等的变化,并探讨了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对以上观察指标的影响,以提高对OSAS患者发生心脑血管血栓性并发症机制的认识及加强临床防治.

    作者:苏梅;殷凯生;张希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颞肌筋膜瓣整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远期疗效观察

    对我科1997~2001年38例40块颞肌筋膜瓣整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

    作者:万林忠;邢树忠;朱志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DNA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IMD)、DNA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对76例肾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IMD和DNA含量测定,并分析其与预后间的关系.结果:不同肾癌细胞类型、病理分级之间IM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临床分期的升高,IMD增高(P<0.05),转移组IMD值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1);随访5年内死亡者IMD、DNA含量均高于存活5年以上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表明:IMD与DNA蛋白含量具正相关性.结论:IMD值的变化与肾癌恶性程度相关,较高的IMD和DNA含量常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贾瑞鹏;马庆铮;刘军;程继义;许纯孝;王万忠;杜德利;姜玉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作者书写数字须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胰岛素治疗对1型糖尿病儿童血清瘦素水平影响的研究

    为了探讨1型糖尿病患儿血清瘦素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素治疗的关系,明确瘦素在1型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我们对30例患儿的血清瘦素水平进行了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威;王大为;顾英霞;石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钠/碘转运体抗体的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钠/碘转运体自身抗体(NIS-Ab)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门诊初发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54例,分为格雷夫斯甲状腺功能亢进(GD)和桥本甲状腺功能减退(HT)两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NIS-Ab水平.结果:GD组患者血清中NIS-Ab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HT组;H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NIS-Ab量差异无显著性.NIS-Ab在GD和HT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2%和20%,NIS-Ab水平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无统计学相关关系.结论:NIS-Ab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密切关联,可能在GD和HT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李倩;刘超;袁庆新;段宇;覃又文;刘翠萍;武晓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强直性脊柱炎98例误诊分析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AS)起病隐匿,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我院1998年3月~2002年2月收治的98例AS患者(按修改后的AS诊断纽约标准)中,误诊59例,误诊率60%,误诊时病程1.5~20.0年,平均5.6年.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周华琴;潘解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健康人血压和动脉顺应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健康人血压和动脉顺应性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方案将200名受试者分为4个年龄组:15~30岁;31~45岁;46~60岁和61~80岁.每组男女各25名,使用美国产HDI-2000动脉测试仪同步记录血压和动脉顺应性(大动脉弹性为C1,小动脉弹性为C2).结果:男性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同时C1和C2顺应性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脉压差(PP)无统计学差异(P>0.05);C1与SBP、DBP和PP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SBP相关性好(r=-0.640,P<0.01);C2与SBP和DBP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DBP相关性好(r=-0.544,P<0.01),与PP无相关.女性组:SBP、DBP和PP随年龄增加而升高,C1和C2顺应性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C1和C2均与SBP、DBP和PP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SBP相关性好(r=-0.660,P<0.01;r=-0.704,P<0.01).结论:男性和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大、小动脉顺应性均下降.SBP是影响其大、小动脉顺应性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新立;倪春辉;王震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