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观察

赵枫;赵艳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心绞痛, 血液流变学
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冠心病心绞痛(AP)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液粘度的改变,探讨它们与冠心病血栓形成的关系.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快速染色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载体的一种区带电泳,这种凝胶由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和交联剂N,N-叉基(亚甲基)双丙烯胺(N,N-methy/ene-bis-acrylamide,Bis)聚合而成.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机械强度好、弹性大、透明、化学稳定性高、无电渗等特性.在盘状电泳过程中有3种物理效应:①样品的浓缩效应;②凝胶的分子筛效应;③一般电泳分离的电荷效应.由于这3种物理效应,使样品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如人血清用醋酸纤维膜电泳(pH 8.6)可分成5~7 个成分,而用盘状电泳则可分成20~30个条带清晰的成分.

    作者:陆珊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1例患者肝组织的显微结构研究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患者的肝脏病理学.方法:使用Chiba针对1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患者行经皮肝活检.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及糖原(PAS)等染色.未染色的石蜡切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超薄切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肝细胞、Kuffer细胞及门脉区巨噬细胞中可见鱼籽状暗红色的色素沉积,色素还见于胆小管及胆管中.在偏光显微镜下,大多数色素沉积物均表现为显著的双折光特性,具有“Maltese”十字样特性.在电子显微镜下,肝细胞胞质中可见无膜包裹的结晶状物质,结晶呈直的或略弯曲状,其大小不一(长度为40~60 nm,宽度为6~22 nm).结论:偏光显微镜是诊断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高度敏感与特异性的方法.

    作者:陈锦飞;张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纤溶影响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纤溶异常及三氧化二砷(As2O3)对此异常的影响.方法:23例APL As2O3治疗前后,检测血浆中纤溶酶原活性(PL:A)、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PI: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PAI:A)及D-二聚体(D-D).结果:治疗前t-PA:A、PAI:A和D-D明显增高,α2-PI:A明显减低 ;诱导缓解后PL:A、D-D逐渐恢复正常,但α2-PI:A、t-PA;A、PAI:A仍有异常;PL:A无明显变化.结论: APL As2O3治疗前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 完全缓解早期α2-PI:A和D-D有所纠正,提示As2O能改善纤溶异常,但仍未完全恢复 .

    作者:陆化;吴雨洁;张建富;张继斌;盛瑞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胚胎质量对冷冻结果的影响分析

    自1983年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首先在澳大利亚获得成功至今,冻融胚胎在助孕技术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1,2].在90年代初国内人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首例在北医三院获得成功.本中心自1996年开展体外授精(IVF)工作后,于1997年开始胚胎冷冻工作.本文旨在从胚胎冷冻前质量对冷冻结果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作者:洪蕾;杨健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l growth factor, VEGF)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研究乳腺癌组织中VEGF mRNA表达率,同时以Ⅷ因子相关抗原的抗体作为第一抗体的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免疫组化结果以每200倍放大视野中毛细血管计数,小于50为“+”,50~74为“++”,75~99为“ +++”,大于100为“++++”,并与乳腺良性病变作比较.结果:在30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 mRNA表达率为86.7%(26/30),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VEGF的mRNA表达率为15%(3/2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VEGF mRNA 表达与肿块的大小无关,与患者是否有淋巴结以及是否有骨髓转移有关.在乳腺癌组织中毛细血管数80%(24/30)为“+++”,而对照组毛细血管密度都为“+”.并且VEGF mRNA表达与肿瘤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高度相关.结论:说明VEGF可以促进乳腺癌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与肿瘤的血管形成及转移有关.分析VEGF mRNA表达对术前评估乳腺癌生物学特征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水;武正炎;范萍;查小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微动对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一定参数的微动对骨组织生长分化的影响.[ HTH 方法:用特制的骨微动室模型,通过动物实验分别计算无微动组(A组),微动组(B组)实验中,长入骨微动室模型中的骨组织占所有新生组织的比例.结果:在A组中可见大量不成熟新生骨形成,B组可见少量或无新生骨组织,但可见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A组中,骨组织占新生组织的比例为(40.65±8.25)%,B组为(6.65±2.34)% . 结论:一定参数的微动可以显著抑制骨组织的形成而有利于纤维组织的形成.

    作者:刘锋;范卫民;陶松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免疫治疗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利用体外培养的激活脐血造血干细胞(activat ed cord blood stem cell, ACBSC),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微小残留病(MRD) 进行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无菌枸橼酸(ACD)抗凝脐血收集,经Percoll单个核细胞分离与植物血凝素(PHA)培养,采用桥联免疫组化(APAAP)方法进行PHA激活前后CD3、CD4、CD8抗原测定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检测;利用PCR方法对克隆性重排的T 细胞受体(TCR)基因进行测定,检查外周血中ALL MRD.结果:①脐血单个核细胞以一定浓度PHA(20 mg/L)培养激活后,其中表达C D3、CD4、CD8抗原的淋巴细胞数增高.②未经PHA激活的单个核细胞TNF-α分泌呈一过性, 72 h后检测<10 pg/ml;经PHA激活48 h后,分泌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达600 pg/ml.③6 例ALL患儿输注前骨髓和外周血中MRD测定全部阳性,4例经多次输注,半年后MRD检测为阴性,骨髓中MRD明显减少,其余2例骨髓和外周血中MRD检测均为阴性.结论:ACBSC能够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可能具有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样作用 ;可望通过利用脐血免疫治疗方法,对小儿ALL的MRD进行彻底清除;利用ACBSC移植 ,可能是治疗小儿ALL MRD安全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

    作者:潘世扬;黄佩王君;唐云章;龚海红;刘晓红;马金霞;文怡;宫道华;童明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国福建尖吻蝮蛇蛇毒类凝酶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福建尖吻蝮蛇蛇毒类凝酶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断尾法测小鼠出血时间,观察止血剂量对家兔全血凝固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结果:蛇毒类凝酶在0.000 1~0.010 0 kU/kg可使小鼠出血时间明显缩短, 而当剂量增大到3.000 0 kU/kg时,则显著延长小鼠出血时间.其0.000 4~0.003 6 kU/kg 剂量能使家兔全血凝固时间明显缩短,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论:中国福建尖吻蝮蛇蛇毒类凝酶在小剂量时可作为止血药,它可能通过适度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缩短出凝血时间而发挥其止血作用.

    作者:倪永兵;张孝清;肖继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呼吸音信号采集分析系统研制及临床应用

    目的:研制呼吸音信号采集分析系统,以探讨正常人和呼吸系疾病患者呼吸音的频谱特征,及其与呼吸生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声电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建立起呼吸音信号计算机采集分析系统,对呼吸音信号进行采集、储存、显示和分析处理.结果:发作期哮喘的呼吸音频率增高,强度增大;哮喘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别.这些与哮喘的病理生理特点相符.结论:呼吸音信号采集分析系统,能精确采集呼吸音信号;能储存、显示呼吸音波形;对正常人和哮喘患者呼吸音的频谱特征的分析,反映了呼吸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的特征;呼吸音信号采集分析系统的研制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作者:黄小平;殷凯生;辛晓峰;赵兴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微血管密度预测口腔鳞癌平阳霉素诱导化疗敏感性的意义

    目的:寻找预测口腔鳞癌诱导化疗效果的有效指标.方法:收集35例平阳霉素(PYM)诱导化疗前的口腔鳞癌活检标本,用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微血管密度(TMD)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肿瘤TMD高者(≥128个/mm2)化疗效果好,反之则差(P<0.05) .结论:TMD是预测口腔鳞癌PYM诱导化疗效果的有效指标,可指导临床应用 .

    作者:袁冶;张永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国人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家系葡萄糖激酶和肝细胞核因子-1α基因缺陷的分子筛查

    目的:探索包含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aturity-ons 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MODY)患者的2型糖尿病家族中可能存在的MODY基因的致病突变 .方法:选择MODY基因中突变率高的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CK, MO DY2)和肝细胞核因子-1α(hepatic nuclear factor-1α, HNF-1α,MODY3)基因的微卫星多态遗传标志,在一个包含2名MODY患者的中国人2型糖尿病家系中进行连锁分析,对可能与疾病连锁的基因进行全基因外显子的突变筛查--DNA序列直接测定以明确具体的碱基突变和所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结果:家系50001中MODY3的大LOD(logarit hm of odds)值达到2.375 930(θ=0.000 000),但未发现与MODY2连锁的依据.DNA直接测序发现在家系50001中所有家族成员MODY3基因外显子7中存在一个杂合多态Ser487Asn(AGC/A AC ),该多态在正常人中也可见到.结论:GCK基因内或附近的基因变异不是本家系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原因;HNF-1α基因的启动子和所有外显子内均未发现明确的致病突变,但无法否定内含子或其他调节区域的变异有可能的致病倾向;也不能排除HNF-1α基因附近其他未知疾病基因的致病可能.本家系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明确 .

    作者:马立隽;卞茸文;王华;陈家伟;金卫新;刘立;沈捷;华子春;柴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白花蛇舌草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笔者对白花蛇舌草水溶性部分的成分从有机化学和元素化学两方面进行研究,试图为白花蛇舌草的结构和药理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祁嘉义;范伟平;鞠培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孕妇营养状况与胎儿发育迟缓及新生儿视力发育障碍的关系

    应小燕,陈沿东,乐海燕,等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1,36(9):517 [摘要] 目的了解孕妇营养状况与胎儿发育迟缓(IUGR)及新生儿出生后视力发育障碍的关系.方法将60例住院产妇分为两组:即IUGR组与对照组 ,各30例.分析孕妇8种营养食品的摄取情况,用荧光法检测母血及脐血中维生素A含量,用吸收光谱法测定母血与脐血中铁、铜、锌含量,检测新生儿出生后3~7 d及出生后10个月时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UGR组孕妇的鸡蛋、猪肝与瘦肉的摄取量均明显减少(P<0.05),母血及脐血中维生素A、铁含量显著降低(P<0. 01),脐血中锌含量降低(P<0.05),新生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提示,三相波中波峰向上主波(P-{100})的潜伏期延长,幅值降低.结论孕期富含维生素A、铁与锌等营养成分的食物摄取减少与IUGR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导致胎儿视觉发育障碍.[ LM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类胡萝卜素和维甲酸对不同雌激素状态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研究,观察类胡萝卜素和维甲酸对人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方法:用噻唑蓝(MTT)法观察维甲酸和类胡萝卜素对体外培养的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细胞MCF-7和雌激素受体阴性(ER-)乳腺癌细胞MDA-MB-435S的抑制作用 .结果:发现维甲酸和类胡萝卜素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表现出剂量、时间和结构效应以及细胞的特异性.其中β-胡萝卜素对ER+和ER-乳腺癌细胞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维甲酸和其他4种类胡萝卜素(玉米黄素、虾青素、角黄素、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 )对ER+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ER-乳腺癌细胞.结论:β-胡萝卜素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机制不同于维甲酸和其他4种类胡萝卜素,也不需转化为维甲酸而起作用.

    作者:李忠;王颖明;莫宝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9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出现以来,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快速准确地为临床提供产ESBLs菌株的依据,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监控各种耐药菌 , 已经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5种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菌及其耐药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志奇;陈友华;梅亚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手术绝经对身体脂肪分布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绝经对身体脂肪分布的影响.方法:手术绝经者32例,进行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自身比较.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体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及下肢脂肪量,并计算体脂肪率、躯干脂肪量/下肢脂肪量比(T/L)、上半身型的百分比.结果:手术绝经者术后6个月下肢脂肪量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T/L明显高于手术前(P<0.01),手术前后的上半身型各占19.4%和36.6%.结论:手术绝经也可能会使身体脂肪分布向上半身型移行,且初可能是下肢脂肪量的减少.上半身型脂肪分布会引起一系列代谢合并症, 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吴洁;堂地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抗肝吸虫成虫单抗的制备及其在感染豚鼠血、尿循环抗原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制备抗肝吸虫成虫单抗,用于检测肝吸虫宿主血、尿中肝吸虫循环抗原(CAg).方法: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肝吸虫成虫单抗 ,经鉴定、筛选后,以特异性、敏感性均高的单抗做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肝吸虫动物宿主--感染豚鼠血、尿中的肝吸虫CAg.结果:获得4株稳定分泌抗肝吸虫成虫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D2G8、D2E11、E11H8和H3B 4,其Ig类型鉴定结果均为IgG1,κ(kappa)型;其腹水单抗效价分别为1∶64 000、1∶ 128 000、1∶32 000及1∶2 000;其中D2G8、D2E11和E11H 8的免疫组化显示均定位于肝吸虫成虫的皮层.其中,D2G8、D2E11 和E11H8与血吸虫、肺吸虫、姜片虫、牛丝虫成虫抗原和棘球蚴囊液、囊虫抗原均无交叉反应,H3B4则仅与血吸虫成虫抗原有弱阳性交叉反应.以混合D2E 11、E11H8株单抗作包被抗体,以D2G8株单抗作酶标抗体,建立 ELISA夹心法进行检测.感染豚鼠血、尿中肝吸虫CAg检出率分别为95.4%和90.9%,CAg平均检出量分别为0.337 μg/ml和0.134 μg/ml.血、尿CAg联合检测检出率则可达100%.[ HTH 结论:抗肝吸虫单抗D2E11、E11H8及酶标D2G 8联合ELISA检测肝吸虫宿主血、尿中肝吸虫CAg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肝吸虫病活动性感染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曾毅;侯敏;俞雷;张耀娟;章子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自发性食管破裂14例外科诊治分析

    自发性食管破裂早期易误诊,如延误治疗病死率可达89%~100%[1].但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提高治愈率,1989年3月~2000年12月,笔者共治疗此类患者14例,现报告如下 .

    作者:李厚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导向内照射化疗栓塞治疗56例肝癌随访报告

    许成平,王建新,郑仕中,等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介入科)中华肿瘤杂志2000,22(1):42 [摘要] 目的为提高肝癌治疗效果,以超液态碘化油(LUF)及体毛颗粒(H) 作为载体,,+{125}I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CCNSA)为弹头,制成能经导管灌注的导向抗癌物ILCH,并随访其疗效.方法对56例肝癌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ILCH.治疗前后分别做CT、B超、DSA、AFP及血尿中+{125}I放射性测定 .结果 +{125}I与L标记率为60%~90%,能与H一起在100 μm直径以下的末梢动脉中长期滞留,不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全身循环,并将抗癌药限制在癌区共同发挥接触性内照射和化疗栓塞作用.术后副作用小,无排异反应,DSA证实发丝样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消失,肿瘤直径缩小50%~70%者,占64.3%;肿瘤无变化或缩小50%以下者,占35.7%.临床症状、肝功能及AFP均有改善.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2.1%、63.1%和5 5.6%.结论 ILCH作为一种新的导向抗癌物治疗肝癌,简便易行,导向性强 ,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肾病综合征患儿PBMC IL-10表达的研究

    吴元俊,陈荣华,陈吉庆,等 (南京医科大学小儿肾脏病研究中心)上海免疫学杂志 2001,21(5):311 摘要: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中的变化及其与病理形态之间的关系.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ELISA法检测了PNS患儿PBMC IL-10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病理形态改变关系.结果:(1)PNS患儿急性期IL-10 mRNA与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而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2)IL-10表达与患儿肾脏病理形态存在一定关系,系膜增生性肾炎及IgA肾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BMC IL-10可作为观察病情活动、判断病理类型的一个免疫学指标.IL-10在PNS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