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探讨肾上腺病变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其诊断.方法:对该院1996~2001年收治的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肾上腺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作了CT、MRI检查.结合病理,分析CT、MRI的影像特点.结果:腺瘤14例及肾上腺皮质增生4例,CT和MRI诊断准确率分别均为75%和 10 0%;髓样脂肪瘤10例及嗜铬细胞瘤3例,皮质腺癌2例,转移瘤3例,CT和MRI诊断准确率均为 100%.结论:薄层CT增强扫描仍为肾上腺病变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MRI在肾上腺病变的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谭小欣;王小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儿童β-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的心血管疾病[1].其主要表现是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症状,而以四肢关节剧痛为主要表现的极罕见.现将我院1999年5月至2001 年2月确诊的3例患儿报告如下.
作者:单万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CPML)好发于有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但近来在非免疫抑制人群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院1985~1998年收治CPML 16例,均经病理证实,占同期颅内肿瘤1.5%,报告如下.
作者:刘宏毅;邹元杰;张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利用体外培养的激活脐血造血干细胞(activat ed cord blood stem cell, ACBSC),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微小残留病(MRD) 进行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无菌枸橼酸(ACD)抗凝脐血收集,经Percoll单个核细胞分离与植物血凝素(PHA)培养,采用桥联免疫组化(APAAP)方法进行PHA激活前后CD3、CD4、CD8抗原测定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检测;利用PCR方法对克隆性重排的T 细胞受体(TCR)基因进行测定,检查外周血中ALL MRD.结果:①脐血单个核细胞以一定浓度PHA(20 mg/L)培养激活后,其中表达C D3、CD4、CD8抗原的淋巴细胞数增高.②未经PHA激活的单个核细胞TNF-α分泌呈一过性, 72 h后检测<10 pg/ml;经PHA激活48 h后,分泌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达600 pg/ml.③6 例ALL患儿输注前骨髓和外周血中MRD测定全部阳性,4例经多次输注,半年后MRD检测为阴性,骨髓中MRD明显减少,其余2例骨髓和外周血中MRD检测均为阴性.结论:ACBSC能够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可能具有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样作用 ;可望通过利用脐血免疫治疗方法,对小儿ALL的MRD进行彻底清除;利用ACBSC移植 ,可能是治疗小儿ALL MRD安全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
作者:潘世扬;黄佩王君;唐云章;龚海红;刘晓红;马金霞;文怡;宫道华;童明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带血管游离复合髂骨瓣修复一侧下颌骨缺损对颜面美学形态的影响.方法:应用带血管蒂的游离复合髂骨瓣同期修复一侧下颌骨缺损11例.通过远期随访观察下颌活动的形态美学特点.结果:11例再造下颌骨全部成活,经远期随访观察,颌面基本对称者7例,下颌角轻度向下外方突出者2例,患侧比健侧丰满者2例.所有患者牙合关系和语音功能良好,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X线片检查无骨吸收和复发病例,下颌小范围活动时,无美学的形态异常,但当大张口时下颌均轻度偏向患侧,这与一侧下颌骨切除后升、降颌肌群的平衡和关节形态的改变有关.结论:带血管游离复合髂骨瓣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较好供骨,具有良好的美学效果.
作者:陶震江;万林忠;邢树忠;施星辉;袁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载体的一种区带电泳,这种凝胶由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和交联剂N,N-叉基(亚甲基)双丙烯胺(N,N-methy/ene-bis-acrylamide,Bis)聚合而成.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机械强度好、弹性大、透明、化学稳定性高、无电渗等特性.在盘状电泳过程中有3种物理效应:①样品的浓缩效应;②凝胶的分子筛效应;③一般电泳分离的电荷效应.由于这3种物理效应,使样品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如人血清用醋酸纤维膜电泳(pH 8.6)可分成5~7 个成分,而用盘状电泳则可分成20~30个条带清晰的成分.
作者:陆珊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l growth factor, VEGF)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研究乳腺癌组织中VEGF mRNA表达率,同时以Ⅷ因子相关抗原的抗体作为第一抗体的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免疫组化结果以每200倍放大视野中毛细血管计数,小于50为“+”,50~74为“++”,75~99为“ +++”,大于100为“++++”,并与乳腺良性病变作比较.结果:在30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 mRNA表达率为86.7%(26/30),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VEGF的mRNA表达率为15%(3/2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VEGF mRNA 表达与肿块的大小无关,与患者是否有淋巴结以及是否有骨髓转移有关.在乳腺癌组织中毛细血管数80%(24/30)为“+++”,而对照组毛细血管密度都为“+”.并且VEGF mRNA表达与肿瘤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高度相关.结论:说明VEGF可以促进乳腺癌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与肿瘤的血管形成及转移有关.分析VEGF mRNA表达对术前评估乳腺癌生物学特征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水;武正炎;范萍;查小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实验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冠心病心绞痛(AP)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液粘度的改变,探讨它们与冠心病血栓形成的关系.
作者:赵枫;赵艳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出现以来,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快速准确地为临床提供产ESBLs菌株的依据,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监控各种耐药菌 , 已经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5种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菌及其耐药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志奇;陈友华;梅亚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许成平,王建新,郑仕中,等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介入科)中华肿瘤杂志2000,22(1):42 [摘要] 目的为提高肝癌治疗效果,以超液态碘化油(LUF)及体毛颗粒(H) 作为载体,,+{125}I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CCNSA)为弹头,制成能经导管灌注的导向抗癌物ILCH,并随访其疗效.方法对56例肝癌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ILCH.治疗前后分别做CT、B超、DSA、AFP及血尿中+{125}I放射性测定 .结果 +{125}I与L标记率为60%~90%,能与H一起在100 μm直径以下的末梢动脉中长期滞留,不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全身循环,并将抗癌药限制在癌区共同发挥接触性内照射和化疗栓塞作用.术后副作用小,无排异反应,DSA证实发丝样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消失,肿瘤直径缩小50%~70%者,占64.3%;肿瘤无变化或缩小50%以下者,占35.7%.临床症状、肝功能及AFP均有改善.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2.1%、63.1%和5 5.6%.结论 ILCH作为一种新的导向抗癌物治疗肝癌,简便易行,导向性强 ,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纤溶异常及三氧化二砷(As2O3)对此异常的影响.方法:23例APL As2O3治疗前后,检测血浆中纤溶酶原活性(PL:A)、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PI: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PAI:A)及D-二聚体(D-D).结果:治疗前t-PA:A、PAI:A和D-D明显增高,α2-PI:A明显减低 ;诱导缓解后PL:A、D-D逐渐恢复正常,但α2-PI:A、t-PA;A、PAI:A仍有异常;PL:A无明显变化.结论: APL As2O3治疗前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 完全缓解早期α2-PI:A和D-D有所纠正,提示As2O能改善纤溶异常,但仍未完全恢复 .
作者:陆化;吴雨洁;张建富;张继斌;盛瑞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陈鑫,郭子黄,陈振强,等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36[摘要] 目的回顾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疗效和经验.方法 116例冠心病患者中,97%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男性102例,女性14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67.4岁.6 3例左室射血分数≤45%,19例<30%.63例患者的心绞痛CCS分级为Ⅲ~Ⅳ级.1例行左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手术,余均为正中开胸低温体外循环下行CABG,23例采用左侧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搭桥,余均为大隐静脉搭桥.术后2例需主动脉球囊反搏(LABP)支持.人均旁路移植血管3.1支.结果连续116例患者手术临床效果良好,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94%的患者心绞痛完全消失.结论本组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表明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有无帮助. 方法: 76例Hp阳性的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给予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250 mg、甲硝唑400 mg,均1日2次,用1周;对照组40例,给予西沙必利10 m g, 1日3次、法莫替丁20 mg,1日2次,用2周.1个月后检查14C尿素酶呼气试验(14 C-UBT),阴性者列入Hp根除组,阳性者列入Hp未根除组.观察用药前、用药结束后4周末及第6个月时各组的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86.1%.其中,Hp根除组4周末和第6个月时的症状积分分别为1.2±0.6,1.7±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1.1,3.6±1.3(P<0.01). Hp未根除组4周末症状积分为1.3±0.7,与Hp根除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6个月时为 3.3±1.2,与Hp根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 .05). 结论:Hp阳性的FD患者采取根除Hp治疗,不仅能够改善近期症状,更有望获得长期缓解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中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并探讨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雌激素受体阳性的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接种于20只裸小鼠右侧胸壁乳垫下,移植细胞总数为1×10+6/只.观察肿块生长情况,至90天处死荷瘤鼠, 切除肿块作病理切片,角蛋白19(KT19)mRNA、雌激素受体(ER)检测.结果:接种后第10天在接种部位可见结节,肿瘤移植成功率(成瘤率)为95% (19/20).切除肿块平均直径为(14±3) mm,平均重量为1.4 g,病理学检查为浸润性导管癌,RT-PCR检测表达人角蛋白19(KT19)、ER阳性.结论:该方法建立的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成功率高,肿瘤可部分保持人乳腺癌生物学特性,为研究人乳腺癌提供了重要工具.
作者:甄林林;武正炎;范萍;查小明;王萱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研究,观察类胡萝卜素和维甲酸对人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方法:用噻唑蓝(MTT)法观察维甲酸和类胡萝卜素对体外培养的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细胞MCF-7和雌激素受体阴性(ER-)乳腺癌细胞MDA-MB-435S的抑制作用 .结果:发现维甲酸和类胡萝卜素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表现出剂量、时间和结构效应以及细胞的特异性.其中β-胡萝卜素对ER+和ER-乳腺癌细胞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维甲酸和其他4种类胡萝卜素(玉米黄素、虾青素、角黄素、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 )对ER+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ER-乳腺癌细胞.结论:β-胡萝卜素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机制不同于维甲酸和其他4种类胡萝卜素,也不需转化为维甲酸而起作用.
作者:李忠;王颖明;莫宝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83年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首先在澳大利亚获得成功至今,冻融胚胎在助孕技术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1,2].在90年代初国内人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首例在北医三院获得成功.本中心自1996年开展体外授精(IVF)工作后,于1997年开始胚胎冷冻工作.本文旨在从胚胎冷冻前质量对冷冻结果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作者:洪蕾;杨健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电应激对肝组织形态及机能代谢的影响,旨在探讨多种疾病过程中肝脏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改变的一般机制.方法:用电刺激复制应激模型、图像计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组织学观察;化学方法检测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①应激组肝细胞、肝血窦及门管区发生明显损伤.②肝组织内SOD和 MDA含量均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电应激可明显改变肝组织结构和功能,其机制与组织内氧化机制的激活有关.
作者:眭建;杨美青;缪亦安;任春兰;钱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手术绝经对身体脂肪分布的影响.方法:手术绝经者32例,进行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自身比较.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体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及下肢脂肪量,并计算体脂肪率、躯干脂肪量/下肢脂肪量比(T/L)、上半身型的百分比.结果:手术绝经者术后6个月下肢脂肪量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T/L明显高于手术前(P<0.01),手术前后的上半身型各占19.4%和36.6%.结论:手术绝经也可能会使身体脂肪分布向上半身型移行,且初可能是下肢脂肪量的减少.上半身型脂肪分布会引起一系列代谢合并症, 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吴洁;堂地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易军,蒋嘉萍,李涛,等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外科)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1,22(5):265 [摘要] 目的既不用开腹,也不需腹腔镜,在微创的情况下实现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根治术式.方法采用经肛门斜行切断直肠(前高后低),处理直肠、结肠系膜,拖出病变肠管并予以切除,结、直肠Ⅰ期斜面吻合的方法,治疗短段型 (5例)及普通型(18例)巨结肠共23例.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无须扩肛,随访1~12个月,排便正常,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结论非开腹式,经肛门拖出并切除病变结肠,是一种全新的手术路径.它在实现对巨结肠根治的同时, 获得了佳的美容效果,并降低了一定的术后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