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灸临床试验中安慰针的设计与选用

张宏伟;唐金陵

关键词:针灸,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安慰, 设计与选用, 针刺治疗, 临床效果, 试验评估, 设计和选择, 针刺疗法, 适用条件, 科学方法, 干预措施, 前评估, 医学, 剖析, 理想
摘要: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目前评估医学干预措施临床效果严谨的科学方法,针刺治疗临床试验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设计和选择安慰针对照.本文首先讨论了安慰针对照在评估针刺疗法临床效果中的重要性,并对理想的安慰针的要求进行了剖析.然后,笔者回顾了近30年来临床试验中使用的各种安慰针,并对每一类安慰针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评述.后,对未来使用临床试验评估针刺治疗,提出了若干建议.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雷公藤多甙对Graves病甲状腺功能及自身抗体的影响

    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内科治疗主要是采用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对症支持等方法.雷公藤多甙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笔者运用常规方法加用雷公藤多甙治疗Graves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灵;梁志清;苏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睑球粘连的临床观察

    眼表外伤尤其是化学和热灼伤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睑球粘连,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而导致眼功能异常.我们对28例(28眼)睑球粘连患者采用新鲜羊膜移植覆盖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简峰;朱运凯;唐燕;彭世琳;朱鸿勋;唐滇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扶正解毒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48例临床观察

    从1998年1月-2001年3月,我们以中药扶正解毒方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8例,并以环磷酰胺(CTX)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维;张磊;周艳丽;刘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七十初度继往开来--评《陈可冀医学选集--七十初度》

    新年伊始,凝聚了诸多人心血和期盼的<陈可冀医学选集--七十初度>,也伴随着新年的到来顺利出版了.

    作者:雷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恙虫病为人兽共患疾病,它是我国首先发现的一种疾病,常并发多器官损害,其中肺损害很常见,临床常常被误诊为单纯呼吸道炎症或肺炎.1995年以来,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呼吸系统并发症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丘梅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效果较差,本研究旨在探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

    作者:吴海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89锶联合中药骨瘤方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89锶(89Sr)和89Sr联合中药骨瘤方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瘤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抽样分组方法,分别应用89Sr及89Sr联合中药骨瘤方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86例和40例,观察治疗后骨痛缓解和生活质量的情况,比较其转移病灶骨代谢的变化以及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结果:89Sr和89Sr联合骨瘤方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3.72%和95.00%(P>0.05);生存质量的提高稳定率分别为80.23%和95.00%(P<0.05);转移病灶骨代谢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59.30%和52.50%(P>0.05);血液毒性反应分别为28.00%和30.00%(P>0.05).结论:89Sr联合中药骨瘤方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瘤,可加强治疗骨痛的作用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不增加血液毒性反应,是一种疗效较好的联合治疗方法.

    作者:刘枫;刘淑华;任志刚;刘致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刘锋;胡晓梅;麻柔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聪圣胶囊对小鼠脑缺血损伤后细胞内游离钙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聪圣胶囊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突触体及拟缺血损伤神经细胞内[Ca2+]i的影响,分析聪圣胶囊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Fura-2/AM双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脑组织突触体和胎鼠神经细胞悬液内[Ca2+]i.结果:聪圣胶囊3g/kg和9g/kg灌胃给药可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体内钙超载程度;聪圣胶囊含药血清可抑制低糖低氧1h及高浓度(200μmol/L)谷氨酸引起的神经细胞内钙的升高.结论:聪圣胶囊可通过减轻脑缺血损伤后钙超载程度来发挥抗脑缺血作用.

    作者:赵玲;徐秋萍;李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松柏汤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近些年,血小板减少症的患病率明显上升,而可供临床使用的升血小板药物品种十分匮乏,故有必要探索新的药物,以利今后的研究开发.

    作者:谭达人;吴登蜀;陈方平;章忠明;秦忆;刘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针灸临床试验中安慰针的设计与选用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目前评估医学干预措施临床效果严谨的科学方法,针刺治疗临床试验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设计和选择安慰针对照.本文首先讨论了安慰针对照在评估针刺疗法临床效果中的重要性,并对理想的安慰针的要求进行了剖析.然后,笔者回顾了近30年来临床试验中使用的各种安慰针,并对每一类安慰针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评述.后,对未来使用临床试验评估针刺治疗,提出了若干建议.

    作者:张宏伟;唐金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医药科技查新与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

    我们在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实践中,发现很多中医药科研人员对中医药科技查新不十分了解,不能正确地办理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

    作者:宋一伦;杨学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O2激光汽化术后配合西黄清醒丸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210例

    1999年10月-2001年10月,笔者采用CO2激光汽化(简称汽化)结合西黄清醒丸口服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210例,并与1998年5月-1999年10月以单纯CO2激光治疗的100例患者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春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在断指再植术后的应用

    断指再植术后,血液循环的好坏,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血液循环则是由血管的损伤程度、血管的痉挛状态、血液的粘稠度等因素来决定的.我们从1996年以来对部分断指再植术成功后,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水桥;张龙君;陈建良;叶锋;王晓;郑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剂量伊曲康唑加茵陈蒿治疗甲癣45例

    经灰黄霉素与茵陈蒿联用可以减少灰黄霉素用量,降低副反应的提示,我们用小剂量伊曲康唑与茵陈蒿联用冲击治疗甲癣,收到较佳效果,现报道于下.

    作者:程春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通脉饮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对脑血液动力学作用的影响

    通脉饮具有活血化瘀、祛痰通脉、平肝熄风等功效,它可以改善脑血液流速,促进血液循环.为进一步探讨通脉饮临床应用价值,笔者观察27例脑血管病患者服用通脉饮治疗前后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与维脑路通治疗的26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繁;毛军民;孙清华;张尊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疗效观察

    1994年7月-2002年5月,笔者对31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进行以红藤败酱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单纯西医治疗的32例作对照,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龙景培;陈伟方;周建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凤凰衣治疗急性皮肤创伤300例疗效分析

    1994年9月-1999年7月,笔者应用凤凰衣(即鸡蛋的蛋壳内膜)治疗急性皮肤创伤30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巩永杰;贾小强;石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灵芝煎剂治疗亚稀褶黑菇中毒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中毒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以前一年同种中毒病例11例为对照(对照组给予输氧、输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1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灵芝煎剂口服.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反映肾脏损害的尿N-乙酰-β-D葡萄糖酐酶(NAG)、尿红细胞和尿蛋白、反映肝脏损害的血清ALT、反映心脏损害的血清AST等各项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绝大部分病例尿红细胞在治疗24h后完全消失,尿蛋白也明显减少,而3项酶学指标第3天上升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对照组各项指标则呈持续进行性上升,两组在相同时间各项指标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明显降低亚稀褶黑菇中毒的病死率.

    作者:肖桂林;刘发益;陈作红;李湘民;李子剑;邓化钊;张娟;李洁;金益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葛根白芷粉治疗软组织慢性溃疡168例

    1996年4月-2002年8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软组织慢性溃疡168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侯继凤;于海华;张淑荣;徐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