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大鸣;杨玉泰;王中心;魏静波;沈东涛;赵南萍
目的:探讨抑颤汤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PD大鼠模型,设立正常组(给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给等量生理盐水)、抑颤汤组(给抑颤汤1.7~1.8g/只),分别每天灌胃1次,连续8周;并观察PD大鼠行为特征及脑黑质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抑颤汤组大鼠治疗后旋转次数明显减少(P<0.01);脑黑质细胞数明显增多,神经元体积较饱满,结构较清晰,细胞内高尔基体、线粒体等趋于正常.结论:抑颤汤能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促进受损脑黑质细胞修复,为临床治疗PD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杨明会;窦永起;刘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丹芎通络汤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用丹芎通络汤治疗)56例和对照组(用尼群地平治疗)29例,分别治疗2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压和左室舒张功能等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左室舒张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芎通络汤能够改善本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左室舒张功能.
作者:杨维华;周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复方参芪丸对肺癌患者在化放疗过程中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6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化疗或放疗与复方参芪丸同时应用,对照组(30例)化疗或放疗与一般生血药同时应用,两组均完成2个疗程的化疗或三分之二疗程的放疗,并进行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与白细胞数测定.结果: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比值、淋巴细胞转化率、白细胞计数变化治疗组化放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放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复方参芪丸在肺癌化放疗过程中具有保护骨髓,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减毒增效之作用.
作者:李爱民;贾竹叶;吴敏;王嫦云;付群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病例介绍患者,女,36岁,因乏力、纳差,黄疸进行性加深70余天,伴腹水30天,尿少20天,于2001年1月31日就诊.既往无肝炎病史,无血吸虫病、嗜酒史.2000年n月15日因乏力、尿黄,查总胆红素(TBIL)173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60μmol/L,丙氨酸转氨酸(ALT)466U/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抗HBc均阳性.
作者:陈旭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998年3月~2001年3月,笔者用自拟清肠饮加减辅助西药治疗肛窦炎10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10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成桂明;韩英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舒心饮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支架血栓等术后冠脉事件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支架植入成功的冠心病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服用支架植入术常规用抗血小板药,治疗组加用舒心饮,采用双缩尿法、激光散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30天时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P选择素(CD62P)的变化,并计算两组气阴两虚、气虚和血瘀证积分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浆CRP显著下降(P<0.05),GPⅡb/Ⅲa和CD62P也有降低的趋势;支架术后气阴两虚、气虚和血瘀证积分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经6个月临床随访,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复发冠脉事件也较少.结论:舒心饮与抗血小板药联合应用能预防冠脉支架血栓等术后冠脉事件,且疗效优于单用抗血小板药.
作者:王显;林钟香;葛均波;李陪成;刘旭;何燕;张振贤;沈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多元统计分析在中医药学的现代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中医文献学、中医体质学、中医病因因素的分析与评价,对脏腑功能实质的规范,脏腑(疾病)证候体系诊断标准的建立,脏腑生理病理与现代医学基础的相关性,中药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中.
作者:任艳玲;董平;郑洪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天然药物里对脑缺血损伤具有治疗作用的主要是活血化瘀药.中医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理论是气血相关理论、活血化瘀理论,治则是活血生肌、行气通脉、补气活血.西医研究显示脑缺血损伤的级联反应分为4个阶段(1),治疗策略是恢复再灌注和保护脑组织.活血化瘀药在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非活血化瘀药也可以作用于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的某一阶段,保护缺血缺氧的神经细胞.
作者:廖维靖;范明;杨万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调心方对大鼠海马脑片长时程增强(LTP)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外微电极技术,记录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细胞外群峰电位(PS),然后施以100Hz、100串的强直刺激,诱发LTP产生.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大鼠海马脑片LTP的诱发成功率约为60%,施以高频串刺激后PS幅度显著增高,PS潜伏期明显缩短.用调心方(7.45mg/mD预先孵育海马脑片对正常PS的形状、幅度均无明显影响,提示其并不影响海马脑片的基础突触传递;但施以高频刺激后脑片LTP的诱发率呈现升高趋势,同时其PS增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显著提高.结论:调心方可提高大鼠海马脑片LTP的诱发率及增幅,这可能是其改善海马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万勤;张永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作者:孙怡;裘昌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的客观化研究是当今医学界关心的重要课题.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Ⅱ)等血管活性因子对高血压病的发病影响研究日趋深入.1998年1~10月,我们通过对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患者血浆ET、AⅡ水平测定,旨在探讨本病中医辨证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化指标,现整理如下.
作者:辛效毅;张绚邦;周铭心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浙江蝮蛇毒诱导人白血病Jurkat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理.方法:采用MTT法测定IC5o值及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FCM)Annexin V 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发生率,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同时用流式细胞汁FCM及Western-blot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浙江蝮蛇毒能抑制Jurkat细胞生长,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并能诱导人白血病Jurkat细胞凋亡,48h时作用强,此时Bcl-2蛋白表达下降,随后此作用减弱,低浓度作用下细胞逐渐恢复生长.结论:浙江蝮蛇毒能诱导人白血病Jurkat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此作用与Bcl-2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董庆华;郑树;吕庆华;何立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糖皮质激素虽然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主要药物,但长期应用副反应多.1996年8月~2001年8月,笔者应用导师刘国安的经验方清热除湿汤配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12例,并与单用常规剂量激素治疗的11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红霞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平糖浓缩胶囊是杨叔禹教授在中医学辨证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总结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成药.我们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长期服用该药的患者,在血糖水平下降的同时,血清胰岛素水平也有所下降.提示该药的降糖作用可能与改善患者外周血胰岛素抵抗(IR)有关.1999年4月~2001年12月,我们以胰岛素抵抗指数(InRI)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该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IR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军;杨叔禹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存活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用常规西药加心脉通胶囊治疗)与对照组(23例,单用常规西药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核素分布异常节段计数、计分及核素心肌显像缺损范围分数和严重程度积分的变化,观察心脉通胶囊对心肌缺血区血流灌注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核素分布异常节段计数、计分及核素心肌显像缺损范围分数和严重程度积分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脉通胶囊具有较好改善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缺血区灌注的作用,对AMI存活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孟君;冯君;贺敬波;丘瑞香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999年12月~2000年12月,笔者应用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5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26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长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丹蒲胶囊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IL-2、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丹蒲胶囊(治疗组72例)和前列泰片(对照组20例)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列腺液IL-2、IL-6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IL-2、IL-6水平均高于健康人(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前列腺液IL-2、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对照组II-2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IL-6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丹蒲胶囊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IL-2、IL-6水平有显著降低作用.
作者:张亚强;卢建新;吴志奎;刘猷枋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998年2月~2001年9月,我们应用枳术汤辅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68例,并与单纯用西药西沙比利治疗的34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守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999年10月~2001年10月,我们应用高频超声技术观察31例痰瘀互阻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服用祛瘀消斑胶囊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并与16名健康人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玉霞;刘运芳;杨竞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冠心病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中医药防治同样也获得一些可喜的苗头.本文将作简介并对中西医结合在此领域内研究的可能性结合点略加探讨.
作者:汤益明;杨宁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