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双岐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138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金双岐, 小儿, 腹泻
摘要:小儿腹泻病是儿科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影响小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微生态制剂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肠道病原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我院儿科应用内蒙古双岐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双岐三联活菌片(金双岐)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实用医技杂志相关文献
  •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分析

    对近年来常用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各种光谱、色谱、及其他分析方法进行综述,以及制剂的分析和临床上的全血、血浆、血清、尿及组织等生物样品中大环内酯抗生素的检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人工晶体与视网膜光损伤

    人工晶体飞速发展的这许多年来,对其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材料、光学面和攀的设计方面,以解决生物相容性、屈光性、炎症反应、后囊膜混蚀、可折叠性、可调节性等问题,使术后并发症减到少,尽早恢复佳视力.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人工晶体可能存在的对视网膜的远期潜在性影响.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肺心病呼吸衰竭78例分析

    为进一步认识机械通气对本病的治疗作用,提高对重症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我们ICU对4 a来收治的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全产程连续胎心监护642例临床分析

    产时胎儿宫内窘迫是引起围生儿死亡及新生儿智力低下、脑瘫、癫痫等后遗症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分娩期胎儿监护,及时诊治胎儿宫内窘迫,是降低围生儿病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院应用MFM产科中央监护系统,对住院分娩的孕妇进行入室监护,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中毒519例抢救与分析

    对各种急性中毒患者的抢救,是各级医院特别是基层县级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急性中毒发病急剧、病情变化迅速、发展快且及时,正确诊断、恰当有序的救治是有效控制中毒症状、降低中毒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根本保证.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去乳糖奶粉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加用去乳糖奶粉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以乳类喂养为主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去乳糖奶粉,停止乳类喂养,对照组继续乳类喂养,对两组疗效及病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7%)明显优于对照组(62%),(x2=7.07,P<0.01);观察组病程平均天数为(5.71±2.42)d,对照组为(7.76±2.53)d,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u=3.93,P<0.01).结论:加用去乳糖奶粉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可明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医学教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

    课堂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医学教育课堂教学的思考,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医学教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寄生虫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立体、多层次多视觉的教学思路,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静态微观的寄生虫形态以动态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血液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表达及意义

    目的:不同血液病患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的表达,作为诊治的一项评价指标.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166例不同血液病患者和35例正常人血清中SIL-2R水平.结果:恶性血液病组、MDS组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白血病组血清中SIL-2R水平初发增高,缓解时接近正常,复发时上升;ITP组、AA组都有不同程度增高,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L-2R水平测定可评估患者体内恶性克隆细胞负荷,也可作为某些血液病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动态血压变异性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肥厚组与无肥厚组,同时选择50例血压正常患者为对照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与正常对照组或无肥厚组24 h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肥厚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压变异性除白昼收缩压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后者对前者有促进作用,前者对后者的风险性预测有一定价值.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320例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

    目的:总结缺铁性贫血(IDA)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临床3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资料.结果:由月经过多导致女性IDA占40%,由消化系统疾病导致IDA占51.25%,由饮浓茶导致IDA占3.13%,由产后出血导致IDA占1.87%,由其他未知原因导致IDA占3.75%.结论:月经过多是导致IDA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但由恶性肿瘤引起IDA也不少见.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经阴道彩色超声检测子宫肌瘤80例分析

    本文介绍了经阴道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探查子宫肌瘤80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结果表明,经阴道彩色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在检测子宫肌瘤的方面的符合率为95.5%.本文同时讨论了子宫肌瘤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肌瘤按照彩色血液显像可初步分为四种类型:彩色无血流显示;彩色血流显示较丰富(星状分布);彩色血流显示丰富(网状分布);彩色血流显示极为丰富(彩球状).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ICU和内科病区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情况的分析

    目的:了解在ICU与内科病区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分布情况,以方便指导临床经验性用药.方法: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江门市五邑中医院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的ICU及内科病区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34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78株,占51.6%;革兰阳性球菌74株,占21.4%;真菌93株,占27.0%.结论:加强ICU和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检测非常必要,可指导临床合理的经验性治疗.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激励护理在分娩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激励护理对自然分娩影响的作用.方法:将380例产妇随机分为激励组200例和对照组180例,激励组按常规处理的同时给予激励护理措施干预,对照组只按常规处理,分别统计两组自然分娩率和剖宫产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激励组自然分娩率为80.0%,剖宫产率为20.0%;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为61.1%,剖宫产率为38.9%.两组比较,x2=16.43,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激励护理可明显地降低剖宫产率,有效地提高自然分娩率,大大地促进健康分娩.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及胆道支架植入术后胆道引流管的护理措施.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4月,我科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术24例,对本组患者的胆道引流管进行固定、冲洗、管理、观察,记录引流管放置的时间及其并发症.结果:24例患者中,除1例因引流管在体内扭曲引起管用渗液、1例因胆道出血不止死亡外,其余22例患者平均置管13.6 d后顺利拔管.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及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至关重要,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的重要环节.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动态B超观察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起病急,临床症状重,对患者生命威胁大,临床常见.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及时发现并发症,对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回顾近5年我院10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诊治经过的全过程,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动态B超观察声对急性胰腺炎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支气管镜在胸外伤后肺不张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在胸外伤后肺不张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胸外伤后肺不张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并对麻醉方法、操作手法、术中用药及诊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1例为左主支气管部分断裂,行手术治疗,其余病例均于镜下治疗成功,不张肺全部复张.结论:支气管镜诊治胸外伤后肺不张,目标性强,损伤小,诊断明确,疗效显著,便于临床应用.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护理配合.方法:对986例行FFA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中、后进行全程护理,并对造影剂的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患者行FFA均成功,未出现1例重度副作用.结论:护理措施正确,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使检查获得佳效果.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机的工作原理与日常维护

    1概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对穿透射线(X线)所经过的物质断面进行扫描,通过计算机技术显示该层面的结构装置,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型放射诊断显像设备,随着改革开放及我国城乡医疗条件的改善,CT已逐渐的普及到我国县区医院,为基层医院影像诊断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要想掌握它高超独特的功能,必须掌握CT机的正确的工作原理及日常维护.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前S1蛋白与乙肝病毒复制及HBV-DNA的关系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前S1和前S2蛋白可以作为表达病毒活动性复制的新标志,并提示两者可能均涉及到病毒对肝细胞的附着过程.前S1蛋白位于病毒颗粒表面,在病毒感染、复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方面以及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参考意义.我科于2003年1月开始检测此项目,为进一步探讨前S1抗原与乙肝血清标志物(HBV M)、HBV-DNA的关系,现将2005年1月到3月份的几种常见模式结果统计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实用医技杂志

实用医技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