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熏洗液治疗肛门疾病170例

赵国华;胡志维;金刚石

关键词:中药, 洗液, 治疗, 现报告如下, 高锰酸钾液, 肛门疾病, 坐浴
摘要:1996年6月~1999年3月,我们用中药熏洗液治疗肛门疾病170例,并与高锰酸钾液坐浴8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证本质研究思考

    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理法方药必一气贯通,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才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而证正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桥梁和关键.证的得出,前有中医理论为基石,中有病患疾苦之征象,后才有立法处方用药之手段.

    作者:阎莉;吴圣贤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规范化探讨

    利用给药后血清的特殊药理活性检测以观察药物(包括中药)作用已有长久历史,但作为观察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作用的常规则刚起步,历时近10年,日本和我国的一些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结果,表明其不失为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但这一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性.在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的实验研究中,含药血清的制备技术的规范化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其中包括给药天数、给药次数、给药剂量、采血时间、含药血清的灭活与保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探讨.

    作者:杨彦芳;王玉芹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中药熏洗液治疗肛门疾病170例

    1996年6月~1999年3月,我们用中药熏洗液治疗肛门疾病170例,并与高锰酸钾液坐浴8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国华;胡志维;金刚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鼻炎喷雾剂治疗慢性单纯性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鼻炎喷雾剂对慢性单纯性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简称慢性鼻炎)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用鼻炎喷雾剂、麻黄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治疗,并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结果:近期总有效率3组分别为89.3%、66.7%、8.0%;鼻炎喷雾剂对减轻患者症状、升高鼻分泌物IgG水平、改善鼻腔通气功能与鼻粘膜纤毛传输功能均具有显著作用.结论:鼻炎喷雾剂治疗慢性鼻炎疗效显著.

    作者:刘志军;李凡成;张顺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体外细胞培养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进展

    纵观现代医学研究史,体内(in vivo)实验和体外(in vitro)实验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各自的地位来看,由于体外实验的结果终要通过体内实验来证实其价值,体内实验更为重要.然而,体外实验以其需时短、实验条件和因素易于控制,便于进行相对复杂的实验设计,可以避免体内实验的伦理学问题等优点,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医学的许多重大突破源于体外实验的启迪.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中药复方仍然是主要的用药方式.

    作者:黄海茵;郭映华;于尔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川芎嗪与酚妥拉明对肺心病肺动脉高压作用的对比观察

    1993年9月~1997年5月,我们采用川芎嗪、酚妥拉明缓慢静脉注射和持续静脉点滴法,对66例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并用微导管监测用药前后肺动脉压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素荣;周义乾;关慧灵;李金兰;刘金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手术配合中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50例

    精索静脉曲张是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自1979年6月~1997年12月,我们采用手术配合中药的方法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50例,并与单纯手术治疗的58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立文;鄢杰;白贵林;刘胜利;刘涛;孙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第三届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12月8~11日在广州召开.会议代表来自全国各地,并以活跃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为主体.会议共收到论文160篇.现将大会报告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作者:吴伟康;魏育林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观察

    1997年1月~1999年1月,笔者用复方丹参颗粒剂对49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观察,并以西药治疗的49例为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武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50例

    1997年7月~1998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尖锐湿疣50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的20例作对照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席秋霞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腰椎管内突出髓核的临床意义探讨--附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73例正常人CT资料的三维分析

    目的:探讨突出髓核组织在椎管内空间占位的临床意义.方法: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A组)及73例正常人(B组,其中22例有腰椎间盘突出者为B1组,余为B2组)观察:(1)突出椎间盘CT超薄扫描三维数据;(2)腰椎X线平片及动力学摄片测量数据;(3)分析两组突出髓核组织的体积、表面积、突出髓核椎管内相对占位空间以及腰椎结构和功能等情况的差异和相关性等.结果:正常人群中无症状髓核突出(B1)者高达30.1%,但突出的髓核比患者组(A组)明显要小,其椎管内相对空间占位也较小;患者腰椎结构与功能均不如B1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腰椎管对突出髓核组织的空间占位具有相当的容纳能力,但容纳极限尚无法确定;(2)较大的髓核突出会减低椎管代偿容纳的可能性,容易引发结构紊乱及神经根刺激.

    作者:冯天有;赵平;梁国跃;高越;王书勤;刘世杰;管晶;周维公;黄卓英;张挽时;龚士明;张连强;徐印祥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生化益母汤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60例

    1999年1~7月,我们选择早期妊娠自愿要求药物流产,同时加服中药生化益母汤预防流产后阴道出血的孕妇60例,并与肌肉注射催产素60例作对照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瑞玲;胡秀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临床分析

    1993~1998年,我院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130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史亦谦;邓旻;虞荣喜;罗秀素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自拟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35例

    1995年8月~1998年5月,笔者用自拟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35例,并与用消渴丸治疗的23例作对照观察,现介绍如下.

    作者:谢麦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参附注射液抗膈肌疲劳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兔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跨膈压(Pdi)、膈肌肌电图(EMGdi)及膈肌诱发电位(DEP)为指标,双侧膈神经刺激30min复制膈肌疲劳(DiF),于用药前及用药后记录不同刺激频率的Pdi、EMGdi及DEP,算出高/低频(H/L)比值和中心频率(Fc),数据经方差分析q检验.结果:参附注射液2ml/kg用药后30min可提高Pdi、H/L比值、Fc和DEP幅度,缩短DEP潜伏期(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有抗DiF作用.

    作者:关宿东;葛敏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10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在采用西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的基础上加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降糖健肾灵胶囊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并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5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4h尿白蛋白排泄量,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治疗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边芳;赵佩民;张志深;李艳英;吴凤霞;张红梅;赵庆梅;姬淑君;闫树河;黄金秀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中药防治直肠癌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膀胱炎64例

    1992年7月~1998年6月,我们采用放疗期间口服中药防治放射性膀胱炎,并与用生理盐水加2%利多卡因和庆大霉素混合液口服的64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东晨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真正尝到了中西医结合的甜头

    1958年,湖南农村麻疹、白喉等急性传染病流行,湖南医学院师生组成若干医疗队到农村除害治病.我担任医疗队队长,带领30余人到茶陵县下乡巡回医疗.

    作者:杨蕴祥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是肺心病死亡的首要原因(1).1995~1997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患者42例,并与用单纯西医治疗的39例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邓乐巧;徐玉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1996年8月~1998年8月,我们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患者60例,并与消心痛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的45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愈清;赵宝平;李玉忠;曹玉杰;祝焕林;孙浩;王爱云;张敏;张搏;姚宇芙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