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袁如文;金元宝;王立英;吴丽艳;李凤;林玉苗
胃癌前病变是胃炎转变为胃癌的重要阶段,属于胃癌的癌前状态,是临床上消化科的一大难题.病证结合是一种在临床中重视西医“病”和中医“证”并将两者相互结合的思想,即以特定的“病”为主线,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证”贯穿起来,体现了中医和西医之间的优势互补,常用于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在胃癌前病变的防治中起到明确诊断、稳固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病证结合思想的角度探讨胃癌前病变.
作者:赖虔青;林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盛灿若教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经验.方法 通过跟师盛灿若教授并学习其对突发性耳聋病机新识、针药并举、综合防治的经验,观其诊治患者,收集临证验案,归纳其临证特色.结果 结合盛灿若教授诊治突发性耳聋的医案,分析其取穴组方,巧施针法,妙用对药,针药结合,未病先防,综合激荡的临证经验.结论 盛灿若教授对突发性耳聋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治法,今初步总结以期更好地传承老专家临证经验.
作者:闫慧新;盛艳;徐天成;林祺;周一舫;胡骏;盛灿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1951年2月:在世界和平理事会维也纳会议上,中国明代李时珍作为唯一的医药学家,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首批名单之中,李时珍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世界文化名人誉称的中国人.1952年:蒋兆和绘“李时珍画像”.系中国科学院请蒋兆和绘,莫斯科大学廊厅上的李时珍马赛克像即照此画像制成.此后的各种李时珍画像、塑像皆为此像为范本.1953年:李时珍作为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马赛克雕像被镶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的廊厅上,此举在我国医药界引起极大的关注.
作者:梅全喜;王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成纤维细胞灶是肺纤维化、肾纤维化等器官纤维化的病理特征,其主要组成部分肌成纤维细胞是纤维化的效应细胞.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为“开关”参与纤维化疾病的发生,笔者梳理近几年相关文献报道,阐述“成纤维化”细胞的来源,并剖析TGF-β1介导的Smads信号通路调控不同种类的细胞“成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开展相关实验研究与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庞立健;吕晓东;赵仲雪;刘创;袁佺;滑振;郑炜东;臧凝子;杨丽;任延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以抗甲方中3个主要成分作为指标监控制剂浓缩工艺稳定性.方法 以迷迭香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连翘酯苷A这3个主要成分作为HPLC检测指标,在50 ~ 90℃的温度范围,系统考察抗甲方提取液在常压和减压浓缩状态下的热稳定性规律,计算其转移率,用于指导提取液浓缩步骤中的工艺参数确定.结果 经过8h常压和减压浓缩后,迷迭香酸在温度50~70℃稳定性良好,在80℃和90℃条件下转移率下降均低于9.0%;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温度50 ~ 90℃稳定性良好;连翘酯苷A在温度50~60℃稳定性良好,70℃条件下转移率下降不超过10%,在80℃和90℃条件下转移率下降均超过30.0%.因此,抗甲方在浓缩过程中温度须控制在70℃以内.经过3批中试放大试验,验证此减压浓缩工艺稳定可行.结论 连翘酯苷A作为浓缩过程的热敏性指示性成分,可用于抗甲方制剂工艺的监控.
作者:李更青;吴飞;赵春草;王睿;张继全;冯怡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中药银屑1号方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 抽取1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培养中性粒细胞,实验组加入3个不同浓度(中药原液、1/2浓度及1/4浓度)的中药银屑1号含药血清,对照组分别加入雷公藤、生理盐水,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各组分泌的TNF-α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中药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随着中药含药血清浓度的降低,TNF-α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与雷公藤组及生理盐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银屑1号方可通过下调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TNF-oL的表达,从而改善银屑病炎症反应.
作者:陈梦雅;陈智斌;刘靖;涂绍忠;高扬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三七地上茎紫化、双茎化和地下部总皂苷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特征,为三七药用品质的优化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 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云南文山州栽培的二、三年生三七绿、紫、单、双地上茎植株地上茎的总花色苷含量(TAC)和地下部的总皂苷含量(TSC).结果 二、三年生三七绿、紫地上茎植株双茎化均导致地上茎TAC上升,二年生三七单、双茎植株地上茎TAC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三年生三七的却达到.二年生三七单、双茎植株地上茎紫化均导致其主根TSC降低、侧根和整个地下部的TSC上升,而绿、紫地上茎植株地上茎双茎化的效应均恰好相反;三年生三七地上茎的紫化均导致其侧根TSC降低、主根和整个地下部的TSC上升,而双茎化的效应也恰好相反.但是,二、三年生三七绿、紫、单、双地上茎植株主根、侧根和整个地下部的TSCs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或达到不同的显著性水平.结论 三七地上茎双茎化对地上茎TAC、地上茎紫化对地下部TSC有提升效应,但地上茎双茎化对三七地下部TSC有降低效应,故地上茎紫化是三七药用品质优化和新品种选育研究中应保留的性状,而地上茎双茎化则是应避免的.
作者:赵昶灵;文国松;陈中坚;丁灿;张丽梅;魄富刚;臧灵飞;李正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肾结石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中医称其为”石淋”.由于结石的分布部位、大小、数量、成分及形状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病理变化疾病,如:尿血、尿路梗阻、肾积水甚或尿毒症.谭新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载,对肾结石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则潜方有其独特的见解,认为石淋之为病,肾虚为本,湿热与血瘀为标,治疗上当先去其湿热与淤血,以排除结石,后予以补肾之法,以防其复发,并自拟三金排石汤用于治疗肾结石及预防其复发.
作者:王孙亚;何清湖;谭新华;周兴;李望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精准医学将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和趋势,国内学者也在“中医药精准医疗”探索之路上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讨与实践.中医如何面对这一革命性的医学机遇和挑战,并探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在精准医疗大发展背景下的发展和改革创新,更好的为我国精准医疗和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支持,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
作者:黄生辉;张华;李妍怡;张洁;贾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大黄、黄芩的剂量配伍变化对黄连生物碱类成分在整方中溶出的影响.方法 应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研究大黄、黄芩的剂量配伍变化对黄连生物碱类成分在整方中溶出的影响.结果 配伍研究的结果表明,各味药在泻心汤的剂量配比为黄连-大黄-黄芩(3∶ 4.95∶ 5.83)时,黄连生物碱类成分有好的溶出率.验证试验中黄连生物碱类成分的溶出率为1.12%(偏差为3.27.%,n=3).结论 将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应用于中药复方剂量配伍方面的研究,具有方法简便,精度高的优点.
作者:邓丽红;谢臻;陈勇;李耀华;庞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疫病外周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 筛选治疗疫病的外用方剂,将处方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该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组合分析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治疗疫病外用方剂的常用药物、药对和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方剂151首,涉及中药383味,降序排列方中药物使用频次,提取新处方核心药物组合共12个,演化新处方6个.结论 总结了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治疗疫病外用方剂的用药规律,为疫病外用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作者:鲁晏武;孟庆海;陈仁寿;周轶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对人参稀有皂苷Rg3,Rg5,Rk1和Rk3等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为人参及其炮制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曾露露;丁传波;刘文丛;郑毅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在前期已经建立金嗓口服液(黄芩苷含量)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黄芩苷的含量(mg/ml)作为考核指标进行制备工艺优化,并对优化后的产品进行抗炎作用研究,为金嗓口服液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使用正交实验法,以成品金嗓口服液中黄芩苷的含量为考核指标,优化获得金嗓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然后采用小鼠耳肿胀和SD大鼠足肿胀模型,考察金嗓口服液的抗炎、消肿作用.结果 筛选得到较优制备工艺处方,抗炎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金嗓口服液能显著减轻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P<0.01),同时显著减少新鲜蛋清所致SD大鼠足肿胀(P<0.01).结论 金嗓口服液具有良好的抗炎消肿作用.
作者:罗明和;程猷;李沉纹;王林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治疗子宫腺肌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文献,将方剂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处理,对筛选出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的分析研究.结果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56首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处方,得到了方剂中药物的应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2个,新处方6个.结论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并研究了子宫腺肌病的组方规律和潜在治疗新方,为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领弟;李盼盼;张芳;李彦楠;孙孟瑶;师伟;徐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D-半乳糖结合半高脂饲料复合因素构建痰浊阻窍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大鼠模型,观察和探讨涤痰汤对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血脂、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MCI模型组(简称模型组)、西药组(盐酸多奈哌齐片,0.9 mg·kg-1)、中药低剂量组(涤痰汤,4.275 g·kg-1)、中药高剂量组(涤痰汤,8.55g· kg-1),另设3月龄大鼠为青年对照组.采用颈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8周,后4周加服半高脂饲料喂食的方法建立MCI大鼠模型.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分别予盐酸多奈哌齐片(0.9mg·kg-1)、涤痰汤(4.275 g·kg-1)、涤痰汤(8.55g·kg-1)灌胃4周,模型组、老年对照组、青年对照组予等容积蒸馏水灌胃.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比色法测定海马组织中T-AOC、GSH-Px含量.结果 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延长(与老年对照组相比,P<0.01);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潜伏期明显缩短(与模型组相比,P <0.01)、低剂量组潜伏期亦缩短(P<0.05);中药各剂量组与西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血脂检测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增高(与青年组比较P<0.01,与老年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TC、LDL-CTG减低(P<0.05),TG明显减低(P<0.01),涤痰汤低剂量组TG减低(P<0.05),盐酸多奈哌齐组无明显变化(P>0.05).海马组织T-AOC及GSH-Px含量测定则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涤痰汤高剂量组与盐酸多奈哌齐组T-AOC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涤痰汤低剂量组T-AOC含量也有所增加(P<0.05),涤痰汤高剂量组GSH-Px增加明显(P<0.01),盐酸多奈哌齐组和涤痰汤低剂量组GSH-Px含量也有增加(P<0.05).结论 通过D-半乳糖和半高脂饲料相结合构建的MCI大鼠模型可表现明显的认知能力障碍,涤痰汤能显著提高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模型大鼠TC、TG、LDL-C水平,增加T-AOC及GSH-Px含量.
作者:彭静;刘玲;陈钢;胡继军;李博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祛瘀通经方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合并不育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整理男科收治并确诊的慢性前列腺炎合并不育症患者23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16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与新硒宝治疗;治疗组服用盐酸左氧氟沙星与新硒宝的同时加用自拟祛瘀通经方.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精液与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同时检测精液中精浆弹性硬蛋白酶和中性α-葡萄糖苷酶含量、血清瘦素的水平并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活动力、精子成活率和精子畸形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精液中精浆弹性硬蛋白酶和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数量明显增多(P<0.01),治疗组精液液化时间明显缩短、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降低、中性α-葡萄糖苷酶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精液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改善更显著、精液中精浆弹性硬蛋白酶、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量、血清瘦素水平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精液中中性α-葡萄糖苷酶含量和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数量明显增多,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 祛瘀通经方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能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精液与精子质量,其可能机制是降低血清瘦素水平和精液中精浆弹性硬蛋白酶含量.
作者:杨德华;邓娜;王广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信公众平台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儿科学肺系病症的授课中的使用价值.方法 将延边大学中医学院本科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将该院2013级的4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各20人,分别作为微信公众平台与PBL相结合教学实验组和传统授课对照组,采用同一教师传授相同的儿科肺系病症课程,两组学生采用相对应的授课模式进行.以终测试成绩作为指标,评估二者教学质量.结果 将两组学生成绩相比拟,实验组学生理论知识及病案分析测试的成绩均优于另一组,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微信公众平台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中医儿科学肺系病证的教学可使其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提高.
作者:池禹潼;李根培;金京丽;车红花;郑明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清肠化湿方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204例轻、中度UC患者被随机入组至清肠化湿方组或美沙拉秦组,治疗28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水平.结果 两组血小板升高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血小板不升高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水平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肠化湿方可以特异性的降低溃疡性结肠炎伴血小板升高患者的血小板水平,能够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血液高凝状态.
作者:郑凯;沈洪;顾培青;张声生;赵文霞;王垂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包括鼠神经生长因子、地塞米松、阿昔洛韦针剂、疏血通注射液、复方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治疗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面部针灸电针、穴位敷贴、中药汤剂口服等中医特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85.0%,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价的Fisch面神经分级评分及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均高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更为快速及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综合性治疗方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谢谢;孙勤国;江波;郭乃燕;徐鸿婕;张贤梅;谢萍;李婵;姚雪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中医文献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传统的中医文献学教学存在灌输传授多而创新引导不够的缺陷,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中医文献学的积极性,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利用案例式教学法或将有效打破过去单一僵化的模式,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中医药高级人才提供有益思路和方法.
作者:王蓓;周路红;刘润兰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