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磊;汪维鹏;孙伟振;李静;乔春华
目的 研究康成贴膏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通过制作比格犬骨折动物模型,并用康成贴膏治疗,观察骨折肢支撑着地时间,并于在给药前至给药后1~3周观测骨折肢X线片评分、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磷、血清钙水平.结果 康成贴膏可明显缩短动物骨折模型伤肢支撑着地所需的时间,促进骨痂生长,提高骨折愈合评分,明显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均P <0.05),而对血清磷和血清钙水平无影响.结论 康成贴膏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作者:王禹斌;周慧英;王婧;周正宇;黄猛;薛智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苏州地区喘息性疾病患儿的过敏状况,有助于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方法 采用UniCAP全自动检测仪,对404例喘息性疾病患儿和268例非喘息性疾病患儿进行过敏原特异性IgE测定,并对105例喘息性疾病患儿同时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 喘息性疾病患儿血清过敏原阳性率为40.1%,其中支气管哮喘组为77.9%,反复咳喘组(<3岁)为49.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以1~3岁组高.城区患儿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郊区(P<0.05).两种检测方法对尘螨过敏原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牛奶过敏原检测的符合率较低(P<0.05).结论 儿童喘息性疾病可能与过敏相关,通过血清过敏原的测定,能了解患儿过敏原状况,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王喆;季伟;周卫芳;骆亚丽;李晓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藏药细果角茴香醇提物对革兰阴性细菌的内毒素即脂多糖(LPS)所致小鼠全身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BALB/c小鼠腹腔注射LPS导致全身炎症模型,观察小鼠内毒素炎症模型中,细果角茴香醇提物对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结果 细果角茴香醇提物减少内毒素炎症过程中肺组织炎症反应和炎性细胞的浸润,降低外周血白细胞数,抑制TNF-α、IL-6的释放(均P<0.05).结论 细果角茴香醇提物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炎作用.
作者:刘晓娟;魏红;杨娇;俞碧云;季玉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壳寡糖(COSs)对大鼠神经元生长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节(DRG)和DRG神经元为研究模型,通过神经丝蛋白-H(NF-H)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和Leica QWin软件检测不同浓度壳寡糖(0.0、0.1、0.2 mg/ml)作用5d对DRG和DRG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壳寡糖(0.05、0.1、0.2 mg/ml)作用DRG神经元12h后,对DRG神经元中NF-H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壳寡糖(0.1、0.2 mg/ml)显著促进DRG突起的生长(均P<0.01);0.2 mg/ml剂量的壳寡糖明显促进DRG神经元突起的生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体外培养的DRG神经元加入壳寡糖作用12 h后,0.2 mg/ml剂量壳寡糖组的NF-H和GAP-43表达量明显增加(分别P<0.05和<0.01).结论 壳寡糖可有促进体外培养的DRG和DRG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并可促进NF-H、GAP-43的表达.
作者:蒋茂荣;蒋志超;丁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例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公开报道的20例及国外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临床多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闷、咳嗽、胸痛、晕厥、痰血、发热及乏力等症状,影像特征是肺动脉不均匀性扩张和管腔内软组织充盈缺损.组织病理学多表现为未分化或低分化的恶性间叶细胞肿瘤,具有成纤维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特征,免疫组化见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动蛋白(SMA)阳性而结蛋白(desmin)阴性.结论 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缺乏特异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预后差.
作者:郭凌川;陈延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常州市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的运转状况,为完善监测系统的各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常州市AFP监测系统2004年至2011年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该市AFP监测指标各年均达到卫生部的要求,报告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疫苗服苗史为88.31%.AFP阳性标本中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为主.在脊髓灰质炎灰病毒中Ⅱ型为该市主要型别.结论 常州市各项AFP监测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应重视流动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
作者:凌良健;高歌;林琴;卞琛;韩长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相关凋亡基因Bcl-2、Bax和P53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以愈合的机制.方法 雌性SD清洁级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照射组(n=24)为急性深Ⅱ度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烫伤组(n=24)为深Ⅱ度热力烫伤动物模型,对照组(n=6)为正常大鼠.取不同时期创面组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不同时相点各组大鼠创面局部相关凋亡基因Bcl-2、Bax和P53的变化.结果 (1)TUNEL结果显示,照射组大鼠创面出现后0、1、2、3周的积分吸光度(IA)值明显高于烫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照射组创面出现后0、1、2、3周Bax、P53的IA值明显高于烫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烫伤组Bcl-2的IA值明显高于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细胞凋亡出现较早、频度较高、消失推迟,可能是导致创面难以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赵小瑜;何罕亮;祁强;林伟;沈国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经皮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单侧穿刺PKP手术来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30例,评定术前术后疼痛视觉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评分,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和Cobb角.结果 所有患者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术后和术前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椎体高度和Cobb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单侧穿刺PKP手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海明;李勇;张志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亚甲蓝检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LN)在盆腔淋巴清扫术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18例宫颈癌患者采用亚甲蓝检测宫颈癌SLN在腹腔镜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检测到至少有1枚(SLN)的有15例,检测失败3例,总检出率83.33%.蓝染的淋巴结总共27枚,占总切除淋巴结的8.33%(27/324).每例患者检出SLN1~4枚,平均1.8枚.SLN定位于闭孔窝常见,占40.74% (11/27),髂内33.33%(9/27),髂外18.52% (5/27),髂总3.7% (1/27),腹股沟深3.7%(1/27).SLN的阴性预测值为100%.无过敏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宫颈注射亚甲蓝检测宫颈癌的SLN是可行的,但其意义尚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作者:余进进;舒珊;王元;许希中;董若凡;浦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开始时间和不同次数高压氧(HBO)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神经损伤的疗效,明确HBO治疗的时间窗和有效的治疗次数.方法 采用Feeney法制备TBI模型,分别在致伤3、6、12、24、48、72 h后开始HBO治疗,观察治疗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海马结构形态学的变化,确定HBO治疗的有效时间窗和治疗次数.结果 治疗组伤后3、6、12 h进行1次HBO治疗,大鼠海马CA2、CA3区锥体细胞形态及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改善,细胞丢失显著减少,其中3、6h的作用佳(均P<0.01).而伤后24、48、72 h进行1次HBO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伤后6h,进行1、3、5次HBO治疗,各次治疗后在神经行为学、海马结构形态学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伤后24h,进行1、3、5次HBO治疗后,3、5次治疗效果明显好于1次治疗(均P<0.05).结论 大鼠TBI后6h内起行HBO治疗效果显著,增加治疗次数有助于增加疗效.
作者:王勇;李永财;马东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对局灶性桥本甲状腺炎(FH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例FHT患者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情况.结果 15例FHT患者的二维超声均表现为甲状腺内单发病灶,灶外腺体回声尚均匀.其中11个(73.3%)病灶边界清晰,12个(80%)形态规则,12个(80%)呈低回声,8个(53.3%)回声不均,似“地图样”,无明显占位效应,2个(13.3%)内见斑状强回声钙化;CDFI表现:4个(26.7%)血流信号极为丰富,呈局灶性“火海征”,10个(66.7%)血流信号稍丰富,1个(6.7%)无明显血流信号.结论 FHT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特点,超声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朱利霞;董凤林;刘哲婴;查月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牙周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RIA)和超敏酶免疫分析测定85例牙周病患者(牙周病组)治疗前后血浆IL-6、IL-8、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与54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牙周病患者治疗前血浆IL-6、IL-8、TNF-α和hs-CRP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血浆生物标志物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牙周病患者血浆IL-6、IL-8、TNF-α和hs-CRP水平测定是牙周病考核疗效的有效指标.
作者:王利群;韩琳;黄燕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蒙古族人群炎症标志物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浆肾素活性(PRA)的关系.方法 对2 589名蒙古族研究对象进行人口统计学等资料的收集、血压等的测量,以及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以及AngⅡ和PRA的检测,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炎症标志物水平与AngⅡ和PRA异常的关系.结果 PRA异常组的sE-selectin显著高于PRA正常组(18.9 ng/ml vs 17.5ng/ml,P<O.001);与sE-selectin的低分位数水平组比较,第4分位数水平组PRA异常的多因素调整比值比(0R)值(95%CI)为1.42(1.08~1.87).AngⅡ异常组的CRP(6.3 mg/L vs 5.5 mg/L)和sICAM-1(335.3 ng/ml vs314.4 ng/ml)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与CRP的低分位水平组比较,第4分位数水平组对AngⅡ异常的多因素调整OR值(95%CI)为1.94(1.44~2.60);与sICAM-1的低分位者比较,第4分位者对AngⅡ异常的多因素调整OR值(95% CI)为1.44(1.11 ~1.87).结论 CRP和sICAM-1水平升高与AngⅡ异常相关联,sE-selectin 水平升高与PRA异常相关联.
作者:韦晓淋;陆洪敏;赵丽;刘海英;王珂;卜晓青;汤玲燕;张永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浆氨基酸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脓毒血症病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的80例成年脓毒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发生脓毒血症的第1、3天及出SICU当天检测其血清PCT、血浆NT-pro-BNP水平,记录当天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患者发生脓毒血症后前3d及入住SICU期间总的出入水量,随访患者入SICU后的生存状况,并据此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果 80例患者中,65例存活,15例死亡.两组患者第1天APACHE-Ⅱ评分、血浆NT-pro-BNP和血清PCT水平相近(均P>0.05);第3天死亡组血浆NT-pro-BNP水平、APACHE-Ⅱ评分、出入水量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血清PCT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SICU当天,死亡组的血清PCT、血浆NT-pro-BN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住院期间总出入量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 <0.05).血清PCT、血浆NT-pro-BNP水平分别与APACHE-Ⅱ评分相关(r=0.583,P<0.05;r =0.475,P<0.05);血清PCT与血浆NT-pro-BNP水平相关(r=0.769,P<0.05),血浆NT-pro-BNP与患者总出入水量情况相关(r=0.494,P<0.05).结论 脓毒血症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感染指标血清PCT水平相关,血清PCT、血浆NT-pro-BNP水平持续进行性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陶勇;李文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回顾性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2年10月行KP治疗且资料较完整的1 45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改善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三方面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51个月(1~9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8.7±1.0,末次随访为2.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改善率为71.3%;骨水泥渗漏率2.4%;随访4年以上生存率75.3%.结论 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并发症低,安全有效.
作者:王根林;杨惠林;孟斌;郑召民;张宁;殷国勇;梅昕;周军;朱雪松;汪李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罗丹宁衍生物Lj0104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方法 对雄性SD大鼠采用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给药方式,给药剂量为5.0 mg/kg(口服)和1.0 mg/kg(静脉注射).在24 h内眼眶取血,采用质谱方法对血浆中母体化合物及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Lj0104有3种主要代谢产物.结论 化合物Lj0104主要代谢为水解和羟基化产物.该研究为进一步对该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提供了实验及理论依据.
作者:陈晶磊;汪维鹏;孙伟振;李静;乔春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 MR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7例主动脉夹层病例行3D CE MRA检查,图像重建采用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和多层面重建(MPR).增强扫描前行横断位FSE序列T1WI、T2WI,增强后再行横断位FSE T1WI,可疑撕裂口位置行Cine序列.重点观察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内膜瓣片、撕裂口以及真假腔等.结果 3D CE MRA的MIP图像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100%.结合原始图和MPR图像,其敏感度可达到100%.(1)主动脉夹层的分型:Ⅰ型9例,占24.3%;Ⅱ型2例,占5.4%;Ⅲ型26例,占70.3%.(2)内膜瓣片的显示:常规MRI显示37例,MIP图31例,MPR图和原始图37例.(3)撕裂口的显示:常规MRI显示23例,MIP不能显示撕裂口,但原始图和MPR图显示31例.(4)真假腔的显示:常规MRI显示37例,MIP图31例,MPR图和原始图37例.结论 3D CE MRA是一种评价主动脉夹层的快速而准确的检查技术.
作者:平小夏;孙琪;田霞;陆紫微;孟倩;谢道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脾脏切除术在治疗结缔组织病(CTD)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CTD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脾脏切除前后的临床资料,选择不同时间点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观察脾脏切除后的血小板水平变化趋势.结果 脾脏切除术后48 h,显效80%(12/15),良效20%(3/15),总有效率100%;脾脏切除术后1周,显效100%(15/15);脾脏切除术后52周,显效13.33% (2/15),良效20% (3/15),无效66.67%(11/15),总有效率33.33%.与脾脏切除前比较,血小板计数在脾脏切除后24、48 h和1、4、8周均明显升高(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结论 脾脏切除术对治疗CTD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扩大例数进一步观察.
作者:曾克勤;陈志伟;强红伟;武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低位产钳术在处理第二产程头位难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6例产钳分娩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与同期平产的70例进行对照.结果 新生儿窒息率、产妇软产道裂伤率、产后大出血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只要掌握好产钳的适应证与使用技巧,手术者与会阴保护者合理配合,并不增加母婴并发症.尤其对第二产程胎儿窘迫,可及时结束分娩,改善围生儿结局.
作者:王秀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将108例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准确分级并记录,同时选取同期83例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予24h动态血压监测(24 hABPM),比较各组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比例明显升高,且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昼夜节律消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患者(均P <0.05).结论 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发生率增高,并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钱惠英;浦剑虹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