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动血沉分析仪在临床应用中的思考

叶光英;段澜

关键词:红细胞沉降率, 自动血沉仪, 魏氏法
摘要:近年来,一些自动血沉仪的广泛应用,似有取代传统魏氏法血沉测定的趋势.我们统计,本科近2 a来819例血沉标本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分析对照,供同道们参考.
实用医技杂志相关文献
  • 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痔瘘手术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研究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痔瘘术后疼痛的疗效等.方法:对102例痔瘘术后患者采用PCEA行术后镇痛治疗.结果:镇痛效果优良率达95.10%,术后生活质量亦明显改善.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痔瘘手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启沛;阎炜;古娟珍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的健康指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是影响健康的常见病,致残率较高.约有50%的患者活动受限,25%的患者被迫体位,是第四位影响劳动力的疾病.为了使COPD病人生存质量有所提高,我们对38例经呼吸科治疗后转送家庭病床在册的COPD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包括:①卫生教育,预防感冒,秋冬季注意防寒保暖;②戒烟:促进肺功能及减少呼吸道感染;③营养支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④病人明白正确的氧疗帮助提高血氧饱和度,高浓度吸氧可引起呼吸肌麻痹、CO2潴留、氧中毒及肺纤维化;⑤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保持稳定和乐观的情绪、适当参加有氧的娱乐和体育活动;⑥呼吸操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又减少氧耗量增大潮气量,消除肺内气体陷闭;⑦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通过加强COPD病人的健康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梁瑞梅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新生儿窒息78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新生儿常见的症状和主要死亡原因.现就我院自1989年至2003年共收集了78例新生儿窒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作者:刘桂珍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21例原发性纵膈肿瘤的诊治体会

    报告1995年至2000年间收治的原发性纵膈肿瘤2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纵隔肿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绝大多数无症状,本病系因其他疾病检查或健康体检时发现,X线胸片、CT是常用的诊断手段,除恶性淋巴瘤外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晋旺;魏国彩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消痔灵四步注射疗法治疗Ⅲ、Ⅳ期痔80例临床分析

    目的:介绍并讨论Ⅲ、Ⅳ期痔消痔灵注射适应证、措施和手术指征.方法:总结我院外科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80例Ⅲ、Ⅳ期痔的诊断治疗经验.结果:78例治愈,治愈率97.5%,好转率2.5%.结论:消痔灵四步注射疗法可作为Ⅲ期、Ⅳ期痔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冯军民;李军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皮下植入式化疗泵在腹腔化疗中的应用

    根据卵巢癌转移特点是以腹腔内各脏器表面弥散性种植为主.腹腔化疗增加了药物与肿瘤的广泛接触,其药物浓度明显高于血浆药物浓度,且化疗毒副作用反应轻.腹腔化疗是对卵巢癌患者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去多采用保留体外导管的方法.通过多年实践长期保留导管,易出现导管阻塞、脱落、断裂和感染.使腹腔化疗不能坚持而中途改用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从而影响化疗效果.

    作者:刘力;崔线敏;刘宝贤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特征.方法:本文收集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新生儿SAH共100例,均行CT平扫.结果:100例均有直接征象,大部分病例伴有间接征象、特殊征象.结论:CT对诊断SAH很有价值.

    作者:周和平;瞿国雄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8个月~6岁.结果:CT显示不规则的实质性肿块,边缘清楚9例,瘤内钙化18例,瘤内出血及坏死12例.结论:CT不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及周围组织的变化,而且能显示早期淋巴转移.在诊断神经母细胞瘤上有重要的定性作用.

    作者:张增俊;罗兴育;谌田华;曹玉琴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抗原,PHSAR检测的临床分析

    现已明确HBV基因为环状双股DNA,长3.2 Kb,正股不完整,呈半环状,含6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其中4个ORF是病毒蛋白的编码区,划分为S区(前S1基因、S2基因和S基因),C区(分前C基因和C基因),P区和X区,分别编码病毒囊膜蛋白(HBsAg),壳体蛋白、复制酶蛋白及X蛋白,其中囊膜蛋白(HBsAg)有前S1蛋白、前S2蛋白、S蛋白,中蛋白和大蛋白等5种成分.

    作者:韩春玲;刘郁明;王红武;周东芳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析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系指L3~4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发病率仅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7%,故研究及报道甚少;本文通过对6例高位腰椎问盘突出症,以及40例正常L3~4间盘水平椎管CT的分析,探讨提高对CT诊断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的认识.

    作者:潘波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肺炎克雷伯氏菌、人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混和感染一例

    由于近年来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混和感染逐年增加.我院于2003年11月从呼吸科1例患者痰标本中同时分离出3株细菌,其中2株为多重耐药菌株.

    作者:黄晓霞;汤进;胡江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废血浆制备血凝质控物的探讨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试验的质控物多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我们收取实验后剩余的健康孕妇混合血浆制备血凝质控物,经对应用观察,认为是实验室自制室内质控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作者:王冬娥;邓坤仪;李栓文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分析

    目的:分析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和形成原理.方法:对颈椎侧位颈椎曲线测量进行分析.结果:颈椎曲度的改变为颈椎曲度减小、生理前凸曲度消失(变直)或反向弯曲(后凸),发生率很高且呈低龄化.结论:颈椎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的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挫伤、断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均可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低龄化颈椎曲度改变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软组织前后力量平衡失调而造成属功能性改变,可恢复;中高年龄层的患者主要是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以及椎间盘,椎体骨质产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如韧带的断裂,椎间盘脱出,椎体骨质和椎间关节特别是钩椎关节的增生而造成,属器质性改变.

    作者:侯玉亭;黄范利;雷小燕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Rh血型鉴定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输血学是一门研究血液和输血的新兴学科,它涉及免疫学、临床学、微生物学、病毒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用高分子学、基因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伴随多学科的迅速发展,输血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人类对红细胞血型抗原的认识的不断提高,ABO血型引发的输血反应已经很少发生,但Rh血型引起的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时有出现.为此,我院检验科自2000年10月至今对所有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常规进行了红细胞Rh血型检查,现将近4 a所做的工作介绍如下.

    作者:田俊鹏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去白细胞滤器的发展及临床应用观察

    通过对去白细胞前、后输血比较,证明去白细胞输血能有效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同时,也能防止与输血相关的亲白细胞病毒,引起的成人呼吸窘迫症(ARDS)、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通过实验证明,去白细胞输血,红细胞损伤较小,红细胞回收率为98.9%.

    作者:马仕银;朱玉莲;田维明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综合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观察.方法:治疗20例(36只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根据弱视程度,注视性质采取遮盖、压抑、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后像或光刷综合治疗.结果:治愈:视力≥0.9者23(63.9%);进步: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13只眼(36.1%).结论:综合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简便,治愈率高,疗效显著.

    作者:郝淑琳;朱赛林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流行性乙型脑炎特异性IgM(ELISA)诊断试剂盒的改进和应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秋季发病,与中毒性痢疾等其他脑部疾患易相混,仅靠临床症状诊断,可靠性差,易延误治疗,造成后患.因此,我们改进了乙型脑炎特异性IgM诊断试剂盒,缩短时间,当天抽血100 min内即可出报告,在短时间内,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谢红生;赵晓玲;穆群样;党麦雅;于智君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关于轴型皮瓣在骨关节外露创面的应用

    从1991年以来,采用轴型皮瓣修复骨关节外露创面39例.41块皮瓣,除3块失败,2块皮瓣表皮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外观及功能好.本文对轴型皮瓣的选择方式、创面及外露骨的处理进行了探讨.

    作者:茹战锋;窦敏贤;田淑霞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ECG-6511心电图机故障检修两例

    故障现象一:通电后机器面板上各种键控功能及发光二极管显示正常,基线位移调节正常,但无定标信号,不能记录心电信号.

    作者:周鹏飞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自动血沉分析仪在临床应用中的思考

    近年来,一些自动血沉仪的广泛应用,似有取代传统魏氏法血沉测定的趋势.我们统计,本科近2 a来819例血沉标本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分析对照,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叶光英;段澜 刊期: 2004年第18期

实用医技杂志

实用医技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