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孕期妇女感染弓形虫与早产及婴儿感染弓形虫的关系

费海霞

关键词:弓形虫, 早产, 早孕妇女, 婴儿
摘要:目的 探讨早孕期妇女感染弓形虫(TOX)与早产及婴儿感染TOX的关系.方法 对597名早孕妇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TOX感染血清学检测,并进行分组,分别对其所产564名婴儿是否早产,是否感染TOX进行分析.结果 297名TOX(+)孕妇早产率为9.09%,300名TOX(-)孕妇的早产率为1.67%,两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OX(+)孕妇所产婴儿先天TOX感染率为9.33%,TOX(-)孕妇所产婴儿先天TOX感染率为1.01%,两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OX(+)婴儿和TOX(-)婴儿早产率分别为28.57%、4.48%,两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孕期TOX感染与胎儿早产及婴儿感染TOX有关.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蒙古族人群炎症标志物与血管紧张素Ⅱ和肾素活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蒙古族人群炎症标志物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浆肾素活性(PRA)的关系.方法 对2 589名蒙古族研究对象进行人口统计学等资料的收集、血压等的测量,以及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以及AngⅡ和PRA的检测,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炎症标志物水平与AngⅡ和PRA异常的关系.结果 PRA异常组的sE-selectin显著高于PRA正常组(18.9 ng/ml vs 17.5ng/ml,P<O.001);与sE-selectin的低分位数水平组比较,第4分位数水平组PRA异常的多因素调整比值比(0R)值(95%CI)为1.42(1.08~1.87).AngⅡ异常组的CRP(6.3 mg/L vs 5.5 mg/L)和sICAM-1(335.3 ng/ml vs314.4 ng/ml)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与CRP的低分位水平组比较,第4分位数水平组对AngⅡ异常的多因素调整OR值(95%CI)为1.94(1.44~2.60);与sICAM-1的低分位者比较,第4分位者对AngⅡ异常的多因素调整OR值(95% CI)为1.44(1.11 ~1.87).结论 CRP和sICAM-1水平升高与AngⅡ异常相关联,sE-selectin 水平升高与PRA异常相关联.

    作者:韦晓淋;陆洪敏;赵丽;刘海英;王珂;卜晓青;汤玲燕;张永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康成贴膏对骨折动物模型的治疗研究

    目的 研究康成贴膏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通过制作比格犬骨折动物模型,并用康成贴膏治疗,观察骨折肢支撑着地时间,并于在给药前至给药后1~3周观测骨折肢X线片评分、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磷、血清钙水平.结果 康成贴膏可明显缩短动物骨折模型伤肢支撑着地所需的时间,促进骨痂生长,提高骨折愈合评分,明显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均P <0.05),而对血清磷和血清钙水平无影响.结论 康成贴膏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作者:王禹斌;周慧英;王婧;周正宇;黄猛;薛智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P-700系列电极对猪室颤模型除颤效果的影响

    目的 评价新型除颤电极片P-700系列除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心导管对3组不同体质量的太湖猪诱导,制作太湖猪室颤模型,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除颤能量适用范围为依据,以P-500系列电极片作为对照,用P-700系列电极片和P-500系列电极片分别进行体外除颤与复苏,统计除颤成功率,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除颤前后各组动物的心脏功能,实验结束后做大体解剖并作病理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除颤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动物除颤前后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缩面积变化率(FAC)、左心室收缩末期后壁厚度(LVPW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P-700系列电极除颤成功率和安全性达到要求.

    作者:张真;周正宇;王禹斌;周慧英;王婧;薛智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纳洛酮对缺氧诱导大鼠神经元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缺氧诱导大鼠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元,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诱导组、缺氧诱导+纳洛酮干预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神经元损伤;应用荧光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DCF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应用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应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的活化.结果 (1)纳洛酮抑制缺氧诱导的大鼠神经元凋亡,缺氧组大鼠神经元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为对照组的3.54倍,纳洛酮干预组为对照组的1.35倍(均P<0.05).(2)纳洛酮抑制缺氧诱导的活性氧生成,缺氧诱导大鼠神经元活性氧生成,为对照组的2.66倍,纳洛酮干预组为对照组的1.24倍(均P<0.05).(3)纳洛酮抑制缺氧诱导的NF-κB活化(P<0.05).(4)抗氧化剂NAC抑制缺氧诱导的NF-κB活化,抑制率达49% (P <0.05).结论 纳洛酮抑制缺氧诱导的活性氧生成,进而抑制NF-κB活化,从而抑制缺氧诱导的大鼠神经元凋亡.

    作者:程真梅;陆卫红;吉山宝;沈南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分析394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术区头皮伤口、脑脊液漏、术前抗生素应用、术区人工植入物、多次手术、术中失血量等情况与术后颅内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出颅内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约为9.39%.脑脊液漏、多次手术及术中大量失血与颅内感染发生之间呈正相关(均P<0.05),术前抗生素的应用能减少感染发生(P<0.05).在彻底清创等情况下,术区头皮开放伤及术区植入物与感染发生相关性不大.年龄、性别及术前GCS评分与颅内感染发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术前适当使用抗生素、术区彻底清创、尽量减少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与输血量、严格把握人工植入物的使用指征,有助于减少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管义祥;吴德模;陆正;李军;王海波;蔡舒;刘中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随访分析

    目的 回顾性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2年10月行KP治疗且资料较完整的1 45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改善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三方面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51个月(1~9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8.7±1.0,末次随访为2.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改善率为71.3%;骨水泥渗漏率2.4%;随访4年以上生存率75.3%.结论 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并发症低,安全有效.

    作者:王根林;杨惠林;孟斌;郑召民;张宁;殷国勇;梅昕;周军;朱雪松;汪李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降脂煎剂治疗脂肪肝3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降脂煎剂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口服降脂煎剂50 ml/次,每日2次;对照组24例,口服水飞蓟素胶囊1粒/次,每日3次,2组均连续用药12周.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及肝脏B超检查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 (P <0.05),且在降酶、降脂、改善B超情况及症状、体征等方面均具有明显效果.结论 降脂煎剂对脂肪肝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将108例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准确分级并记录,同时选取同期83例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予24h动态血压监测(24 hABPM),比较各组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比例明显升高,且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昼夜节律消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患者(均P <0.05).结论 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发生率增高,并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钱惠英;浦剑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odified Kugel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61例分析

    目的 探讨Modified Kuge1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Modified Kugel无张力修补术治疗161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阴囊血清肿1例,腹股沟区疼痛2例,肺部感染2例,尿潴留38例,无使用止痛剂,无睾丸萎缩,无切口感染.平均随访4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腹股沟疝行modified kugel无张力修补术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当今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

    作者:季峰;顾建伟;郭吕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CT和血浆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浆氨基酸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脓毒血症病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的80例成年脓毒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发生脓毒血症的第1、3天及出SICU当天检测其血清PCT、血浆NT-pro-BNP水平,记录当天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患者发生脓毒血症后前3d及入住SICU期间总的出入水量,随访患者入SICU后的生存状况,并据此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果 80例患者中,65例存活,15例死亡.两组患者第1天APACHE-Ⅱ评分、血浆NT-pro-BNP和血清PCT水平相近(均P>0.05);第3天死亡组血浆NT-pro-BNP水平、APACHE-Ⅱ评分、出入水量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血清PCT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SICU当天,死亡组的血清PCT、血浆NT-pro-BN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住院期间总出入量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 <0.05).血清PCT、血浆NT-pro-BNP水平分别与APACHE-Ⅱ评分相关(r=0.583,P<0.05;r =0.475,P<0.05);血清PCT与血浆NT-pro-BNP水平相关(r=0.769,P<0.05),血浆NT-pro-BNP与患者总出入水量情况相关(r=0.494,P<0.05).结论 脓毒血症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感染指标血清PCT水平相关,血清PCT、血浆NT-pro-BNP水平持续进行性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陶勇;李文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苏州地区喘息性疾病患儿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苏州地区喘息性疾病患儿的过敏状况,有助于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方法 采用UniCAP全自动检测仪,对404例喘息性疾病患儿和268例非喘息性疾病患儿进行过敏原特异性IgE测定,并对105例喘息性疾病患儿同时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 喘息性疾病患儿血清过敏原阳性率为40.1%,其中支气管哮喘组为77.9%,反复咳喘组(<3岁)为49.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以1~3岁组高.城区患儿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郊区(P<0.05).两种检测方法对尘螨过敏原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牛奶过敏原检测的符合率较低(P<0.05).结论 儿童喘息性疾病可能与过敏相关,通过血清过敏原的测定,能了解患儿过敏原状况,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王喆;季伟;周卫芳;骆亚丽;李晓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沙门菌基因突变株的构建方法研究

    目的 研究沙门菌基因突变株构建的方法,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细菌进行遗传性状改造,深入研究沙门菌防治手段提供工具.方法 选用不同感受态细菌培养时间、培养基、感受态细胞浓度和电击参数等条件,以小分子质粒pMDT-GFP电转化受试菌,通过计算转化效率确定优化的电转条件.在此基础上用大分子质粒pGBM151-spvB电转化受试菌,再以蔗糖诱导同源重组,筛选突变株.结果 以含15 g/LNaCl的高渗LB培养基培养细菌至A600为0.3,制备浓度为1010cfu/ml的感受态细胞,在参数为2.5 kV、400 Ω、50 μF条件下,小质粒pMDT-GFP电转鼠伤寒沙门菌可获得高转化效率.以往难以转化的大质粒pGBM151-spvB在该条件下成功获得转化子,进而成功构建突变株.结论 上述方法能用于高效构建沙门菌基因突变株.

    作者:叶颖;邱桥成;李嫄渊;吴淑燕;黄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牙周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牙周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RIA)和超敏酶免疫分析测定85例牙周病患者(牙周病组)治疗前后血浆IL-6、IL-8、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与54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牙周病患者治疗前血浆IL-6、IL-8、TNF-α和hs-CRP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血浆生物标志物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牙周病患者血浆IL-6、IL-8、TNF-α和hs-CRP水平测定是牙周病考核疗效的有效指标.

    作者:王利群;韩琳;黄燕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以及对凋亡信号转导通路NF-κB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辛伐他汀抗白血病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辛伐他汀处理NB4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辛伐他汀处理组(终浓度分别为5、10、15 μmol/L),培养24、48、72 h.采用MTT法观察NB4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测定NB4细胞凋亡指标AnnexinⅤ/propidium iodide变化;PCR芯片研究NB4细胞NF-κB通路相关基因mRNA的差异表达.结果 辛伐他汀对NB4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和促凋亡作用(均P<0.01),且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15 μmol/L辛伐他汀处理NB4细胞24、48、72 h细胞抑制率分别达到45.75%、92.91%、96.46%,而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30.25%、64.34%、87.38%.与对照组相比,15 μmol/L辛伐他汀处理NB4细胞48 h组中NF-κB通路有56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47个基因表达下调、9个基因表达上调.结论 辛伐他汀能抑制NB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诱导凋亡机制可能与辛伐他汀调节NF-κB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华晓莹;曾梅;江庭秀;顾伟英;邱国强;李曼;王志林;曹祥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IL-18BPa和IL-18BPc的差异表达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癌周组织IL-18 BPa/IL-18 BPc的表达,初步探讨IL-18BPa/ IL-18BPc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分布及异同点.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肝癌患者癌组织、癌周组织各34例(均为男性)、肝囊肿患者的正常肝脏组织5例中IL-18BPa/IL-18BPc的表达.结果 IL-18BPa亚型在肝癌的癌周组织、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1%和34.7%,而正常肝组织几乎不表达.癌周组织与其他两组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IL-18BPc亚型在肝癌的癌周组织、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24%和85.29%,同样在正常肝组织几乎不表达.肝癌组织与其他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IL-18BPa亚型在肝癌的癌周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促进肿瘤局部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而肝癌组织中IL-18BPc亚型高表达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不同亚型的IL-18BP的功能不完全一致.

    作者:陈家洁;吴建成;陈祖涛;查翔远;李燕;刘永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高压氧治疗的时间窗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开始时间和不同次数高压氧(HBO)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神经损伤的疗效,明确HBO治疗的时间窗和有效的治疗次数.方法 采用Feeney法制备TBI模型,分别在致伤3、6、12、24、48、72 h后开始HBO治疗,观察治疗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海马结构形态学的变化,确定HBO治疗的有效时间窗和治疗次数.结果 治疗组伤后3、6、12 h进行1次HBO治疗,大鼠海马CA2、CA3区锥体细胞形态及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改善,细胞丢失显著减少,其中3、6h的作用佳(均P<0.01).而伤后24、48、72 h进行1次HBO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伤后6h,进行1、3、5次HBO治疗,各次治疗后在神经行为学、海马结构形态学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伤后24h,进行1、3、5次HBO治疗后,3、5次治疗效果明显好于1次治疗(均P<0.05).结论 大鼠TBI后6h内起行HBO治疗效果显著,增加治疗次数有助于增加疗效.

    作者:王勇;李永财;马东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腔镜游离胃与常规开腹手术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游离胃代替常规开腹手术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优点.方法 将13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腹腔镜组和常规开腹组.分析两组腹部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液量、腹部切口感染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腹腔淋巴结清除数量、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胃壁坏死、胃残端瘘发生率.结果 与常规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腹部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小、腹部无切口感染、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的优点,其中手术时间和腹腔出血量两组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腹腔淋巴结清除数量无明显差异,同时不会增加术后胃壁坏死、胃残端瘘发生率.结论 腹腔镜游离胃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具有明显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夏漫辉;夏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相关凋亡基因Bcl-2、Bax和P53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以愈合的机制.方法 雌性SD清洁级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照射组(n=24)为急性深Ⅱ度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烫伤组(n=24)为深Ⅱ度热力烫伤动物模型,对照组(n=6)为正常大鼠.取不同时期创面组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不同时相点各组大鼠创面局部相关凋亡基因Bcl-2、Bax和P53的变化.结果 (1)TUNEL结果显示,照射组大鼠创面出现后0、1、2、3周的积分吸光度(IA)值明显高于烫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照射组创面出现后0、1、2、3周Bax、P53的IA值明显高于烫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烫伤组Bcl-2的IA值明显高于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细胞凋亡出现较早、频度较高、消失推迟,可能是导致创面难以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赵小瑜;何罕亮;祁强;林伟;沈国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苏州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调查

    目的 探讨苏州市主要功能区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粒径≤10 μm,PM10)、粒径小于5μm的颗粒物(PM5)、细颗粒物(粒径≤2.5μm,PM2.5)等4种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垂直分布特征、24h浓度变化,以及不同类型口罩对大气颗粒物的防护效果.方法 (1)在苏州市选取7个功能区,连续3d监测大气中TSP、PM10、PM5、PM2.5的浓度;(2)选取一栋25层高的居民楼,分别检测第1、5、10、15、20、25层楼大气中TSP、PM10、PM5、PM2.5的浓度;(3)选取一监测点,每2h监测1次大气颗粒物浓度,连续测定3d,观察24h内颗粒物浓度变化;(4)分别使用一次性无纺布医用口罩、时尚型口罩、棉纱口罩、活性炭防尘口罩裹住采样头后监测4种大气颗粒物的浓度,比较不同类型口罩的防护效果.结果 (1)7个功能区PM2.5浓度均超标;(2)不同楼层间大气颗粒物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气颗粒物浓度在早晨和傍晚各出现1个小高峰,凌晨时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P<0.05);(4)4种口罩比较,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效果好.结论 PM2.5是苏州地区主要大气颗粒污染物,4种大气颗粒污染物在凌晨浓度较高,在距地面75 m高的低空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议日常生活中使用一次性无纺布医用口罩来防护大气颗粒物污染.

    作者:陈益欧;张玉良;王娅;王培;田海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2008-2010年我院麻醉药品利用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2008-2010年麻醉药品的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方法 对我院2008-2010年麻醉用药的品种、数量、使用金额、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麻醉药品的消耗金额呈上升趋势,盐酸哌替啶注射液DDDs从第6位下降到第8位,硫酸吗啡缓释片、枸橼酸芬太尼透皮贴剂DDDs3年中一直稳居前五位.结论 我院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鲍丽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