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八聚体结合蛋白4在不同转移能力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

孙兰云;朱雪明;杨欢;温会燕

关键词:八聚体结合蛋白4, 肿瘤细胞株, 转移能力, PCR, 细胞免疫荧光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转移能力肿瘤细胞株中八聚体结合蛋白4(Oct 4)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3对不同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株:高转移能力人乳腺癌细胞 MDA-MB231 和低转移能力人乳腺癌细胞MCF7,高转移能力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和低转移能力人胃腺癌细胞AGS,高转移能力卵巢癌细胞HO-8910PM和低转移能力人卵巢癌细胞SK-OV-3;采用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Oct 4在各株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Oct 4在6株肿瘤细胞中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高转移能力细胞中mRNA 表达量较低转移能力细胞高;Oct 4蛋白红色荧光在细胞质中均有显示,在高转移能力细胞中较低转移能力细胞亮.结论 Oct 4 在高转移能力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较低转移能力肿瘤细胞高,提示与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可能存在相关性,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熊果酸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熊果酸(UA)对人肝癌 SMMC-7721 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UA处理SMMC7721 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RT-PCR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21、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UA对SMMC-7721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此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UA可以诱导SMMC-7721细胞阻滞在S期,RT-PCR结果显示其能够上调p21和p53基因,下调PCNA基因.结论 UA能明显抑制SMMC-7721细胞的生长,引起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周期阻滞的发生与p21、p53、PCNA基因变化相关.

    作者:虞燕霞;顾振纶;殷江临;周文轩;郭次仪;梁中琴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南美响尾蛇神经毒素对吉非替尼诱导人肺鳞癌SK-MES-1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南美响尾蛇神经毒素(crotoxin)对吉非替尼(iressa)诱导人肺鳞癌SK-MES-1细胞凋亡及其对吉非替尼的抗肿瘤效果的影响.方法 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标法研究crotoxin及其与iressa 联用对人肺鳞癌SK-MES-1细胞促凋亡作用.结果 Crotoxin作用浓度大于或等于25 μg/ml时对人肺鳞癌SKMES-1 细胞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essa联合作用明显高于单用crotoxin和iressa,其Q值均在0.85~1.15之间,两者呈现出相加的抗肿瘤效果.结论 Crotoxin 对人肺鳞癌SKMES-1 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与iressa联合应用对人肺鳞癌SK-MES-1细胞有明显的促凋亡作用.

    作者:王俊华;何靖康;秦正红;马海涛;邬珺超;韩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抗增殖蛋白TOB1影响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转移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抗增殖蛋白家族成员TOB1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侵袭与转移的生物学作用与机制.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的质粒转染和G418筛选培养法获得稳定高表达TOB1的高转移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通过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TOB1过表达对MDA-MB-23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super array 基因芯片法检测TOB1引起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外源性TOB1 高水平表达使MDA-MB-231 的体外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5),同时抑制MDA-MB-231的体外迁移能力;TOB1 表达水平的增加引起MDA-MB-231细胞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BRMS1表达的明显增加,同时显著抑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HSP90、FXYD5、RHOC、S100A4等的表达(均P<0.05).结论 TOB1过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体外侵袭、转移,涉及的机制可能与TOB1对多种重要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作者:焦旸;胡旭东;徐加英;张玉松;王利利;樊赛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1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5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儿除综合治疗外,予阿奇霉素、甲基强的松龙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治愈好转10例,有后遗4例,1例自动出院.结论 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是支原体肺外感染的危重并发症,早期给予阿奇霉素、甲基强的松龙和/或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可较好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张兵兵;汤继宏;戚月凤;张利亚;顾琴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三氧化二砷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DDP裸鼠体内的多药耐药逆转作用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肺腺癌耐顺铂细胞A549/顺铂(DDP)裸鼠移植瘤的耐药逆转作用.方法 建立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As2O3、DDP及联合用药对体内移植瘤生长状况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不同用药对肿瘤细胞凋亡率变化和耐药细胞A549/DDP P-糖蛋白(P-印)表达;采用RT-PCR检测不同用药对A549/DDP移植瘤组织MRP1-mRNA和LRP-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体内裸鼠抑瘤实验显示As203有一定抑瘤作用,联合应用DDP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FCM结果显示应用As2O3后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7.204±3.091)%vs(3.436±0.537)%],低浓度As2O3联合DDP后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DDP组(P<0.05)[(14.472±3.891)%vs(5.612±1.167)%].FCM对P-gp表达检测提示As2O3对移植瘤P-gp 水平无影响.RT-PCR检测结果示含As2O3组MRP1表达明显低于不含As2O3组(P<0.05),肺癌耐药相关蛋白(LRP)在转录水平呈现相对低表达,含As2O3组同不含As2O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能在体内逆转A549/DDP细胞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是As2O3可通过下调MRP1基因表达,提高A549/DDP细胞对DDP敏感性逆转其耐药,并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起作用.

    作者:吴广洲;沈振亚;刘国锋;于宏基;邓文华;朱丹;郑世营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壳聚糖温敏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目的 研究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壳聚糖(mPEG-g-chitosan)温度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理化性能进行测定.方法 应用化学交联方法制备mPEG-g-chitosan 共聚物;应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测试样品的结构变化;应用热重分析仪(TGA)测试mPEG-g-chitosan共聚物的接枝率.将共聚物在PBS中溶胀制备成水凝胶溶液,应用流变仪测定其凝胶温度及时间.结果 在一定范围内,mPEG与壳聚糖的接枝率与这二者的摩尔比率成正相关,与NaCNBH3/mPEG的摩尔比率成负相关.mPEG-g-chitosan共聚物溶液开始形成凝胶的温度为25℃,在此温度下的凝胶时间约为16 min.凝胶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结论 应用化学交联方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性能的mPEG-g-chitosan共聚物水凝胶,该水凝胶可在常温或低温下呈液态溶胶,在体温时呈固态凝胶,为活性蛋白质类药物的安全参入和控释提供了适宜的载体.

    作者:陈美玲;岳凌;魏召阳;杨占山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吞噬烟曲霉对巨噬细胞活性变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烟曲霉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细胞活性的影响规律.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巨噬细胞吞噬烟曲霉后吞噬量的变化,同时利用MTT比色法测定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变化.结果 在吞噬初期(20min).巨噬细胞吞噬乳胶颗粒的速度明显高于吞噬孢子(P<0.05),然而终(70min)吞噬两种颗粒的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巨噬细胞吞噬休眠孢子及热灭活孢子的量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休眠孢子、热灭活休眠孢子及膨胀孢子均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均P<0.05),而烟曲霉菌丝和乳胶颗粒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无色素的烟曲霉白化株休眠孢子不能使巨噬细胞活性降低(P>0.05).结论 烟曲霉孢子表面色素可能是降低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因素.

    作者:陶莎;韩雪琳;张称;徐培君;黄德辉;韩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腰椎椎弓根延长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椎管影响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通过经椎弓根截骨延长椎弓根扩大椎管,并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各节段腰椎截骨椎弓根延长前后椎管面积,为临床进行腰椎管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人腰椎标本(L1~L5),螺旋CT分别对椎弓根截断前后的腰椎标本进行扫描,对CT重建后的图像进行测量,包括原始腰椎各节段椎管面积,椎弓根截断后椎弓根后移2、4、6 mm后的椎管面积.结果 对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L1~L5椎弓根后移4、6 mm,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1~L3、L5节段椎弓根后移2 mm,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椎弓根截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明显增加腰椎管的面积,为临床进行腰椎管减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杨惠林;朱若夫;魏旺;陈康武;杨炎;唐天驷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Sina 基因同源类似基因1在大鼠脊髓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 观察 Sina 基因同源类似基因1(SIAH1)在大鼠脊髓损伤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神经元存活和死亡、胶质细胞活化增殖等生物学的关系,探讨它们在脊髓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利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技术观察SIAH1在损伤脊髓中的表达变化、组织分布与细胞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SIAH1在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意义.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AH1经历了在损伤后8 h、1 d和2 d的增加后开始下降,直到损伤后14 d仍没有明显上调的变化趋势.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脊髓损伤后1 d,SIAH1的阳性信号在临近损伤中心的脊髓中明显增加,而在脊髓损伤后7 d,SIAH1阳性的细胞数明显减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IAH1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结论 脊髓损伤后脊髓中SIAH1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神经元的凋亡过程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陈向东;张烽;沈爱国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七氟烷预处理对缺氧/复氧损伤的心肌细胞H9c2LC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对缺氧/复氧(H/R)损伤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的影响,探讨自噬在七氟烷预处理延迟性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ON);缺氧/复氧组H/R(缺氧2 h,复氧1 h);七氟烷预处理组(SEVO)予2.5%七氟烷预处理1 h,24 h后进行H/R;3-MA+SEVO组,七氟烷预处理前15 min 在培养液内加入3-MA(10 mmol/L),24 h后进行H/R;3-MA组,即在培养液内加入3-MA(10 mmol/L),25 h后进行H/R.取复氧后心肌细胞,MTT法检测各组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 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的表达.结果 与CON组相比H/R组和SEVO组细胞存活率均降低(均P<0.05);与H/R组相比SEVO组、3-MA组和3-MA+SEVO组细胞存活率均增高(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SEVO组、H/R组自噬蛋白LC3-Ⅱ表达均上调(均P<0.05),与H/R组相比SEVO组LC3-Ⅱ蛋白表达均下调(均P<0.05),而3-MA组和3-MA+SEVO组表达均显著下调(均P<0.01).结论 七氟烷预处理对H/R损伤H9c2心肌细胞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自噬可能参与了七氟烷预处理的延迟性保护机制.

    作者:刘琴;李凌云;乔世刚;魏兴;谢红;王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抑制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作用

    目的 研究自制的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CS(CsA)-NP]对兔结膜成纤维细胞(RCFs)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第4~6代培养的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CS(CsA)-NP、环孢素A(CsA)原药、壳聚糖纳米微粒(CS-NP)及平衡盐溶液,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对RCFs的抑制作用.结果 CS(CsA)-NP、CsA原药、CS-NP以质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RCFs的增生.对RCFs的抑制作用CS(CsA)-NP组显著强于CsA原药组及CS-NP组(均P<0.01).结论 CS(CsA)-NP可缓慢释放药物,能有效抑制RCFs的增生,随时间延长,作用显著强于CsA原药,可作为缓释药物载体.

    作者:徐学东;管怀进;顾海鹰;陈惠英;兰小川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辐照对水流动力学注射介导的小鼠体内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寻辐照对水流动力学注射(HGT)介导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影响,从而评估水流动力学注射方法在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将实验鼠分为辐照组和非辐照组,尾静脉大体积快速注射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GL3-luc.于注射后6 h腹腔注射荧光素酶底物,并通过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系统检测基因表达的初始水平.将辐照组小鼠进行700c Gy非清髓性全身照射,并于水流动力学注射后12、24、48、72、96、120 h通过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系统对两实验组小鼠体内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监测.结果 通过尾静脉进行水流动力学注射的PGL3-luc质粒在注射后6 h于小鼠肝脏大量表达,其平均表达水平为(3 739±924.8)相对荧光单位(RLU)/(sec·mg)蛋白.在各个时间监测点辐照组与非辐照组相比实验鼠体内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表达水平均于水流动力学注射72 h后显著降低.结论 小鼠移植前的辐照预处理对水流动力学注射介导的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并无影响,该种新型基因转移表达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中.

    作者:包光明;胡博;张胤晟;赵雷;卞士中;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小鼠脑出血后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及NF-κB信号通路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小鼠脑出血(ICH)后自噬是否被激活及NF-κB信号通路对ICH诱发的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正常昆明小鼠纹状体注射胶原酶Ⅳ建立脑出血模型,或于脑出血模型建立前5 min,侧脑室给药SN50(0.1μg/μl)或生理盐水1 μl,随机分为脑出血组、SN50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每组分别于脑出血1 h,6 h,24 h,48 h,7 d后(5只/时间点)断头取脑,脑出血各组取出血区及周边脑组织进行免疫印记实验检测Beclin-1、Bcl-2、LC3蛋白表达水平或激活情况,SN50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各时间点取出血区及周边脑组织进行免疫印记实验检测LC3蛋白激活情况.结果 小鼠脑出血后出血区及出血周边脑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以6-48 h时为显著(P<0.05);Beclin-1/Bcl-2比值随时间变化逐渐增高,以6~48 h时为显著(P<0.05);LC3被激活,随时间变化蛋白表达逐渐增加,48 h时达高峰,至7 d时仍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脑出血后,SN50处理组LC3蛋白激活高于生理盐水处理组,以6~48 h时为显著(P<0.05).结论 脑出血后自噬被激活,这种激活的机制之一涉及到Beclin-1/Bcl-2比值的增加;NF-κB特异性抑制剂 SN50 促进了脑出血后自噬相关蛋白的上调表达.

    作者:孙玉霞;包海军;刘伟丽;王涛;戴定坤;王龙;张璐;王尧琪;黄娅;秦正红;朱广友;陶陆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及CT血管造影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平扫联合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造影(CTA)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发病24 h内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CI)的CVD患者,同时行CT平扫、CTP、CTA检查,CI患者在发病后2~7d行头颅CT复查,对比头颅CT复查所见梗死区及脑灌注血流图缺血区,确定缺血半暗带,所有患者作灌注参数及CTA结果分析.结果 (1)10例,11A患者CT平扫未见异常,CTP表现为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达峰值时间(TTP)延长,CTA显示7例血管狭窄;(2)35例CI患者中,CT平扫见低密度灶5例,未见异常30例.发病在6 h内的22例患者中有19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发病6~24 h的13例患者中2例存在缺血半暗带,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及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与对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5例CTA显示有26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完全闭塞.结论 CT平扫、CTP、CTA三项联合检查对发病24h内的CVD患者,能够鉴别TIA及CI、预测CI患者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评价大血管情况,为实现溶栓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周桂龙;姚立正;钟建国;侍海存;肖佩荣;颜利辉;王瑶;宋维根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选择(附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桡骨头切除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桡骨头置换术治疗 Mason Ⅲ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析的效果,探讨 Mason Ⅲ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35例 MasonⅢ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分3组进行桡骨头切除术(切除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内固定组)、桡骨头置换术治疗(置换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3组屈伸活动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除组与内固定组在旋转活动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旋转活动度优于切除组及内固定组(P<0.05),按Broberg和Morrey功能评分切除组、内固定组和置换组分别为70.8、81.4和91.2,优良率分别为66.7%、76.9%和90.0%.三组间疗效采用Krukal-waIlisH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置换组和内固定组优于切除组.结论 对于MasonⅢ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应尽可能采取各种内固定方法保留桡骨头的完整性,对于无法复位的桡骨头骨折,采取桡骨头置换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马文明;董启榕;茅泳涛;陈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胎盘蛋白1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胎盘蛋白14(PP1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50例EM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为体检正常的30例女性.采用ELISA法测定EM各组血清及腹水中PP14和对照组各组血清PP14水平.结果 (1)轻型EM组增生期血清PP14高于对照组增生期(P<0.05);轻型EM组分泌期血清PP14和对照组分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EM组增生期和分泌期血清PP14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分泌期和增生期,EM组血清PP14表达水平均为重型组高于轻型组(P<0.05).在增生期EM组PP14腹水表达水平重型组和轻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泌期EM组PP14腹水表达水平重型组高于轻型组(P<0.05).(2)EM组血清PP14和腹水PP14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674,P<0.01).结论 PP14在EM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血清PP14可能成为诊断EM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高红艳;沈宗姬;陈继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物-1的基因表达

    目的 通过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AS发生的分子机制及预测因子.方法 AS患者120例为动脉硬化组,72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其血液中MMP-9和TIM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MMP-9和TIMP-1的RT-PCR产物序列与GenBank上人MMP-9 mRNA和TIMP-1基因片段完全一致.动脉硬化组的MMP-9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MMP-9基因表达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硬化组的TIMP-1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TIMP-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TIMP-1基因表达定量比值,动脉硬化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患者TIMP-1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与MMP-9/TIMP-1基因表达定量比值升高可能是AS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二者一起可以作为AS发生的预测因子.

    作者:苏伟;高枫;龚少愚;魏慧渊;朱红俊;周春刚;陆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八聚体结合蛋白4在不同转移能力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不同转移能力肿瘤细胞株中八聚体结合蛋白4(Oct 4)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3对不同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株:高转移能力人乳腺癌细胞 MDA-MB231 和低转移能力人乳腺癌细胞MCF7,高转移能力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和低转移能力人胃腺癌细胞AGS,高转移能力卵巢癌细胞HO-8910PM和低转移能力人卵巢癌细胞SK-OV-3;采用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Oct 4在各株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Oct 4在6株肿瘤细胞中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高转移能力细胞中mRNA 表达量较低转移能力细胞高;Oct 4蛋白红色荧光在细胞质中均有显示,在高转移能力细胞中较低转移能力细胞亮.结论 Oct 4 在高转移能力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较低转移能力肿瘤细胞高,提示与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可能存在相关性,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兰云;朱雪明;杨欢;温会燕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及核因子-κB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核因子-κB(NF-κB)在胃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36例胃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ERK和NF-κB的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分析组织中蛋白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1)胃腺癌组织中ERK、NF-κB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1);(2)ERK及NF-κB在低分化、Ⅲ-Ⅳ期的胃腺癌组织中显著升高(均P<0.01),ERK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P<0.05),而NFκB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ERK及NF-κB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亦无相关性(均P>0.05);(3)ERK和NF-κB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653,P<0.01).结论 胃腺癌组织中ERK和NF-κB表达上调,两者的表达成正相关.两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为临床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胃癌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翀;杨霞;李国华;吴平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LCBD术后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括约肌切开(ERCP/EST)取石失败后即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方法 35例ERCP/EST取石失败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LCBDE,其中16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缝合组);19例留置T管引流(T管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与T管组相比,缝合组在减少术后胆汁引流量、进食时间、带管时间具有优势(P<0.05);两组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近期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ERCP/EST取石失败后,LCBDE术中胆管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作者:周勇;王浩炜;蒋国勤 刊期: 2011年第01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