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观察及预防(附60例报告)

王小侠;王吉;张宁刚

关键词:奥沙利铂, 神经毒性, 预防
摘要: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的外周神经毒性.方法 6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预防组在使用奥沙利铂时预防性使用10%的葡萄糖酸钙30 ml及还原型谷胱苷肽2.4 mg,连用3 d;对照组未预防性治疗,但化疗方案同预防组.分别比较两组神经毒性的总发生率及外周神经毒性级别.结果 两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总发生率和3级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使用奥沙利铂时预防性注射葡萄糖酸钙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减少神经毒性的发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素抵抗指数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IR)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PCOS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并根据睾酮水平分为Ⅰ组(增高组)和Ⅱ组(正常组);同期选择月经周期规律、B超或尿黄体生成素监测有正常排卵的育龄妇女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CO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及空腹胰岛素(FIN)浓度,用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浆葡萄糖(FBG)浓度,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间生殖激素、FIN及IRI、ISI的值.结果 研究组的T、LH/FSH与I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JP<0.05),IS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增高组(I组)的T值与IRl值成明显正相关关系(r=0.892,Jp<0.01);I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T、LH/FSH的阳性率,且与后两者联合检测PCOS的阳性率显著提高.结论 IRI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汤亚莉;石怡珍;吾为一;黄宏;王巍;荣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报告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自限性淋巴结疾病.近我们通过淋巴结活检结合免疫病理确诊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

    作者:吉美霞;陈卫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吗啡延迟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吗啡延迟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30只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吗啡预处理组(M组),每组10只.c组仅行左冠状动脉套线而不阻断160 min;I/R组行左冠状动脉阻断40 min,再灌注120 min;M组在静注吗啡1.0 mg/kg 24 h后处理同I/R组.各组分别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前20 min(TI)、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20 min(T2)、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40 min(T3)、心肌再灌注1 h(T4)、心肌再灌注2 h(T5)5个时点抽取颈内动脉血测定血清中TNF-α含量.再灌注120 min后,免疫印迹法测心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活性水平,同时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与I/R组比,M组TNF-α含量降低,p38MAPK活性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少[M组(21.5%±2.4)%,I/R组(37.8%±1.7)%].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吗啡延迟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心肌p38MAPK的活性、减少TNF-α生成来实现.

    作者:龚子曦;冉珂;常业恬;徐军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几种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与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间组织瓣移植患者34例,共制备皮瓣36块,包括胸锁乳突肌皮瓣、胸大肌皮瓣、前臂桡侧皮瓣,分别用于修复舌、腭、颊、口底、口咽及面颈部大面积复合缺损.分析各组织瓣移植的疗效.结果 制备皮瓣36块中,皮瓣坏死4块.34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3年,随访期间无1例病灶复发;7例区域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4-12个月,均为术后淋巴结证实转移而术后又拒绝放疗、区域复发的患者.2例接受再手术治疗,4例死亡,其余患者均能经口腔进食,面部外形和功能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手术根治的保障,更是术后缺损修复的主要手段,应根据不同适应证进行选择;采用不同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对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灿;张陈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神经外科监护室昏迷患者院内感染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监护窀昏迷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方法 对该院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神经外科监护室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分析.结果 昏迷是医院感染关联度很高的危险因素,昏迷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75%,是非昏迷患者的5.4倍(P<0.01);感染组的昏迷时间明显长于非感染组(P<0.01);有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P<0.0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在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的比例分别为36.5%、35%和28.5%.结论 医院感染与患者是否昏迷、昏迷时间长短和是否气管切开有关,对昏迷患者要加强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张明霞;许铮;孙亦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青蒿素对人宫颈癌细胞的毒性和放射增敏研究

    目的 探讨青蒿素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的毒性和放射增敏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青蒿素对HeLa细胞的毒性,测出青蒿素的适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用MTT法检测青蒿素对HeLa细胞放射增敏的影响,用多靶单击方程拟合HeLa细胞的剂量存活曲线求出辐射增敏比,评价增敏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青蒿素与HeLa细胞作用24 h的IC50为600.19 nmol/ml,作用48 h的IC50为160.71 nmol/ml.青蒿素对HeLa细胞的辐射增敏比(SER)为1.17.单放组和增敏组放疗后24 h的周期变化,不同照射剂量的增敏组G2/M期比例下降.结论 青蒿素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有毒性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青蒿素对HeLa细胞有放射增敏性.青蒿素能抑制电离辐射诱导的G2期阻滞.

    作者:宫晓梅;周道安;曹建平;樊赛军;朱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时头颈部CT血管成像扫描延长时间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脑CT灌注峰值时间来预测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40例,采取经验法选取延时20s扫描)和B组(40例,采取CTP-CTA联合扫描技术),测量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和上矢状窦,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CT值,并计算同层动静脉CT值差.结果 (1)B组较A组头颈部动脉CT值高(P<0.05),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A组清楚.(2)B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均得到满意的头颈部血管图像;A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得到头颈部血管图像,其中3例(7.5%)因扫描时间过早、5例(12.5%)因扫描时间过晚而致头颈部血管图像显示不佳.结论 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联合应用脑CTP检查中,通过测量脑CT灌注峰值时间预测头颈部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是保障头颈部CTA检查成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作者:蔡武;龚建平;朱江涛;乔方;陈光强;张博;易壁星;钱铭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磷酸化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在胫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 观察胫骨癌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CaMKⅡ)的表达变化,探讨CaMKⅡ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n=18):空白组(N),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C),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5μl Hank's液;模型组(M),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5μl Walker256细胞(2×107/m1).分别于建模前及建模后6 d、12 d、18 d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双后肢负重差值(n=6),并在相应时间点随机取6只大鼠脊髓L4-5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aMK Ⅱ的表达.结果 与N组、C组比较,建模后6-18 d M组大鼠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行为学改变,脊髓背角pCaMKⅡ表达逐渐升高(P<0.05).结论 脊髓pCaMK Ⅱ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

    作者:周静;杨建平;任春光;李伟;王丽娜;许期年;王秀云;左剑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前交叉韧带囊肿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前交叉韧带囊肿的MRI、临床表现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1450例行膝关节MRI检查的患者中,12例诊断为前交叉韧带囊肿.测量囊肿的部位、大小,分析对应的临床表现,并在关节镜下切除囊肿.随访时间为12~21个月,平均15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囊肿的大截面积和囊肿部位与临床表现相关.关节镜下囊肿切除术后,疼痛和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11例手术患者均无复发,手术前Lysholm评分为(78.0±5.2)分,手术后提高至(95.0±4.3)分(P<0.01).另1例因囊肿较小且2个月后症状自行缓解,未行手术治疗.结论 前交叉韧带囊肿大小、部位与症状相关,MRI检查是诊断的必要手段,关节镜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谢宗刚;董启榕;徐又佳;周海斌;金志高;陈海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NC系裸小鼠的饲育及其在人脑胶质瘤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本实验室SPF级环境中NC系裸小鼠繁殖和应用情况.方法 用♀Nu/+与♂Nu/Nu交配法繁殖仔鼠后随机观察10窝裸小鼠的繁殖情况,然后用人脑胶质瘤组织或细胞悬液在裸小鼠体内建立原位和异位移植瘤模型,并分析模型生物学特性及实验治疗效果.结果 Nc系裸小鼠每胎平均产仔9.1只,Nu/Nu占1/2,总离乳率为94.5%,年存活率达100%,未检测到病菌和寄生虫等.原位移植瘤能够复制其原发人脑胶质瘤侵袭性的生长特性.治疗后可以明显看到移植瘤缩小及血管生成抑制.结论 SPF级环境中用♀Nu/+与♂Nu/Nu交配法能稳定繁殖裸小鼠;裸小鼠为人脑恶性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载体.

    作者:孙志方;刁艺;兰青;黄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肺特灵Ⅲ对博莱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肺特灵Ⅲ对博莱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通过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制作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给予肺特灵Ⅲ灌胃(ig)治疗14 d后,进行肺系数、肺组织病理形态及羟脯氨酸(HYP)、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等血清和肺组织中生化指标水平的测定和分析,观察肺特灵Ⅲ对小鼠肺纤维化的影响.结果 经肺特灵Ⅲ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组小鼠肺系数和HYP含量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T-AOC增强、MDA含量明显降低,肺组织中GSH含量明显增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上述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皆P<0.05或<0.01).结论 肺特灵Ⅲ对博莱霉素致鼠肺纤维化早期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活化、抗氧化作用及抑制胶原的形成有关.

    作者:贺海彪;蒋小岗;顾振纶;高燕;郅玲然;周文轩;郭次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人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对胶质瘤细胞U251中MMP-2、TIMP-2 mRNA表达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ppGalNAc-T2)对胶质瘤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方法 将ppGalNAc-T2的真核表达正义载体、RNA干扰载体通过脂质体稳定转入胶质瘤细胞U251;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及RT-PCR检测ppGalNAc-T2的表达来确定载体正确转入细胞;细胞分为以下5组:U251转染正义载体组与空载体组、U251转染干扰载体组与对照载体组、U251未转染组,通过RT-PCR方法 检测各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2 mRNA表达的变化;通过划痕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差异.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及RT-PCR检测结果 表明,载体成功转入细胞;RT-PCR检测结果 发现,随着ppGalNAc-T2的增高,MMP-2的表达降低,而TIMP-2的表达升高(P<0.05);划痕结果 显示,正义组细胞迁移能力随ppGalNAc-T2的上调而减弱(P<0.05),干扰组划痕修复较快(P<0.05),其他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 ppGalNAc-T2的上调可抑制细胞的划痕修复,由此推测ppGalNAc-T2可能与胶质细胞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杨玲焰;刘珺;高媛;吴士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微创内固定系统对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与常规手术治疗方法 的疗效,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LISS治疗的优良率(86.7%)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疗效良好,优点明显.

    作者:周颖川;高爱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双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合并急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双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合并急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经B超、X线腹部平片(KUB)、CT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双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合并急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先行经皮肾穿刺造瘘及放置双J管引流,然后经ESWL术,将结石粉碎至直径3-5mm为成功标准.结果 ESWL术后2个月B超检查示结石消失14例,结石变小1例.所有患者肾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应用ESWL治疗双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合并急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配合经皮肾穿刺造瘘、放置双J管引流,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吕金东;李书玲;汤元杰;张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成人Hand-Schuller-Christian病1例报告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介于良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少见病,发病率为2/100万-5/100万[1].Hand-Schuller-Christian病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亚型,多见于儿童,成人罕见.

    作者:张华平;周萍萍;曾奕明;邱建龙;吕良超;陈晓阳;杨栋勇;陈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短发夹状干扰RNA沉默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3基因表达对大肠癌细胞的影响

    目的 构建携带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基因短发夹状干扰RNA(shRNA)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干扰STAT3表达对大肠癌细胞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从GenBank STAT3 mRNA上寻找到3条符合特征的靶序列,合成靶序列的DNA寡核苷酸链,合成双链DNA,并和BamH Ⅰ和HindⅢ酶切后的pRNAT-U6.1/Neo载体质粒连接产生重组质粒,行PCR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瞬时转染大肠癌HT-29细胞,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STAT3的表达.筛选出佳重组质粒,转染大肠癌细胞后,MTY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携带有STAT3基因的shRNA的重组质粒,PCR和测序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3种重组质粒对大肠癌HT-29细胞STAT3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筛选出的佳重组质粒转染大肠癌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o/G1期细胞占(74.80±1.85)%,S期细胞占(15.72±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干扰STAT3基因的表达可以有效抑制大肠癌HT-29细胞的生长.

    作者:钱伟峰;管文贤;高源;乔志明;黄兴锐;夏春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脱氧胆酸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环氧合酶-2转录后调控作用的影响

    目的 研究脱氧胆酸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环氧合酶-2(COX-2)转录后调控的影响.方法 通过荧光定量PCR,荧光素酶报道基因技术检测脱氧胆酸对COX-2转录后调控的影响.结果 脱氧胆酸可促进COX-2mRNA半衰期的延长,上调含COX-2 3'UTR的荧光素酶报道基因的表达.结论 脱氧胆酸上调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COX-2转录后调控,其主要作用位点在COX-2 3'UTR上.

    作者:张云;周苏君;朱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编码人IKK2dn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验证

    目的 构建含有人IKK2d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诱导免疫耐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从质粒pACCMVPLPA SR(+)-IKK2dn中酶切出IKK2dn基因,并插入pShuttle-CMV-GFP(-)TEMP载体中构建成腺病毒穿梭质粒,Kpnl/HindⅢ酶切鉴定.将pShuttle-CMV-GFP(-)TEMP-IKK2dn转移到pAdxsi载体上,得到pAdxsi-GFP-IKK2dn病毒质粒,Xhol酶切后鉴定.将鉴定正确的质粒用脂质体法转染人胚肾细胞株HEK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并在HEK293细胞中反复扩增并纯化,根据报告基因GFP测定病毒滴度.转染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后采用RT-PCR检测目的 基因的表达.结果 经酶切和RT-PCR鉴定,得到预期的1060 bp条带,证实成功构建了携带IKK2d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出高滴度(2×1011PFU/ml)的重组腺病毒.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IKK2dn-cDNA的重组腺病毒,为进一步研究用IKK2dn基因修饰DC诱导免疫耐受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樊彩斌;温端改;欧阳骏;农绍军;侯建全;严春寅;浦金贤;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干梗死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干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脑干梗死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脑内梗死或陈旧性梗死者73例.全部病例行常规DWI轴位扫描,其中24例采用弥散全方向成像,76例采用单方向成像.结果 全部成功行DWI检查.超急性期4例仅在DWI上显示梗死灶;急性期梗死灶对比更加清晰,病变范围较T2加权成像(T2WI)扩大;亚急性期DWI上病灶显示仍呈高信号,与T2WI及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显示大小相仿;慢性期(陈旧性梗死)软化灶DWI显示为低信号.中脑和桥脑梗死急性期病灶边缘模糊;延髓梗死灶局限于单侧,边缘清晰.结论 DWI技术可以更早地检查出脑干梗死灶,明确病灶范围,并推测其新鲜程度.单方向DWI扫描检查时间明显缩短,可减少运动伪影,适用于急重症患者的检查.

    作者:黄振健;徐建良;蔡庆;沈玉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诊治不孕症165例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诊治不孕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不孕症患者采用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效果.结果 宫腹腔镜联合检查异常检出率为98.8%(163/165),其中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病变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不孕症的主要原因.宫腹腔镜联合诊治术后随访113例,其中51例正常宫内受孕(51/113),妊娠率为45.1%.输卵管性不孕妊娠率为29.5%(18/61),而非输卵管性不孕妊娠率为63.5%(33/52),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宫腹腔镜联合诊治术是在一次麻醉下进行宫腔、盆腔内多种不孕因素的同步治疗,其创伤小,检查快速而全面,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尤其对非输卵管性不孕治疗成功率高,是不孕症的重要诊治手段.

    作者:沈山;高李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