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干梗死的诊断价值

黄振健;徐建良;蔡庆;沈玉英

关键词:脑干, 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
摘要: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干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脑干梗死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脑内梗死或陈旧性梗死者73例.全部病例行常规DWI轴位扫描,其中24例采用弥散全方向成像,76例采用单方向成像.结果 全部成功行DWI检查.超急性期4例仅在DWI上显示梗死灶;急性期梗死灶对比更加清晰,病变范围较T2加权成像(T2WI)扩大;亚急性期DWI上病灶显示仍呈高信号,与T2WI及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显示大小相仿;慢性期(陈旧性梗死)软化灶DWI显示为低信号.中脑和桥脑梗死急性期病灶边缘模糊;延髓梗死灶局限于单侧,边缘清晰.结论 DWI技术可以更早地检查出脑干梗死灶,明确病灶范围,并推测其新鲜程度.单方向DWI扫描检查时间明显缩短,可减少运动伪影,适用于急重症患者的检查.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下丘脑弓状核微量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和蛋白激酶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内微量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及受体后蛋白激酶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的影响,探索脊髓上水平痛觉过敏的中枢敏感化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SL)神经病理件疼痛模型,采用压爪-缩腿法和辐射热-缩腿法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观测ARC内微量注射MK801(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APV(NMD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PP2(Src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F109203X(蛋白激酶C抑制剂)后70 min内PSL模型大鼠痛阈的变化.结果 PSL模型大鼠术后数小时痛阈即明显降低(P<0.05),出现机械痛敏和热痛敏.ARC内微量注射MK801(5 nm01)、APV(1.5 nm01)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痛敏现象明显减轻(P<0.05);ARC内注射PP2(5 nmoi)、GF109203X(0.04 nmol)后,痛阈升高幅度更大,痛敏现象也明显减轻(P<0.05).结论 下丘脑弓状核内的NMDA受体及受体后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在痛觉过敏的脊髓上中枢敏感化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潘燕燕;龚珊;虞献民;蒋星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Skp2及PTE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skp2及PTE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在68例膀胱癌中skp2和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Skp2阳性率(44.1%)显著高于膀胱正常黏膜组织(11.8%)(P<0.05),而PTEN则相反;Skp2与PTEN蛋白表达成负相关(P<0.05).结论 skp2蛋白表达增高与膀胱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相关,且与PTEN成负相关;联合检测Skp2、VTEN可作为判定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作者:徐松涛;严春寅;黄玉华;丁翔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发热待查114例分析

    目的 探讨发热待查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发热待查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14例发热待查患者中,终明确诊断101例,确诊率为88.6%.病因包括:感染56例(49.1%),其中肺部细菌感染占30.4%(17/56),结核病占14.3%(8/56);结缔组织疾病25例(21.9%),其中成人Still病占44.0%(11/2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占24.0%(6/25);肿瘤12例(10.5%),其中淋巴瘤占58.3%(7/12);其他8例(7.1%),其中药物热占50.0%(4/8),坏死性淋巴结炎占25.0%(2/8);原因仍未明确13例(11.4%).结论 大部分发热待查患者经仔细的临床检查和分析可明确诊断,发热待查病因以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及肿瘤为主,疾病类型与热程等有关.

    作者:范斌;甘建和;熊桂珍;秦爱兰;邓长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囊虫病1例报告

    脑囊虫病是链状绦虫(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脑所引起的疾病.60%~96%的囊虫寄生于脑内,好发于青壮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群饮食结构逐渐科学化,社会卫生保健日益普及化,囊虫病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较少见,因此容易被忽视而误诊.

    作者:刘娟;胡伟东;毛成洁;王润榕;李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成人Hand-Schuller-Christian病1例报告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介于良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少见病,发病率为2/100万-5/100万[1].Hand-Schuller-Christian病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亚型,多见于儿童,成人罕见.

    作者:张华平;周萍萍;曾奕明;邱建龙;吕良超;陈晓阳;杨栋勇;陈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干梗死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干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脑干梗死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脑内梗死或陈旧性梗死者73例.全部病例行常规DWI轴位扫描,其中24例采用弥散全方向成像,76例采用单方向成像.结果 全部成功行DWI检查.超急性期4例仅在DWI上显示梗死灶;急性期梗死灶对比更加清晰,病变范围较T2加权成像(T2WI)扩大;亚急性期DWI上病灶显示仍呈高信号,与T2WI及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显示大小相仿;慢性期(陈旧性梗死)软化灶DWI显示为低信号.中脑和桥脑梗死急性期病灶边缘模糊;延髓梗死灶局限于单侧,边缘清晰.结论 DWI技术可以更早地检查出脑干梗死灶,明确病灶范围,并推测其新鲜程度.单方向DWI扫描检查时间明显缩短,可减少运动伪影,适用于急重症患者的检查.

    作者:黄振健;徐建良;蔡庆;沈玉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人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对胶质瘤细胞U251中MMP-2、TIMP-2 mRNA表达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ppGalNAc-T2)对胶质瘤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方法 将ppGalNAc-T2的真核表达正义载体、RNA干扰载体通过脂质体稳定转入胶质瘤细胞U251;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及RT-PCR检测ppGalNAc-T2的表达来确定载体正确转入细胞;细胞分为以下5组:U251转染正义载体组与空载体组、U251转染干扰载体组与对照载体组、U251未转染组,通过RT-PCR方法 检测各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2 mRNA表达的变化;通过划痕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差异.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及RT-PCR检测结果 表明,载体成功转入细胞;RT-PCR检测结果 发现,随着ppGalNAc-T2的增高,MMP-2的表达降低,而TIMP-2的表达升高(P<0.05);划痕结果 显示,正义组细胞迁移能力随ppGalNAc-T2的上调而减弱(P<0.05),干扰组划痕修复较快(P<0.05),其他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 ppGalNAc-T2的上调可抑制细胞的划痕修复,由此推测ppGalNAc-T2可能与胶质细胞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杨玲焰;刘珺;高媛;吴士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价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临床价值

    目的 通过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价不同阶段糖尿病(DM)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肾功能受损情况.方法 将72例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不同分为以下3组:(1)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25例,uAER<20μg/min;(2)微量白蛋白尿组(DM2组)24例,UAER为20~200μg/min;(3)临床蛋白尿组(DM3组)23例,UAER>200μg/min.3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NC组,n=40)一起进行99Tcm-TcDTPA和99Tcm-EC肾动态显像,并同时测定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DM1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及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明显高于NC组(P<0.01);DM2组GFR、ERPF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99TcmDTPA法测定的肾功能曲线半排时间(T1/2)延长(P<0.05),20 min残留率(C20)增高(P<0.05);DM3组GFR、ERPF明显下降(P<0.01),肾功能曲线峰时(Tp)后延(P<0.01),T1/2更加延长(P<0.01),C20更加增高(P<0.01),滤过分数(FF)、血Cr、尿Alb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核素肾动态显像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并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进程以及为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

    作者:姚立新;李昨非;刘波;郭雷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脱氧胆酸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环氧合酶-2转录后调控作用的影响

    目的 研究脱氧胆酸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环氧合酶-2(COX-2)转录后调控的影响.方法 通过荧光定量PCR,荧光素酶报道基因技术检测脱氧胆酸对COX-2转录后调控的影响.结果 脱氧胆酸可促进COX-2mRNA半衰期的延长,上调含COX-2 3'UTR的荧光素酶报道基因的表达.结论 脱氧胆酸上调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COX-2转录后调控,其主要作用位点在COX-2 3'UTR上.

    作者:张云;周苏君;朱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联合检测血清孕酮、β-HCG对妊娠早期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测定血清孕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预测妊娠早期相关疾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155例孕龄在5-9周的单胎孕妇,根据妊娠结局分为4组:正常妊娠组(40例)、先兆流产组(46例)、难免流产组(24例)、异位妊娠组(45例),测定4组孕妇血清孕酮、β-HCG水平.结果 4组之间孕酮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孕酮、β-HCG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异位妊娠组的β-HCG水平与其他3组无显著差别.孕酮与β-HCG联合检测先兆流产与难免流产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89.13%和83.33%.结论 血孕酮、β-HCG联合检测比单项测定的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孕酮和β-HCG检测可用于指导妊娠早期相关疾病的治疗.

    作者:张荣;钱志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几种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与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间组织瓣移植患者34例,共制备皮瓣36块,包括胸锁乳突肌皮瓣、胸大肌皮瓣、前臂桡侧皮瓣,分别用于修复舌、腭、颊、口底、口咽及面颈部大面积复合缺损.分析各组织瓣移植的疗效.结果 制备皮瓣36块中,皮瓣坏死4块.34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3年,随访期间无1例病灶复发;7例区域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4-12个月,均为术后淋巴结证实转移而术后又拒绝放疗、区域复发的患者.2例接受再手术治疗,4例死亡,其余患者均能经口腔进食,面部外形和功能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手术根治的保障,更是术后缺损修复的主要手段,应根据不同适应证进行选择;采用不同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对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灿;张陈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股骨头骨骺剥脱性骨软骨炎的X线、CT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股骨头骨骺剥脱性骨软骨炎的影像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股骨头骨骺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及CT征象.结果 X线、CT表现为股骨头骨质局限凹陷,边缘不规则硬化2例,薄层硬化4例.术后半年随访复查股骨头骨骺均恢复正常形态.结论 剥脱性骨软骨炎早期X线多无发现.发生在股骨头骨骺的应与股骨头无菌坏死和早期边缘性骨结核鉴别.该病因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缺血坏死,骨质破坏仅侵犯骨骺的靠关节面边缘,病灶较局限,呈浅勺状,而骨骺的其他部位骨质无破坏,无死骨存在,临床髋部疼痛病史长、无低热,这些均是该病的诊断要点.

    作者:顾海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短发夹状干扰RNA沉默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3基因表达对大肠癌细胞的影响

    目的 构建携带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基因短发夹状干扰RNA(shRNA)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干扰STAT3表达对大肠癌细胞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从GenBank STAT3 mRNA上寻找到3条符合特征的靶序列,合成靶序列的DNA寡核苷酸链,合成双链DNA,并和BamH Ⅰ和HindⅢ酶切后的pRNAT-U6.1/Neo载体质粒连接产生重组质粒,行PCR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瞬时转染大肠癌HT-29细胞,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STAT3的表达.筛选出佳重组质粒,转染大肠癌细胞后,MTY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携带有STAT3基因的shRNA的重组质粒,PCR和测序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3种重组质粒对大肠癌HT-29细胞STAT3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筛选出的佳重组质粒转染大肠癌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o/G1期细胞占(74.80±1.85)%,S期细胞占(15.72±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干扰STAT3基因的表达可以有效抑制大肠癌HT-29细胞的生长.

    作者:钱伟峰;管文贤;高源;乔志明;黄兴锐;夏春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改进乳腺癌Auchincloss手术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Ⅱ式(Auchincloss手术)改进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女性乳腺癌患者56例,其中30例行Auchincloss手术,26例行改进的Auehineloss手术.结果 改进组Ⅰ、Ⅱ级和Ⅲ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较对照组多(P<0.05),改进组清除Ⅲ级淋巴结较对照组更彻底(P<0.05),改进组皮瓣坏死、皮下积液、胸大肌萎缩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通过手术技巧的改进,不仅拓展了Auchincloss手术适应证,而且明显降低了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及胸肌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综合治疗的实施.

    作者:刘铁成;李德春;韩福生;金功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消退作用的MRI观察

    目的 应用磁共振成像(MRI)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测,研究不同性质斑块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征并应用MRI对比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8年5月在该院住院经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后均行颈动脉MRI检测斑块大小、性质、组成成分.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斑块平均厚度消减明显(P<0.05),稳定斑块组的斑块平均厚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的分型由不稳定型斑块向稳定型斑块转化.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消退作用,MRI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检测斑块性质和组成的检测手段.

    作者:周果;郭建峰;沈钧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小檗碱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血脂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檗碱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血脂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动脉硬化组、小檗碱和辛伐他汀组,每组10只.正常组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高脂喂养并行主动脉内膜损伤术,小檗碱组和辛伐他汀组分别口服小檗碱和辛伐他汀.处死动物前予药物激发,行腹主动脉病理学检查,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结果 动脉硬化组中有5只发生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其余3组无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小檗碱组、辛伐他汀组的主动脉斑块评分、内中膜和弹力纤维的破坏程度较低,内中膜比增加较少.小檗碱组TC、TG、LDL水平较动脉硬化组低(P<0.05).结论 小檗碱具有降低血TC、TG、LDL水平,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作者:徐卫亭;黄婧娟;朱凌波;江建良;陈建昌;邵春来;洪小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6-羟基多巴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评价

    目的 应用左旋多巴(L-DOPA)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异动症模型,对其行为学进行评价.方法 对25只SD大鼠右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基多巴(6-OHDA)建立PD大鼠模型,两周后行阿朴吗啡(1 mg/kg)皮下注射,将成功PD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生理盐水(MS)45 mg/kg和L-DOPA(25 mg/kg+6.25 mg/kg苄丝肼)腹腔注射,2次/d,共治疗21 d,在治疗第2、9、11、18、21 d进行前肢功能测定、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评分和旋转反应时间测定.结果 20只建模成功的PD大鼠模型中,10只给以生理盐水(NS)治疗,另10只给以L-DOPA治疗.NS组治疗前后前肢跨步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期间始终未出现AIM;L-DOPA治疗组后前肢跨步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8只出现不同程度的AIM表现,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AIM评分逐渐升高,第21 d AIM总分较第2 d增加(P<0.05),旋转反应时间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缩短,第18、21 d和第2 d相比,显著缩短(P<0.05).结论 L-DOPA诱发6-OHDA的PD大鼠AIM与PD患者服用美多巴出现的异动症某些方面相似,为研究异动症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作者:李丹;黄译腺;王晓君;罗蔚锋;刘春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报告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自限性淋巴结疾病.近我们通过淋巴结活检结合免疫病理确诊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

    作者:吉美霞;陈卫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睡眠呼吸暂停相关因素对血压变化的影响(附791例报告)

    目的 探讨血压变化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相关呼吸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2月在该院睡眠中心就诊的791例成年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SG)和血压监测.按照OSAHS诊断标准,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所有对象分为4组,比较各组患者睡前与醒后的血压变化,并了解血压变化与各项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各组高血压发生率随OSAHS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非OSAHS组患者的睡前醒后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OSAHS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重度OSAHS组患者的SBP、DBP分别升高了4.07 mmHg、3.22mmHg(均P<0.05).轻度OSAHS组DBP的变化与AHI、微觉醒指数(AI)均成正相关(r分别为0.21、0.23,均P<0.05);中度OSAHS组DBP的变化与AHI成正相关(r=0.24,P<0.05);重度OSAHS组SBP的变化与快速动眼期(REM)、氧减指数(ODI)相关(r分别为-0.16、0.16,均P<0.05),其DBP的变化与REM、AHI、ODI相关(r=-0.22、0.21、0.22,均P<0.05).结论 OSAHS可引起夜间血压升高;影响血压的因素因OSAHS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各异.

    作者:李振华;陈;锐;施敏骅;黄隽英;熊康平;赵敏艳;李含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牛奶及其制品消费与结肠癌发病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对现有流行病学资料的总结,分析牛奶及其制品消费与结肠癌的发生是否关联,为寻找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牛奶及其制品与结肠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有11篇病例对照研究被纳入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牛奶、奶制品、奶酪的消费与结肠癌发病的总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87(0.68-1.12)、0.96(0.75-1.23)、0.98(0.85-1.14).结论 通过meta分析提示牛奶及其制品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无关联.

    作者:李伟;秦立强;徐加英;童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