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刚;董启榕;徐又佳;周海斌;金志高;陈海南
目的 分析高分级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65例高分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其中Ⅲ级脑胶质瘤37例,Ⅳ级28例)均给予术后放疗肿瘤剂量(DT)50~60 Gy,同时于DT20Gy后行同步替尼泊甙(VM-26)联合司莫司汀(Me-CCNU)化疗,于放疗开始后4~6个月内完成4-6周期的化疗.结果 高分级脑胶质瘤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77%、31.22%、12.65%.Ⅳ级胶质瘤生存率明显低于Ⅲ级胶质瘤(P<0.01),Ⅳ级与Ⅲ级脑胶质瘤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个月及3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71%、8.04%、0及78.38%、48.03%、21.76%.结论 高分级脑胶质瘤患者术后行放疗同步VM-26联合Me-CCNU方案化疗可取得较好的预后,尤其是Ⅲ级脑胶质瘤患者.
作者:王建平;翟小明;顾科;张军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使用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122例在该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且入院时空腹血糖大于10 mmol/L的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CSII组)和每日多次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组(MSII组),比较血糖控制达标时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总住院时间、胰岛素平均每日用量等指标.结果 当两组血糖达标时CSII组的血糖达标时间、总住院时间、胰岛素平均每日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低于MSII组(P<0.05).结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相比,更接近生理胰岛素的分泌,能更快、更有效安全地控制围手术期血糖.
作者:陆轶群;鲁燕;施毕旻;成兴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介于良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少见病,发病率为2/100万-5/100万[1].Hand-Schuller-Christian病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亚型,多见于儿童,成人罕见.
作者:张华平;周萍萍;曾奕明;邱建龙;吕良超;陈晓阳;杨栋勇;陈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脑CT灌注峰值时间来预测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40例,采取经验法选取延时20s扫描)和B组(40例,采取CTP-CTA联合扫描技术),测量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和上矢状窦,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CT值,并计算同层动静脉CT值差.结果 (1)B组较A组头颈部动脉CT值高(P<0.05),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A组清楚.(2)B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均得到满意的头颈部血管图像;A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得到头颈部血管图像,其中3例(7.5%)因扫描时间过早、5例(12.5%)因扫描时间过晚而致头颈部血管图像显示不佳.结论 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联合应用脑CTP检查中,通过测量脑CT灌注峰值时间预测头颈部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是保障头颈部CTA检查成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作者:蔡武;龚建平;朱江涛;乔方;陈光强;张博;易壁星;钱铭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提取物脑必通对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 用成年大鼠,采用佐剂性关节炎和部分结扎坐骨神经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两种模型,用机械压爪-缩腿法测定痛阈,观察大鼠的痛阈变化和体质量的改变,并测量炎症关节的周长.结果 脑必通大、中、小3个剂量(350、175和87.5 mg/kg)在给药后的观察期(10周)内可使痛阈明显提高(P<0.05),有镇痛作用,但与剂量大小和用药时间长短无明湿依赖性(P>0.05).给药组体质量增加比对照组快(P<0.05).关节炎动物给药后炎症关节周长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必通对病理性疼痛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作者:俞元彪;万雨佳;严洁尘;龚珊;蒋星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 18只5周龄裸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模型组和ATN+BMSC治疗组,每组6只.采用HE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肾小管内径和肾小管壁厚.结果 ATN模型组肾小管均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混浊肿胀、坏死脱落,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于管腔内,肾间质充血、水肿.BMSC治疗组坏死肾小管修复比模型组明显好转,肾小管壁厚比模型组明显变薄(均P<0.05);BMSC组肾小管内径比模型组明显增大,肾脏间质浸润炎症细胞的计数比模型组明显变少(均P<0.01).结论 BMSC治疗能明显促进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修复.
作者:冯健;董兴刚;俞志满;过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逐渐增多,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发病率逐年上升[1,2].股骨粗隆间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作者:吴采荣;丁亮华;黄智慧;梁春红;何双华;凌为其;王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双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合并急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经B超、X线腹部平片(KUB)、CT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双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合并急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先行经皮肾穿刺造瘘及放置双J管引流,然后经ESWL术,将结石粉碎至直径3-5mm为成功标准.结果 ESWL术后2个月B超检查示结石消失14例,结石变小1例.所有患者肾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应用ESWL治疗双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合并急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配合经皮肾穿刺造瘘、放置双J管引流,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吕金东;李书玲;汤元杰;张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脱氧胆酸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环氧合酶-2(COX-2)转录后调控的影响.方法 通过荧光定量PCR,荧光素酶报道基因技术检测脱氧胆酸对COX-2转录后调控的影响.结果 脱氧胆酸可促进COX-2mRNA半衰期的延长,上调含COX-2 3'UTR的荧光素酶报道基因的表达.结论 脱氧胆酸上调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COX-2转录后调控,其主要作用位点在COX-2 3'UTR上.
作者:张云;周苏君;朱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干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脑干梗死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脑内梗死或陈旧性梗死者73例.全部病例行常规DWI轴位扫描,其中24例采用弥散全方向成像,76例采用单方向成像.结果 全部成功行DWI检查.超急性期4例仅在DWI上显示梗死灶;急性期梗死灶对比更加清晰,病变范围较T2加权成像(T2WI)扩大;亚急性期DWI上病灶显示仍呈高信号,与T2WI及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显示大小相仿;慢性期(陈旧性梗死)软化灶DWI显示为低信号.中脑和桥脑梗死急性期病灶边缘模糊;延髓梗死灶局限于单侧,边缘清晰.结论 DWI技术可以更早地检查出脑干梗死灶,明确病灶范围,并推测其新鲜程度.单方向DWI扫描检查时间明显缩短,可减少运动伪影,适用于急重症患者的检查.
作者:黄振健;徐建良;蔡庆;沈玉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 对6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和55例健康对照者(NC组)应用高效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磷脂脂肪酸谱,颗粒增强免疫沉淀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T2DM组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总量为(6.08±1.66)%,较NC组的(9.54±1.54%)显著降低(P<0.01);T2DM组的血清hs-CRP为(7.26±1.34)ms/L,明显高于Nc组的(0.83±0.42)mg/L(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hs-CRP浓度与n-3 PUFA总量负相关(P<0.05).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n-3 PUFA含量低于健康者,血清hs-CRP与n-3 PUFA总量成负相关关系.
作者:楼大钧;朱麒钱;斯徐伟;官莉莉;尤巧英;张爱珍;李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博莱霉素(BLM)所致小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32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EGCG治疗组和醋酸泼尼松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复制小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治疗组分别灌服相应的受试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28 d后观察肺组织肺系数、羟脯氨酸(HYP)含量、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取固定部位肺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肺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I型胶原(Col I)蛋白的表达.结果 给药治疗28 d后,EGCG能明显降低肺系数(P<0.01)、肺组织HYP含量(P<0.01)和MDA含量(P<0.05),明显升高肺组织中GSH含量(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显示,EGCG组肺组织肺泡炎程度和肺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P<0.05);EGCG能明显抑制肺组织中α-SMA、TGF-β1和Col I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EGCG对博莱霉素所致小鼠肺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和降低TGF-β1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肺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有关.
作者:曹志飞;蒋小岗;张洪涛;顾振纶;周文轩;郭次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拟生产药物抗人T淋巴细胞猪免疫球蛋白(ALG)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 ICR小鼠,体质量18-22 g,雌雄各半,分别采用腹腔注射限度试验和尾静脉注射大受试药量试验法,连续观察14 d后处死全部小鼠,并进行尸体解剖、大体肉眼观察,发现异常的组织或器官进行病理切片送检.结果 两种试验方法 结果 均显示:所有试验动物存活,供试品的LD50>5 g/kg,但尾静脉注射大给药量试验时.发现给药2 d内动物的一般情况较差,处死并解剖后发现用药组有少数小鼠出现肝、肾的感染性侵害.结论 ALG的LD50值大于5 g/kg,约相当于临床用量的250~333倍,提示该药物比较安全,但在过量静脉注射后短期内对小鼠仍有一定毒性.
作者:詹合琴;海广范;潘若文;马小伟;杨锦南;沈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应用后腹腔镜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腹腔镜经腹膜后途径行肾上腺肿瘤摘除术63例,肾上腺切除术22例.结果 85例中,84例成功切除肿瘤,首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55~225 min,平均118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3-9 d,平均4.8 d.病理诊断:肾上腺无功能腺瘤22例,原发性醛固酮症腺瘤21例,皮质醇腺瘤7例.嗜铬细胞瘤14例,肾上腺囊肿9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11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结论 后腹腔镜术治疗肾上腺肿瘤安全、有效、创伤小,患者痛苦轻,术后恢复快.
作者:钟隆飞;单玉喜;薛波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几种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与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间组织瓣移植患者34例,共制备皮瓣36块,包括胸锁乳突肌皮瓣、胸大肌皮瓣、前臂桡侧皮瓣,分别用于修复舌、腭、颊、口底、口咽及面颈部大面积复合缺损.分析各组织瓣移植的疗效.结果 制备皮瓣36块中,皮瓣坏死4块.34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3年,随访期间无1例病灶复发;7例区域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4-12个月,均为术后淋巴结证实转移而术后又拒绝放疗、区域复发的患者.2例接受再手术治疗,4例死亡,其余患者均能经口腔进食,面部外形和功能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手术根治的保障,更是术后缺损修复的主要手段,应根据不同适应证进行选择;采用不同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对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灿;张陈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组(A组)与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全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术组(B组),每组34例.记录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x线测量值,包括伤椎相对高度、Cobb角,在CT片上测量椎管狭窄率,对各种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相对高度、手术前后Cobb角、手术前后椎管占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伤椎相对高度及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的短期脊柱矫正及减压效果均满意,但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全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术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首选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
作者:杨金华;吴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27例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H)或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27例IRH/IRP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骨髓象、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BMMNC-Coombs)试验、溶血试验、抗核抗体ANA和ENA抗体谱、T淋巴细胞亚群、染色体核型等以及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环孢霉素A等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反应.结果 该组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血象呈三系、两系或一系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不低;骨髓增生以活跃或明显活跃为主(81.5%),红系比例多增高;BMMNC-Coombs试验阳性率为70.4%;6例(22.2%)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环孢霉素A等治疗有良好反应.结论 IRH/IRP是由于T淋巴细胞调控异常致B淋巴细胞产生针对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的自身抗体而使血细胞减少,BMMNC-Coombs试验对IRI-L/IRP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多数患者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反应良好.
作者:张彦明;孙雨梅;陆沭华;崔红霞;赵广圣;张兴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的疗效.方法 对33例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患者采取主动免疫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相关指标变化以及该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1)共妊娠23例(69.7%),其中已足月分娩10例(30.3%),早产3例(9%),目前尚在妊娠中8例(24.2%),再次自然流产2例(6%);未受孕10例(30.3%).(2)治疗后免疫球蛋白IgG、Ig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补体C3、CD4亦有下降趋势(均P<0.05).(3)在治疗成功组,IgG、IgM、C3、CD4/CD8水平于治疗后明显下降(均P<0.05),而治疗失败、不孕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免疫治疗结局有影响的指标为IgM、C4、CD3、CD8、ACA阳性和流产次数;治疗前C4越高、CD8越低、流产次数越多以及ACA阳性者,越容易导致治疗失败.结论 主动免疫治疗是治疗不明原因性习惯性流产的有效方法 ;治疗后免疫球蛋白、补体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朝有利于妊娠的方向发展;治疗前的有关指标可以预示治疗结局,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选择.
作者:周卫琴;沈宗姬;何琦;华月琴;吴志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在老年患者全麻拔管期引起呼吸抑制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EC50).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患者50例,ASA Ⅰ-Ⅱ级,年龄60-75岁.按照序贯法进行试验,TCI瑞芬太尼的血浆浓度分别由低到高设为0.8、1.0、1.3、1.6、2.0、2.4和3.1 ng/ml,初始靶浓度为3.1 ng/ml,若拔管时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则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浓度的瑞芬太尼TCI;若拔管时患者不出现呼吸抑制,则采用高一级浓度的瑞芬太尼TCI.采用序贯法计算公式,计算全麻拔管期瑞芬太尼TCI引起呼吸抑制的EC56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全麻拔管期有26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以呼吸频率降低、SpO2下降为主要表现;24例患者未出现呼吸抑制.计算得出瑞芬太尼TCI引起呼吸抑制的EC50为1.78 ng/ml,其95%CI为I.55-2.04 ng/ml.结论 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全麻拔管期引起呼吸抑制的EC50为1.78 ng/ml.
作者:乔世刚;谢红;王琛;李华;曹建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股骨头骨骺剥脱性骨软骨炎的影像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股骨头骨骺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及CT征象.结果 X线、CT表现为股骨头骨质局限凹陷,边缘不规则硬化2例,薄层硬化4例.术后半年随访复查股骨头骨骺均恢复正常形态.结论 剥脱性骨软骨炎早期X线多无发现.发生在股骨头骨骺的应与股骨头无菌坏死和早期边缘性骨结核鉴别.该病因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缺血坏死,骨质破坏仅侵犯骨骺的靠关节面边缘,病灶较局限,呈浅勺状,而骨骺的其他部位骨质无破坏,无死骨存在,临床髋部疼痛病史长、无低热,这些均是该病的诊断要点.
作者:顾海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