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华;吴健
目的 探讨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ppGalNAc-T2)对胶质瘤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方法 将ppGalNAc-T2的真核表达正义载体、RNA干扰载体通过脂质体稳定转入胶质瘤细胞U251;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及RT-PCR检测ppGalNAc-T2的表达来确定载体正确转入细胞;细胞分为以下5组:U251转染正义载体组与空载体组、U251转染干扰载体组与对照载体组、U251未转染组,通过RT-PCR方法 检测各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2 mRNA表达的变化;通过划痕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差异.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及RT-PCR检测结果 表明,载体成功转入细胞;RT-PCR检测结果 发现,随着ppGalNAc-T2的增高,MMP-2的表达降低,而TIMP-2的表达升高(P<0.05);划痕结果 显示,正义组细胞迁移能力随ppGalNAc-T2的上调而减弱(P<0.05),干扰组划痕修复较快(P<0.05),其他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 ppGalNAc-T2的上调可抑制细胞的划痕修复,由此推测ppGalNAc-T2可能与胶质细胞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杨玲焰;刘珺;高媛;吴士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Ⅱ式(Auchincloss手术)改进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女性乳腺癌患者56例,其中30例行Auchincloss手术,26例行改进的Auehineloss手术.结果 改进组Ⅰ、Ⅱ级和Ⅲ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较对照组多(P<0.05),改进组清除Ⅲ级淋巴结较对照组更彻底(P<0.05),改进组皮瓣坏死、皮下积液、胸大肌萎缩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通过手术技巧的改进,不仅拓展了Auchincloss手术适应证,而且明显降低了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及胸肌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综合治疗的实施.
作者:刘铁成;李德春;韩福生;金功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磁共振成像(MRI)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测,研究不同性质斑块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征并应用MRI对比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8年5月在该院住院经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后均行颈动脉MRI检测斑块大小、性质、组成成分.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斑块平均厚度消减明显(P<0.05),稳定斑块组的斑块平均厚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的分型由不稳定型斑块向稳定型斑块转化.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消退作用,MRI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检测斑块性质和组成的检测手段.
作者:周果;郭建峰;沈钧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股骨头骨骺剥脱性骨软骨炎的影像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股骨头骨骺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及CT征象.结果 X线、CT表现为股骨头骨质局限凹陷,边缘不规则硬化2例,薄层硬化4例.术后半年随访复查股骨头骨骺均恢复正常形态.结论 剥脱性骨软骨炎早期X线多无发现.发生在股骨头骨骺的应与股骨头无菌坏死和早期边缘性骨结核鉴别.该病因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缺血坏死,骨质破坏仅侵犯骨骺的靠关节面边缘,病灶较局限,呈浅勺状,而骨骺的其他部位骨质无破坏,无死骨存在,临床髋部疼痛病史长、无低热,这些均是该病的诊断要点.
作者:顾海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脑囊虫病是链状绦虫(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脑所引起的疾病.60%~96%的囊虫寄生于脑内,好发于青壮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群饮食结构逐渐科学化,社会卫生保健日益普及化,囊虫病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较少见,因此容易被忽视而误诊.
作者:刘娟;胡伟东;毛成洁;王润榕;李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介入(或联合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25例(146条肢体),其中单纯采用介入治疗肢体87条,介入联合手术治疗59条.结果 142条成功进行了介入和手术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术前减轻,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52±0.16,较术前(0.32±0.11)明显提高(P<0.01).4条治疗失败者行手术截肢,截肢率为2.7%(4/146).治疗30 d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4%(5/125).120例患者随访1-72个月(平均36.3个月).5例人工血管搭桥血栓形成,其中2例予以手术取栓联合人工血管动脉吻合口球扩支架,2例膝上截肢,1例药物保守治疗.5例髂、股胭动脉支架再次出现下肢缺血,其中支架阻塞3例,狭窄2例;3例再次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2例手术转流;症状均缓解.1例胭动脉支架断裂.其他患者下肢症状无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常用治疗方法 .治疗中应注意围手术期处理,提高保肢率,降低治疗并发症,提高治疗安全性.
作者:桑宏飞;李晓强;戎建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自限性淋巴结疾病.近我们通过淋巴结活检结合免疫病理确诊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
作者:吉美霞;陈卫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使用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122例在该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且入院时空腹血糖大于10 mmol/L的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CSII组)和每日多次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组(MSII组),比较血糖控制达标时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总住院时间、胰岛素平均每日用量等指标.结果 当两组血糖达标时CSII组的血糖达标时间、总住院时间、胰岛素平均每日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低于MSII组(P<0.05).结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相比,更接近生理胰岛素的分泌,能更快、更有效安全地控制围手术期血糖.
作者:陆轶群;鲁燕;施毕旻;成兴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引起早产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住院分娩的226例早产病例进行分析,并以同期足月分娩226例产妇作为对照,进行各项参数的比较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早产的原因依次为胎膜早破、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ICP)、重度子痫前期、胎盘因素(前置胎盘及胎盘早剥)、双胎及子宫因素,其中ICP、重度子痫前期及胎盘因素是造成医源性早产的主要原因;产妇的年龄(≤18岁和>35岁)、不良孕产史、孕期未作定期产检与早产密切相关(P<0.05).结论 重视围产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高危妊娠,是降低早产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吴丽萍;张弘;姜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持续微量泵输注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静吸复合麻醉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方法 将36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瑞芬太尼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均以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七氟烷吸入静吸复合,A组以瑞芬太尼持续微量泵输注;B组按需以芬太尼间断静注.观察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5 min OAA/s评分等指标.结果 A组CO2气腹后及苏醒期与诱导前相比较,血压、心率无显著变化(P>0.05);B组气腹后及苏醒期HR、SBP、DBP较诱导前显著升高(P<0.05).A组血压、心率的变化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OA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持续微量泵输注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静吸复合麻醉血流动力性稳定,术毕苏醒迅速、完全.
作者:曹晖;李金彪;朱菊英;王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与常规手术治疗方法 的疗效,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LISS治疗的优良率(86.7%)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疗效良好,优点明显.
作者:周颖川;高爱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含有人IKK2d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诱导免疫耐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从质粒pACCMVPLPA SR(+)-IKK2dn中酶切出IKK2dn基因,并插入pShuttle-CMV-GFP(-)TEMP载体中构建成腺病毒穿梭质粒,Kpnl/HindⅢ酶切鉴定.将pShuttle-CMV-GFP(-)TEMP-IKK2dn转移到pAdxsi载体上,得到pAdxsi-GFP-IKK2dn病毒质粒,Xhol酶切后鉴定.将鉴定正确的质粒用脂质体法转染人胚肾细胞株HEK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并在HEK293细胞中反复扩增并纯化,根据报告基因GFP测定病毒滴度.转染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后采用RT-PCR检测目的 基因的表达.结果 经酶切和RT-PCR鉴定,得到预期的1060 bp条带,证实成功构建了携带IKK2d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出高滴度(2×1011PFU/ml)的重组腺病毒.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IKK2dn-cDNA的重组腺病毒,为进一步研究用IKK2dn基因修饰DC诱导免疫耐受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樊彩斌;温端改;欧阳骏;农绍军;侯建全;严春寅;浦金贤;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价不同阶段糖尿病(DM)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肾功能受损情况.方法 将72例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不同分为以下3组:(1)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25例,uAER<20μg/min;(2)微量白蛋白尿组(DM2组)24例,UAER为20~200μg/min;(3)临床蛋白尿组(DM3组)23例,UAER>200μg/min.3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NC组,n=40)一起进行99Tcm-TcDTPA和99Tcm-EC肾动态显像,并同时测定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DM1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及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明显高于NC组(P<0.01);DM2组GFR、ERPF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99TcmDTPA法测定的肾功能曲线半排时间(T1/2)延长(P<0.05),20 min残留率(C20)增高(P<0.05);DM3组GFR、ERPF明显下降(P<0.01),肾功能曲线峰时(Tp)后延(P<0.01),T1/2更加延长(P<0.01),C20更加增高(P<0.01),滤过分数(FF)、血Cr、尿Alb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核素肾动态显像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并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进程以及为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
作者:姚立新;李昨非;刘波;郭雷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雌二醇(E2)在小鼠铁调素和膜铁转运蛋白表达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在不同时间、使用不同浓度雌激素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应用RT-PCR法检测肝脏铁调素和膜铁转运蛋白mRNA.结果 注射50μgE212 h和24 h后小鼠铁调素表达增加(P<0.05),而注射100μgE2 12 h后小鼠膜铁转运蛋白表达也出现上调(P<0.05).结论 E2可通过调节小鼠肝脏铁调素和膜铁转运蛋白表达而影响铁代谢.
作者:郭晓强;乔亚迢;丁卉;刘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介于良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少见病,发病率为2/100万-5/100万[1].Hand-Schuller-Christian病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亚型,多见于儿童,成人罕见.
作者:张华平;周萍萍;曾奕明;邱建龙;吕良超;陈晓阳;杨栋勇;陈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27例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H)或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27例IRH/IRP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骨髓象、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BMMNC-Coombs)试验、溶血试验、抗核抗体ANA和ENA抗体谱、T淋巴细胞亚群、染色体核型等以及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环孢霉素A等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反应.结果 该组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血象呈三系、两系或一系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不低;骨髓增生以活跃或明显活跃为主(81.5%),红系比例多增高;BMMNC-Coombs试验阳性率为70.4%;6例(22.2%)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环孢霉素A等治疗有良好反应.结论 IRH/IRP是由于T淋巴细胞调控异常致B淋巴细胞产生针对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的自身抗体而使血细胞减少,BMMNC-Coombs试验对IRI-L/IRP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多数患者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反应良好.
作者:张彦明;孙雨梅;陆沭华;崔红霞;赵广圣;张兴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青蒿素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的毒性和放射增敏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青蒿素对HeLa细胞的毒性,测出青蒿素的适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用MTT法检测青蒿素对HeLa细胞放射增敏的影响,用多靶单击方程拟合HeLa细胞的剂量存活曲线求出辐射增敏比,评价增敏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青蒿素与HeLa细胞作用24 h的IC50为600.19 nmol/ml,作用48 h的IC50为160.71 nmol/ml.青蒿素对HeLa细胞的辐射增敏比(SER)为1.17.单放组和增敏组放疗后24 h的周期变化,不同照射剂量的增敏组G2/M期比例下降.结论 青蒿素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有毒性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青蒿素对HeLa细胞有放射增敏性.青蒿素能抑制电离辐射诱导的G2期阻滞.
作者:宫晓梅;周道安;曹建平;樊赛军;朱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组(A组)与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全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术组(B组),每组34例.记录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x线测量值,包括伤椎相对高度、Cobb角,在CT片上测量椎管狭窄率,对各种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相对高度、手术前后Cobb角、手术前后椎管占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伤椎相对高度及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的短期脊柱矫正及减压效果均满意,但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全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术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首选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
作者:杨金华;吴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A族溶血链球菌(GAS)感染和多发性抽动症(TS)的关系.方法 采用抗DNA酶B微量法及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39例TS患儿和4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抗DNA酶B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和C反应蛋白(CRP)以确定链球菌感染.结果 TS患儿抗DNA酶B抗体的阳性率(51%,22/39)高于非感染性疾病对照组(30%,11/40)(P<0.05);ASO阳性率(41%,16/39)高于对照组(20%,8/40)(P<0.05);CRP的阳性率(31%,12/39)也高于对照组(3%,1/40)(P<0.01).结论 GAS感染可能和TS有关.
作者:张利亚;李岩;汤继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的疗效.方法 对33例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患者采取主动免疫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相关指标变化以及该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1)共妊娠23例(69.7%),其中已足月分娩10例(30.3%),早产3例(9%),目前尚在妊娠中8例(24.2%),再次自然流产2例(6%);未受孕10例(30.3%).(2)治疗后免疫球蛋白IgG、Ig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补体C3、CD4亦有下降趋势(均P<0.05).(3)在治疗成功组,IgG、IgM、C3、CD4/CD8水平于治疗后明显下降(均P<0.05),而治疗失败、不孕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免疫治疗结局有影响的指标为IgM、C4、CD3、CD8、ACA阳性和流产次数;治疗前C4越高、CD8越低、流产次数越多以及ACA阳性者,越容易导致治疗失败.结论 主动免疫治疗是治疗不明原因性习惯性流产的有效方法 ;治疗后免疫球蛋白、补体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朝有利于妊娠的方向发展;治疗前的有关指标可以预示治疗结局,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选择.
作者:周卫琴;沈宗姬;何琦;华月琴;吴志南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