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莉;刘曼华;杨其昌;陶潜;鲁晓燕;王莹
目的 探讨颈部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分析该院手术治疗的颈部神经鞘瘤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诊断为神经鞘瘤18例(占78.3%),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良性神经鞘瘤.术后出现声音嘶哑2例,上肢麻木感3例,术中损伤臂丛神经1例,经治疗后均恢复.17例获随访半年至8年,无复发和恶变.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手术中应尽可能保留来源神经的完整性.术前明确诊断是术中防止神经损伤的关键.一旦出现神经损伤,积极治疗能恢复功能.
作者:沈建辉;董晓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高龄人群的增加,老年人肠梗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院自2004年至2009年共收治肠梗阻216例,其中60岁以上85例(占39.35%),现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作者:徐忠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Runx3与凋亡抑制因子Bcl-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胃腺癌组织、1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及10例因胃良性病变行部分切除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unx3、Bcl-2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Runx3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9.7%,明显低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68.4%)及正常胃黏膜组织(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Bcl-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1%,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42.1%)及正常胃黏膜组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unx3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 Runx3蛋白低表达及Bcl-2蛋白高表达对胃腺癌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对评价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成秀梅;冯一中;钱春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使用吻合器在胃前壁行食管胃吻合在近端胃切除术后抗返流中的作用.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2例,对照组45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并分析两组术后在返流性食管炎及其他并发症上的差异.结果 两种术式在影响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他并发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吻合器行食管胃前壁吻合术能有效降低近端胃切除术后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其他风险的发生.
作者:彭宏伟;史平淮;任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肺炎支原体(myeoplasma pneumoniae,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也是呼吸道以外多个脏器疾病的重要原因,而MP脑炎是MP所致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类型.现就我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住院的MP脑炎17例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潘乐英;汤继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类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转移酶8/133半乳糖基转移酶7(β3GnT8/β3GalT7)与人4IgB7-H3蛋白的相互作用,以期阐明该糖基转移酶对人4IgB7-H3蛋白的翻译后糖基化修饰作用.方法 在线预测软件预测人4IgB7-H3蛋白氨基酸序列上潜在的糖基转移酶作用位点;免疫共沉淀探讨β3GnT8/β3GalT7与人4IgB7-H3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技术研究两种蛋白质在细胞内的空间定位.结果 人4IgB7-H3蛋白氨基酸序列上潜在的N一糖基化位点共有8个,O-β-GIcNAc的附着位置共有18个;β3GnT8/β3GalT7与人4IgB7-H3蛋白能相互结合而被共沉淀;两种蛋白质能在人肺癌A549细胞中共定位.结论 人类β3GnT8/β3GalT7可能对人4IgB7-H3蛋白有糖基化修饰作用.
作者:唐春花;蒋俊华;王建浩;岳爱环;徐云霞;李婷;周迎会;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肝胆胰手术及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中常常需要一种自体生物材料来覆盖肝断面、胆囊床、吻合口、裸露血管及修补穿孔,以期单减少术后瘘、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往我们大都使用大网膜来完成此类手术,但在腹腔严重感染大网膜粘连成团,或大网膜过短,或既往手术中大网膜已被切除等情况下显然不能利用大网膜来达到目的,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好的能够替代大网膜的自体组织.肝圆韧带位于上腹部,柔韧性好,组织结构致密,取材方便,且可剖开形成一较大的自体补片,比大网膜有其独特的优势~([1]).现将我们的使用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小华;钱海鑫;秦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诱导C57鼠产生β淀粉样蛋白抗体的新途径.方法 收获小鼠骨髓细胞,定向培养为树突状细胞(DCs),培养期间加用突变型β淀粉样蛋白1-42多肽刺激致敏.流式细胞仪测定收获的DCs成熟度.将致敏DCs作为疫苗接种至C57鼠,以β淀粉样蛋白+氟氏佐剂接种作为阳性对照,用间接ELISA法测定小鼠的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滴度.结果 用突变型β淀粉样蛋白刺激DCs可促进其表面CD11c、CD86、MHC-Ⅱ及CD80分子表达从54.69%、76.68%、44.77%和58.65%分别提高到77.49%、92.76%、85.52%和75.57%.接种DCs后14 d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滴度开始逐渐升高,一直持续到免疫后35 d仍未见降低.相对于佐剂疫苗7 d显著升高、21 d达峰的变化曲线有所平缓和滞后.DCs疫苗免疫后平均抗体滴度高达到2 425.17倍,但比佐剂疫苗组要低(平均高3 200倍).结论 采用DCs疫苗能有效地诱导C57鼠产生足够的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
作者:罗仲秋;王金环;徐新女;冯全胜;王淑杰;林娜;刘宏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糖基转移酶(GT)催化底物的糖基化反应.方法 采用TOPO-TA克隆法建立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硫酸基(磺基)转移酶(GleNAc6ST)、半乳精基转移酶(GalT)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GnT)等4类糖基转移酶的cDNA文库,并以此制成表达谱基因点阵.利用此点阵采取化学发光法检测不同肿瘤细胞株中4类糖基转移酶的相应表达谱.结果 在不同肿瘤细胞中ppGalNAcT、ClcNAc6ST、GalT和GnT基因的表达水平不一;而在同一肿瘤细胞中,4类糖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也有差异.结论 这项研究为以后利用糖基转移酶的表达谱来检测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依据.
作者:贾伟;徐岚;史宁;邵雪君;周迎会;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均在腹部手术后5~10 d发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及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无肠瘘、腹膜炎或肠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多是腹腔内无菌性炎症所致的动力性和机械性并存的肠梗阻,宜保守治疗,禁忌手术.
作者:朱学锋;李德春;朱东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治疗软组织缺损创面中的应用.方法 对21例创面应用负压引流技术,待肉芽组织新鲜后,行植皮或植皮联合皮瓣转移术.结果 21例创面全部愈合,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其中16例创面经VSD治疗后,肉芽新鲜,行自体皮移植后创面愈合;2例创面行植皮联合皮瓣移植后创面愈合;1例创面局部颅骨外露,给予钻孔去颅骨外板,负压吸引14 d后,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经植皮创面愈合;2例创面经两次置入VSD治疗,局部皮瓣转移后,创面愈合.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用于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治疗,能减少手术操作,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创面愈合,是一种早期治疗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建超;沈国良;赵小瑜;陆兴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乳腺癌的X线钼靶与MRI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钼靶与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X线钼靶与MRI表现.MRI分别采用自旋回波TlWI、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X线钒靶采用常规方法摄片.结果 MRI诊断正确53例.诊断准确率为91.37%,显示钙化8例,钙化显示率为13.97%;X线钼靶诊断正确42例,诊断准确率为72.41%.显示钙化38例,钙化显示率为65.52%.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X线钼靶,钼靶对钙化显示较好,两者联合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勇俊;范晓芳;王卫理;何玉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不同大小山羊卵泡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胚胎发育的能力.方法 收集不同大小山羊卵泡的卵母细胞,分3组进行体外培养.Ⅰ组:卵泡直径≥5.0 mm; Ⅱ组:卵泡直径3.0~4.9 mm;Ⅲ组:卵泡直径<3.0 mm.观察各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卵裂率及囊胚形成率.结果 3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与受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组卵母细胞的卵裂率及囊胚形成率分别为53.8%和28.6%,均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均P<0.01).结论 在进行山羊未成熟卵体外成熟培养时,卵泡直径≥3 mm的卵母细胞体外发育潜能较卵泡直径<3 mm的卵母细胞好.
作者:吴志南;华月琴;陈瑞华;沈宗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性膈疝(CDH)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例(其中6例经引产证实)CDH的胎儿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左侧CDH的胎儿均显示心脏受压移位,心尖指向右前,6例显示胸腔内胃泡回声与心脏相邻;1例CDH胎儿心脏向左前方移位,胸腔内见肝脏及肠管样回声并可见肠蠕动.结论 超声检查安全可靠、实用快捷,对胎儿CDH确诊率高.
作者:唐亚奇;邓学东;梁青;常红梅;姜小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状况及耐药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苏州地区2004年至2007年32所医院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情况.结果 2004年至2007年32所医院共发生院内感染17 668例,其中铜绿假单孢菌1334例(7.55%),鲍曼不动杆菌1 187例(6.72%).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两者分别占85.01%、86.69%;感染科室则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ICU病房、呼吸内科.从2004年至2006年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007年有所下降.结论 苏州地区院内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医院应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医院感染工作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院内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及耐药率的升高.
作者:秦爱兰;熊桂珍;范斌;李新芳;邓长卿;甘建和;刘月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以Smad3基因为研究对象,筛选出该基因的有效siRNA干扰载体,并探讨下调表达Smad3基因对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s)家族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事先构建的3个带有荧光标记的干扰载体分别转染人肝星状细胞株(HSC)中,通过RT-PCR、Western blot方法分别从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干扰效率.并通过转染有效的Smad3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检测下调Smad3以后对糖基转移酶ppGalNAcTs家族mRNA表达的影响情况.结果 成功筛选到Smad3基因的有效siRNA干扰载体,检测出转染了Smad3的siRNA表达载体的肝星状细胞中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都受到了抑制,而糖基转移酶ppGalNAcTs的mRNA表达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结论 成功筛选到一个Smad3基因的siRNA 干扰载体,继而可转染人肝星状细胞,并抑制其中Smad3蛋白的表达,为研究siRNA方法在肝纤维化中的治疗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持.
作者:胡从莉;王泽荣;孙斌;徐正荣;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对新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 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和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3-DG对新血管生长的影响.CAM血管生长采用单位面积血管百分比法评价;细胞增殖采用M,IT法评价.结果 0.1、1μg 3-DG和0.1μg AGEs组均可促进CAM新生血管生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内皮细胞孵育24 h后,3-DG 50、 100、150、200和250 mg/L浓度组均明显促进内皮细胞生(P<0.05),而300、400 ms/L浓度组则无促进作用(P>0.05);与内皮细胞孵育48 h后,50、100、150和200 mg/L浓度组均有促进内皮细胞生长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 mg/L无作用呈下降趋势,而300和400 mg/L浓度组则明显抑制内皮细胞生长(P<0.05).形态学观察,3-DG 300 mg/L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出现细胞核固缩.结论 3-DG可以诱导新血管生长.
作者:江国荣;张露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左旋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4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0.375%布比卡因+0.5%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试验组使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0.5%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每组20例.观察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SpO_2,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高阻滞平面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范围、麻醉质量、呼吸抑制程度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范围、麻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高阻滞平面时间试验组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抑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75%左旋布比卡因+0.5%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0.5%利多卡因都能安全用于胸段硬膜外阻滞,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麻醉要求,但左旋布比卡因较短的诱导时间和较低的神经及心脏毒性用于胸段硬膜外阻滞具有优越性.
作者:邓宏平;黄兰菊;马正美;徐志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胃癌合并肝转移的外科治疗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网顾总结48例胃癌肝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22例胃癌肝转移者仅行胃癌原发灶切除+术后全身化疗;对胃癌肝转移的孤立病灶行同步切除12例;未能切除肝转移灶者实施无水乙醇瘤体注射+门静脉埋泵化疗共14例.肝转移灶未治疗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为14%、0;肝转移灶切除术后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为58%、25%;肝转移灶局部治疗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7%、21%.后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转移灶治疗组与未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癌合并肝转移的病灶应实施积极的局部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黄志华;严广;葛新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奥沙利铂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奥沙利铂作用于SMMC7721细胞,应用MTT法检测奥沙利铂对SMMC772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e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性.结果 奥沙利铂可抑制SMMC7721细胞的生长并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细胞阻滞于S期和SubGl峰.经过奥沙利铂诱导,caspase-3、caspase-9活性被上调,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aspase-8活性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 奥沙利铂具有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及诱导亡作用,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内源性凋亡途径实现.
作者:江敏华;童福易;甘建和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