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辉;陈卫昌;吴晓英;顾冬梅;郭凌川;康苏娅
多发性骨髓瘤放化疗后临床常见继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于放化疗后数年开始发病.但临床也发现极少数病例系多发性骨髓瘤伴发急性白血病.与放化疗无明显相关性,此类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之间存在着内在相关性,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何雪峰;张日;张旭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在头皮回植治疗头皮撕脱伤中的效果.方法 对12例头皮完全撕脱,不能进行血管吻合再植者采用中厚皮片反取皮原位移植,皮片表面用VSD泡沫敷料覆盖封闭,持续负压吸引,维持负压大小在20~30 kPa.结果 经负压封闭引流10~12 d后,11例皮片全部存活,创面愈合;1例颅骨外露局部皮片坏死.经颅骨密集钻孔凿除外板及VSD后,Ⅱ期植皮愈合.结论 VSD引流充分,可减少创面感染机会,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皮片与创面良好贴附,有利于皮片存活.
作者:何罕亮;陆兴安;沈国良;赵小瑜;祁强;林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125)I-脱氧尿嘧啶核苷(~(125)I-UdR)在膀胱癌大鼠模型中的分布和安全性,为~(125)I-UdR的临床应用做准备.方法 (1)大鼠膀胱内灌注N-甲基亚硝基脲(MNU)2 mg/次,每2周1次,共4次.进行膀胱黏膜病理学动态观察.(2)荷瘤鼠膀胱内灌注相对合适剂量(37.5MBq/kg)的~(125)I-UdR,通过SPECT显像和γ计数仪测量各脏器放射性活度来了解晒~(125)I-UdR在荷瘤鼠体内的分布规律;分析膀胱灌注~(125)I-UdR后外周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病理结果,评价~(125)I-UdR的安全性.结果 (1)10周后大鼠膀胱致癌率为100%.(2)荷瘤鼠膀胱灌注~(125)I-UdR主要分布在膀胱肿瘤及其周围膀胱组织内,肝、脾、肾、肺有少量分布.外周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正常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荷瘤鼠膀胱内灌注~(125)I-UdR(37.5MBq/kg)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卢建林;侯建全;冯一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使用吻合器在胃前壁行食管胃吻合在近端胃切除术后抗返流中的作用.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2例,对照组45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并分析两组术后在返流性食管炎及其他并发症上的差异.结果 两种术式在影响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他并发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吻合器行食管胃前壁吻合术能有效降低近端胃切除术后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其他风险的发生.
作者:彭宏伟;史平淮;任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非力特对心肌细胞电牛理作用的特点.方法 (1)应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记录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膜延迟整流性钾流(I_K),观察不同浓度多非力特对,I_K的影响,并探讨,I_K的快速激活成分(I_(Kr))的电生理特性.(2)标准微电极技术记录豚鼠右室乳头肌细胞动作电位,观察不I司浓度多非力特灌流前后动作电位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1)多非力特0.01~0.5μmol/L呈浓度依赖性抑制,I_K的时间依赖性外向钾流(I_(Ktumr))和尾电流(I_(Ktail)),但浓度再增大至1 μmol/L后,此抑制作用趋干大.对-20 mV钳制电压I_(Ktime)、I_(Ktail)的抑制程度比+50 mV时史明显(P<0.05或0.01).(2)通道动力学分析发现,多非力特1 μmol/L使I_(Ktail)快失活过程消失,慢失活时间常数无明显变化(P>0.05).(3)多非力特敏感的电流成分在-40 mV开始呈电压依赖性快速激活,峰值电压为0,开始出现内向整流,其I_(Ktail)也呈电压依赖,无内向整流,但膜电位达+20mV后达饱和,以上均符合I_(Kr)的特点.(4)多非力特时动作电位的影响:0.5和1.0 μmol/L浓度下可使动作电位时程(APD30、APD90)均明显延长(P<0.05或<0.01),且呈反转频率依赖性,结论多非力特对,I_K的作用符合特异性I_(Kr)阻滞剂的特点,并呈反转频率依赖性延长APD,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基础.
作者:尹德录;李晓东;蒋文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对于广泛前颅底骨折引起的脑脊液鼻瘘,手术修补难度大,成功率低,复发率高.2002年至2008年我们采用鼻内镜辅助下经鼻对6例广泛前颅底骨折经额修补后复发的脑脊液鼻瘘进行修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符耀清;高恒;那汉荣;徐伟东;徐向东;冯东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电除颤对心肌的影响.方法 对30头太湖猪进行电除颤,对除颤前及除颤后1、4、12、24、72 h电解质(K~+、Na~+、Cl~-)和心肌损伤标志物(AST、LDH、CK、CK-MB、CTnI)的含量进行比较.间时观察72 h后处死的猪心肌的病理改变,从而判断心肌损伤程度.结果 (1)电解质(K~+、Na~+、Cl~-):除颤后各时间段与除颤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肌标志物(AST、LDH、CK、CK-MB、CTn):与除颤前相比,心肌各标志物在除颤后12~72 h的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病理结果: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发现,除颤后心肌有心内膜水肿、心肌出血、局部心肌断裂及退行性病变等病理变化.结论 除颤对心肌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除颤后对心肌损伤的监测.
作者:黄惠芳;朱莹;顾国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奥沙利铂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奥沙利铂作用于SMMC7721细胞,应用MTT法检测奥沙利铂对SMMC772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e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性.结果 奥沙利铂可抑制SMMC7721细胞的生长并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细胞阻滞于S期和SubGl峰.经过奥沙利铂诱导,caspase-3、caspase-9活性被上调,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aspase-8活性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 奥沙利铂具有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及诱导亡作用,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内源性凋亡途径实现.
作者:江敏华;童福易;甘建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Runx3与凋亡抑制因子Bcl-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胃腺癌组织、1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及10例因胃良性病变行部分切除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unx3、Bcl-2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Runx3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9.7%,明显低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68.4%)及正常胃黏膜组织(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Bcl-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1%,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42.1%)及正常胃黏膜组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unx3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 Runx3蛋白低表达及Bcl-2蛋白高表达对胃腺癌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对评价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成秀梅;冯一中;钱春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对新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 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和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3-DG对新血管生长的影响.CAM血管生长采用单位面积血管百分比法评价;细胞增殖采用M,IT法评价.结果 0.1、1μg 3-DG和0.1μg AGEs组均可促进CAM新生血管生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内皮细胞孵育24 h后,3-DG 50、 100、150、200和250 mg/L浓度组均明显促进内皮细胞生(P<0.05),而300、400 ms/L浓度组则无促进作用(P>0.05);与内皮细胞孵育48 h后,50、100、150和200 mg/L浓度组均有促进内皮细胞生长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 mg/L无作用呈下降趋势,而300和400 mg/L浓度组则明显抑制内皮细胞生长(P<0.05).形态学观察,3-DG 300 mg/L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出现细胞核固缩.结论 3-DG可以诱导新血管生长.
作者:江国荣;张露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施行以腹膜替代行阴道延长术在官颈鳞状上皮细胞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0例官颈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中,研究组24例在常规宫颈癌根治术后以腹膜替代行阴道延长术,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宫颈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测定阴道长度,研究组阴道深7.5~11 cm,平均8.1 cm,对照组阴道深4~5.5 cm,平均4.7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研究组对性生活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根治术中施行以腹膜替代行阴道延长手术能使患者术后阴道有足够的长度,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并且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剀;史红梅;刘蓓;徐瑾;刘植华;姚吉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目前其病因尚未明确,治疗方法繁多,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我科自2007年2月至2008年10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咯地尔治疗5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8例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14~81岁,平均43岁;病程1~33 d.单耳发病51例,双耳同时发病7例.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分级,轻度12例,中度26例,重度16例,极重度4例.伴有眩晕41例,耳鸣52例.
作者:吕宏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糖基转移酶(GT)催化底物的糖基化反应.方法 采用TOPO-TA克隆法建立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硫酸基(磺基)转移酶(GleNAc6ST)、半乳精基转移酶(GalT)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GnT)等4类糖基转移酶的cDNA文库,并以此制成表达谱基因点阵.利用此点阵采取化学发光法检测不同肿瘤细胞株中4类糖基转移酶的相应表达谱.结果 在不同肿瘤细胞中ppGalNAcT、ClcNAc6ST、GalT和GnT基因的表达水平不一;而在同一肿瘤细胞中,4类糖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也有差异.结论 这项研究为以后利用糖基转移酶的表达谱来检测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依据.
作者:贾伟;徐岚;史宁;邵雪君;周迎会;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白噬在槲皮素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采用MTT法测定槲皮素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MDC荧光染色观察给药后MCF-7细胞的自噬征象;应用JC-1荧光染色观察给药后MCF-7细胞的线粒体变化;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以观察用自噬特异性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阻断自噬后槲皮素抑瘤作用的变化.结果 槲皮素对MCF-7细胞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此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槲皮素给药后早期可诱导MCF-7细胞发生自噬及线粒体变化;在槲皮素给药前和给药后阻断自噬,槲皮素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均增强.结论 槲皮素能明显抑制MCF-7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发生自噬,伴随线粒体发生变化.由槲皮索引发的自噬能够明显保护MCF-7细胞,减少囚槲皮素导致的细胞死亡.
作者:高薇;朱茉莉;李君;梁中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非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126例急性非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了解胰胆管合流异常(AJPBD)与病情的关系.结果 126例患者保守治疗后肝功能检查中总胆红素(TB)、谷草转氪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AJPBD组AST、ALT和GGT高于非MP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JPBD可能是导致急性非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因素.
作者:翟年宽;顾元龙;刘敏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胰腺B细胞显像~(99)Tc~m-DTPA-NGN2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规律,为~(99)Tc~m-DTPA-NGN2用于临床胰腺B细胞显像及胰腺癌的核医学显像做基础.方法 正常小鼠42只,分为7组,每组6只,尾静脉注射~(99)Tc~m-DT.PA-NGN2 3.7 MBq后5、15、30 min和1、2、4、6 h放血处死,取心、肝、脾、肺、脑、肾、肌肉、骨、小肠、胃、胰腺和血液等组织或器官,称重并测量其放射性,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同时,取正常小鼠5只,尾静脉注射~(99)Tc~m-DTPA-NGN218.5 MBq后相同时间进行显像.结果 ~(99)Tc~m-DTPA-NGN2 主要经肾脏代谢,脑内未见摄取,各组织、器官的百分注射剂量率在1 h内均迅速下降,胰腺的百分注射剂量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在1~2 h内保持较高水平.显像结果与生物分布实验结果一致,随时间的延长胰腺显影逐渐清晰,在1~2 h内均可清晰观察胰腺组织.结论 ~(99)Tc~m-DTPA-NGN2可能是一种较好的胰腺B细胞显像剂,在胰腺B细胞的功能显像和胰腺癌显像的应用中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谢莹;唐军;刘志华;杨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及肿瘤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人口的老龄化,器官移植及各种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糖皮质激素的使用,ICU危重患者的明显增多等,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危险性也明显增高.据文献报道,近年来国内外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多,其病死率可高达29%~60%~([1]).本研究对65例ICU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钮金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四肢神经鞘类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声像图特点.方法 对10例志愿者健全肢体进行检查,在了解正常四肢神经的形态及走行的基础上,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神经鞘类肿瘤的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正常四肢神经声像图特点为:纵切面呈条索状高回声,横切时呈类圆形的筛网状结构,其周围包绕稍高回声带.18例神经鞘瘤(上肢14例,下肢4例)均为单发,图像特征以椭圆形实性低回声(15/18)为主,边界清晰,有包膜.8例良性纤维瘤(上肢5例,下肢3例)中,6例单发,为实性低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呈梭形为主(6/8),两端与神经相连;2例为多发,呈串珠状.结论 四肢神经鞘类肿瘤在声像图上有其特征性表现,超声可为临床提供首选的影像诊断.
作者:金建文;查月琴;林和平;沈为东;董凤林;王阿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弹性纤维层发生变性导致主动脉管径扩张和内膜撕裂,因而形成的双层管腔或血肿.它是极为凶险的血管病急症,为了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本文将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彩超确诊的20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许良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组织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将88例胰腺癌组织和11例正常胰腺组织制成组织芯片,采用二步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P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并对随访2个月~6年的53例作了生存分析.结果 胰腺癌中OPN阳性表达54例(61.36%).OPN表达和胰腺癌的临床TNM分期晚、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与肿瘤病理分级、部化和大小尤关(P>0.05).对随访的53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显示,OPN表达与预后有关(P<0.05).结论 OPN在胰腺癌中过表达可能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OPN是胰腺癌有意义的预后指标.
作者:刘峰;干文娟;冯一中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