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评述

裴学军;肖飞;唐惠丹;赵厚睿

关键词:糖尿病, 认知功能障碍, 中医, 辨证论治, 药理
摘要:回顾近二十年2型糖尿病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药研究概况,在中医药理论、临床及实验室研究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中药作用机制进行了评述,对研究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着重分析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当前研究的缺陷,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和将来研究的方向,认为现代研究应将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经验和实验研究相结合,将现代医药知识与传统的中医理论相融合.研究以期为今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借鉴.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SRS的苦碟子注射液(碟脉灵)ADR信号分析-决策树和神经网络模型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决策树和神经网络模型在苦碟子注射液(碟脉灵)自发呈报系统(SRS)数据库信号预警分析中的应用准确性和价值,明确碟脉灵ADR信号的发生特征.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SRS数据库中的碟脉灵ADR信息,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碟脉灵不良反应数据库,分别采用决策树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对碟脉灵ADR信号进行预测模型建构和提升度检验.结果 (1)碟脉灵ADR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决策树模型显示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发生年度、剂量、原发疾病影响、触发时间和年龄,神经网络模型显示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发生季节、发生年度、年龄、用药次数和触发时间;(2)预测准确度方面,决策树模型为53.93%,神经网络模型50.4%;(3)模型提升度方面,以常见的不良反应“皮疹”为例进行检测,决策树模型比神经网络模型提升度阈值下降更平缓且表现相对稳定.结论 基于现有数据,苦碟子注射液ADR的发生很可能与年龄和触发时间相关;在预测准确度和提升度方面,决策树模型均优于神经网络模型;两者比较决策树可能更适合用于对于碟脉灵现有SRS系统数据的分析.

    作者:阎博华;彭成;谢雁鸣;王巧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基于厥阴阳气来复角度的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变化规律探讨

    通过对厥阴的阳气来复过程的分析,阳气来复过程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分析,阐述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变化规律,为下一步梳理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慢病管理治疗方案提供新角度.

    作者:黄智斌;陈延;何家鸣;欧阳博文;刘奇;杨弘楚;李志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艾灸调整实验性RA大鼠炎性因子IL-1昼夜节律的研究

    目的 根据以往研究事实,结合“子午流注”治疗思想和现代节律研究方法,探索艾灸治疗RA的IL-1节律调控机制.方法 以144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假摘除肾上腺组(以下简称假摘组)、摘除肾上腺组(以下简称摘除组)、摘除肾上腺艾灸组(以下简称摘灸组),各组分4个时间点(分别为0点组、6点组、12点组、18点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各组大鼠实验全程给予LD12:12的光暗周期限制,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动物采用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福氏完全佐剂建立RA模型.造模后对摘除组、摘灸组大鼠摘除双侧肾上腺预处理.艾灸组、摘灸组大鼠在上午7:00 ~9:00进行单侧麦粒灸肾俞、足三里治疗(双侧交替治疗),其它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艾灸治疗.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分别进行体重及足容积测定.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各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血,用酶免法做相关指标检测.数据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Halbeg余弦法软件进行昼夜节律分析.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IL-1保持昼夜节律性(P<0.05),但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有增高趋势,中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IL-1存在昼夜节律性(P<0.05),峰相位有前移趋势,振幅有降低趋势,中值明显降低(P<0.05);与艾灸组比较,摘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IL-1昼夜节律消失,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接近,中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 实验性RA大鼠血浆IL-1具有明显的病理性昼夜节律特征;在HPAA完整的条件下,艾灸可能通过调整实验性RA大鼠IL-1的昼夜节律,从而发挥控制炎症的作用.

    作者:马文彬;刘旭光;覃勇;周海燕;杨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当归补血汤的研究进展

    目的 综述近年来当归补血汤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的进展.方法 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章,检索词“当归补血汤”.对检索到文章进行初审,纳入有关当归补血汤配伍比例、有效成分、药理研究等研究相关文献.结果 终引用44篇相关文献,对当归补血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论 当归补血汤配伍比例的合理性已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其药理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作用机制也再被逐步深入研究.

    作者:曾宇;张三印;胡冠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姜制黄连炮制近年来研究进展

    从姜制黄连的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寒热药性以及干姜、生姜炮制对黄连的影响等方面来探究姜制对黄连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进一步阐明姜制黄连的炮制机理提供基础.

    作者:王婷婷;钟凌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校校内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医院校医药营销专业为例

    以某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讨论了医药营销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现状,特别是校内实践基地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医药营销专业校内实践基地工作规范、充分利用现有校内实践基地、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建设校内创业创新基地等建议,并对实践基地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提出了设想,还介绍了美国大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经验.

    作者:程潇;王永健;官翠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枸橘苷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传统中药枸橘主要成分之一枸橘苷对血管生成的抑制及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黏附抑制试验、迁移抑制实验及体内鸡胚绒毛尿囊膜法(CAM法)研究枸橘苷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RCR)方法检测枸橘苷对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枸橘苷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27.8±0.2) μmol·L-1,优于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IC50≥(33.8±0.1) μmol·L-1];在体外该化合物能够明显抑制内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作用,同时体内实验显示该化合物在30μg剂量浓度时能够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RT-RCR实验显示枸橘苷在12.5 μmol·L-1和25μmol·L-1剂量时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VEGF-A mRNA表达,且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结论 枸橘苷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以及降低肿瘤细胞表达VEGF的量有关.

    作者:李增;陈灵芝;刘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壮药资源与鉴定探讨

    结合壮药资源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对DNA条形码技术在壮药鉴定中的应用方法研究进行了综述.以动物类、植物类、微生物类及人来源药材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条形码技术结合品种考证等开展的研究情况.2014版的《中国壮药资源名录》中共收录壮药种类2285种,其中374种已纳入《广西壮药质量标准》,包括动物药9种,植物药135种,微生物1种,人源1种等146种壮药已建立利用DNA条形技术的分子鉴定体系.壮药种类繁多,习用品、代用品及多基原、同名异物等混乱问题是影响壮医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问题.DNA条形码技术对壮药鉴定体系鉴定的可靠性,为从基因层面解决市售壮药及其混伪品的识别问题及大规模壮药的普查鉴定提供依据.

    作者:赵明明;郭力城;滕红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基础理论》双语学习网站的建设与探索

    双语教学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医药的对外交流.双语学习网站的建设对双语教学有独特和明显的优势.《中医基础理论》双语学习网站的建设,突破了传统双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差的困境.

    作者:王立国;部爱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槲皮素对关节软骨中MMP-13、TIMP-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关节软骨中MMP-13及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制备大鼠OA模型,研究槲皮素在体内对关节滑液中MMP-13及TIMP-1表达的影响.通过体外培养软骨细胞,以IL-1β为诱导刺激,研究槲皮素对MMP-13及TIMP-1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 槲皮素可显著降低关节滑液中MMP-13的含量,提高TIMP-1的表达水平;同时在体外细胞培养中,槲皮素也显著抑制了MMP-13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提高了T1MP-1在基因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结论 槲皮素可显著降低MMP-13/TIMP-1的比例,促进抑制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促进对关节软骨的保护.

    作者:袁小亮;李林福;施伟梅;吴龙火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基于psbA-trnH基因序列对中药材茜草的分子鉴定

    目的 通过对中药材茜草及其近缘种(易混品)的psbA-trnH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为中药材茜草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中药材茜草及其近缘种的DNA,对叶绿体基因psbA-trnH序列扩增和测序,计算物种种内、种间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采用近距离、相似性搜索、构建Neighbor-joining(NJ)系统聚类树3种方法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psbA-trnH分子系统树支持中药材茜草不同居群样本聚为一单系分支,支持率为65%;中药材茜草与其近缘种psbA-trnH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0751 ~0.19338,远大于中药材茜草种内遗传距离0~0.00372.结论 叶绿体基因psbA-trnH序列可以快速准确鉴别中药材茜草.

    作者:夏至;王璐静;李贺敏;张红瑞;高致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一株红豆杉内生真菌Xylariales sp.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对一株药用植物南方红豆杉内生真菌Xylariales sp.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抗菌活性测定.用反相(RP-18)中压液相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硅胶柱层析等方法从该菌株固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相中初步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数据对照,鉴定其结构分别是:10,13-Octadecadienoic acid(1),Naphthalenemethanol,1,4,4a,5,6,7,8,8a-octahydro-2,5,5,8a-tetramethyl-(2),4H-Phenaleno[1,2-b]furan-4,6(5H)-dione,8,9-dihydro-3,5,7-trihydroxy-1,8,8,9-tetramethyl-5-(2-oxopropyl)-(3),Rousselianone A(4).化合物3与化合物4表现出了针对枯草芽孢杆菌专一的生长抑制活性,四个化合物在浓度为10μg/ml对HeLa细胞无毒性.

    作者:于淼;林筱;张连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延龄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延龄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乃百合科延龄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及根茎(地珠)及果实(天珠)入药,其根茎又名头顶一颗珠,合甾体皂苷、倍半萜苷、黄酮苷等主要化学成分;味甘性温有小毒,功能镇静止痛,止血,解毒,主要用于眩晕头痛、跌打损伤、神经衰弱、高血压病、腰腿疼痛等症[1-3].现代研究表明,延龄草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凝血以及免疫调节等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本民族药,文章就延龄草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作者:欧阳俊摇;邹海艳;李慢中;常佳慧;赵晖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一种基于演化的糖尿病疗效自适应动态评价模型

    目的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糖尿病的疗效构建了一种基于演化的糖尿病疗效自适应动态评价模型.方法 首先在利用状态转移函数对糖尿病证候的演化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参数判断疾病是否演化从而为重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接着通过对评价指标组成的抽象与重构,利用启发式算法确定演化后糖尿病疗效评价指标集的元素构成;后通过构造依赖矩阵计算出演化后疗效评价指标集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实现演化环境下糖尿病疗效的自适应动态评价.结果 给出了基于此模型的糖尿病疗效评价实例:当某糖尿病人被诊断为气阴两虚证后,通过确定此时的评价指标集(倦怠乏力、心悸、大便干燥、口渴、失眠多梦等)及其权重,可知本次治疗效果的等级为“差”;而当该病人病情演化为肾阴亏虚证后通过重新确定评价指标集(尿频尿多、腰膝酸软、大便干燥、口渴、失眠多梦等)及其权重,易知该次疗效评价等级为“中”.结论 利用本评价模型可对各糖尿病专家的诊疗经验进行量化,终实现对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效果理想的诊治措施.

    作者:金力;阚红星;方朝晖;卢海妹;许钒;王国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左归丸防治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流失的实验研究

    目的 基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探讨滋阴补肾代表方左归丸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方法 40只雌性未生育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模型组(OVX)、阳性对照补佳乐组(BJL)、左归丸组(ZGW),每组8只.造模7d后给药12周,取材检测.双能X线检测大鼠股骨近端、远端1/3骨密度,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β-CTX含量,比色法检验大鼠血清ALP,Ca,Pi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骨组织结构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股骨RUNX2,Col-Ⅰ,BGP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骨密度,血清钙含量,RUNX2、Col-Ⅰ、BGP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血清β-CTX、ALP、Pi含量上升(P<0.05);骨小梁间距增大,数量减少,结构紊乱.与模型组相比,左归丸组和补佳乐组能明显提高骨密度,血清钙含量,RUNX2,Col-Ⅰ,BGP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降低血清β-CTX,ALP,Pi含量,(P<0.05);同时防止骨小梁退化和成骨细胞数量减少.结论 左归丸能有效预防卵巢切除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流失,促进骨形成.

    作者:曲宁宁;任艳玲;孙月娇;孟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产地燕窝中唾液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目的 建立燕窝中唾液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燕窝中的唾液酸在0.5%磷酸溶液中水解30min后,以邻苯二胺(10mg·ml-1)为衍生剂,60℃水浴中衍生40min.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10∶ 90),流速为1ml·min-1;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28 nm;柱温:30℃.结果 唾液酸在19.12~382.4μ 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5.7%~ 98.4%;RSD为0.8%~2.2%(n=9).结论 实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可用于燕窝中唾液酸的含量测定,同时也为真假燕窝的鉴别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卢端萍;程佳华;陈硕;王勇;简育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闪式提取法用于石仙桃果总黄酮工艺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采用闪式提取法提取石仙桃果中总黄酮的佳工艺.方法 以乙醇-水为提取体系,采用闪式提取法,探究提取次数、乙醇浓度、液料比和提取时间等对石仙桃中总黄酮提取的影响,确立佳条件.结果 各因素对石仙桃果中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为提取次数>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石仙桃果中总黄酮的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3min,液料比35∶1,乙醇体积分数80%.在佳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性实验,石仙桃果中的总黄酮平均提取量可达15.19mg/g,RSD=1.08% (n =3).结论 闪式提取法适合于石仙桃果中总黄酮的快速提取,为石仙桃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高效的新方法.

    作者:刘建新;朱贤森;廖芳;张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运用二维四阶教学模式培养中医哲学思维探析

    中医学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涵蓄国学思维的精髓,二者唇齿相依,鱼水共存.作为中医学的入门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其基本特点、思维范式、哲学体系、以及发展历程,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且熔炼了传统文化中诸多学科知识,通过气、阴阳、五行学说加以建构,形成了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所以培养中医哲学思维是从根本上理解中医学的钥匙.文章重在探索如何运用二维四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应具备的哲学思维,并指导日后的临床实践,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单纯记忆气、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等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而在于通过更新教学模式,转换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以意象思维切入,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

    作者:刘禹辛;尚晓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金钗石斛煎煮熬膏过程中多糖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目的 探索金钗石斛在长时间煎煮和熬膏过程中其多糖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 模拟临床应用,将金钗石斛饮片(长约0.5 cm的小节)浸泡24h后加水煎煮三次(每次用50倍量水),煎煮液在微沸状态下加热浓缩成膏;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用酸性染料(溴甲酚绿)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结果 ①煎煮7h,金钗石斛有效成分的累积溶出率:多糖约为50%,总生物碱约为15%;②4h的熬膏过程中,多糖和总生物碱的多次测定结果差异不大,RSD分别为7.55%、5.67%;③分别给出了描述煎煮过程中多糖和总生物碱溶出情况的数学模型.结论 ①金钗石斛饮片用水煎煮熬膏,多糖和生物碱较难溶出,应考虑增加粉碎度以及酒(乙醇)、水并用;②煎煮熬膏过程对金钗石斛多糖和生物碱类成分的破坏较小,熬膏使用值得推广.

    作者:石冬俊;杨文宇;唐盛;陈祥贵;李明元;李晓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回医香药核心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鉴定

    目的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提取回药核心方中挥发油和小极性成分,利用气质联用法鉴定分析各成分,比较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成分种类的差异.方法 Shimadzu QP2010 plus GC-MS条件:Rxi-5 SilMS (30 m×0.25 mm×0.25μm)石英毛细管柱,起始温度50℃,保留1 min,以10℃·min-1井温至120C维持3 min,以3C·min-1升温至200℃维持3 min,以5℃·min-1升温至290℃维持10min至完成分析;载气为氦气,柱流量1.0 ml·min-,分流比25∶1,进样口温度250C,EI电离源70 eV,离子源温度230℃C,扫描范围m/z 35~500.结果 SD法提取挥发油得率为0.85%,共分离鉴定出40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质量的97.88%;SFE法提取挥发油得率为5.82%,共分离鉴定出54个化合物,占成分总质量的77.85%;结论 采用SD法和SFE法提取得到的回药香药核心方的小极性成分在种类上有很大差异,GC-MS可用于鉴定和测定香药小极性成分,为下一步阐明回医香药的活性物质基础提供了实验数据.

    作者:马学琴;许晓雪;王玫;雪婷;张万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