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华;罗情;肖怀
目的 探讨Wnt7a/PCP信号通路在肾衰营养胶囊改善CRF大鼠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和开同组,采用切除5/6肾并予4%酪蛋白饲料喂养制作CRF营养不良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A中Myogenin和MyoD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Wnt7a/PCP信号通路中的蛋白表达.结果 肾衰营养胶囊增加CRF大鼠体重和骨骼肌质量,增加TA中Myogenin和MyoD蛋白的表达,促进骨骼肌组织Wnt7a/PCP信号通路中蛋白表达上调.结论 肾衰营养胶囊具有改善CRF模型大鼠骨骼肌萎缩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骨骼肌Wnt7a/PCP信号通路、促进MSC增殖分化相关.
作者:黄燕峰;鲁路;王明;陈德秀;尹懿;石莹;汪东涛;魏连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属于外感咳嗽范围,致病邪气主要有寒、湿、风、燥,常见证型有寒湿蕴肺、湿热郁肺、风燥伤肺、肺脾气虚.中医治疗CVA属于“疏导式”治疗思维,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扶所虚之正,祛所侵之邪,终正复、邪去而病愈.文章记录了基于上述辨证治疗思维治疗的7例病例.
作者:梁启军;杨玉萍;王丽华;李映霞;程光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文章结合《中医诊断学》课程体系的特点,围绕《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重建、完善《中医诊断学》形成性成绩评价体系,重构形成性评价内容比例,强化临床技能实训课考核比例,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相结合,以期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
作者:张良芝;常学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使用熟大黄为主中药治疗组方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对急性肺损伤及肺间质纤维化临床疗效,总结中医中药抢救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经验.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98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百草枯中毒解毒降纤方连服14天,余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充分激素,抗自由基,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5d、10 d、15 d、30 d、90 d内未发生低氧血症人数百分比、未发生ARDS人数百分比、肺间质纤维化发生人数百分比、死亡人数百分比.结果 两组5d内未发生低氧血症人数百分比、未发生ARDS人数百分比、肺间质纤维化发生人数百分比、死亡人数百分比采用卡方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10 d、15 d、30 d、90d内未发生低氧血症人数百分比、未发生ARDS人数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10 d、15d、30 d、90d内肺间质纤维化发生人数百分比、死亡人数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百草枯中毒解毒降纤方治疗百草枯中毒能减少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减轻损伤程度,有效降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从而提高了生存质量,降低了死亡率.
作者:王璞;刘倩;马国营;田春辉;张炜;褚永果;王维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以羟丙基甲基维纤维素(HPMC)为缓释材料,制备百部总生物碱缓释片.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对百部总生物碱缓释片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其中采用SPE-HPLC-ELSD法建立了百部总生物碱缓释片中对叶百部碱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优化了缓释片的工艺处方:主药与15% HPMCK 4M和15% HPMCK 15M等量混合,可压性淀粉和乳糖2:1加至足量,用85%乙醇溶液作为黏合剂制软材,湿法制粒,加1%硬脂酸镁压片,即得.结论 制备的缓释片缓释效果良好,该制备工艺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片剂外观及可压性良好.
作者:吴旖;赵斌;江仁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孙氏腹针对中风恢复期患者PAC-1表达及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腹针组,疗程均为14天.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静脉血PAC-1含量的变化,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测定参考值.采用简化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估孙氏腹针对其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C-1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两组PAC-1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腹针组PAC-1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两组与治疗前比较,F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腹针组临床症状改善更为明显.结论 孙氏腹针结合体针可更好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障碍,降低PAC-1表达水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一茗;张新昕;杨晓月;万晓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茶树菇提取物对小鼠抗疲劳及耐缺氧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灌胃给药28天,观察小鼠力竭跑步时间、疲劳转棒时间、负重游泳时间,以及缺氧和中毒状态下的存活时间;小鼠游泳20min后,测定小鼠肝脏ATP含量、血浆及肝脏中SOD和MDA含量.结果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茶树菇提取物无急性毒性反应.同时,茶树菇提取物可以明显增加小鼠的运动时间,提高缺氧及中毒情况下小鼠存活时间,提高小鼠肝脏ATP含量,提高血浆及肝脏SOD活力,降低MDA含量.结论 茶树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疲劳及耐氧化活力,其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调节能量储备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实现的.
作者:金亚香;张研;刘天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中药复方山楂煎剂对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50例)取穴肝俞、足三里、丰隆、太冲,电针治疗,留针15 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六天后休息1天,共治疗8周;治疗组同时服用自拟复方山楂煎剂,1剂/d,水煎服,连续8周.对照组(50例)每天给予西药熊去氧胆酸(UDCA)片,10mg/(kg·d),日分2次口服;连续8周.两组均8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显著降低,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
作者:程井军;任婕;吴其恺;孙雅祥;曾佑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研究中药保护的现有模式,为完善其发展走向和定位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综合实施现状分析现有模式下的我国中药保护.结果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然而这些资源在纳入现代法律保护体系时却无法由既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融合,因此,国家对中药的保护主要采用了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种替代性模式,其中行政保护制度即中药品种保护制度长期以来占据重要的位置.该制度为尝试弥补专利之不足而设计,但在适用过程中却逐渐显现出功能设计之缺位.结论 现阶段唯有在知识产权基本框架下,把鼓励创新作为实施品种保护的优位选择,并实现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与专利制度的衔接与互补,才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出路.
作者:崔璨;王艳翬;王辰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激活蛋白-1(AP-1)基因多态性与中风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的关联.方法 共纳入风痰瘀阻证311例、气虚血瘀证284例、对照605例.运用Sequenom实验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测定AP-1基因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炎性细胞因子的血清含量,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在中风风痰瘀阻证中,AP-1基因rs2760501 GT基因型携带者的IL-6(P =0.047)、IL-8(P =0.028)、TNF-α(P=0.009)血清含量均显著高于TT基因型携带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隐形模型下,rs2760501多态性与气虚血瘀证患者HDL(Padj=0.012)、LDL(Padj=0.043)血清水平显著关联.结论 AP-1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中风风痰瘀阻证炎性反应及气虚血瘀证的脂质代谢.
作者:古联;蒋海云;梁宝云;谭金晶;严雁;谢娟娟;陈清;黄选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龙利叶茎水提液的急性毒性和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寇氏法对龙利叶茎水提液的急性毒性进行研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急性炎症模型,小鼠棉球肉芽肿的慢性炎症模型评价龙利茎水提液的抗炎作用.结果 龙利叶茎水提液的LD50为160.55 g· kg-1,高剂量的龙利叶茎水提液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中、低剂量的龙利叶茎水提液均能降低小鼠棉球肉芽肿的湿重,但龙利叶茎水提液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较小.结论 龙利叶茎水提液毒性较小,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作者:丘琴;黄培倩;甄汉深;范秀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通过对《本草纲目》引据《抱朴子内篇》的署录方式、内容考实、药物品种和文献特点进行了全面疏理和考证,充分说明李时珍在引据《抱朴子内篇》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凡有价值医药学的内容几乎全部被吸收引据,做到了在继承中扬其精髓去其糟粕,为后学者树立了典范.
作者:王剑;梅全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考察光皮木瓜、皱皮木瓜及其不同方法加工品的齐墩果酸与熊果酸含量差异.方法 采集光皮木瓜和皱皮木瓜样品,每种样品随机分组,一组沸水烫制剖瓣、另一组直接切片,经50℃干燥后粉碎成细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进行样品的质量评价.结果 以齐墩果酸、熊果酸及二者总含量为考察指标,9对试验样品单独统计,2对均以直接切片高、4对均以烫制剖瓣高;按皱皮、光皮及光皱混合分类均值比较,均为烫制剖瓣高;按直接切片和烫制剖瓣分类均值比较,均为皱皮高.结论 以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评价木瓜质量,烫制加工优于直接切片,皱皮优于光皮.
作者:谭秋生;罗敏;任星宇;章文伟;邓才富;罗舜;杨永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测定鹿茸、鹿肉中铅、镉、汞、砷、铜五种重金属含量,对其质量和食用安全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湿法消解前处理技术,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含量,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镉含量,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含量,利用全自动汞分析仪测定汞含量.结果 鹿茸中铜、砷、铅、镉、汞含量分别为17.3,0.014,0.16,0.0030,0.0061 mg/kg;鹿肉中铜、砷、铅、镉、汞含量分别为0.95,0.0037,0.022,0.0030,0.0012mg/kg;所测样品中五种重金属含量均远远低于标准规定限量值.结论 实验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鹿茸、鹿肉质量控制中重金属检测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商云帅;刘晗璐;刘继永;王峰;李光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乌头汤及其拆方对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经中医辨证为寒湿痹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贫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乌头汤组(15例)、川乌麻黄组(15例)、鸟头汤去川乌麻黄组(15例)、甲氨蝶呤组(15例)进行分组给药,观察Das28评分及HB、PLT等血清学指标.结果 乌头汤组、川乌麻黄组治疗后Das28评分明显降低,优于其他治疗组(P<0.05);乌头汤组明显改善HB、PLT水平,优于西药对照组及其他拆方组合(P<0.05).结论 鸟头汤原方及其部分拆方组合,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中HB、PLT水平.
作者:王涛;林静;狄舒男;匡海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当归补血汤中三种指标性成分——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甲苷含量的HPLC-DAD/ELSD法.方法 使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柱温为30℃.流动相A:0.2%甲酸溶液,流动相B:0.2%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0 ~ 10min,15%-20%B;10~20min,20%~40%B,20~30min,40%B,流速为1ml/min;进样量为10μl;DAD和ELSD串联测定,其中DAD检测波长分别为316nm和260nm;ELSD参数设定为蒸发温度:30℃,雾化温度:30℃,气体流速:1.6L/min.结果 阴性对照无干扰,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甲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5~60 μg/ml(r=1.0000),12.5~400μg/ml(r=0.9998)和0.25~ 2.5mg/ml(r=0.9975);其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68%、102.95%和98.19%.结论 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和可靠,可作为当归补血汤质量控制的标准.
作者:潘自皓;崔梦迪;潘立群;张越;陈军;潘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茯苓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方法 KM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mg/(kg·d),造成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茯苓及拆分组分均按照生药量25g/(kg·d)灌胃给药,连续10天.测定免疫器官(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Elisa法测血清IgG、IgM、IL-2、TNF-α的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茯苓水煎液和粗糖组小鼠的脾系数和胸腺系数均有明显升高.茯苓乙酸乙酯和粗糖组分可显著地提高免疫低下小鼠血清中IgG、IL-2和TNF-α的浓度,粗糖组分还可明显提高IgM的浓度.结论 茯苓中的多糖和三萜类成分为其免疫增强的物质基础.
作者:徐旭;窦德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丹酚酸B、C组分配伍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组织炎症细胞趋化因子CCL2、CCL3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丹酚酸B组、丹酚酸C组、丹酚酸B和C按1:1配伍组(简称丹酚酸B+C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单侧输尿管结扎术(UUO)建立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各治疗组即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第14天处死大鼠,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胶原沉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WesternBlot法检测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CCL2)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CCL3)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HE、Masson评分均显著降低,丹酚酸C组血清Cr水平降低明显,各治疗组CCL2、CCL3相对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丹酚酸B、C组分配伍可抑制肾组织CCL2和CCL3蛋白表达,从而改善UUO大鼠肾功能及肾脏病理,并对其肾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付旭;李均;姚兰;吴丹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优化超声制备山楂酸(MA)/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工艺.方法 以超声功率,β-CD与MA摩尔比,超声时间为因子,以包合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结果 优化条件为:β-CD与MA摩尔比1∶2,超声功率300W,超声时间30 min,在此优工艺条件下,包合率为91.22%.结论 红外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测定表明包合物充分形成.该方法简单可行,是一种制备MA/β-CD包合物的较好方法.
作者:刘红;靳学远;任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茯苓中去氢土莫酸和茯苓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波长转换检测的RP-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18柱(4.6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75:25),检测波长为0~5 min,241 nm(去氢土莫酸),5~ 16 min,210 nm(茯苓酸),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结果 去氢土莫酸和茯苓酸分别在25.5 ~255.0 μg· ml-1(r =0.9999)和11.16~111.6 μg· ml-1(r =0.9999),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0.4%(RSD =2.8%)、99.1%(RSD=2.9%).结论 HPLC法快速、准确、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合茯苓中去氢土莫酸和茯苓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刘校妃;李健康;唐怡;黄群;杨改红;严志宏;陈海芳;袁金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