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药结合治疗脂肪肝的疗效观察

程井军;任婕;吴其恺;孙雅祥;曾佑祥

关键词:脂肪肝, 复方山楂煎剂, 针药结合
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中药复方山楂煎剂对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50例)取穴肝俞、足三里、丰隆、太冲,电针治疗,留针15 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六天后休息1天,共治疗8周;治疗组同时服用自拟复方山楂煎剂,1剂/d,水煎服,连续8周.对照组(50例)每天给予西药熊去氧胆酸(UDCA)片,10mg/(kg·d),日分2次口服;连续8周.两组均8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显著降低,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浅议卵巢癌转移的病机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为妇科肿瘤首位.恶性肿瘤多是正气亏虚,癌毒聚留而成,其转移中医称为“传舍”,主要和经络、藏象相关.卵巢癌主要通过种植转移、局部蔓延、血行播散等方式,引起腹盆腔、腹膜、肺、肝、骨和脑等部位的转移.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基于癌毒的性质(易伤正气、沉伏、发病猛烈、善行、易与痰瘀凝结等)以及卵巢与经络和和脏腑之间的联系,从中医理论探讨卵巢癌转移的病机.

    作者:杨霖;王笑民;杨国旺;胡凤山;张兴;刘声;雷勇;程培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黄伞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的响应面法优化

    目的 优化黄伞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方法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影响多糖产量的培养基成分,然后用陡爬坡路径逼近大响应区域,后通过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佳浓度.结果 获得影响多糖产量的培养基成分为:麸皮、黄豆饼粉和磷酸二氢钾.通过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佳浓度为:麸皮11g/L、黄豆饼粉7.3g/L、磷酸二氢钾0.8g/L.结论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黄伞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是可靠的,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作者:洒荣波;王辉;高艳霞;孙继政;唐瑜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医学(农村订单项目)本科专业《广西常见中草药》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适应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农村卫生工作需要和开课专业的实际特点,结合广西中草药资源优势,遴选实践教学基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构建中医学(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本科专业《广西常见中草药》实践教学新体系.

    作者:韦乃球;覃骊兰;冯秋瑜;郝二伟;李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冬虫夏草虫体部分性状与显微特征研究

    目的 通过对冬虫夏草药材虫体部分进行形态、显微学研究,建立冬虫夏草虫体鉴别的形态显微特征规范.方法 结合昆虫分类学对蝙蝠蛾科幼虫的性状描述,对药材虫体部分表面特征进行规范化描述;结合蝙蝠蛾科幼虫体表的显著特征(虫体体毛、气门、腹趾钩),采用显微鉴别法对虫体组织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形态描述“体表密被深黄色体毛,头部可见部位黄棕色或红棕色,胸部浅黄色,腹部深黄色至黄棕色;胸部分3节,腹部分10节;胸足3对,呈节钩状,腹足4对突出,呈乳峰状,末端臀足1对.“显微特征”虫体体表密被深黄色体毛,深黄色毛片,中间毛窝边缘凸出,中部凹陷;气门椭圆形或肾形,密布气门孔.腹趾钩为多序全环型,从内到外5-8行,由内至外趾钩逐渐变短、数量增多.”结论 规范了冬虫夏草药材虫体部分的形态学描述,完善了冬虫夏草显微学的鉴别项.

    作者:叶茂;童芯锌;任艳;邱乙;陈璐;万德光;彭成;沈才洪;国锦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肾-精-髓-骨-关节软骨”系统联系的理论探讨

    关节软骨是骨骼系统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中医学中,却未有明确的名称、解释或论述.文章从象思维分析“肾”的医学含义,解释其生理功能及病理规律;解析“关节软骨”的概念、功能及内涵;分析肾与关节软骨之间生理以及病理联系.在“肾主骨”理论的指导下,诠释“肾”“精”“髓”“骨”“关节软骨”的概念、功能及内涵,并结合现代科学对关节软骨生理特性及功能和病理的特点的认识,探讨“肾-精-髓-骨-关节软骨”的系统联系,对肾对关节软骨的调控关系进行论证.

    作者:李佳;邓洋洋;孙鑫;郑洪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中医动态观监测三种冰片对发热模型大鼠体温的影响

    目的 评价天然冰片、艾片与合成冰片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诱导的发热模型大鼠体温的影响强弱.方法 采用植入式遥测技术,动态监测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下大鼠体温的变化;并动态观察三种冰片对LPS 80μg/kg诱导的发热模型大鼠体温的影响.结果 天然冰片组与艾片组在给药0.5 ~3.5h时段有降低模型大鼠体温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天然冰片组于给药15.5 ~ 17.5h时段的体温及其差值显著低于模型大鼠(P<0.05,P<0.01);艾片组于该时段的体温及其差值显著低于模型大鼠(P<0.05,P<0.01),体温变化差值(△T)显著低于合成冰片组(P<0.05);合成冰片组对模型大鼠体温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三种冰片持续效应及强弱呈艾片>天然冰片>合成冰片趋势.提示治温病发热组方中建议用艾片为宜.

    作者:罗世兰;王建;文静;曹川;谢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LC-MS/MS同时测定桑杏汤水提液中5种成分的含量

    目的 采用Q-TRAP LC-MS/MS测定桑杏汤水提液中活性成分绿原酸、苦杏仁苷、芦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方法 采用Supelco Discovery C-18(3μm,2.1 mm×150 mm)色谱柱,以乙腈和水(含体积比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AB Sciex 4000 Q-TRAP型质谱仪多重反应监测(MRM)扫描模式对桑杏方水提液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桑杏汤水提液中绿原酸、苦杏仁苷、芦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分别为8.00,53.07,0.84,1.09μg/ml和0.67μg/ml.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对桑杏汤水提液中绿原酸、苦杏仁苷、芦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这5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作者:张丽君;杨敏;刘君怡;黄荣增;丁建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龙利叶茎急性毒性和抗炎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龙利叶茎水提液的急性毒性和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寇氏法对龙利叶茎水提液的急性毒性进行研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急性炎症模型,小鼠棉球肉芽肿的慢性炎症模型评价龙利茎水提液的抗炎作用.结果 龙利叶茎水提液的LD50为160.55 g· kg-1,高剂量的龙利叶茎水提液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中、低剂量的龙利叶茎水提液均能降低小鼠棉球肉芽肿的湿重,但龙利叶茎水提液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较小.结论 龙利叶茎水提液毒性较小,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作者:丘琴;黄培倩;甄汉深;范秀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浅谈中药质量标准现状与几种质量评价方法

    文章综述了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重点介绍了几种有利于规范和提升中药质量评价标准的方法,包括一测多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检测技术、中药指纹图谱、代谢组学和生物评价等.

    作者:陈振华;刘苏珍;周斌;刘红宁;杨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黄帝内经》与佛教生命观比较研究

    《黄帝内经》和佛教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生命种类、生命起源、生命构成以及生命过程等方面,既有共通之点亦有相异之处.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对二者的生命观有更清晰的认识,对推进中医学和佛教间的对话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平海兵;曹继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浅析“法象思维”在本草定性、定位中的应用

    以“法象思维”为指导,从气味、外形、质地、色泽、性情、用药部位等多个角度理解中药性能与定位,从而提升中医用药针对性、合理性,也可以丰富理论教学手段促进中医传承.

    作者:董振飞;王均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医证的诊断模型研究概述

    主要介绍中医证的各种诊断模型的定义及来源、应用及特点、局限性以及发展方向;同时提出了中医证的诊断模型客观的检验方法,促使中医诊断更加规范、标准和科学,以期加快实现中医诊断现代化进程.

    作者:陈李圳;王秀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胡颓子叶中总黄酮及三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测定胡颓子叶中总黄酮及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以三氯化铝(A1C13)显色,在411 nm处测定胡颓子叶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水解-HPLC法同时测定胡颓子叶中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色谱条件采用UltimateK(R) AQ-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60 nm,柱温为30℃.结果 芦丁的质量浓度在0.0056~0.028mg/ml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9%,RSD=1.89% (n =9).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3种黄酮苷元质量浓度分剐在9.91~ 59.46 μg/ml(r=0.9999)、46.6 ~ 372.8 μg/ml(r=0.9998)、0.99~ 19.8 μg/ml(r=0.9998)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87%,101.21%,97.62%(RSD均小于2%,n=6).胡颓子叶样品中总黄酮、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分剐为11.94,0.34,1.89,0.03 mg/g.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胡颓子叶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覃勤;钟大妹;吕倩;徐海燕;葛月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两种木瓜不同加工品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目的 考察光皮木瓜、皱皮木瓜及其不同方法加工品的齐墩果酸与熊果酸含量差异.方法 采集光皮木瓜和皱皮木瓜样品,每种样品随机分组,一组沸水烫制剖瓣、另一组直接切片,经50℃干燥后粉碎成细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进行样品的质量评价.结果 以齐墩果酸、熊果酸及二者总含量为考察指标,9对试验样品单独统计,2对均以直接切片高、4对均以烫制剖瓣高;按皱皮、光皮及光皱混合分类均值比较,均为烫制剖瓣高;按直接切片和烫制剖瓣分类均值比较,均为皱皮高.结论 以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评价木瓜质量,烫制加工优于直接切片,皱皮优于光皮.

    作者:谭秋生;罗敏;任星宇;章文伟;邓才富;罗舜;杨永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三种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比较

    目的 研究金丝桃苷、白麻苷和次野鸢尾黄素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对不同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方法 正常培养的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肺腺癌细胞(A549)及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经不同浓度的金丝桃苷、白麻苷和次野鸢尾黄素(20,40,80,160 μmol·L-1)分别处理24 h和48 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SRB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 金丝桃苷和白麻苷对三种肿瘤细胞均没有显著的细胞毒性,但抑制去除血清条件下HUVECs细胞凋亡;次野鸢尾黄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抑制较强,对乳腺癌MCF-7和肺癌A549细胞抑制较弱.结论 金丝桃苷对内皮细胞具有保护功效,而次野鸢尾黄素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黄酮类化合物.

    作者:王月华;李爱峰;张丽;付崇罗;赵洁;玄红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转化医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体系的应用研究

    目前,转化医学已渗入到医学的各个学科,成为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并受到各国的关注,它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转化医学理念的引入为中医药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机遇.课题组针对目前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等实际情况,借鉴转化医学的“从典籍到基础到临床”和“临床到基础到临床”两种研究模式,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开展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实验动物模型、病证结合诊疗方案、新药研发、疗效评价体系等研究,并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效果反响良好.在今后的中医药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中要加强转化医学模式的应用,提升中医药的证据等级,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

    作者:宋晓婕;宋夕元;周艳艳;赵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孙氏腹针对中风恢复期患者PAC-1表达及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孙氏腹针对中风恢复期患者PAC-1表达及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腹针组,疗程均为14天.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静脉血PAC-1含量的变化,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测定参考值.采用简化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估孙氏腹针对其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C-1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两组PAC-1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腹针组PAC-1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两组与治疗前比较,F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腹针组临床症状改善更为明显.结论 孙氏腹针结合体针可更好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障碍,降低PAC-1表达水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一茗;张新昕;杨晓月;万晓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荷芩止痒搽剂对艾滋病皮肤瘙痒症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荷芩止痒搽剂对艾滋病皮肤瘙瘁症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研究病例分为自然病程组和荷芩止瘁搽剂组,每组各20例,获得完整数据资料的患者38例,其中自然病程组30例,荷芩止痒搽剂组38例,疗程均为1月,分别于治疗前(0)月、1月对两组病例患者进行随访,对荷芩止瘁搽剂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判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并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浆IL-5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在治疗满1月时,荷芩止痒搽剂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自然病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显著(P<0.05),DQOLS积分虽然与自然病程组相比无明显提高,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在实验室指标方面,荷芩止痒搽剂可明显降低艾滋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但不能降低患者血浆IL-5的含量(P>0.05).结论 荷芩止瘁搽剂能较好地改善艾滋病皮肤瘙痒症患者临床症状且疗效明显,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但不能降低患者血浆IL-5的含量.

    作者:李钦;赵景云;李金润;杨小洁;王莉;何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山楂酸/β-环糊精包合物超声制备工艺优化

    目的 优化超声制备山楂酸(MA)/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工艺.方法 以超声功率,β-CD与MA摩尔比,超声时间为因子,以包合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结果 优化条件为:β-CD与MA摩尔比1∶2,超声功率300W,超声时间30 min,在此优工艺条件下,包合率为91.22%.结论 红外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测定表明包合物充分形成.该方法简单可行,是一种制备MA/β-CD包合物的较好方法.

    作者:刘红;靳学远;任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慢性复杂性疾病中医共性证治探究

    通过查阅整理近十年慢性复杂性疾病的诊治方法以及临床用药规律,探究其中医证治规律,认为慢性复杂性疾病均存在“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百病多由痰作祟”“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扶正固本,顾护脾肾”“痰瘀同治”“络病证治”的治疗原则,并将慢性复杂性疾病的治疗药物归纳为“温补培元、健脾益肾”“化湿除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络郁则通、络虚则补”四类,临证时亦应标本同治,随证加减,以揭示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共性特点和病机规律,为临床诊治慢性复杂性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科学依据.

    作者:刘妍彤;吕晓东;庞立健;刘创;臧凝子;袁俭;杨丽;任延毅;刘勇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