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伞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的响应面法优化

洒荣波;王辉;高艳霞;孙继政;唐瑜菁

关键词:黄伞, 胞外多糖, 培养基优化, 响应面分析
摘要:目的 优化黄伞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方法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影响多糖产量的培养基成分,然后用陡爬坡路径逼近大响应区域,后通过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佳浓度.结果 获得影响多糖产量的培养基成分为:麸皮、黄豆饼粉和磷酸二氢钾.通过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佳浓度为:麸皮11g/L、黄豆饼粉7.3g/L、磷酸二氢钾0.8g/L.结论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黄伞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是可靠的,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肝纤维化的研究是国内外肝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几十年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目前已进入多元化的研究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现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成果,提炼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中医药更有效治疗肝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谢玉宝;萧焕明;施梅姐;池晓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辅助提取筋骨草多糖及抗氧化性研究

    目的 研究超声辅助提取筋骨草多糖的佳工艺及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方法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料液比,超声时间,提取次数,提取温度对筋骨草中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出超声辅助提取筋骨草多糖的佳工艺;采用DPPH法、ABTS法和FRAP三种测定法对筋骨草多糖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超声辅助提取筋骨草多糖的佳工艺:料液比为1∶30 g/ml,80℃超声提取3次,每次30 min,筋骨草多糖提取率为3.55%.筋骨草多糖对DPPH自由基(IC50 =46.96 μg/ml,大清除率为84.44%)、ABTS自由基(IC50=49.56 μg/ml,大清除率为93.21%)的清除能力较好,对Fe3+的还原能力(AEAC=3708 μmol/g)也比较强.结论 筋骨草多糖含量丰富,优选出的工艺提取率高,稳定、可行.筋骨草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种较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作者:陈飞;何先元;周卯勤;程鹏;欧阳凯;黄英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积雪草苷的研究进展

    目的 对积雪草苷的近年来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积雪草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阅读近十年的国内外有关积雪草苷的文献报道,从积雪草苷的药理活性、理化性质以及提取工艺等方面对其目前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结果 积雪草苷具有抗纤维化、神经保护、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结论 为积雪草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丁元;张翥;王锁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颈臂穴临床应用研究探析

    主要从颈臂穴的标准化定位、近现代文献对颈臂穴的使用等方面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分析,阐明了颈臂穴的主要临床应用情况及临床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思考,为今后颈臂穴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及临床依据,亦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杨丽红;杜元灏;黎波;李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医诊断学》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改革研究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文章结合《中医诊断学》课程体系的特点,围绕《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重建、完善《中医诊断学》形成性成绩评价体系,重构形成性评价内容比例,强化临床技能实训课考核比例,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相结合,以期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

    作者:张良芝;常学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应用Kováts保留指数与质谱对化合物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 3批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中共定性、定量31个化合物.3批样品中含量高的化合物均为D-柠檬烯(64.9%~69.3%),另有2个含量较高的化合物γ-萜品烯(8.3% ~9.4%)与芳樟醇(4.5% ~11.8%).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0.2%~0.8%).根据4个特征性化合物柠檬烯、γ-萜品烯、芳樟醇、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的含量,确定源于樟头红的橘皮挥发油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芳樟醇或柠檬烯/芳樟醇化学型.随着采收时间的延迟,含氧化合物含量减少,而单萜烯含量增大.结论 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成分在性质上基本一致,10月采收橘皮与另2批较早前采收橘皮在含量上有显著性差异.源于樟头红的橘皮挥发油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芳樟醇或柠檬烯/芳樟醇化学型.

    作者:王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医证的诊断模型研究概述

    主要介绍中医证的各种诊断模型的定义及来源、应用及特点、局限性以及发展方向;同时提出了中医证的诊断模型客观的检验方法,促使中医诊断更加规范、标准和科学,以期加快实现中医诊断现代化进程.

    作者:陈李圳;王秀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董湘玉以五泻心汤治心下痞经验举隅

    心下痞又称痞满,乃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以致脘腹满闷不舒的病症.其特点多为满而不痛[1],其成因可有内热壅盛、寒热交结、水热互结、胃虚气结夹湿、卫阳虚而邪热盛之别[3].五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均治心下痞证.分而论之,其病因病机侧重各异,亦有虚实或虚实夹杂之不同,但总归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董湘玉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贵州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临床科、教三十余载,对消化系统及心身疾病的治疗颇有建树,常以泻心汤类方、柴胡类方等经方治病.董湘玉教授擅长用经方治证,临床运用时根据五泻心汤特点的不同,辨治各类痞证,常得妙效.笔者有幸跟师,收益良多,现例举董老治“痞”个案,执简驭繁总结董老经验,与同道共享.

    作者:周雅杰;陈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中医动态观监测三种冰片对发热模型大鼠体温的影响

    目的 评价天然冰片、艾片与合成冰片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诱导的发热模型大鼠体温的影响强弱.方法 采用植入式遥测技术,动态监测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下大鼠体温的变化;并动态观察三种冰片对LPS 80μg/kg诱导的发热模型大鼠体温的影响.结果 天然冰片组与艾片组在给药0.5 ~3.5h时段有降低模型大鼠体温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天然冰片组于给药15.5 ~ 17.5h时段的体温及其差值显著低于模型大鼠(P<0.05,P<0.01);艾片组于该时段的体温及其差值显著低于模型大鼠(P<0.05,P<0.01),体温变化差值(△T)显著低于合成冰片组(P<0.05);合成冰片组对模型大鼠体温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三种冰片持续效应及强弱呈艾片>天然冰片>合成冰片趋势.提示治温病发热组方中建议用艾片为宜.

    作者:罗世兰;王建;文静;曹川;谢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乌头汤及其拆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乌头汤及其拆方对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经中医辨证为寒湿痹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贫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乌头汤组(15例)、川乌麻黄组(15例)、鸟头汤去川乌麻黄组(15例)、甲氨蝶呤组(15例)进行分组给药,观察Das28评分及HB、PLT等血清学指标.结果 乌头汤组、川乌麻黄组治疗后Das28评分明显降低,优于其他治疗组(P<0.05);乌头汤组明显改善HB、PLT水平,优于西药对照组及其他拆方组合(P<0.05).结论 鸟头汤原方及其部分拆方组合,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中HB、PLT水平.

    作者:王涛;林静;狄舒男;匡海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熟大黄为主组方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对急性肺损伤及肺间质纤维化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使用熟大黄为主中药治疗组方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对急性肺损伤及肺间质纤维化临床疗效,总结中医中药抢救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经验.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98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百草枯中毒解毒降纤方连服14天,余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充分激素,抗自由基,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5d、10 d、15 d、30 d、90 d内未发生低氧血症人数百分比、未发生ARDS人数百分比、肺间质纤维化发生人数百分比、死亡人数百分比.结果 两组5d内未发生低氧血症人数百分比、未发生ARDS人数百分比、肺间质纤维化发生人数百分比、死亡人数百分比采用卡方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10 d、15 d、30 d、90d内未发生低氧血症人数百分比、未发生ARDS人数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10 d、15d、30 d、90d内肺间质纤维化发生人数百分比、死亡人数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百草枯中毒解毒降纤方治疗百草枯中毒能减少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减轻损伤程度,有效降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从而提高了生存质量,降低了死亡率.

    作者:王璞;刘倩;马国营;田春辉;张炜;褚永果;王维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益肺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疗效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COPD稳定期属肺肾气虚辨证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分级、肺功能等指标,评价益肺灸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在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人群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西医规范治疗方案基础上配合益肺灸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规范治疗方案.治疗2.5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咳嗽、痰量、胸闷、喘息、气短、乏力、紫绀)、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分级、肺功能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下降(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FVC、FEV1、FEV1%、PEF均有增高(P<0.01),对照组FVC、FEV1、FEV 1%较治疗前有增高(P<0.01),PEF增高不明显(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FVC、FEV1、PEF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FEV1%增高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6MWD均增加(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呼吸困难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治疗期结束后,两组患者在肺功能、临床症状体征、呼吸困难分级及运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改善,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著,认为基于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结合益肺灸为治疗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庆伟;崔鑫鑫;钱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景天三七中槲皮苷、槲皮素及山萘酚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

    目的 建立景天三七药材中槲皮苷、槲皮素及山萘酚的含量同时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henomex Gimini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69nm;柱温为25℃.结果 槲皮苷、槲皮素及山萘酚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02859 ~0.183,0.001594 ~ 0.102,0.004514~0.260μg,/μl范围内与各自的峰面积积分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93、0.99997、0.9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6,101.85,101.73%,RSD分别为2.80,2.15%,1.71%(n均为6).结论 通过建立同时测定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方法,可对药材进行多方位精密的质量控制.

    作者:何晶晶;杜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龙利叶茎急性毒性和抗炎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龙利叶茎水提液的急性毒性和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寇氏法对龙利叶茎水提液的急性毒性进行研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急性炎症模型,小鼠棉球肉芽肿的慢性炎症模型评价龙利茎水提液的抗炎作用.结果 龙利叶茎水提液的LD50为160.55 g· kg-1,高剂量的龙利叶茎水提液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中、低剂量的龙利叶茎水提液均能降低小鼠棉球肉芽肿的湿重,但龙利叶茎水提液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较小.结论 龙利叶茎水提液毒性较小,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作者:丘琴;黄培倩;甄汉深;范秀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山楂酸/β-环糊精包合物超声制备工艺优化

    目的 优化超声制备山楂酸(MA)/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工艺.方法 以超声功率,β-CD与MA摩尔比,超声时间为因子,以包合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结果 优化条件为:β-CD与MA摩尔比1∶2,超声功率300W,超声时间30 min,在此优工艺条件下,包合率为91.22%.结论 红外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测定表明包合物充分形成.该方法简单可行,是一种制备MA/β-CD包合物的较好方法.

    作者:刘红;靳学远;任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系统生物学在抗肿瘤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肿瘤是一种系统生物学疾病,癌细胞命运不仅仅由某一个蛋白或某一条信号通路决定.因此,在系统水平上深入阐明大量的蛋白质信号通路的内部联系以及与其它信号通路的交叉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思想综合去了解肿瘤网络,以期从传统中药的角度解读针对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系统治疗.这些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癌症在系统水平上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促抗肿瘤传统中药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时政;刘荣;雨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肩负着“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发展研究”的重任,需运用中医、西医相互结合的理论知识诊治疾病.所以,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从“专家学者研究的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入手,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思路;以“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的思维能力.认为上述两条途径对中西医结合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作者:张凤华;贲莹;刘威;张冬;贺明;杜澍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重型颅脑损伤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临床验证疗效分析

    目的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工作计划和要求,对中西医结合颅脑损伤诊疗方案进行验证,确定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非随机、多中心、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法,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并按诊疗方案进行中医综合治疗.以3周为1个疗程,治疗并观察4个疗程,观察其治疗前后Glasgow (GC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安全指标等,并进行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估.结果 颅脑损伤方案能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中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总有效率达58.1%,无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颅脑损伤验证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症状,是一套疗效可靠、安全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启华;凌江红;黄李平;黄熙;范学政;李凯;谢天一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医辨病相关古籍文献内容评析

    目的 通过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近现代辨证分型相关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评价、分析,为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及科研决策提供可靠证据.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 纳入研究共143篇古籍文献,其中70篇(48.9%)提及病因病机,以肾虚寒滞、风寒湿邪、肾髓枯竭、瘀血内阻致病居多;26篇(18.2%)描述了自觉症状,骨重痛和肢节不举为主症;72篇(50.3%)涉及治疗方法,其中包括类属方药及针灸穴位.结论 结合近现代辨证分型,从古文献中发掘临床辨治NONFH具有一定的规律,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何伟;洪郭驹;张庆文;陈雷雷;陈晓波;王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肉桂非挥发部分总黄酮含量测定的研究

    目的 建立肉桂非挥发部分总黄酮含量测定的优选方法.方法 以芦丁为对照品,利用NaNO2-Al(NO3)3-NaOH和HCl-Mg等两种不同的显色方法测定肉桂总黄酮的含量,优选合适的方法.结果 通过比较,采用盐酸镁粉法进行测定时,在535nm波长下,样品在0.50~1.50 mg/mL范围内,吸光度与所测的质量浓度有良好的性线关系,R2=0.9996.回收率89.27%,RSD为1.24%,总黄酮含量为4.47%.结论 该优选的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现性,适合肉桂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作者:钟益宁;吴诗云;张炎;柳欢;覃凤梅;陈贻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